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进行了每公顷13.90万株、12.30万株和11.10万株3个密度处理试验,以确定饲用甜高粱地标3号制种母本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饲用甜高粱地标3号制种母本种植密度与株高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茎粗、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随着母本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利润和投资效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母本适宜种植密度一般为12.30万株/hm2~13.90万株/hm2,最佳种植密度为12.30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制种甜高粱产量低而不稳的瓶颈问题,选择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上坝镇光辉村甜高粱制种基地,进行了功能型土壤改良剂配方筛选及对制种饲用甜高粱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制种饲用甜高粱经济性状的原料依次是:甜高粱专用肥糠醛生物肥保水剂和聚乙烯醇。功能型土壤改良剂配方比例为:糠醛生物肥0.9375∶保水剂0.0025∶甜高粱专用肥0.0563∶聚乙烯醇0.0037。功能型土壤改良剂适宜施用量为23.92t/hm~2时,制种饲用甜高粱理论产量为3.07t/hm~2。施用功能型土壤改良剂与农户习惯施肥比较,制种饲用甜高粱穗粒数、穗粒重、百粒重和产量分别增加4.19%、6.52%、4.42%和6.53%;施肥利润和肥料投资效率分别增加4461.68元/hm~2和0.50元/元。  相似文献   

3.
种植密度对甜高粱农艺性状、产量及含糖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4个种植密度(8.34、12.51、16.68和25.01万株/hm~2)对甜高粱品种BJ0603的主要农艺性状、生物产量及含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25.01万株/hm~2时,甜高粱株高、茎粗、节数、分蘖数、叶片数等农艺性状均较低;种植密度为12.51万株/hm~2时单株重最大;16.68万株/hm~2是武威地区BJ0603甜高粱最适种植密度,可获得最大生物产量和收获品质;甜高粱种植密度对其糖锤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进行了甜高粱专用肥配方筛选及经济效益最佳施用量研究。结果表明:甜高粱专用肥原料间的效应是: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锌钼酸铵,甜高粱专用肥配方比例为:钼酸铵0.0259∶磷酸二铵0.3506∶尿素0.5844∶硫酸锌0.0391。随着甜高粱专用肥施用量梯度的增加,甜高粱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在增加。随着甜高粱专用肥施用量梯度的增加,甜高粱边际利润在递增,当甜高粱专用肥施用量超过1.50t/hm~2时,边际利润出现负值。甜高粱专用肥施用量(x)与甜高粱产量(y)的回归方程为:y=1.46+1.8413x-0.5691x2,甜高粱专用肥经济效益最佳施用量为1.49t/hm~2,甜高粱理论产量为2.94t/hm~2。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甜高粱制种过程中存在的氮磷钾肥超量施用的问题,进行了制种甜高粱氮磷钾肥经济效益最佳施用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施用量梯度的增加,制种甜高粱穗粒数、穗粒重、百粒重和产量在增加,当三者施用量分别大于0.90t/hm~2、0.50t/hm~2和0.24t/hm~2时,边际利润出现负值。经回归统计分析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最佳经济效益施用量为0.92t/hm~2、0.49t/hm~2和0.25t/hm~2,制种甜高粱理论产量分别为3.20t/hm~2、3.14t/hm~2和3.16t/hm~2。  相似文献   

6.
灰色关联分析在甜高粱育种数量性状选择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伊犁河谷2008年种植的甜高粱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甜高粱生物产量影响较大的性状排列顺序为:秆产量〉茎粗〉株高〉秆长〉穗粒重〉生育期〉节数〉锤度〉穗长〉千粒重。对甜高粱产糖量影响较大的性状排列顺序为:糖锤度〉千粒重〉秆产量〉秆长〉生物产量〉穗粒重〉株高〉茎粗〉节数〉生育期〉穗长。  相似文献   

7.
在凉州区对饲用型甜高粱5种播种密度138000、118500、103500、91500、75000株/hm~2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灌种植饲用型甜高粱较适宜的密度为118500~138000株/hm~2时,产量较高,达130.52~135.87t/hm~2。  相似文献   

