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暴雨是泾县地区主要灾害之一,而6—7月是暴雨的多发季节。暴雨常冲毁水利工程、河脊、道路、农作物,而且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经济损失十分巨大。通过对环流背景、涡度、散度、水汽通量散度等资料进行简要分析,发现2013年6月30日和2014年7月4—5日泾县2次暴雨发生时虽然有其共同的特点,但仍然有其不同点存在。2013年6月30日暴雨天气是一次范围较窄的的强对流天气,主要是由高空冷平流激发了对流性不稳定能量释放而产生的强降水,2014年7月4—5日梅雨锋锋区附近有较强的暖平流,冷式切变线比较陡直,降水位于低空急流轴左侧,是典型的梅雨形势,因此这次强降水的范围大而广。  相似文献   

2.
2018 年7 月11 日,满洲里地区出现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对该次暴雨的产生的环流背景、 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不稳定能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天气系统的调整为本次暴雨 产生提供有利的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为本次暴雨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同时低空 急流带来渤海附近的水汽为本次暴雨的持续和短时强降水的产生提供可能,不稳定能量的贮存 与释放加剧了暴雨的产生。最后本文得出此次暴雨产生的机理模型,对本次暴雨进行较为明了 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04年7月11日夜间到12日上午山西省阳泉市所辖3个站全部出现暴雨的环流形势、水汽、热力、动力条件分析,发现降水过程中稳定的环流背景、充沛的水汽输送、不稳定能量的缓慢释放、动力和热力条件的相互作用使扰动加强维持等条件是该次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今后类似暴雨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和物理量诊断分析,对2013年8月15日第11号台风"尤特"减弱为低压后造成永州市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时空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环流形势演变、天气尺度以及地形分析,探讨了持续性强降水的原因。结果表明,此次台风暴雨过程发生在热带辐合带北上,低压环流长时间徘徊少动,横切变线长时间控制南岭一线,触发了不稳定能量释放,加上地形的作用,加强了局部产生特大暴雨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天福  刘鹏  袁辉 《农技服务》2011,28(3):368-370
采用对常规观测、大气环流形势特征(500hPa高度场、700hPa风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物理量场(用NECP的omega和RelativeHumidity资料作垂直剖面分析)、实时探空资料等,重点围绕大气环流形势特征和物理量场对贵州省中西部6.28特大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高空槽和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低涡的长时间维持并且地面从27日20时到28日20时一直有明显的辐合区维持,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天气背景。由于地面辐合线与中低层切变线触发了大量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贵州省的西南部出现强降水天气。由于辐合区较强,因此中低层辐合线及地面冷锋在贵州省境内移动缓慢,造成长时间强降水而形成了暴雨天气过程。②贵州省中西部从地面到高空为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为强降水提供了动力务件。③贵州省中西部从地面到高空为高湿区,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④在700hPa、850 hPa有东西风向辐合,风速很小,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维持发展。综上因素是造成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6.
周武  叶树春  黄小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65-16366,16504
利用NECP1°×1°的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对2010年4月21~22日广东省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青藏高原不断有槽下滑影响广东,850hPa切变线西南气流提供强大水汽输送的环流背景下,受地面冷空气触发而产生。冷空气南下过程受南岭山脉阻挡,导致西南地区冷平流从两广交界地区进入广东,影响广东中部地区,导致这些地区的能量和水汽释放,造成强降水。冷空气向θse高值区渗透过程中,不稳定能量迅速被释放,触发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正好对应地面强降水位置。  相似文献   

7.
贵州中西部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对常规观测、大气环流形势特征、卫星云图、物理量场、实时探空资料等分析贵州中西部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①高原槽和位于川东南的低涡切变的长时间维持及地面从20日16:00到21日4:00明显的辐合区维持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天气背景。地面辐合线与中低层切变线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贵州省的中西部出现强降水天气。由于辐合区较强,因此中低层及地面辐合线在省境内移动缓慢,造成长时间强降水而形成了暴雨天气过程。②贵州省中西部从地面到高空为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为强降水提供了动力条件。③贵州省中西部从地面到高空为高湿区,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④孟加拉湾及南海越赤道气流是暴雨水汽的主要来源,暴雨发生时,高能舌与湿舌的走向一致,暴雨区位于θse大值区东南部等值线密集区。⑤水汽通量散度的大值区、垂直速度上升区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天气图、物理量场等常规天气资料,运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6年8月26—27日漳州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漳州全市出现的局部暴雨过程,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低层弱切变,配合弱冷空气渗透南下引起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副热带高压及冷空气南下是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暴雨发生前几日的高温状态,加上低层水汽辐合,造成大气不稳定能量堆积,为局地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2008年8月11日暴雨过程能量条件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晓玉  杨俊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66-1426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自动站气象要素资料,对2008年8月11日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等分析,初步探讨了2008年8月11日鞍山地区暴雨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该次暴雨发生前东亚地区高空环流形势呈两脊一槽型,8:00辽宁所辖区域整层大气维持上升运动,次级环流建立,有利于辽宁上空上升运动的维持,在此背景下产生中尺度气旋,气旋中蓄积了大量的层结不稳定和位势不稳定能量,上升运动导致能量释放,形成暴雨。  相似文献   

