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揭示海南岛东北部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本文对该区湿加松林(Pinus elliottii×P. caribaea)、木麻黄林(Casuarina equisetifolia)、椰树林(Cocos nucifera)、次生林和混交林等5种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种森林0~10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次生林最高,为3.78 g/kg,木麻黄林最低,仅有0.90 g/kg;5种森林0~1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次生林46.06 t/hm 2、混交林40.52 t/hm 2、湿加松林39.08 t/hm 2、椰树林31.26 t/hm 2和木麻黄林15.22 t/hm 2。浅海沉积土上的次生林、滨海沙土上的混交林均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显著地高于同一母质上的椰树林和木麻黄林(P<0.05)。综上,该区不同类型森林的建立深刻地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库储量,次生林和混交林的建立可能有助于该区增加土壤固碳。  相似文献   

2.
针对海南文昌滨海台地3种森林类型(人促更新次生林、次生林、椰子林)林下枯落物现存量及土壤活性有机碳性状(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轻组有机碳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3种林型凋落物层现存量及总碳储量分别为:椰子林4.53、1.51 t/hm2;次生林1.76、0.65 t/hm2;人促更新次生林1.53、0.60 t/hm2;均为分解层(包括半分解层和全分解层)未分解层。1 m深土层深度内,3种林型土壤SOC、EOC及LFOC含量变化规律一致,均呈下降趋势,且不同林型不同土层间各组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经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SOC、EOC及LFOC相互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土壤母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基本一致条件下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库组分比例及变化规律相似,但土壤各组分含量大小各异,从土层分布情况来看,林下凋落物质量和人为因素是碳储量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土壤有机碳研究工作多集中在森林土壤,而灌丛土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以海南岛24个灌丛样地的72个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及其碳储量,以期揭示海南岛灌丛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并初步估算海南岛灌丛土壤的有机碳储量,为评价海南岛灌丛的重要生态价值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海南岛灌丛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为(6.20±0.61)g/kg,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5.94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各土层统一到10 cm厚度的平均有机碳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海南岛灌丛土壤(100 cm)的有机碳储量约为1.48×10~7t。其中,土壤表层(0~30 cm)与(0~50 cm)的贡献率分别为46.15%和65.28%,与其它类型土壤一致。  相似文献   

4.
热带海岸森林是重要的碳库,很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包括森林砍伐和气候变化。因此,迫切需要探明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为热带海岸森林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热带海岸4种典型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其他土壤理化性状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变化规律一致,表层含量较高,随着剖面深度增加含量逐渐降低,且不同土壤层次间呈现显著性差异。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35~7.06、0.08~0.61 g/kg,其中椰子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平均值最高,分别为7.06、0.61 g/kg,其次是香蒲桃天然次生林(6.07、0.44 g/kg)。各森林类型土壤碳氮比平均值依次为大叶相思人工林﹥木麻黄人工林﹥香蒲桃天然次生林﹥椰子人工林。各森林类型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椰子人工林、香蒲桃天然次生林、大叶相思人工林和木麻黄人工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椰子人工林和香蒲桃天然次生林森林生态系统达到平衡稳定状态,其碳汇效益较木麻黄人工林和大叶相思人工林显著,对热带海岸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经营与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热带沿海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元素储存能力的差异,选取林地相邻、生境条件基本一致的青皮林和木麻黄林为研究对象,设置随机样地,采集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凋落物样品,测定凋落物层现存量和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储量及其释放率。结果表明:(1)木麻黄林凋落物层现存量为29.49 t/hm2,是青皮林的2倍,2种林型不同分解层表现为:已分解层>半分解层>未分解层;(2)2种林型不同分解层养分元素含量基本遵循C>N>Mg>K>P的变化模式,随着凋落物分解,青皮林各养分元素含量逐级降低,木麻黄林则因养分元素不同而异,可能因凋落物C含量流失过多出现损失速率大于分解释放养分速率而造成半分解层N、P、Mg的含量相对增加,但均在已分解层含量最低;(3)木麻黄林凋落物层养分储量值为8448.23 kg/hm2,是青皮林的2倍,各分解层凋落物养分元素的储量依次为C>N>Mg>K>P,与养分元素含量变化规律一致,而养分释放率从未分解层(-1.79%、-0.97%)到半分解层(0.65%、1.23%)呈现增加趋势。总之,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林型的凋落物现存量、养分含量及其储量的差异可能与植物叶片生物学特征、微环境条件、微生物种群及活性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6.
不同树龄橡胶树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储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幼林早期(2龄)、幼林晚期(7龄)、开割树(16龄)和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4种不同树龄橡胶树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储量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树龄橡胶树林地各土壤层次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不大,但普遍表现为表层土壤(0~15 cm土层)有机碳含量高于平均值,下层土壤(45~60cm土层)有机碳含量低于平均值,中间两层的(15~30cm土层、30~45 cm土层)变化不大,在平均值的上下浮动;(2)不同树龄橡胶树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介于6.03~7.78g/kg之间,相互间存在显著差异,高低排序为幼林晚期(7龄)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幼林早期(2龄)开割树(16龄);(3)胶林有机碳储量主要决定于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容重,不同树龄橡胶树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介于61.33~74.29t/hm2之间.相互间存在差异,高低排序为老龄即将更新树(30龄)幼林晚期(7龄)幼林早期(2龄)开割树(16龄).  相似文献   

