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聊城市高温闷热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聊城市高温和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方法]利用1961~2006年聊城市5~9月的逐日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资料,对聊城市高温和闷热天气的分布特征和气候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聊城市日最高温度在35℃以上的高温日数在46年中有2个高峰区,分别在1965~1968年和2002年;闷热天气出现最多的年份为1994年。聊城市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7、月,占高温总日数的86%;闷热天气主要出现在7、8月,占闷热天气总数的96%。聊城市连续3 d最高温度35℃以上的高温天气出现的次数为52次,连续3 d闷热天气出现的次数为64次。[结论]聊城市高温和闷热天气的出现时间、温度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1971—2010年莱州市夏季高温气候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1971—2010年夏季(6—8月)40年高温资料,并用1971—2000年夏季(6—8月)副高脊线位置和强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莱州市夏季高温的气候特征,得出了高温天气过程原因及在不同高空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下的高温特点。对高温天气的分析表明,莱州市7月高温天气日数占夏季高温总日数的50%以上,副高和大陆变性高压控制是造成莱州市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基于鄂州市1959―2018年气候资料,应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鄂州市近60年霜日数、积雪日数、低温日数、高温日数、雨日数和暴雨日数等6类高影响天气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1世纪10年代以来鄂州市霜日数、积雪日数、低温日数、暴雨日数减少趋势十分明显,高温日数和雨日数增多趋势明显。近60年来霜日数和低温日呈现明显下降趋势;高温日数呈现明显增多趋势;积雪日数、雨日数和暴雨日数变化趋势总体平稳,略有增多。霜日数1月和12月最多;低温日数和积雪日数1月最多;高温日数7月最多;雨日数春季3―5月相对较多,秋季9―11月相对较少;暴雨日数6月最多。霜日数、积雪日数、低温日数、高温日数、雨日数、暴雨日数分别在2010、2001、1981、2005年,2000年和2015年之后,1968年发生突变。霜日数在整个时域上存在着准20年的年代际周期;积雪日数在1964―2014年存在着准20年的年代际周期;低温日数在整个时域上存在着18~22年的年代际周期;高温日数在整个时域上存在着准16年的年代际周期和4~6年的年际周期;雨日数在整个时域上存在着准22年的年代际周期和准8年的年际周期。高影响天气的变化能对鄂州市农业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河北夏季高温热浪天气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74-2018年河北省142个气象站夏季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法进行高温热浪突变分析方法研究河北省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强度的空间分布呈南多北少趋势,邢台中部任县处于极值中心,北部坝上地区未出现高温热浪;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强度年际变化均呈先减少后增加的波动性变化,整体呈增加趋势,1997年为突变年;高温热浪日数和频次的主周期为16 a,热浪强度的主周期为4 a和32 a。  相似文献   

5.
从1971—2010年陇南市高温天气日数资料入手,分析得出:陇南市山区每年都有高温天气出现,9个气象站平均每年合计出现70.4d,其中,武都区平均每年出现约21d,为全市出现高温日数最多的站,高温天气一般出现在5—9月,其峰值主—集中出现在6—8月,该时段高温天气灾损最为严重。目前,受全球气候变暖背景的影响,陇南市山区高温天气日数呈现出明显的增多趋势。因此,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高温天气灾害危险性图层,结合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得到高温天气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高温天气灾害危险性等级白龙江、白水江流域海拔1100m以下浅山河谷区、文县东南部、成县中部和康县东南部最高,海拔1800m以上高山区高温热海危险性等级最低,大多数年份不会出现高温天气。高温天气灾害风险由高到低、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白龙江、白水江干热河谷及康县东南部、文县东南部和成县中部低海拔区为高温天气灾害高风险区;宕昌县西部、礼县西北部、武都区西北部、文县西北部和两当县南部高海拔区为高温天气灾害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河西走廊东部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及预报着眼点,提高高温预报准确率,减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笔者运用天气统计学方法, 对河西走廊东部2010年7月17—30日出现的高温天气从气候特征、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以及对农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警预报指标。结果表明:2010年7月高温强度和持续日数均创历史极值;长时间晴热少雨、大陆暖高压异常强大且持续稳定是造成此次持续高温过程的主要原因;持续高温造成土壤墒情大幅度的下降、河流量倍增、多种农作物产量大受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1961—2010年淖毛湖气象站沙尘暴资料的分析表明,沙尘暴主要出现在3—5月,4月份最多;沙尘暴天气主要集中在白天,占总次数的83%,夜间相对较少,只占17%。50年内淖毛湖出现沙尘暴天气过程804次,以西方和西北方冷空气入侵为主,集中发生在3—5月;50年来淖毛湖沙尘暴日数呈减少趋势,按线性拟合其减少率为0.711 d/10 a。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沙尘暴日数呈现急剧增加趋势,1974年沙尘暴日数多达54 d,20世纪80年代后沙尘暴日数呈现急剧下降趋势,年日数减少到1 d,甚至个别年份未出现沙尘暴天气,该时期大风日数减少、风力强度减弱是主要原因外,生态环境改善,局地植被增加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都安县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及个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都安气象站点1981—2010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资料,分析了都安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并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分析了都安县一次高温天气成因,结果表明:日最高温≥35℃的酷暑天气在都安县夏季是常见的,其高温日数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持续偏少之后,目前正处于增多阶段,且极端最高气温是呈现出变暖的主要特征;2007年8月的高温天气个例的主要形成机制是副热带高压强盛,一直延伸至低层,地面受西北热低压东移的影响,在副高动力和热低压热力的共同作用使都安县气温增高。  相似文献   