10.
2019年7月在江苏南通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此次暴雨过程对当地农业造成了极大影响。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FY-2G风云卫星资料、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等监测数据,分析了特大暴雨成因及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西风槽、中低层切变线和远距离热带风暴是造成特大暴雨的天气背景;一个由γ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了强降水的产生;低层强锋生导致不稳定能量释放,是特大暴雨发生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2年6月11日永州市一次双对流云团影响的强降水过程的时空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天气尺度、中小尺度和地形分析,探讨了局部强降水的原因.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槽前的西南暖湿急流下,地面冷空气侵入,触发了不稳定能量释放,中低空切变维持,加强了产生暴雨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19年7月在江苏南通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此次暴雨过程造成大面积农田被淹、金鱼养殖受灾等,对当地农业造成了极大影响。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FY-2G风云卫星资料、自动气象观测站等监测数据,对此次农业致灾暴雨的环流背景、内部结构及其演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风槽、中低层切变线和远距离热带风暴是造成特大暴雨的天气背景,2)产生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是一个由γ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成β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3)低层强锋生导致不稳定能量释放,是特大暴雨发生的触发机制,4)通过分析来提高暴雨预报能力,提出防范应对措施,提前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减轻暴雨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尹文有  杨松福  郑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26-18329
对2005年6月1~2日滇东南地区的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动力条件、水汽条件、稳定度及代表站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强降水过程是在比较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产生的,暴雨发生前,动力条件、水汽条件和不稳定能量及代表站指数均较为有利,造成强降水的2个云团在时空尺度上具有明显的中β尺度系统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尺度暴雨过程中地形抬升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英杰  李丽平  王珊珊  苏磊  谌伟  万君  王仁乔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33-6336,6402
利用精细的地形数据、自动气象站和局地同化资料,对湖北2008年汛期10次暴雨过程中的地形抬升作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形抬升对暴雨的作用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使湿空气的凝结加强,降水强度加大;另一方面,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可成为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机制,激发中尺度暴雨。同时指出,在这10次暴雨过程中并非每个出现暴雨的站点都有地形抬升作用,地形抬升只是其触发和增强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但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地形抬升作用与多种中尺度特征物理量场的友好搭配是强降水短时临近预报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张渊  卢莹  戴玥  张波  白杨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010-11011,1105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7月26日江苏省沿江地区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结果表明,从大环流形势看,这次暴雨过程为副高边缘型;500 hPa副热带高压边缘有冷空气扩散南下,中低层西南气流旺盛,这种上冷下暖的形势,导致了这次暴雨的发生;分析物理量场发现,水汽通量散度场中的辐合区基本呈带状,与降水区相对应,强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分布也非常一致;这次暴雨天气发生在强的位势不稳定层结背景下,强降水区域与能量锋区有很好的对应;分析动力条件可知,暴雨过程有着强烈辐合和上升运动,辐合中心和上升运动大值中心与强降水也有着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16.
铁岭春季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面和高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单站资料和风云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5月4~5日铁岭地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以及物理量场、云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下,由于斜压不稳定能量释放,使东北冷涡及地面华北气旋东移发展,形成冷暖锋降水。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在张家界市发生的连续2次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与动力、热力、不稳定条件、水汽条件等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张家界市连续2次暴雨过程与副高的南北摆动密切相关,随着副热带高压的每一次南撤,带动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弱冷空气南下,在张家界触发强对流,形成了强降雨天气。高低空急流在暴雨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低空急流不但为暴雨区带来丰富的水汽和良好的水汽辐合,且在暴雨区中低层形成不稳定层结和上升运动,是对流不稳定能量的建立者和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者;暴雨出现在垂直运动发展旺盛的上空,强的上升运动与强降水对应关系很好;水汽通量散度中心未来的移动方向对暴雨落区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当某地K指数由大变小,同时SI指数由小变大,不稳定能量EK由极小值逐渐变大,有利于该地区对流发生和中尺度系统生成,正是该地区暴雨爆发时间段。使用恩施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分析组合反射率因子(CR37)产品发现,张家界市连续2次暴雨过程降水表现为积云为主的混合性降水回波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利用Micaps实时资料和数值预报及物理量产品,对临夏州2013年"8·10"区域性暴雨、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热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雹降水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为典型的"东高西低"型,过程前期,副高西伸北抬且稳定,进退频繁,导致较强冷空气在副高外围堆积,副高东退时爆发,促使能量释放而造成的暴雨降水过程。综合分析了"8·10"暴雨天气过程,探讨了强降水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形成的物理机制,寻求对预报有指示意义的物理量。  相似文献   

19.
程海霞  张红霞  张燕  王建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59-19462
[目的]分析2010年8月晋城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8月18~19日发生在山西晋城的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此次暴雨产生于西低东阻的环流场中,是在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等有利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低层切变、风向辐合均有利于晋城地区附近不稳定空气的抬升,而对流层低层和地面冷空气的入侵是这次对流天气产生的主要触发机制;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充沛的水汽,高温高湿为暴雨的发生积蓄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这次过程的主要降水系统是地面中尺度切变线扰动激发的对流回波单体,对流回波单体在中低空西南气流的引导下,向晋城移动形成列车效应,在晋城地区产生了大暴雨;多普勒雷达资料揭示了此次中尺度暴雨系统的发生、发展、移动的特征;强降水中心位于TBB低值中心后方的梯度大值区内。[结论]该研究为此类短时暴雨的预报、预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临夏州“8·10”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实时资料和数值预报及物理量产品,对临夏州2013年"8·10"区域性暴雨、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热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雹降水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为典型的"东高西低"型,过程前期,副高西伸北抬且稳定,进退频繁,导致较强冷空气在副高外围堆积,副高东退时爆发,促使能量释放而造成的暴雨降水过程。综合分析了"8·10"暴雨天气过程,探讨了强降水天气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形成的物理机制,寻求对预报有指示意义的物理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