7.
 以休闲地为对照,对准葛尔盆地南缘典型干旱区棉田土壤有机C、全N垂直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垂直分布上看,土壤有机碳、全N、C/N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0~30 cm土层明显高于30 cm以下。棉花生长初期,棉田与休闲地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明显;到生长后期,棉田与休闲地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并且休闲地土壤有机碳逐月下降。(2)棉田土壤全N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3)棉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情况, 棉花开始生长时,0~30 cm和0~9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降低,到花期(7月)时最低;而随着棉花生长逐渐放缓(8月末),由于凋落物分解输送到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趋势。而休闲地有机碳储量由于没有凋落物的输入而逐月降低。总之,与休闲地相比,棉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更高,土壤碳储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天然橡胶林作为经济林在海南森林碳汇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具有较大的碳汇价值,准确的获取橡胶林碳密度空间分布信息对开展橡胶林碳汇功能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能在空间上体现同一区域不同地点橡胶碳密度的差异,在MODIS遥感数据和橡胶普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CASA模型和降尺度的方法,得到了海南岛天然林橡胶碳密度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海南岛天然橡胶林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天然橡胶林碳密度高值区分布在海南岛的中部,平均碳密度在25~33 t/hm2之间,而低值区域分布在海南岛北部,平均碳密度小于20 t/hm2。  相似文献   

9.
滨海台地典型森林类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南文昌滨海台地3种森林类型(人促更新次生林、次生林、椰子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次生林、人促更新次生林和椰子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在0~100 cm剖面随土层加深而下降,且季节动态变化一致,表现为旱季高于雨季。旱季可溶性有机碳分配比例波动在1.2%~3.6%,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比值不断增大,至40~100 cm土层变为2.6%~3.6%,表现为深层土壤高于表层土壤。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比值在不同森林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越往土层深处,差异越显著。说明滨海台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受雨水淋溶强度大,不同森林类型之间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对降雨强度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海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贮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15个样地土壤剖面为对象,分析其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及其碳贮量,以期揭示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初步估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贮量。结果显示:(1)吊罗山各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平均有机碳含量为16.86 g/kg,平均有机碳密度为15.31 kg/m2。(2)同一土层不同样地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土壤表层,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差异逐渐变小。(3)吊罗山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深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最佳拟合曲线模型是幂函数,回归方程为y=113.796x-0.6,相关系数为0.836。(4)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在0~100 cm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贮量约为281.64万t,土壤表层所贮存的有机碳量的比重与全球平均水平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比较热带海岸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差异,从而提高沿海防护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存储能力和维持土壤碳平衡提供理论依据。选取海南岛沿海防护林中典型的2种人工林和2种天然次生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养分含量,对热带海岸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能力及土壤养分与有机碳相关性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4种林分土壤总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均表现为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香蒲桃天然次生林大叶相思人工林木麻黄人工林;(2)4种林分土壤轻组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以天然次生林最高,而人工林则具有更低的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反之,人工林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显著高于天然次生林;(3)4种林分的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土壤容重相关性显著,此外,2种人工林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含水量、pH、碳氮比同样具有相关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各因子的相关性较天然次生林更为密切。这说明热带海岸林地土壤碳含量总体较低,与人工林相比,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具有较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海南滨海台地木麻黄林、桉树林、大叶相思林、椰子林、次生林5种典型森林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及凋落物持水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林分的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上层大于下层,土壤容重为上层小于下层;大叶相思林、木麻黄林的土壤容重较小,土壤疏松,孔隙大,凋落物的储量较大,持水性能好,适宜作为滨海台地的水源涵养林。  相似文献   