8.
以科玉1108为材料,设4个种植密度处理(4.5、5.25、6.0、6.75万株/hm^2),研究密度对粮饲兼用玉米籽粒产量和青贮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高增加,行粒数、千粒重、单株生物鲜重和单穗重降低,籽粒产量和青贮生物产量呈抛物线分布。收获籽粒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做青贮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在6.0万~6.75万株/hm^2,两者兼顾的合理种植密度为5.25万~6.0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制种甜高粱产量低而不稳的瓶颈问题,在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甜高粱制种基地,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进行了腐殖酸生态肥配方筛选及对制种甜高粱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因素对制种甜高粱产量影响的顺序是:高粱专用肥腐殖酸铵生物菌肥。腐殖酸生态肥配方比例为:腐殖酸铵0.45∶高粱专用肥0.45∶生物菌肥0.10。腐殖酸生态肥施用量与制种甜高粱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呈正相关关系。施用腐殖酸生态肥与施用传统化肥比较,制种甜高粱穗粒数、穗粒重、百粒重、产量、施肥利润和投资效率分别增加6.38%、4.03%、4.42%、4.04%、2390元/hm~2和0.40元/元。  相似文献   

10.
耐密性玉米冠层结构对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华美1号和郑单958为材料,以1.5万株为梯度,共设置12个密度处理,种植密度自1.5万株/hm~2增至18万株/hm~2,研究探讨高产高效春玉米的冠层结构特征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华美1号在12.0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15 912.8 kg/hm~2;郑单958在6.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3 685.9 kg/hm~2。在适当高的种植密度内(华美1号为9.0万~13.5万株/hm~2,郑单958为6.0万~9.0万株/hm~2),华美1号吐丝期最大LAI达4.19~5.30,群体穗位层透光率达17.57%~23.79%;郑单958吐丝期最大LAI达4.71~6.54,群体穗位层透光率达17.77%~23.66%。冠层内透光率、叶夹角、茎粗、叶片厚度、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随密度增加而不同程度下降。华美1号穗位层及穗位层以上LAI占全株叶面积比例高,叶片小而厚,穗位层透光率好,各项冠层指标不同程度优于郑单958。  相似文献   

11.
为给小麦立体匀播栽培推广提供理论依据,选用小麦品种新冬22号和新冬46号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种植方式设立体匀播和常规条播2个处理,副区种植密度设150万株·hm~(-2)(D_(150))、225万株·hm~(-2)(D_(225))、300万株·hm~(-2)(D_(300))和375万株·hm~(-2)(D_(375))4个处理,研究了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冬小麦光合、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比较,立体匀播方式下小麦群体生育后期中、下部叶的LAI、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植株重、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转运效率和干物质转运对籽粒产量贡献率增大,而植株成熟期营养器官干物质分配率降低;随着种植密度增大,茎鞘干物质分配率上升,叶片干物质分配率减小,而颖壳及穗轴、籽粒干物质分配率则无显著变化。与常规条播相比,立体匀播方式下新冬22号和新冬46号主茎穗粒重平均降低7.95%和4.43%,而分蘖穗粒重平均提高11.54%和5.06%,穗数显著提高(17.31%和17.68%),产量提高6.40%和9.84%,以D_(225)处理产量最高;穗粒数分别降低2.23%和1.71%,千粒重分别降低4.38%和4.54%。由此可知,立体匀播方式提高了小麦群体生育后期中、下部叶片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增大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了营养器官干物质向分蘖穗籽粒中转运,并主要通过增加群体穗数和分蘖穗穗粒重提高产量;最佳的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保留分蘖条件下饲用型甜高粱不同种植密度栽培条件对土壤湿度、植株外部形态及产量、含糖的影响。结果表明:饲用型甜高粱BJ0603在河西区种植不能成熟,不能孕穗,抽穗,但作为饲草作物不影响种植;当种植密度在14万株~15万株/hm2时,株高最高,含糖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亦达到最高,平均为135.73t/hm2。  相似文献   

13.
在一般肥力土壤和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对天农青饲1号高粱-苏丹草杂交种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茎茎粗、单株分蘖数、穗粒重随密度增大呈下降趋势,鲜干物质产量以13.5万株/hm^2密度处理为最高,各密度处理子粒产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适应机械化播种要求,提高种子质量,开展辽单565制种密度对种子质量与活力的影响的研究。[方法]以辽单565为试验材料,其母本设置4个杂交制种密度为60 000、67 500、75 000、82 500株/hm2,研究不同密度下杂交制种对种子农艺性状及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75000株/hm2下株高和茎粗高于其他密度水平,在82500株/hm2下产量最高,67 500株/hm2下种子活力最佳。[结论]为得到种子活力较高的种子,辽宁地区辽单565可以杂交制种母本密度可以设为67 500株/hm2。  相似文献   

