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黄河中游地区的小流域试点工作始于1980年,至今已进行了4期.前3期以试验示范不同类型区治理模式为主,总结出了一整套技术经验和管理办法,带动和指导了面上小流域治理工作.第4期开展试点的小流域30条,从1993年开始,已进行了4年连续综合治理,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265.04km~2,其中新修基本农田7013hm~2,营造水保林10120hm~2、经济林5507hm~2,人工种草3860hm~2,修筑各项水土保持拦蓄工程3268处(座),年均治理进度10.4%、新增治理程度37.6%,累计治理程度达66.4%,有14条流域治理程度接近或已经超过70%.目前,年人均产粮超过500kg的流域有16条,年人均纯收入达800元以上的流域有15条.第4期小流域试点工作在继续强化综合治理的同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拳头产品,通过规模经营,形成支柱产业,促进了小流域经济和水保行业自身建设的发展,使试点流域内群众稳步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彭阳县生态治理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83年建县以来,彭阳县历届政府始终秉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传统,历经30多年的治理,全县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环境不断改善,生态建设融入整个城乡建设发展中,并形成了多种优势特色产业,真正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生态综合治理目标。在30多年的生态治理中,彭阳坚持做好顶层设计,取得了非凡的治理成效:平均每年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 500 hm~2、提高森林覆盖率0.8百分点,营造人工防护林近13.33万hm~2,累计修建水利水保工程5 600多处;治理小流域106条共1 779 km~2,有近一半的小流域由干沟变成溪流;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建县初的11.1%提高到76.3%,年减少泥沙约680万t。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土保持》1997,(6):56-57
<正>霍山县位于皖西山区江淮分水岭的北坡,县内有国家兴建的佛子岭、磨子潭两大水库,总蓄水量为8.34亿m~3,这对江淮之间的淠史杭灌区和淮河中下游防洪、缓洪、发电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全县共有24个乡(镇)28条小流域283个行政村,36.3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31.92万,土地总面积2042km~2,耕地面积1.79万hm~2,山场面积15.73万hm~2,水域面积1.47万hm~2,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8%,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县.为了从根本上治理淮河,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山区经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农民脱贫奔小康.在县委、县政府的多次汇报请求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怀支持下,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于1992年把我县列入了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重点县,首批工程批准了我县10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规划方案,这给我县治理区群众带来了机遇,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4.
基于小流域划分的沂源县水土保持规划布局及措施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流域是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基本单元,开展小流域划分并确定其防治方向对县域水土保持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以国家级重点治理区沂源县为对象,通过遥感调查、模型计算、资料收集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掌握区域现状和水土保持需求,以小流域为单元,提出县域水土保持布局及措施配置。主要结果如下:1)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765. 99 km~2,占46. 83%,以轻度侵蚀为主,主要分布在县域东南部、西南部以及东北部等区域; 2)全县划分小流域68条,平均面积为24. 06 km~2,沟道密度1. 87~2. 99 km/km~2,45%的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比高于50%; 3)根据小流域特征和水土保持需求,全县划分为4个水土保持分区,提出了"三带三片"重点布局; 4)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21条,以封禁治理为主,占55%;建设生态经济型小流域47条,其中东北部以封禁治理为主(45%),东南部以经济林果为主(60%),西南部以封禁治理(35%)和梯田工程(30%)为主。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县级水土保持布局和措施配置研究,可为县域尺度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 1988年,国务院批准将长江上游7省(市)列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简称“长治工程”),我省长江流域的11个县(区)被列入“长治”工程.自1989年工程起步以来,找省广大干部群众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把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群众称“长治”工程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1 治理进展及成效1.1 实施情况“长治”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分期实施,滚动发展,先后有270条流域列入了三期工程,总面积为16391.46km~2.截至1997年底止,“长治”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986.75km~2,占计划任务的102.0%.其中,坡改梯8.05万hm~2,营造水保林19.09万hm~2,发展经济林果10.45万hm~2,种草9.5万hm~2,封禁管育33.14万hm~2,保土耕作9.45万hm~2,修建谷坊、蓄水池、塘坝等水保工程4652座(处),总投工18279.80万个.1.2 治理成果一是坡改梯增加了粮食产量,多数群众基本脱贫,仅坡改梯工程每年可增加粮食9788.52万kg.已竣工验收的“长治”第一、二期工程,人均基本农田由治理前的407m~2增加到773m~2,提高90.2%;公顷产由1080kg增加到2145kg,人均产粮由239kg提高到348kg,增长45.6%;流域内已有90%的农户基本解决了温饱,其中20  相似文献   

