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建立一种直接从乳样中快速提取细菌DNA的方法,试验通过人工制备8个倍比稀释细菌的乳样,检测了Chelex-100法提取3种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无乳链球菌)DNA进行PCR扩增的敏感性,并与苯酚—氯仿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以Chelex-100法提取乳样中细菌DNA进行PCR扩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所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浓度分别为103、102、102 CFU/mL;而使用苯酚—氯仿法提取乳样中各细菌DNA的PCR敏感性均为104 CFU/mL。综上所述,Chelex-100法提取乳样细菌DNA的PCR敏感性可以满足临床检测奶牛乳房炎的需要,显现了简单快速、经济、无污染的优点,为从乳样中直接提取细菌DNA提供了新的思路,对PCR快速检测乳房炎致病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检测内蒙古地区某牛场患乳房炎的奶牛乳样中是否存在牛支原体,同时建立直接提取乳样中牛支原体DNA进行PCR检测的方法,本研究无菌采集乳房炎乳样,通过支原体的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和生化试验,初步鉴定分离株为牛支原体,然后提取液体培养基菌体DNA进行牛支原体特异性PCR鉴定,同时,采用Chelex-100法直接提取原乳样中菌体DNA进行PCR鉴定,并测序分析扩增片段序列。液体培养物提取DNA与Chlex-100法直接提取原乳样菌体DNA进行特异性PCR均扩增出目的条带,该片段序列与GenBank中牛支原体oppD/oppF基因的同源性达到99.8%,证实分离株为牛支原体。说明Chlex-100法可直接提取乳样中牛支原体DNA进行快速PCR鉴定。  相似文献   

3.
细菌通用引物在奶牛乳房炎病原菌检测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建立PCR直接检测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方法,探索通用引物在奶牛乳房炎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利用16S rRNA基因的高度保守性,设计并合成细菌的通用引物,采用合成的引物扩增标准菌株及患有奶牛乳房炎的奶样。结果表明,通用引物扩增7 种标准菌株,370 bp处均可得到清晰的电泳条带;通用引物PCR 可检出250 ng/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DNA;对患有奶牛乳房炎的奶样进行扩增,370 bp处也得到了清晰的电泳条带。建立在16S rRNA基础上的通用引物在奶牛乳房炎的检测中,初步显示具有特异、快速等优点,为进一步判断细菌的种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常见性疾病,一般可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两种类型。隐性乳房炎由于无明显临床症状,不易觉察,可在牛群中普遍流行,给奶牛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隐性乳房炎致病菌的分析是防制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关键环节。1材料与方法1.1隐性乳房炎的检测从奶牛场选取无乳房炎临床症状的奶牛采集奶样,用SMT法(上海乳房炎检测法)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1.2样品收集对检测有隐性乳房炎的奶牛,常规挤奶消毒后,再用70%酒精棉球消毒乳头和挤奶人员手指。每乳头废弃头三把奶后,收集5ml奶于经…  相似文献   

5.
髓过氧化物酶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测方法有多种,相比之下,近年来,国外报道的用检测奶样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来诊断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方法更符合快速、简便、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现代诊断方法要求。根据乳房炎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可得出奶液中MPO是乳房炎指示物。奶样中的体细胞数(SCC)和MPO浓度的相关系数值为0.91,奶样中随着SCC的增高,MPO的水平也增高达到2 000 ng/mL,同时也可分离到大量细菌。免疫学分析MPO单克隆抗体与奶液中成分乳铁蛋白、乳过氧化物酶、牛血清白蛋白、MPO、淋巴细胞、少量体细胞的乳样之间ELISA反应没有交叉性,表明MPO分子在乳房炎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通过对牛奶中MPO的检测来判断乳房内中性粒细胞(PMN)的活性状态,可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奶牛乳汁体细胞数的快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新型便携式体细胞计数仪C-Reader对奶牛乳汁体细胞数(SCC)进行快速、精确地检测,同时对乳样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旨在指导奶牛乳房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选用北京及河北地区10个奶牛场的111头奶牛共428份奶样,进行SCC计数。SCC20万/mL的奶样占63.6%,SCC介于20万/mL~50万/mL的奶样占13.1%,SCC50万/mL占23.3%。检测的111头奶牛中,60头奶牛患有隐性乳房炎,头发病率54.1%,乳区发病率23.3%。隐性乳房炎SCC变化范围50.6万/mL~984.3万/mL。对隐性乳房炎乳样进行致病菌分离培养,其阳性率高达82.0%。共鉴定出100株致病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4株,表皮葡萄球菌11株,大肠杆菌8株,链球菌10株,其他菌7株。结果表明,C-Reader计数仪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北京及河北地区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其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相似文献   

