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林桉树生长状况与抚育方式不同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德化县2003年引种桉种树种造林幼林抚育的试验,在调查试验区(德化县A区、B区、C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桉树幼林进行了3种抚育方式试验:①全面劈草;②全面劈草,局部松培土;③全面锄草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抚育方式的不同对桉树幼林的胸径和树高生长均有显著影响。做好幼林桉树抚育管理,有利于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以充分发挥桉树的速生丰产特性,提高短周期人工林经营的经济效益。为今后推广桉树造林选择合适的幼林抚育方式。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不同抚育方式对林地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尾松幼林采用全面劈草、全面劈草局部松土、全面除草松土3种抚育方式对林地植被生长、表层土壤变化及幼林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率、植被枯落物随抚育强度提高而降低,而土壤侵蚀则随抚育强度提高而增强,马尾松幼林生长与抚育强度提高成正比.在南方马尾松集约经营的山区,宜提倡带状抚育,既可促进幼林生长,又能维护地力.  相似文献   

3.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巨尾桉进行了不同施基肥和抚育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巨尾桉施基肥造林具有明显成效,其中以施过磷酸钙600kg/hm2和碳酸氢氨300kg/hm2为最佳方案.不同抚育措施对巨尾桉幼林生长有显著影响,且抚育强度越大,生长效果越好.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马尾松人工幼林不同抚育措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幼林抚育措施的马尾松人工林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林分保存株数、林分蓄积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采取造林当年全面铲草,第二年全面铲草、扩穴培土80×80cm,施复合肥200g/株,第三年全面劈杂、劈草的抚育措施的林分保存株数最多,蓄积量最大。  相似文献   

5.
依据所设固定样地的观测资料,研究了炼山与未炼山两种林地清理方式对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林木生长量及其林下灌草层植物种类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林地清理方式的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林木生长量差异不显著;林分郁闭前,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群落的灌草层植物物种丰富度炼山清理的低于未炼山清理的,但炼山清理有利于灌草类植物在巨尾桉人工林幼林期的迁入与定居。  相似文献   

6.
不同抚育方式对杉木幼林生长与地力维持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杉木二代幼林采用3种抚育方式:①全面劈草;②全面劈草,局部松土除草;③全面松土除草。通过3年试验观测,结果表明:①和②方式比③方式植被覆盖度分别大24.3%~41.3%和22.8%~34.6%,表层土壤的侵蚀度下降50.1%和40.6%,A0层覆盖率分别提高57.1%和54.7%;3种抚育方式对杉木幼林的树高和冠幅生长无显著差异,但对胸径生长有极显著差异;抚育效果以②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7.
对3种整地方式下的尾巨桉林分生长和林地土壤水分进行了监测,通过分析各林地的林分单株平均生物量及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合理评估整地对尾巨桉林分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3种整地方式下尾巨桉林分单株总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其树干和树根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而树枝和树叶所占比例呈减小趋势。在幼龄期(16个月之前),全垦条件下的尾巨桉林分生长量最大,18个月后带垦的林分生长量最大;3种整地方式下的尾巨桉林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格局相似,与天然降水分布基本保持一致。3种整地方式中穴垦尾巨桉林地土壤有较高含水率且显著大于全垦和带垦的(P<0.05),全垦与带垦之间差异不显著;3种整地方式下尾巨桉林分单株平均生物量与耗水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利用3块林分单株平均生长量及对应时间的耗水量得到了尾巨桉林分单株生长量与林分耗水量的拟合方程。  相似文献   

8.
在巨尾桉幼林抚育中,进行森泰颗粒剂除草试验结果表明,1m2用5%森泰颗粒剂2g(商品量),除草率仅达39%,并对巨尾桉幼树产生严重药害。因此,巨尾桉幼林的除草不宜推广使用森泰颗粒型除草剂。  相似文献   

9.
闽西尾巨桉造林及其生长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卢春英 《福建林业科技》2005,32(2):21-26,30
对闽西尾巨桉造林成效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了现有林分的生长特点,探讨了不同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立地质量等级以及施肥次数等因素对尾巨桉生长的影响,总结了尾巨桉造林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闽西今后发展尾巨桉造林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试验研究了不同造林方式对刨花楠生长影响,为改造低质低效林分,提高刨花楠造林水平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刨花楠在尾巨桉林间伐后林下套种,形成复层混交林的造林模式比刨花楠纯林造林,显著提高成活率、保存率,并促进刨花楠幼林生长。  相似文献   

11.
选择巨尾桉、马尾松、木荷分别与杉木进行混交造林,以杉木纯林作对照,对造林4年后的生长数据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杉木+巨尾桉混交中杉木的树高和蓄积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巨尾桉的生长和蓄积量也显著高于其他混交树种,林分总蓄积量显著大于其他模式,可见,巨尾桉对杉木的树高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林分蓄积量和林地生长率。  相似文献   

