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江源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牧草产量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连云 《草业科学》2013,30(10):1613-1618
对三江源区兴海高寒草地1999-2012年牧草产量与气候因子变化做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近14年来该地区牧草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牧草产量与生长季≥0 ℃积温和降水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牧草抽穗-开花期产量主要受气温和降水影响,14年来二者均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成熟-枯黄期主要受≥0 ℃积温影响,14年来≥0 ℃积温极显著升高;开花-成熟期主要受平均风速影响,14年来平均风速显著降低。牧草生长中后期热量和水分的增加以及风速的减小均对增产有利。因此,随着未来区域气温的升高、降水增多,可减少土壤水分亏缺,暖湿的气候对该地区牧草产量的提高极有利。  相似文献   

2.
用1987~1990年乌鲁木齐牧业气象试验站天然牧草生育期和产量与气温、降水、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对天然牧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牧草春季返青的温度指标不同,喜凉牧草为-1~-2℃,喜温牧草为4.6℃;黄枯期温度指标为6.3~9.1℃;热量条件可满足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需要;干草重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比鲜草重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好,不同要素中,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好,积温居中,日照时数最差;用积温、降水量及日照时数可预测天然草场牧草干草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大柴旦地区近30 a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以期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农业热量资源,为藜麦在该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大柴旦地区逐日气象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M-K及累积距平突变检验等方法对1991~2020年作物生长期(4~9月)平均气温、≥0℃积温、≥10℃积温及降水等要素主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大柴旦近30 a生长期平均气温、≥0℃活动积温及≥10℃活动积温变化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气温、≥0℃活动积温及≥10℃活动积温分别于1998年、1998年及1997年发生突变,在1997年生长期≥0℃和≥10℃的活动积温累积距平曲线同步经历了一次显著的波动,1997年之后呈上升趋势,至今未见明显下降趋势;生长期≥0℃活动积温持续天数为179 d,≥10℃活动积温持续天数为119 d,以上表明该地区作物生长期光照充足,热量资源充沛;生长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7.4%;降水量以倾向率为9.9 mm/10 a的趋势增加;但自然降水不能满足藜麦发育水分需求,需采用大田灌溉的方式来解决。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内蒙古通辽市农业界限和积温的变化,为科学决策和气象业务、气象服务提供借鉴,利用通辽市境内7个气象站1959—2010年52年的气象资料,对该地区≥0℃、≥10℃、≥15℃积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述3种积温均呈递增趋势,变化速率分别达到0.001极显著水平或0.01、0.05显著水平;M-K检验的结论是分别在1994年和1996年发生了突变,突变年及其以后为积温偏多阶段,此前为积温偏少阶段,两阶段积温分别相差244.3、263.2、220.7℃·d;R/S分析表明,3种积温的H值均大于0.5,预示未来将呈持续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5.
根据三江源区河南县牧业试验站1994~2017年天然牧草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河南县地区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变化与天然牧草长势及其产量的关系,探讨了该地区牧草发育期、高度、覆盖度及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4a来,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3℃,气候倾向率以0.66℃/10a,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量为566.2mm,气候倾向率以27.7mm/10 a,呈增加趋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59.8h,倾向率以58.9h/10a,呈增加趋势;年平均蒸发量为1193.0mm,气候倾向率以62.0mm/10a,呈下降趋势;干燥指数变化倾向率以0.2/10a,呈下降趋势;影响该地区牧草返青期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条件,返青期出现时间与5d滑动日平均气温稳定≥3℃初日基本一致,黄枯期出现时间与5d滑动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终日相吻合;近24a来,随着温度升高,降水增多,光照条件充足,使该地区的牧草返青期提前,黃枯期推迟,生长期延长,高度有所增高,覆盖度有不明显减小,牧草产量有所增加。为相关部门及单位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及退化草地的恢复和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根据内蒙古赤峰市2013年末及2014年全年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对该地区的前期气象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分析了主要气象因素对牧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4年赤峰市牧草生长季气象条件对牧草生长和生物量累积较为不利。整个生长季热量条件较为充足,春末夏初充足的降水为牧草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前期牧草长势良好;但由于后期牧区出现旱情并持续发展,导致牧草生长缓慢甚至停滞,使部分地区牧草提前黄枯,影响了牧草产量。  相似文献   

7.
利用格尔木地区格尔木、小灶火2个气象站1961~2015年气温、积温及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分析了气温、积温及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55 a来格尔木地区气温和积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升温倾向率为0.6℃/10a,≥0℃、≥5℃、≥10℃的积温增加倾向率达125.6~167.8...  相似文献   