7.
综合多种细菌、真菌DNA模板的提取方法,采用β-巯基乙醇裂解细胞壁,利用蜗牛酶和溶菌酶消化细胞壁,再利用石英砂机械破壁,能彻底破坏细菌、真菌细胞壁,提取高质量的DNA,摸索出一套从奶样中同时提取细菌、真菌核酸的新方法。建立双重PCR方法,同时完成对细菌16SrRNA保守区特异性基因片段和真菌18SrRNA保守区特异性基因片段的扩增,快速诊断奶牛乳房炎是细菌感染还是真菌感染或是混合感染。对采自临床型乳腺炎和隐性乳腺炎病例的共计84个乳样分别用传统细菌学培养法和双重PCR方法对比鉴定。结果表明,双重PCR检测乳样细菌的最小浓度为10^2CFU/mL,检测乳样真菌的最小浓度为10^3CFU/mL。双重PCR方法对细菌的检测与平板培养检测方法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对真菌的检测与平板培养检测方法比较具有更高的检出率(P〈0.01)。  相似文献   

8.
天津地区奶牛乳房炎调查及阳性乳中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兰州奶牛乳房检测试剂(LMT)和临床检查对天津市4个区县奶牛场的奶牛进行了乳房炎检测.共检测奶牛乳房炎阳性奶样181头份,其中临床型乳房炎奶样125头份,隐性型乳房炎奶样56头份,然后对阳性样品进行真菌的分离和鉴定.结果共分离到酵母样真菌46株,分离率为25.4%;天津地区奶牛真茼性乳房炎主要为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对乳房炎进行诊断,并进行了复方乳灵膏对奶牛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的疗效观察。结果表明,该药对奶牛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的治愈率分别为95.21%和95.73%,高于对照药物如意金黄膏。经定期抽取奶样进行乳品质量检测,复方乳灵膏比如意金黄膏更能快速、有效地提高牛奶品质,说明复方乳灵膏对奶牛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都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奶牛乳房炎是危害奶牛业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奶牛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较多,其中乳房链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之一。为快速准确地检测样品中的该菌,参照GenBank公布的乳房链球菌pau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乳房链球菌的PCR检测方法。对460份临床奶样进行检测,传统细菌分离方法共检出11份(2.39%)阳性奶样;PCR方法共检出40份(8.70%)阳性奶样,2种方法的吻合率为93.7%。结果显示,建立的乳房链球菌PCR检测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适用于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中草药"恒添"添加剂对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影响,选择黑龙江省密山市8511牧场已知40头出现隐性乳房炎奶牛进行试验;应用中草药超微粉"恒添"对奶牛隐性乳房炎进行治疗,应用Dairy Quality Inc(RT10)奶牛乳房炎快速检测仪对奶牛奶样每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中药制剂"恒添"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效果显著。中草药是纯天然植物,资源丰富、毒副作用小、无药物残留、无耐药性,亦无环境污染;中草药通过活血化淤改善乳房局部血液循环,清热解毒清除病原微生物,补气益血调节机体免疫力,达到治愈隐性乳房炎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进行了复方乳腺康膏对奶牛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的疗效观察。结果表明,该药对奶牛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的治愈率分别为95.21%和95.73%.高于对照药物如意金黄膏。经定期抽取奶样进行乳品质量检测,复方乳腺康膏比如意金黄膏更能快速、有效地提高牛奶品质,说明复方乳腺康膏对奶牛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都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奶牛隐性乳房炎检测方法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奶牛隐性乳房炎给奶牛生产带来很大损失,控制奶牛的隐性乳房炎,首先必须掌握可靠的诊断方法。由于隐性乳房炎临床症状很难分辨,因此目前都采用乳汁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体细胞计数法、改进CMT法及乳汁电导值测定等三种方法对隐性乳房炎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 试验牛在东北农学院畜牧系试验站牛场、生物工程系牛场选25头黑白花奶牛做为试验牛,采集奶样。  相似文献   