12.
对尾巨桉幼林的生长和林外气象因子进行了监测,分析了尾巨桉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尾巨桉生长增长量的波峰出现与降水量和施肥有很大关系.各气象因子对于尾巨桉胸径和树高生长增长量的影响不同,利用尾巨桉生长量及对应时间的气象因子得到尾巨桉树高、胸径生长量与气象要素的拟合方程.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尾巨桉、尾细桉两杂交种无性系列在雷州林业局公司遂溪林场造林的生长情况。对3.5年生林分生长情况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两无性系能适应遂溪林场肥力低下、干旱的立地条件生长,其中以尾巨桉无性系林分生长指标较好,但抗风性能差,尾细桉无性系林分生长指标比尾巨桉无性系林分生长指标稍差,但抗风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4.
尾巨桉速生丰产林施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尾巨桉C9无性系林分进行幼龄期和中期施肥试验.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幼龄期施肥对尾巨桉林分的生长有极其显著的影响,而中期施肥对材积生长影响达显著水平,对胸径、树高影响不显著.通过对幼龄林不同施肥处理后林分的生长量分析表明,处理5(即每株施加磷酸二铵350 g+尿素100g+复合100g)可极显著提高尾巨桉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认为处理5为尾巨桉幼龄林的最佳施肥方案;中期施肥处理Ⅱ-1(即美国磷酸二胺500g/株)能显著提高尾巨桉村积生长量,是中期施肥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不同抚育技术对杉木幼林生长及群体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幼林抚育技术对杉木幼林生长和群体结构的影响进行定位研究 ,结果表明 :抚育技术对杉木保存率和生长有较大的影响。块状抚育和全垦抚育可提高杉木的保存率 ,而不抚育的杉木保存率则最低。树高和抽梢高基本上表现出块状抚育 >全垦抚育 >带状抚育 >劈草抚育 >不抚育 ,并且在后期更为明显 ;地径则基本上表现出全垦抚育 >块状抚育 >带状抚育 >劈草抚育 >不抚育。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抚育技术对地径的影响大于树高。多重比较表明 :除了不抚育外 ,其他 4种抚育技术均能有效地促进杉木生长 ,它们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差异。块状抚育、全垦抚育、带状抚育和劈草抚育的总单株生物量分别为不抚育的 3 4 6、3 4 0、3 15和 1 11倍 ;块状抚育、全垦抚育、带状抚育、劈草抚育和不抚育的根 茎比分别为 0 1992、0 193 1、0 1673、0 3 5 75和 0 2 680。这可能是劈草抚育和不抚育的杉木对地下营养空间激烈竞争的一种适应现象。抚育技术对杉木群体树高和地径结构有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对地径结构  相似文献   

16.
在对广西沙塘林场巨尾桉2年生人工林调查基础上,按标准木法测定巨尾桉人工幼林生物量,建立其估算模型,计算出巨尾桉人工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分析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及林分生产力水平。结果表明,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年生物量为16.57 t/hm^2,其中,干、根、叶、枝、皮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依次为46.67%、16.85%、14.62%、12.16%、9.62%。应用建立的估算模型估测巨尾桉人工幼林生物量,其相关程度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巨尾桉抚育间伐技术措施及其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平和县山格镇林场的实践提出巨尾桉抚育间伐的技术措施,并分析抚育间伐对巨尾桉生长状况、抗风能力、经济效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广西宁明县相似立地条件下1年生尾巨桉(DH32-29)和雷林1号桉幼林的生物量和5种营养元素(N、P、K、Ca 和 Mg)积累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年生尾巨桉和雷林1号人工幼林林分生物量分别为13.70和12.06 t·hm–2,不同器官生物量均以树干最大,树叶或树根最小。两种桉树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均以树叶最高,其次是树皮、树枝和树根,树干最低,林木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均以 N 最高,其次是 K 和 Ca,Mg 和 P最低。1年生尾巨桉幼林营养元素积累量为124.84 kg·hm–2,略低于雷林1号桉幼林(132.76 kg·hm–2),5种营养元素积累量在尾巨桉人工林的分配为树叶>树枝>干皮>干材>树根,在雷林1号桉的分配为树枝>树叶>干材>干皮>树根。尾巨桉幼林营养元素利用效率略高于雷林1号桉幼林。  相似文献   

19.
永安市巨尾桉人工林生长的区位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调查样地资料,分别对永安市巨尾桉人工林在不同小地形、不同坡位和不同坡向上的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脊和山坡的林分生长量相差不大;山洼林分生长最好,其次为山脊和山坡,山顶林分生长最差;不同年龄、不同坡向的林分中,不同坡位的生长差异不大;巨尾桉在阳坡上生长明显优于半阴半阳坡的林分。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套种对尾巨桉人工林及林下植被生长的影响,于2011—2014年在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西陂国有林场开展尾巨桉人工林林下套种(扁豆、乌绿豆×印度豇豆)试验。结果表明:套种豆科植物可促进尾巨桉人工林林分生长,生长量大小依次表现为: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套种扁豆>对照。套种后3 a,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套种扁豆的尾巨桉林分树高、胸径、材积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提高23.10%、20.35%,8.97%、5.08%,49.32%、36.32%;套种豆科植物的林下植被种类、丰富度均优于对照,其中套种扁豆处理在增加林下植被种类上有较大优势。表明尾巨桉人工林下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套种扁豆既对尾巨桉人工林林分生长有促进作用,又有利于保护林地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