8.
天祝斜茎黄芪是针对高寒地区选育的耐寒豆科牧草,通过天祝斜茎黄芪与沙打旺、陇东苜蓿在高寒地区的品种比较试验,评价其抗寒性能、生长情况和生产性能等。结果显示:天祝斜茎黄芪对高寒气候条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在岷县2 500~2 700 m的海拔高度(≥0℃积温1 700~2 300℃),其越冬率、牧草生长、产草量、初花期养分含量等指标均优于沙打旺,能完成生育期且收获成熟种子;陇东苜蓿不能完成生育期,越冬率低且生产性能低下,不适应当地高寒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青海共和盆地天然草地牧草产量影响因子:年降水量、≥0℃年积温、年均温、年日照时数、3~8月≥0℃积温、3~8月日照时数、3~8月均温、3~8月降水量22年资料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作为最主要综合指标的第一主成分中的≥0℃年积温、3~8月≥0℃积温、3~8月均温的影响,贡献率是59.16798%,第二主成分中的年均温、年降水量和3~8月均温的作用,贡献率为25.51548%,第三主成分中的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3~8月降水量、3~8月日照时数因素,贡献率为9.301132%。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形成是众多自然因子综合作用下相协调的产物,其中热量因子是牧草生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连续10 a观测的高寒地区天然草地牧草生育期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天然草地牧草各生育期与气温、降水量、累计日照时数、≥5℃积温等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找出了诱导牧草生育期及产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牧草和其它植物一样,其发育生长和产量的高低与气候条件、天然降水量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双辽县郑家屯气象站1980年—1983年的气象资料,观察了天然草场牧草生育期的生长高度、产草量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并试验了截留天然降水的几种办法,做为探索开发、保护草场的参考。牧草高度、产量与降水量间的关系牧草的生长发育是随着光、热、水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双辽县的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如1980年—1983年的年总日照数为2,852.6—2,914.2小时,大于10℃积温为3,086.2℃,充足的光和热十分有利于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4—2015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牧业气象试验站收集的天山北坡中山带天然牧草生长发育期与产量数据和气温、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研究气象条件对该地区天然牧草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别的天然牧草在春季返青期对于温度的需求存在差异,喜凉牧草为-0.3~1.1℃,喜温牧草为3.5~9.5℃;牧草黄枯期出现的时间点和日平均气温在5℃左右的时间点相一致,后者对前者具有预测意义;不同种类牧草在不同生育期所需的积温存在差异;禾本科牧草的返青期与黄枯期的间隔时间平均为160 d左右,豆科牧草仅有140 d左右,5种牧草最长和最短的间隔时间相差18 d;降水量和气温对牧草产量存在较大影响,在成熟之前,牧草产量随着降水量与气温的增减而增减;与鲜草重相比,干草重与气象要素的相关系数更大,利用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对牧草干草重进行估算较为准确;在各种气象要素与牧草产量的相关系数中,降水量最大,其次为积温,日照时数最小;年降水量和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对天山北坡中山地段的天然草地牧草产量有影响,6月和7月的降水量尤其关键,决定了当年牧草产量的多少。天山北坡中山地段的气象条件对该地区天然牧草的生长发育期有一定影响,相关气象条件对天然牧草的产量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天然草地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及气候分区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根据青藏高原气候带划分的水分和热量指标,得到符合青海高原气候带划分的修正指标,随着近半个世纪以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暖效应,青海高原亚寒带和温带的最热月上限温度指标增加了1~2 ℃,高原寒带≥0 ℃年积温上限值增加50 ℃。结合青海省干湿分布状况,把青海省分为6个气候区域,按照草地类型的划分原则、系统与标准,把青海省10个草地类型进行组合分类划分至6个气候区域;阐述了不同草地类型的分布与海拔、温度及降水等生境特征的关系;定量评价了各草地类型的丰富度、生物量、草层高度以及草群盖度等植被特征。  相似文献   