15.
将饲用型甜高粱BJ0603品种在武威地区设7个处理(8337、9809、11117、12827、16675、22233和33350株/667m2)的种植密度试验比较。通过测定各密度处理下的农艺性状(株高、茎粗、节数、收获秆数、分蘖数)及其鲜草产量和茎秆糖分,以期获得在武威地区推广种植的饲用型甜高粱适宜种植密度,为武威地区甜高粱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综合试验结果表明:饲用型甜高粱BJ0603品种在株距为15cm(11117穴/667m2)时产量和茎秆糖分都达到最高,分别达7321.44 kg/667m2和13.1%,其次为株距13cm(12827穴/667m2)的密度处理。因此,作为饲用型甜高粱BJ0603在株距为13cm~15cm(11117穴/667m2~12827穴/667m2)时种植效果最好,可以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春玉米果穗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5~2016年,选用耐密、适应性广的高产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和KX3564为试验材料,设置从15 000~180 000株/hm~2不同密度处理,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果穗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品种产量均随着密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符合二次曲线关系。由拟合方程得到最高产量为19 259.55 kg/hm~2,低于实际最高单产,3个品种连续两年在90 000株/hm~2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相关分析显示,单穗粒重、行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随着密度的升高,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单穗粒重下降,秃尖长增加;百粒重、单穗粒重与密度呈一般线性关系,且都呈极显著负相关。在保证合理密植条件下,通过协调好穗长与行粒数、穗粗与行粒数、百粒重与穗行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当前密度下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不同密度下超窄行距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超窄行距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于2014~(-2)015年度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进行了行距(7.5cm、15cm和13cm+13cm+13cm+21cm"四密一稀")和密度(基本苗225万、300万和375万株·hm~(-2))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各生育时期7.5cm行距种植的小麦群体总茎(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15cm行距次之,"四密一稀"最低。各生育时期"四密一稀"种植的小麦LAI都最低,7.5cm行距的LAI在拔节前显著高于15cm行距,但在拔节以后15cm行距的LAI高于7.5cm行距。各生育时期3种行距条件下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和LAI都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行距对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均不显著;而15cm行距的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2种行距配置;15cm和7.5cm行距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四密一稀"。密度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而单位面积穗数和籽粒产量都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15cm行距、基本苗375万株·hm~(-2)和7.5cm行距、基本苗375万株·hm~(-2)的2个处理组合下小麦籽粒产量较高,分别为9 647.2和9 598.4kg·hm~(-2),是生产中适宜采用的2种组合。  相似文献   

18.
以矮秆耐密型玉米辽单565为试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栽培形式对其光合性能、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当种植密度超过6.75万株/hm2时,宽窄行处理叶面积指数较高。除清种处理外,光合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总体上呈单峰曲线变化,当种植密度超过6.00万株/hm2时,二比空和宽窄行栽培形式光合速率较高。与穗位叶和穗下叶叶向值相比,穗上叶的叶向值较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位高逐渐增加,穗长和百粒重逐渐下降。与其他栽培形式相比,大垄双行栽培形式在不同种植密度下茎粗和穗长变化较小,且茎粗表现较好。不同生态区域测产结果表明,栽培形式间和种植密度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栽培形式与种植密度互作极显著,在缩距增密、大垄双行和宽窄行栽培形式基础上,种植密度超过6.00万株/hm2时,辽单565易获高产。  相似文献   

19.
扩行缩株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7.5万株/hm~2密度下,以等行距(行距60 cm)种植为对照,研究扩行缩株(行距100 cm)种植下春玉米产量、物质积累及转运。结果表明,扩行缩株种植下两年2个品种春玉米产量及穗粒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农华101千粒重显著高于对照,伟科702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扩行缩株种植下两年2个品种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及积累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茎鞘转运量高于对照,叶片转运量低于对照。成熟期茎鞘和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低于对照,子粒分配比例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汾豆98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以建立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及其推广提供技术依据,本试验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种植密度(37.50,48.75,60.00,71.25和82.50万株·hm~(-2))和4个施肥水平(450,600,750,900 kg·hm~(-2)),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水平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结荚高度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加,主茎节数、分枝数、茎粗、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逐渐减少。株高、结荚高度、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农艺性状基本呈现高施肥水平大于低施肥水平的现象;其它农艺性状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大豆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其随施肥水平的升高呈逐渐增加的现象。汾豆98品种最适宜的种植密度是71.25万株·hm~(-2),在此种植密度下的最佳施肥量为900 kg·hm~(-2),最高产量为3 287.3 kg·hm~(-2),适当减小种植密度与施肥量也可取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