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麦梢黄,女瞧娘",这是我们家乡的一个小风俗。每到田里麦穗泛黄的时节,这里的闺女们就会拖家带口带上丰盛的礼品回娘家看望母亲。母亲没有闺女,只生了我们兄弟三个,所以也就没有了这个心安理得享受闺女们报偿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可是母亲为养育我们所付出的辛劳却并不比任何一个母亲少。父亲在城里的医院烧锅炉,工资挣得少不说,最重要的是没有分到责任田,光靠母亲一个人的地,养活我们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门牙     
母亲未出阁前虽称不上大家闺秀,却也能算得上是小家碧玉。可是她没有我三个姨那般好福气,凭着如花似玉的容貌嫁到城里面,而是下嫁给了我父亲——一个种着十来亩薄地的“乡下佬”。就因为她的牙难看,她的三颗门牙不但大,而且突出唇面许多,使得上嘴唇终年挨不着下嘴唇。为此,她不知流了多少泪,对姥姥、姥爷更是耿耿于怀——他们不管母亲如何要求都不同意她换假牙。 父亲是个老实巴交不识几个字的庄稼汉,娶了个长相虽有点不雅却是知书达礼人家的闺女,自然喜欢得  相似文献   

3.
父亲·家风     
正"我不和你计较!"这是父亲专门用来拦截母亲无理的唠叨。几字吐出,母亲嘴里最多再蹦出几个不好听的字眼。从小到大,我没有为家庭失和苦恼过,因为我有个"不计较"的父亲。说真的,有时挺心疼父亲的,为他打抱不平,却被回:"你妈也是为我好。"祖父早逝,那年父亲才12岁,他撑起一个家,对寡居的母亲和奶奶、多病的弟弟,担起重责,解放前两年,父亲响应号召,报名参军,虽在后方,生生死死的事情想必也是见多了,之后又遇忍饥挨饿的自然灾害还有一场接一场的运动,半辈子的沧  相似文献   

4.
<正>"梅啊,还是你妈送你去车站,我是不会送你的。"伴着父亲低沉的话语,我拎着行李,走出了家门。3年前,我不顾父亲的劝阻,执意要从天津嫁到呼伦贝尔垦区。出嫁那天父亲没有送我,我第一次回娘家的时候父亲还是没有送我,只有母亲一路哭着把我送到了车站。临别时母亲再三叮嘱:"别怪你爸,你一直以来都是他的骄傲,可在这人生大事上,你爸一直觉得抬不起头来,你别怪他啊。"  相似文献   

5.
我在阳光下     
<正>我的家乡在扫把沟狼尾湖畔。我的家被编制在中富强村。我的父亲是个理发手艺人,被当地人称之为"剃头匠",我便也成了"剃头匠"的儿子。那时的人们虽然基本上都干着扛大包、跑码头的粗活儿,可在他们眼里还是很鄙视"剃头匠"的。因为"剃头匠"整天提溜着个剃头箱子、居无定所的。曾经有一种叫"推理及人"的说法,按此法推理,因为我的父亲是个"剃头匠",人们并没有用尊重的眼光来看待我的父亲,因此,我有理由猜想,在别人眼里,作为"剃头匠"儿子的我,也是不应该获得尊重的。不过还好,那时母亲的工作,多多少少为我们一家人挽回了些脸面——母亲在一家燃料公司工作。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如果有人想购买无烟煤,那就得找我母亲了。  相似文献   

6.
哭泣的晚餐     
当母亲在生出4个女娃再生出我这个男娃时,父亲哭了.听院子里的老人说,父亲哭得比我母亲还痛快,像在赌场上赢了一把的父亲感到他的资本没有白耗.……  相似文献   

7.
辛祥 《新农村》2011,(1):40
编辑同志:我读小学时,父母离了婚,法院判决我随母亲生活,父亲按月支付抚养费。初中毕业,我考上中专,原来的抚养费数额已远远不够,父亲却不肯增加。我别无他法,只能向父亲去借,一个学期一次,每次都写借条,  相似文献   

8.
<正>儿时家境不富裕,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一个人既要打理7亩责任田,还要照顾我和哥哥。她总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牲口喂料、清理圈舍,打扫院落,做一家人的早饭。等我和哥哥上学后,母亲才扛起锄头,牵着牛去下地。晚上,我和哥哥在桌前写作业,母亲在一旁也不闲着,一双手不是在编织就是在缝缝补补。看着母亲永不停歇地劳作,我偷偷许下一个愿望,一定好好读书,长大后挣很多钱,让妈妈跟着我享福。  相似文献   

9.
正问:我母亲2010年春天去世后,我们兄弟3人一致同意父母共有的房屋由父亲1人所有。2015年10月10日我父亲去世,我们兄弟3人料理了父亲的后事后,经协商一致同意把父亲名下的这套房子卖掉平均分钱。但就在今年元旦,我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在1本书里发现了父亲亲手写的1张纸条,主要内容是"我死后我的房屋归我孙子张成成所有"。后面是父亲的签名和"2015年5月8日"的字样。张成成就是我8岁的儿  相似文献   

10.
<正>"王阿姨,我来看您啦,最近身体还好吗?"2018年12月13日,冷风阵阵,寒意袭人,宁远县太平镇杨家坪村村民欧阳柳成像往常一样提着大包小包看望92岁王美荣老人,老人激动地说:"柳成这孩子挺不容易的!我2个儿子都是残疾人,这些年还好有他照顾我们。"62岁的欧阳柳成年幼时父亲体弱多病,母亲双目失明,兄妹6人,家中没有劳动力,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作为长子,从记事起,他就跟随母亲挨家挨户乞讨。那时候,乡亲们日子过得  相似文献   