6.
<正> 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之一的我省贡水流域6个县(市),在各级党政的重视和强有力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经过水土流失区广大干部群众5年来的艰苦努力,第二期第一阶段重点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最近,在自查自验的基础上,贡水流域6个县(市)全部顺利通过省组织的复验.贡水流域第二期第一阶段重点治理工作从1993年开始,至1997年结束,范围包括兴国、于都、宁都、会昌、瑞金、石城6个县(市),总面积16913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813.78km~2,是我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5年来,在国家的重点扶持下,6县(市)广大于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大打治理水土流失的人民战争,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36.3km~2,占原有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6.5%.在实施重点治理的123条小流域中,累计完成治理面积16.08万hm~2,占国家下达计划任务的122.4%.其中兴建水平梯田732.1hm~2,建设水土保持林5.71万hm~2,开发经济果木林1.76万hm~2,种草6877.8hm~2,封禁治理7.8万hm~2,修筑塘堰、谷坊、拦砂坝等水保设施4363座(处),累计投入劳动工日3912.41万个,完成土石方5703.78万m~3;累计投入资金42037.04万元,其中中央补助2060万元,地方匹配2869.22万元,群众自筹(含投劳、投肥折款)37  相似文献   

7.
赣州市在贡水流域水保重点治理中 ,通过实施“五个一”工程、“猪—沼—果”工程 ,建设生态小流域经济 ,推行股份合作制 ,培育治理专业大户等措施 ,有效地提高了水保治理综合效益。 1998年以来 ,该市贡水流域共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95条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9 33万hm2 ,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度普遍达到 70 %以上。  相似文献   

8.
<正>临汾市尧都区石层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属重点工程,2016年4月2日正式开工建设,2017年5月17日完工。工程总投资200万元,共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 km~2,其中,新修水平梯田2 hm~2,营造水土保持林120.09 hm~2,封禁治理377.91 hm~2,整修简易道路1.52 km。通过该项目实施,每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1.91万t,拦蓄地表径流8.35万m3,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了84.53%,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了54.85%,使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永春县针对山区山地资源多、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低,农村经济发展慢的实际问题,多年来探索实践出一条治理水土流失与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成功路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1985年440km2减少为247km2,治理区土壤侵蚀模数由3 103.78t/km2.a减少为545.86t/km2.a,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52.3%提高到67.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65元提高到4 543元,农村呈现出山绿水清农民富的优美景象。全县已治理小流域35条,其中有狮峰、吾江、岵山、湖洋4条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相似文献   

10.
岩溶地区石漠化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由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4个准则层17项指标组成的简单、实用的岩溶地区石漠化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金沙县5条小流域(水井湾小流域、小洋溪小流域、楠木溪小流域、伍所河小流域、干沟小流域)为例,采用2010年统计数据,运用改进的阂值法进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运用线性加权评价模型计算可持续发展度,对岩溶地区石漠化小流域进行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结果表明5条小流域均未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指出石漠化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贡献指标,并分析各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以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促进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 车家沟小流域位于松花江中游北岸,巴彦县城的南面,隔江与宾县相望,是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小流域之一。流域内有四个村,总人口8538人,治理前粮食单产只有2025kg/hm~2,人均收入200多元,是全县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通过对流域水土流失进行综合防治,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群众的生活逐步从贫困走向温饱。80  相似文献   