9.
基于都安气象站点1981—2010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资料,分析了都安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并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分析了都安县一次高温天气成因,结果表明:日最高温≥35℃的酷暑天气在都安县夏季是常见的,其高温日数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持续偏少之后,目前正处于增多阶段,且极端最高气温是呈现出变暖的主要特征;2007年8月的高温天气个例的主要形成机制是副热带高压强盛,一直延伸至低层,地面受西北热低压东移的影响,在副高动力和热低压热力的共同作用使都安县气温增高。  相似文献   

10.
属于亚热带气候的广东省大埔县,高温天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基于此,通过分析1971-2010年大埔县地面观测站的资料,得出:极端最高气温及高温日数存在明显的22d左右周期,近年维持在35~55d左右。高温最早出现在4月中旬,最迟出现在10月中旬。2007-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都存在突变。  相似文献   

11.
2009年桂林市高温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51-2009年桂林市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桂林市高温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历年变化来看,桂林高温有增多的趋势,而且有显著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具有较强的2 a和14 a周期震荡信号。2009年桂林市发生的高温天气过程是历史少见的,具有温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主要发生在6、7、8、9月,出现时段为14:30-16:30。台风外围环流的下沉气流影响、亚洲大陆的中低纬度地区高度场维持着较强正距平以及副热带高压控制,是造成桂林市出现持续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高温天气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及旅游业,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河西走廊东部近5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方法]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1960~2009年高(日最高气温≥35℃)、低温(日最低气温≤-20℃)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详细分析了高、低气温的时空分布、强度、持续性和环流形势等气候特征。[结果]河西走廊东部高温天气主要发生在东北部沙漠边缘;低温天气主要发生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和北部沙漠边缘。随着气候变暖,高温日数呈弱增加趋势,强度增强;低温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强度减弱。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7、8月;低温主要出现在1、2、12月。高、低温天气具有持续性特征,强高、低温大多出现在高、低温持续时段内。高温天气出现在副热带高压控制及影响的区域内;低温天气出现在强冷空气堆积和入侵的区域内。[结论]该研究为高、低温的准确预报和预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近20年白城市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和综合统计分析、气候变化情况,得出如下结论:白城地区气温变化呈线性升高趋势,降水呈线性减少趋势。高温日数呈上升趋势;极端高温事件由北向西南递减;极端低温事件由西向东递减;高温日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霜冻日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夏季日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热夜日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暴雨日数由北向西南递减。白城地区多局地暴雨天气,区域性大范围暴雨天气很少出现,近年来白城地区的暴雨日数时间分布上呈下降趋势,暴雨分布呈南多北少的趋势,通榆暴雨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南靖县汛期暴雨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危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暴雨是最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对1960-2005年南靖县汛期暴雨气候分析表明,前汛期暴雨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6月中旬,后汛期暴雨主要出现在8月上旬、8月下旬和9月上旬。汛期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呈现出3年周期,前汛期与后汛期暴雨日数存在反位相关系,大暴雨日数月际分布呈现双峰型,从20世纪90年代起出现大暴雨的几率明显增大。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前汛期主要是低层切变线,后汛期主要是热带气旋。针对南靖县暴雨特征提出了减轻汛期暴雨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6—2016年三穗县地面气象观测站出现暴雨的降水资料,分析暴雨和大暴雨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分布特征,结合运用小波分析三穗县暴雨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三穗县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近31年三穗县暴雨总日数为67 d,年平均暴雨总日数为2.23 d;三穗县共出现暴雨日数64 d、大暴雨3 d。近31年三穗县暴雨日数出现了低→高→低→低的波动变化,20世纪90年代暴雨日数出现最多,20世纪80年代和2010年后暴雨日数持平。三穗县暴雨多出现在4—9月,约占总暴雨日数的92.5%,集中出现在5—8月,7月份出现次数最多,暴雨出现最少的为11月;三穗县出现大暴雨次数偏少,其中夏季出现频率较高。三穗县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暴雨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为高空槽、低涡、急流、中低空切变、地面冷锋等。  相似文献   