14.
《畜牧与兽医》2017,(10):113-116
为快速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大肠杆菌和无乳链球菌,分别针对2种致病菌16S-23S rRNA和16S rRNA基因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优化并确立双重PCR反应体系。特异性检测表明,对其他对照菌株未扩增出目的条带;敏感性试验表明,该双重PCR对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检测浓度分别为10~2、10~3cfu/mL。同时采用双重PCR与细菌学检查法对送检的96份奶样进行检测,结果双重PCR检出63份大肠杆菌阳性、54份链球菌阳性;细菌学方法检出29份大肠杆菌阳性、37份链球菌阳性。说明本研究建立的双重PCR方法敏感、快速,可用于检测大肠杆菌和无乳链球菌引起的奶牛隐性乳房炎。  相似文献   

15.
大肠杆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一种主要细菌.为了建立PCR直接检测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方法,本试验以大肠杆菌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已发表的致病性大肠杆菌16-23S rRNA特异性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对昆明市的某发生奶牛乳房炎的病牛的牛奶进行大肠杆菌PCR检测,并对扩增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建立一种直接从牛奶中检测大肠杆菌的PCR快速诊断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检测到乳样中的大肠杆菌,而且具有快速、准确和特异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快速诊断法(CMT法)对四川四家大型奶牛场(A、B、C、D)96头泌乳奶牛的360个乳区进行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对患隐性乳房炎的奶牛及其乳区的阳性率进行了样本百分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对患隐性乳房炎奶牛的胎次、日产奶量、年龄与发生率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检验。结果得出:被检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头发生率为25%,乳区发生率为9.17%;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和泌乳奶牛年龄、胎次呈显著正相关,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对日产奶量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乳房炎是对奶牛生产危害性较大的一种疾病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由于隐性乳房炎患牛乳房和乳汁无明显的肉眼可观变化 ,临床上很难被发现 ,故常常不被人所重视。然而隐性乳房炎却给奶牛户带来了产奶量下降、细菌超标等问题 ,如不及时防治极易转化为临床型乳房炎 ,给奶牛场 (户 )带来更大的损失。为能够做到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 0 0 2年 8月 ,我们运用河北远征制药厂生产的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液 ,对我区某奶牛场 32头临床健康奶牛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如下 :1 操作方法现场采取待检奶牛乳区中段奶样 2m…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某奶牛场奶牛乳房炎发病率高,牛乳中体细胞超标严重,严重影响该奶牛场的经济效益。为了明确引起该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病原菌,筛选敏感药物给出治疗方案。本实验对该奶牛场中30份奶牛乳房炎乳汁进行乳样处理、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DNA提取和PCR扩增。通过DNA提取和PCR扩增确定其主要致病病原菌大多为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肠球菌及少量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样中并未检测出支原体、乳房链球菌及变形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场患病奶牛对阿莫西林、头孢噻呋钠敏感,对一种商品名为惠可宁的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耐药性明显。最终得出该厂患乳房炎奶牛的乳汁中分离出的细菌大多数为停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肠球菌和少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当本地区奶牛检测为乳房炎时,可首选阿莫西林,头孢噻呋钠等敏感药物治疗,对奶牛乳房炎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从而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有效防治和合理用药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兰州奶牛隐性乳房炎检测试剂(ILMT)方法对神木县某奶牛场51头奶牛200份奶样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选取强阳性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经革兰染色,生化试验鉴定,对主要病原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31.37%(16/51),乳区阳性率为17.5%(35/200);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肠杆菌3大类,且有两种病原菌的混合感染,其中耶尔森菌属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对3大类病原菌都敏感的抗生素药物有环丙沙星、四环素、头孢哌酮、庆大霉素、万古霉素5种药物,目前在临床上可选用此类药物治疗奶牛的隐性乳房炎。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摸清辽西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方法]本研究应用美国加州奶牛乳房炎检测方法(California mastitis test, CMT)对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定期采集奶样进行隐性乳房炎动态监测。通过临床检查和CMT方法对辽西地区5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共1 326头泌乳期奶牛进行了隐性乳房炎的监测,[结果]统计结果显示,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高达41.25%,发病率以夏秋季节最高,随着年龄增大,胎次增多,泌乳增加,乳房炎的发病率增高。[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较为严重,需要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高度重视,同时为该地区奶牛场乳房炎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