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亲本是甘蔗育种的物质基础,通过'POJ'、'Co'两大亲本系统培育出了大量突破性的甘蔗品种和亲本,对世界甘蔗育种和蔗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两大亲本系统的长期大量高频率使用,也是导致甘蔗亲本遗传基础狭窄、网络化、近亲化等严重问题的重要原因.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充分利用新原种采用对等杂交方式成功培育出了一批含...  相似文献   

2.
从甘蔗遗传育种改良,耕作与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控,甘蔗设施设备和产后加工分析了国内外产业技术的发展动态,提出了我国甘蔗产业今后科研的发展方向是立足国情研发与农机相适应的农艺耕作技术,甘蔗轻简化生产技术应用,加快以强宿根强分蘖为特征的新一代甘蔗品种改良和加强蔗糖深加工与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基于笔者从事甘蔗常规育种工作的经验总结,结合当前广西甘蔗育种工作中实际面临的一些问题,概括了目前广西甘蔗育种的现状。简述广西甘蔗育种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提出了解决育种问题的一些建议,并且就这些建议展开探讨,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减数分裂中的二倍体化是异源多倍体物种形成与进化的细胞学基础。本文综述了芸薹属异源多倍体中细胞学行为及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虽然芸薹属三个栽培二倍体种间的成对杂交进化形成了三个栽培异源四倍体种,但自然界没有发现包含三个基因组的芸薹属异源六倍体种。通过芸薹属六个栽培种间的几种杂交途径人工合成的芸薹属三基因组异源六倍体(2n=54,AABBCC)均同时表现二倍化与非二倍化的减数分裂行为、产生整倍体与非整倍体后代,显示不同的基因组稳定性(B>A>C)。芸薹属异源四倍体、六倍体所具有的细胞质背景、染色体组的组合及亲缘关系均可影响它们的减数分裂行为、后代的染色体数目及组成,进而为遗传育种产生新材料。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一种简单有效提取甘蔗基因组RNA的方法,分别用改良盐酸胍法、CTAB法和试剂盒法提取甘蔗叶片基因组RNA,并对提取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改良盐酸胍法对甘蔗基因组RNA的提取有较好的效果,适合进行甘蔗各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远缘杂交及异源多倍化导致许多重要作物的起源与进化,而芸薹属栽培异源四倍种是研究作物异源多倍化的模式系统之一。异源多倍体是如何调控及协调来自不同二倍体祖先的不同基因组的遗传行为及基因表达,是过去二十年间的研究热点和重要的生物学问题。利用不断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一方面揭示出芸薹属及其他多倍体物种基因组表现出动态性质,即在形成初期及长期进化过程中持续发生遗传及表观遗传的变化;另一方面发现异源多倍化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基因表达模式改变,包括非加性表达、超亲表达、表达水平显性、部分同源偏向表达、基因剂量平衡效应等现象。上述基因组结构、表观遗传改变以及基因表达模式的调控,使新产生的多倍体得以成功进化为新物种。  相似文献   

7.
生物技术在甘蔗品种改良上应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技术在甘蔗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甘蔗育种、品种改良上正逐渐显示出常规育种无伦比的优势。本文综述近几年来生物技术在甘蔗育种、品种改良上应用情况,以及它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何为中 《广西蔗糖》2000,(3):61-64,47
根据台湾蔗区气候、土壤类型台湾糖业研究所于1971年将台湾蔗区分为九个区,并从此在甘蔗育种课题中开展区域选择计划(RSP)。1971~1990年,为了减小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每个区都建有一个甘蔗选育站来选育最适合当地的稳产品种。过去28年多的实效应的影响,每个都建有一个甘蔗选育站来选育最适合当地的稳产品种。过去28年多的实践证明甘蔗区域选择计划对甘蔗育种是行之有效的。因为从1986年起推广  相似文献   

9.
广西甘蔗育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品种更新换代是广西蔗糖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分析广西区试、育成品种及不同时期育成品种亲本变化特点有助于了解广西甘蔗育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广西甘蔗高糖育种取得了明显进展,而高产育种成效不及高糖育种;近期育成品种拥有较高的增产、增糖率,但并没有明显优于目前主栽品种;育成更新换代的甘蔗新品种,首先需要挖掘和利用比育...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甘蔗常规五圃制选育中甘蔗性状的鉴定及数据分析方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展望,旨在交流甘蔗常规育种技术,提高甘蔗育种的效率,选育和推广更多甘蔗优良新品种,更好地为甘蔗糖业产业服务。  相似文献   