12.
栗子园流域在规划与治理期间,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以防治水土流失、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的,实现了流域的快速治理。其成功经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整合资金、集中投放;治理成果先期维护后期承包等方式,另辟蹊径,增加小流域治理过程中资金来源的渠道,实现小流域治理与经济同步发展、滚动发展。5a间,治理程度达到80.47%,预计每年直接增加经济收入1200万元。使小流域治理开发工作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防治广西岩溶区水土流失问题十分必要。通过对江村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监测,分析该区域治理后水土流失面积消长情况,总结小流域治理成效。结果表明,治理后的江村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2020年水土流失面积较2016年减少了462.77 hm~2,土壤侵蚀强度降低了25.66 t/(km~2·a),江村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得到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治理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土保持》1997,(11):36-38
<正> 我站始建于1979年,原为赤岸乡水土保持试验站,于1984年改建新站,站址设在赤岸黄沙港小流域内,距县城4km,现隶属县水电局管理,全站现有职工25人,有土地 31.4hm~2.建站十多年来,在上级党政组织的领导下,在省、地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们按照“试验、示范、管理、服务”的办站宗旨和把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结合起来、注重经济效益的指导思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团结拼搏,积极进取,为促进水保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我站已初步形成集治理保护、种养业、加工服务业为一体的水保发展新格局,拥有24hm~2的果林种植基地,年出栏生猪400头、年养鸭2000羽、高产养鱼塘2.2hm~2的养殖基地,日加工大米 30t的加工厂及开展商业经营服务的水保综合服务大楼基地,固定资产达到300万元,年创产值250万元,年创税利30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显成效,现已完成本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333hm~2,并长年坚持封禁治理6666hm~2以上,使流域内的经济大为发展,成为全县治理水土流失、搞好水土保持的典型,多次受到省、地、县表彰,1992年荣获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称号.回顾走过的历程,我们的主要经验与体会是:1 综合治理小流域,发挥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我站的任务是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宁夏固原市水土流失风险与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耦合关系,为小流域水土流失精准防治及有序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使水土流失治理更好地服务于人居环境提升。[方法]采用PSR模型、人居环境指数模型等方法计算小流域水土流失风险和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及耦合度分析,计算并分析其耦合协调度和耦合协调类型。[结果](1)研究区水土流失风险为中度、高度危险小流域占28%,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南部;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等级为不适宜的小流域占12%,分布在西吉县南部和隆德县东北部。(2)水土流失风险与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相关系数为0.61。74%的小流域为高水平耦合与良性共振耦合;67%的小流域为协调发展和优质协调。(3)协调同步型、失调共损型、水土流失滞后型和人居环境滞后型小流域分别为75,36,79,114条。[结论](1)固原市水土流失与人居环境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耦合度,且具有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2)研究区有79条水土流失风险滞后型小流域需要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有36条失调共损型小流域应结合地区实际进行自然环境重点治理和改造。  相似文献   

16.
"十二五"期间,长治市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坚持"大水保、大生态、大战略"发展理念,以坡改梯、小流域治理和预防监督为重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年间,共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48万hm~2,新修梯田4.82万hm~2,造林绿化1.81万hm~2,封禁自然修复10.3万hm~2,治理度达到62.5%。介绍了治理成效,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三五"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高平市位于国家太行山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全市共有水土流失面积807 km2,其中轻度侵蚀124.63 km2,中度侵蚀643.16 km2,强烈侵蚀39.21 km2。多年来,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综合治理、连续治理、集中治理,先后治理小流域96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8.35 km2,治理度达到54.32%。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小流域治理已不能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新路子。分析了传统小流域治理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必要性与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8.
<正> 山东省临胸县共有22个乡(镇)、972个行政村、86万人,总面积1833km~2,其中山丘面积占87.3%,耕地面积5.15万hm~2.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1985年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把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搞好水土保持、建设生态农业作为振兴山区经济、全面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的战略措施来抓,10多年来,全县共投工1.9亿个,投资3,9亿元,搬动土石2.9亿m~3,重点治理小流域49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2km~2,治山、整地8万hm~2,营造水保林1.53万hm~2、经济林1.73万hm~2,新建水利水保工程8200多项,新修、复修道路1710km,使年土壤侵蚀量降低了40%.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中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1996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3亿元,财政收入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35元,分别比1984年增长3.8倍、5.5倍和6.7倍.我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水土保持、土地开发、绿化造林、科技工作先进县,并被确定为全国生态农业、山区综合开发、农村能源建设试点县,还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了“扶贫开发先进集体”、“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我们的主要经验如下.1 明确主攻方向,搞好科学规划县委、县政府通过认真分析,一致认为:临胸县山区、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87%以上,自然条件较差,水土流失严重,要打牢脱贫致富的  相似文献   

19.
<正> 杨家河小流域,紧靠丰都县城,流域面积9.07km~2。流域内植被稀少,治理前林草面积176.3hm~2,仅占幅员的19.4%;年均降水量1066mm,60%以上集中在汛期,日最大降雨量93.3mm;该流域水利灌溉条件较好,共有水利设施18处,其中小(二)型水库1座,山平塘16口,蓄引水总量37万m~3,有效灌溉面积174.5hm~2。  相似文献   

20.
<正>1 汝阳县的梯田现状1.1 发展速度较快河南省汝阳县的梯田建设历史可追溯到新中国建立以前,但真正进入大规模持续发展阶段是1965年以后.1965~1977年主要发展的是旱作梯田,出现了以登山村为代表的修造石坎梯田的典型,丘陵区出现了不少修建人造小平原的典型,这12年间全县共修造土、石坎梯田2600多hm~2.从1982年开始,汝阳把旱作梯田建设纳入到了小流域治理规划,由此推动了旱作梯田的又一次发展,此后又围绕各类灌区渠系的土地平整发展起了水浇梯田,这15年间共新修土、石坎梯田3300多hm~2,到1996年底,全县的梯田面积累计达到了6000hm~2,占总坡耕地面积1.53万hm~2的3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