11.
开心一刻     
<正>你说贵不贵今天和男朋友一起逛街,路过海澜之家,我就无意问了一句:"这里面的衣服贵不贵呀?"结果男友怒吼:"电视上打广告都说一年只逛两次,你说贵不贵!"你闺女是有多胖啊?媳妇更新了她的签名:我愿用身上的5千克肉换取母亲1年的寿命。然后岳母大人在后面评论:闺女,那我岂不是要变  相似文献   

12.
<正>母亲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女人,但她却是对我的成长教育起到最重要作用的人。儿时的记忆里,母亲对我的管教总是严于对三个哥哥。母亲常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女孩子将来长大了不能靠男人生活"。那时年幼,我并不能理解母亲常挂在嘴上的这句话对我有什么实在的意义。每当学习成绩下降被母亲责骂时,我的心都很受伤,不明白母亲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正>圣诞节快到了,我正准备去参加公司组织的文艺活动。母亲打电话叫我过去吃饭:"今天冬至,给你包了最爱吃的韭菜馅水饺。"我的电动车在父母居住的小院天井里还没有停稳,就听见母亲在屋里给父亲下"命令":"荣儿来了,快,帮我打开电磁炉。"不到一刻钟,母亲就端着一盘热气腾腾的水饺,放在了我的面前。门外寒风刺骨,室内我和父母三人吃着水饺,气氛热烈温暖。看着父母幸福、满足的表情,我不由忆起小时候母亲使用大锅头做饭时的情景。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农村  相似文献   

14.
<正>问:我是东安县水岑乡冷山村8组村民文先忠,我看了《湖南农业》"三农普法"栏目上《农村土地调整谁说了算》一文,使我想起我家与同组村民文清弟互换的那丘田,现在能不能要回,特写信咨询。事情是这样的,1996年,我刚结婚,家里的责任田全部在我父亲名下,并由我父亲耕种。这一年我父亲与我村同组村民文清弟互换一丘责任田,并与她写了合同,合同上写了责任田互换永远不变,当时只有我父亲与文清弟和组长在场,写下合同并签名盖章,没有做任何土地承包经营权备案和变更登记。2008年时,我家原来的那丘责任田还登记在我家那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现在我父亲70多  相似文献   

15.
许愿2020     
<正>明天就是2020年的第一天,可我心中还是很平静,也许只有当笔将2019改为2020时,心才会颤动一下:哦,又是一年!站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就仿佛登上了一座山,我遥望的不只有远处的风景,更多的还是回望来时的路。2019年与2018年对于我;没有太大的区别,父亲的身体还不错,虽然几次住院,但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他的身体越来越好。这得感谢母亲,母亲对父亲近乎是当孩子般照  相似文献   

16.
正我爷爷奶奶去世早,父亲姊妹多,作为家中排行老二的父亲,在刚刚9岁正读二年级时就辍学了,承担起照顾7个弟弟妹妹的重任。从在我记事时起,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只能歪歪扭扭地写出自已的名字,但就是这个没有多少文化的父亲,却用最粗浅、最简单的教育方法,教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影响着我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房子的变迁     
<正>漫步在平吉堡农场的"乳香花园"小区,望着鳞次栉比的住宅楼,我心中充满了感慨,思绪不由得回到了20多年前……1990年春天,母亲去世后,父亲带着我和妹妹从甘肃山区老家来到平吉堡。那时候,农场还很落后,一片荒凉,只有一条街道,没有楼房。我们家买了两间土坯房,那房子已有些年月了,墙皮脱落,屋里黑乎乎的。看到此情景,妹妹噘起小嘴说:"还不如老家呢。"我也有同感。只有父亲抬起头,用坚  相似文献   

18.
父爱如山     
<正>记忆中的父亲给我的感觉就两个字:"严肃"。小的时候我调皮不听话,只要父亲眼睛一瞪,我的泪水马上就扑簌簌地流下来,那时对父亲很反感,感觉自己好像不是他亲生的一样。直到那年中考,我对父亲的印象才有了大转变。因为中考失利,我离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只差4分,而这4分却要用16000元去买。当时母亲泣不成声,想着要卖多少个麒麟瓜才能攒够这16000元的入学费呢?  相似文献   

19.
<正>母亲结婚那年才18岁,父亲26岁。婚后的几十年里,父亲憨厚的脸上总是布满笑容,眉宇间藏着满足和幸福。而母亲却时常戏谑父亲:"想当初,我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嫁给你这个二婚茬子,是你上辈子修来的福气。"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故事既老套又浪漫。当年,父亲的一名战友很欣赏父亲的人品,主动提出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我父亲。当时母亲是村上有名的生产积极分子,人又长得秀丽端庄,是许多年轻小伙追求的对象。当听说哥哥给自己介绍的对象不仅年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2016,(10)
正父亲在认识母亲之前,曾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他爱上的那个女人,叫李玫,两人青梅竹马、情深意笃,一块儿下乡,只因父亲当年返城后李阿姨一直留在农村,两个人因为距离的关系逐渐有些疏远了。再后来,父亲相亲,见的第一个人就是母亲,彼此印象不错,在两家人的极力撮合下,顺理成章地走在了一起。结婚不久,母亲为了彻底斩断父亲和李阿姨的情丝,以父亲的名义给李阿姨发了一份电报,上面写着六个字:我已婚,勿牵挂。这六个字,深深地打击了李阿姨的心,从此便与父亲不再来往。父亲也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