11.
分子标记缺乏是制约甘蔗分子标记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甘蔗AP85-441和R570基因组参考序列,使用MISA软件分别鉴定出512 835和97 839个微卫星位点,分别占割手密基因组(AP85-441)和甘蔗基因组(R570)高质量参考序列的0.32%和0.35%。在2个基因组序列中,优势重复单元均为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各重复单元均以AT富集的基元为主。割手密和甘蔗基因组序列中分别有472 117和89 748个位点可以开发SSR标记。对割手密、甘蔗与高粱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分别鉴定出16 691个和13 271个对应到高粱1~10号染色体上的同源基因,利用基因序列中的SSR位点,开发出13 224和7624对SSR引物。对开发的引物分别以割手密和甘蔗基因组为模板进行e-PCR检测,这些引物在割手密基因组中以多位点扩增为主,在2个基因组中的有效标记比例分别为79.35%和36.13%、79.01%和93.36%。部分SSR引物在基因组中表现出特异性扩增,有1368对仅在AP85-441中单扩增,有1420对仅在R570序列中单扩增,共有752对SSR引物可在2个基因组中单扩增,且这些SSR的扩增位点和来源基因均分布于所在基因组的全部染色体上。在禾本科作物基因组中e-PCR检测表明,开发的单扩增SSR标记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本研究鉴定的SSR位点,有助于进一步丰富甘蔗的分子标记;开发的3540对SSR引物对于栽培种甘蔗遗传图谱构建中遗传来源区分和同源连锁群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依据史志、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料,结合研究经历,回顾分析了四川甘蔗的引种选育、本地品种搜集选育、自主创新选育、自育品种推广扩散、育种方法与技术研究等情况,探讨了四川甘蔗育种的方向和重点、育种方法与技术和种质资源等的研究。建议:四川甘蔗品种选育,以果蔗、糖果兼用蔗、糖蔗、牧草蔗、能源蔗为育种方向,侧重果蔗、糖果兼用蔗和能源蔗的品种选育;以常规育种方法为主、育种新方法探索为辅、种质资源搜集保存研究利用并进为四川甘蔗品种选育科研思路。  相似文献   

13.
粤农出73-204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粤糖57-423为母本、CP49-50为父本,筛选的优良育种亲本材料。具有大茎、高产、抗逆性强的农艺性状,在海南甘蔗育种场易开花,花粉量大,活力强,易于杂交。它是我国大陆甘蔗杂交育种中的高频应用亲本,也是为数不多既可作为父本也可做母本使用的杂交亲本之一。其中作为杂交母本应用较多,后代性状表现非常突出,已经选育出包括粤糖93-159、粤糖00-236和粤农89-759等优良甘蔗品种10多个。它是我国甘蔗育种中自主创新的重要亲本,也是甘蔗杂交育种的主要亲本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甘蔗亲本的创新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亲本创新对扩大栽培甘蔗遗传基础及选育突破性的新品种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海南甘蔗育种场自1953年建场起就开展甘蔗亲本创新和利用的研究,50多年来,在热带种、割手密、大茎野生种和近缘属植物斑茅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国近年来使用的293份常用亲本中,220份为自育品种(品系),约占75%,其中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及其下属场选育的材料约占自育亲本材料的56%。海南甘蔗育种场通过“高贵化”育种途径,利用大茎野生种和当地割手密选育出导入新的野生种血缘的崖城73—226、崖城58—43、崖城58—47和崖城82—108等创新材抖。至今,我国自育品种中至少有17个品种含有当地割手密的血缘,1个品种为大茎野生种的后代。在斑茅利用方面,海南甘蔗育种场于2001年获得了一批斑茅蔗BC,真杂种,并于2003年育成一批BC2后代。  相似文献   

15.
广西甘蔗理化诱变育种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回顾广西甘蔗研究所二十多年来在甘蔗理化诱变育种研究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进展,讨论和展望了甘蔗理化诱变育种的研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2n配子在多倍体进化及育种途径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在马铃薯2n配子发生的细胞学机制、单双向有性多倍化中的遗传效应及在实际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江西省甘蔗研究所50年甘蔗有性杂交育种的成就,指出杂交后代各性状选择的不同时间,认为利用远缘杂交的F2、F3作亲本可提高后代的生活力和抗逆性,Cp、Roc和崖城系列种质是高糖育种的重要亲本源,建议今后应加强基础育种,开展生物技术育种,搞好区域合作,扩大育种规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阐述了RAPD分子标记的产生、原理、特点及我国现阶段RAPD分子标记在甘蔗育种上的现状,探讨了RAPD分子标记在甘蔗育种上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对甘蔗育种的传统培育方法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和甘蔗育种培育法问题的产生基础等进行了介绍,并论述了根据“杂交动摇生物的遗传保守性、杂种具有动摇而不稳定的遗传性、对杂种进行培育可获得具有人们所希望的特征特性的品种”、“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原理和我国经济发展变革等实际所产生的相对于传统的“甘蔗适应环境培育法”的“甘蔗种性发挥培育法”的实践应用与所收到的成效,相信通过后续的甘蔗育种研究,其可行性会得到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0.
甘蔗抗性与血缘遗传基质密切相关。凉蔗2号搜集抗性亲本遗传基础广泛,引入异质血缘,采用种间高贵化杂交育种方法,增强品种的抗性,实现超亲遗传。凉蔗2号在生产中表现出极强的多抗性,进行抗性育种研究,有助于实施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以期为凉蔗2号高产稳产、高糖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