16.
大风是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本文利用改则县2011-2018年逐月大风天气观测资料,对改则县大风天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改则县近8年大风日数累计出现390个大风日,年平均大风日数高达48.8d;年大风日数总体上呈略增加变化趋势。年大风日数最多达71d,出现年份为2016年,年大风日数最少为9d,出现在2014年。改则县各个月份均会出现大风天气,大部分出现于12~次年4月份,该时间段占2年累计大风日数的69.0%;累计大风日数出现最多的月份为2月份,累计出现大风日数79d,占20.3%;累计大风日数出现最少的月份为10月,累计出现7d。改则县大风日数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为冬季,春季次之,夏季较少,出现频率最小的为秋季。改则县近8年来的极大风速呈减小的变化趋势,其中,8年来极大风速平均值为24.6m/s。年最大值为26.5m/s,出现在2011年7月15日,年最小值为22.0m/s,出现在2014年2月7日。  相似文献   

17.
广东潮州暴雨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赛缄  凌良新  唐仰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462-16464
利用广东省潮州观测站1957-2008年52年出现暴雨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暴雨和大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潮州市暴雨日数的增加趋势不明显;使用MHF小波分析方法分析暴雨强度,发现暴雨强度存在2~4年尺度和13~15年尺度的周期振荡。造成潮州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前汛期为锋面(冷峰、静止峰)、西南倒槽、低涡、急流、高空槽、切变线等,后汛期为热带气旋、ITCZ、东风波等。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86—2017年辽阳县降水量、气温逐日资料,分析了极端降水、极端气温的变化趋势及周期规律。结果表明,年际及四季极端高温日数均呈现上升趋势,极端低温日数呈下降趋势,年极端高、低温日数分别存在23年和22年尺度的主周期。极端降水总量春夏呈增长趋势,秋冬呈减少趋势,但降水强度四季均呈增长趋势。年极端降水总量、极端降水强度、极端降水日数分别存在12、20、12年尺度主周期。从全年来看,极端降水总量主要与极端低温日数成正相关,与年平均气温成负相关;年极端降水强度主要与极端高温日数成正相关;极端降水日数主要与极端高温日数、年平均气温成负相关。从四季来看,夏、秋2季极端降水指标主要与极端低温日数有关,成负相关;冬季极端降水指标主要与极端低温日数有关,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1979~2009年抚顺地区高低温天气特征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鑫  全美兰  葛权哲  冯雪丹  王阳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894-13895,13897
利用抚顺地区3个气象观测站1979~2009年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进行年际、年代际、月、空间变化统计,探讨抚顺地区高、低温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年际、年代际、月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抚顺地区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7~8月,20世纪90年代最多,80年代最少。低温天气主要出现在1月,90年代最多,80年代最少,高、低温日数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20.
对2004—2013年抚顺市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抚顺市雾、霾天气均呈波动变化趋势。近10年,全年平均雾天气日数为152 d,其中以轻雾日数为主,占雾日的95%;大雾年总日数只占雾日的3%;2008年开始,抚顺市浓雾和强浓雾日数逐渐增多,特别是在2013年浓雾出现4次,强浓雾出现7次。轻雾天气夏季最多,秋冬次之,春季最少;而对于大雾、浓雾、强浓雾天气秋季最多,夏天次之。霾天气年平均出现日数为75 d,且以轻微霾天气为主,其占总霾天气日数的96%。但2012年开始轻度霾和中度霾的日数逐渐增加,2013年出现轻度霾和中度霾的日数分别为12、2 d。同时,冬季不仅轻微霾日数最多,且轻度霾、中度霾天气日数也最多,说明冬季是抚顺市霾天气的高影响季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