13.
对海南岛儋州、屯昌和琼海3个地区的2、4和6龄桉树人工林进行调查,研究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的变化动态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碳含量为430.5~439.6 g/kg,氮含量为13.3~15.2 g/kg;枯落物碳含量为427.7~475.2 g/kg,氮含量为16.2~18.9 g/kg。0~100 cm土层碳含量为3.11~47.99 g/kg,氮含量为0.34~2.34 g/kg。土壤碳含量和氮含量均有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其中0~10 cm土层的碳含量和氮含量最高。3个地区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分别为83.98、158.13和189.58 t/hm2,总氮储量分别为9.61、11.59、和13.08 t/hm2。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琼海地区碳、氮储量均高于儋州和屯昌。土壤层是桉树人工林主要的碳库和氮库,碳、氮储量分别占生态系统的54.93%~98.54%和94.53%~99.65%,其次是乔木层。就3个地区林龄平均水平相比而言,土壤层碳占生态系统的比例大小为:琼海>屯昌>儋州,而乔木层碳占系统的比例大小为:儋州>屯昌>琼海。土壤层氮占生态系统的比例大小为:屯昌>琼海>儋州。  相似文献   

14.
不同林龄木麻黄沿海防护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木麻黄防护林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为中国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典型抽样法,选取了海南文昌滨海台地不同林龄的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防护林,对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和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防护林下出现的植物种类为19科31属32种,其中木本植物6科6属8种;草本植物14科24属24种。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马樱丹(Lantana camara)、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丰花草(Borreria stricta)、白花草(Habenaria dentata)等物种几乎在木麻黄林的各个年龄阶段出现。随着林龄的增加,林下物种总丰富度指数明显在增长。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为前期物种多样性随林龄的增加而增高,后期稳定不变。说明滨海台地的木麻黄沿海防护林随着林龄的增长,植被群落的生境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木麻黄是沿海防护林的主要组成树种,本研究对海南木麻黄上生长的木腐菌物种多样性和病原木腐菌种类进行了调查。旨在探索木麻黄上具有开发价值的木腐菌资源和了解木麻黄上的病原木腐菌种类。本次调查共采集木腐菌标本355份,隶属于2门、3纲、8目、9科、21属共61个种。主要由多孔菌科和灵芝科真菌组成;木腐菌的多样性与温度和降雨量息息相关;有8种寄生于木麻黄活立木的木腐菌:南方灵芝、褐灵芝、黎母山灵芝、上思灵芝、热带灵芝、薄盖灵芝、二孢假芝和有害木层孔菌。  相似文献   

16.
木麻黄小枝提取物的抗蚁及抑菌生物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舟 《热带作物学报》2007,28(3):104-107
采用滤纸药膜法测定木麻黄(Casuarina equistiolia Forst小枝提取液对黑翅土白蚁的毒杀和驱避活性,并测定了木麻黄小枝提取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清酒假丝酵母、黑曲霉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木麻黄小枝水提取液对黑翅土白蚁有显著的触杀毒性,处理浓度为5mg血L条件下,校正死亡率达82%。木麻黄小枝水提取液对黑翅土白蚁无显著的忌避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活性。化学成分预试验表明,木麻黄小枝水提取液中含有黄酮类、酚类和糖类等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