14.
自然地理气候的变化是山羊流产的重要条件。内蒙古科右前旗乌兰毛都地区地处北纬 45°39′~47°42′,海拨 30 0~ 60 0 m,位于科右前旗北部、大兴安岭南麓 ,北与蒙古接壤 ,西与锡盟东乌旗相邻 ,总面积 80 0 0 km2 ,有 4个苏木、2 4个嘎查、37个自然屯 ,饲养着大小牲畜 3941 74头只 ,其中山羊1 1 8372只。年平均气温 4.2℃左右 ( - 35~ 30 )℃ ,无霜期 90~ 1 2 0天 ,年积温 1 60 0℃~ 2 4 0 0℃ ,年降雨量 40 9mm左右。属大陆性气候、高寒山区、水热同期、日照充足、太阳能丰富 ,夏季温度高、降雨量大 ,有助于牧草的生长发育。但由于漫长…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多年生栽培牧草气候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确定青海境内多年生栽培牧草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阈值及其分布范围。本文通过牧草生境法,初步确定了草地型气候条件;同时结合专家打分法,进而得出单一牧草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阈值,并对其生长的气候适宜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牧草生境法获得的草地类型与实际草地类型分布范围较为一致。禾本科牧草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为积温 > 1 200℃,降水 > 370 mm,湿润度100~500(为了数据处理方便,将湿润度扩大100倍);次适宜气候条件为年积温1 200~2 200℃,湿润度为200~300,降水480~780 mm,7月平均气温-0.9~18℃;而不适宜气候条件为年积温>2 200℃,降水0~200 mm,湿润度<100或年积温<1 000℃,降水>630 mm,湿润度>500。除柴达木盆地外,禾本科牧草在全省境内均能良好生长,而豆科牧草仅分布在东部农业区。因此,牧草能否在某一地区适宜生长,并不是由单个气候条件决定,而是多种气候条件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6.
根据青海省三江源区同德县1999-2011年天然牧草数据和气候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区同德县天然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探讨了降水量、热量因子对同德县牧草发育期、高度、覆盖度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源区同德县牧草返青期与日均气温≥5℃的初日相一致,黄枯期与日均气温≤0℃的终日相吻合,牧草返青期与黄枯期均提前,而且黄枯期的提前程度大于返青期;覆盖度每年以0.47个百分点的倾向率减少,而牧草高度则以每年0.78em的线性趋势上升;对13年的牧草产量与同期降水和热量因子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降水、热量因子对高寒草地牧草产量的影响,牧草产量与生育期内4、6、7、8月份日照时数和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7月份日照时数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621;与4月份平均气温、4月份降水量、4—9月生育期内总降水量以及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93、0.6471、0.5560,而牧草产量与5月份、9月份日照时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940、0.2063。对牧草产量与生育期内降水、热量各因子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降水因子的4月份、7月份、4.9月份的降水量对牧草产量起正向的促进作用,热量因子的7月份的日照时数和9月份的平均气温对牧草产量起负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试验地点在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技术推广站牧草组实验地,海拔3 280.0 m,年平均降水量429.8 mm,年平均气温0.2℃,大于0℃的活动积温1 503.0℃,牧草生长季内的活动积温1 309.0℃.地势平坦,土质为暗粟钙土,土层厚度70~15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正蓝旗2007年度牧草、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间年生长季气候要素进行分析,得出该地区当年生长季气候条件为:降水偏少且不均,气候高温炎热,蒸发量较大。春、夏连旱。使正蓝旗地区农牧业灾情极其严重。  相似文献   

19.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青海省海南州共和温性草原草地植被生物量与气候因素的关联程度进行了相关分析,以牧草抽穗期和成熟期产量为对照列,以牧草生长期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月日照时数以及月≥0℃积温为对比列。经分析表明,对共和温性草原牧草抽穗期产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是4月、5月日照时数,4月、5月平均气温及5月≥0℃积温,低温、寡照是制约牧草抽穗期产量形成的气候条件;6~8月温度和积温是影响共和温性草原牧草成熟期产量的主要因子,每年6~8月的温度和积温高低、日照的强弱直接影响成熟期牧草产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菊苣(Cichorium intybus)在黄土高原两种利用方式下的产草量及营养品质,对其进行生产评价和预测,揭示模拟轮牧对菊苣的影响,并确定其适宜的利用方式。本研究以菊苣"PunaⅡ"和"Choice"两个品种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和2013年以定期刈割模拟轮牧的田间试验,分析生长时间、≥0℃积温与其产草量及营养品质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预测及评价。结果表明:模拟轮牧条件下,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和≥0℃积温的增长,菊苣呈现出产草量及各营养指标产量上升而营养品质含量下降的趋势;菊苣的粗蛋白、消化率、营养价值等级在模拟轮牧利用下显著高于一次性收获干草(P 0.01),模拟轮牧使菊苣的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维持在较高水平;比较两种菊苣不同利用方式下的能量指标及分级指数发现,品种PunaⅡ的营养价值显著高于Choice (P 0.05)。利用生长时间和≥0℃积温预测菊苣的产草量与营养品质,预测模型准确性较高,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