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采砂是一项具有巨大生态影响的经济活动。利用多源遥感影像描述鄱阳湖中部的采砂分布,分析其对悬浮泥沙浓度的影响。2011年7月28日的Landsat Thematic Mapper (TM) 5用于采砂相关船只的识别,2009-2011年7-8月的Terra卫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影像用于悬浮泥沙浓度的反演,(Before-after-control-impact,BACI)方法用于采砂影响评价。Landsat TM 5影像解译结果发现鄱阳湖中部的两个采砂区和90余艘船只,MODIS Terra反演结果显示在采砂区及其下游区域悬浮泥沙浓度剧增,BACI评价结果揭示采砂是导致此区域悬浮泥沙浓度增加的主要因素。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将因采砂而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使鄱阳湖的各种生态功能全面发挥是紧要的。  相似文献   

2.
传统测量水体悬浮泥沙浓度的方法效率低、投入大,并且得到的数据不连续。为提高观测效率、掌握河流整体泥沙分布情况,利用2009和2010年汛期的8幅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卫星遥感影像的光谱反射情况,分析HJ星影像光谱反射率和水体悬浮泥沙浓度的关系,建立了辽河干流的悬浮泥沙浓度和HJ星影像光谱反射率的反演模型。通过该模型反演了56个点位的泥沙浓度,并与实测值相比较,结果表明:绝对误差大于0.1kg·m-3的有5个,占8.9%,最大误差值为0.12kg·m-3;绝对误差小于0.05kg·m-3的有39个,占69.6%,最小误差值为0,这种精度完全满足水体悬浮泥沙浓度监测的要求,并且借助该模型反演辽河干流悬浮泥沙浓度的时空分布情况,反演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因此可以使用该模型替代传统测量方法,反演水体悬浮泥沙的浓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研究了鄱阳湖水质的监测与管理。【方法】对2015年8月实测3种水质参数与TN、TP浓度空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TN、TP的变化趋势受水环境和采砂活动影响较大,呈现采砂区下游和南北采样区TN、TP浓度较高、湖心浓度较低的趋势。以与TN、TP浓度相关性最高的悬浮泥沙作为TN、TP反演模型的间接反演因子,R_4/R_2、一阶微分R_4分别作为TN、TP直接反演模型敏感波段,构建鄱阳湖TN、TP浓度的间接、直接遥感估算模型。【结论】TN、TP间接反演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2.3%,16.3%;直接反演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5.8%、18.4%;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自然界中氮磷循环形式复杂、浅水区域湖底反射等,可依据湖泊水环境特征建立模型以提高反演精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卫星遥感方法反演舟山海域悬浮泥沙的分布,并进一步探索适合的反演模型,为以后舟山海域悬浮泥沙遥感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实测数据、遥感数据和实验室分析的方法,对舟山海域不同水体进行光谱分析,建立水体遥感反射率与悬浮泥沙浓度之间3种不同的反演模型。[结果]遥感参数反演模型的反演效果最好;对数反演模型次之,对数模型下TM4波段的相关系数最大,TM3波段的相关系数最小;线性反演模型最差,线性模型下TM2波段的相关系数最大,TM3波段的相关系数最小。[结论]在舟山海域采用遥感参数模型可以获得较高的反演精度。  相似文献   

5.
通过将2012年8月、12月在苏北黄海海域野外调查获得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后向散射强度数据与悬沙浓度进行拟合,得知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8以上,反演结果较理想。并结合同步观测的温度、盐度等水文要素资料,对该区域夏、冬季两季悬浮泥沙的垂直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输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北近岸海域悬浮泥沙分布的典型性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悬沙浓度普遍高于夏季。悬浮泥沙分布及输运受苏北沿岸水、黄海西部沿岸流、长江冲淡水、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等影响,其中黄海西部沿岸流的季节变化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苏北沿岸水携带废黄河口的再悬浮泥沙和近岸悬沙向东南外海扩散,冬季的搬运量和扩散范围显著大于夏季。黄海暖流阻碍悬沙向外海扩散,使其在近岸被大量捕集下来。夏季长江冲淡水的东北方向偏转,使得苏北南部海域悬沙分布出现层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鉴于二类水体本身光学性质的复杂性及其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密切关系,利用遥感数据监测二类水体水质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成为海洋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悬浮泥沙含量是表征水质优劣的一个重要参数,众多研究致力于建立悬浮泥沙反演模型的研究,定量反演二类水体悬浮泥沙浓度。该文总结了近年来二类水体悬浮泥沙遥感反演算法的研究进展。悬浮泥沙定量反演模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利用水体光学特性和水体组分之间关系建立的经验模型;2)综合经验模型和物理模型构建的半分析模型;3)基于辐射传输模型和生物光学模型建立的物理模型。针对目前反演算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未来的研究需加强反射率光谱曲线研究、开发高光谱遥感数据以及综合多源数据信息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悬浮泥沙的MODIS影像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遥感监测泥沙原理和MODIS传感器特征的分析,应用不同时间的MODIS影像进行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的悬浮泥沙监测。结果表明:(1)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悬浮泥沙含量较高,其中杭州湾悬浮泥沙浓度高于长江口;(2)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水体中的泥沙由再悬浮形成,且冬季泥沙浓度和范围均大于春季;(3)入海径流与海洋动力是影响河口沿岸及近海水域水体悬浮泥沙含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海洋动力的潮流和波浪是主导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针对山区河流悬浮泥沙含量监测缺乏实时性的问题,对浑浊度及悬浮泥沙含量进行监测,分析光照强度、流速、颗粒粒径和水体含沙量对浑浊度的影响,建立浑浊度与悬浮泥沙含量的关系模型式。结果表明: 1)光照强度对浑浊度的影响最大,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光照强度(E)划分为3个区间:E≤6 800 lx、6 800 lx <E≤22 000 lx、E>22 000 lx,对应于3个区间,确定了浑浊度与悬浮泥沙含量的关系模型; 2)水流流速主要影响上层泥沙颗粒的分布,流速为0.16 m/s时测量区域的浑浊度大于流速为0.018 m/s时的浑浊度; 3)泥沙颗粒的粒径大于扬动流速能带动的临界粒径时,其会沉积在渠底,因此,泥沙级配中大于临界粒径的颗粒占比越大,悬浮泥沙含量越小,浑浊度越小; 4)水体含沙量越大,水沙输移过程中携带悬浮泥沙的量也越多,测量区域上层水样的浑浊度越大; 5)采用本研究确定的浑浊度与悬浮泥沙含量的3个关系模型,预测得到的悬浮泥沙含量与实际悬浮泥沙含量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7.22%、10.00%、8.58%。根据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光照强度区间测得的浑浊度,可以得出该测量区域的悬浮泥沙含量。由于浑浊度可以现场连续、快速测得,所以将此方法引入山区河流悬浮含沙量实时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在2012年4月23日至26日高含沙的黄河水向东昌湖补水期间,分别对湖面12个监测点及从入湖口到出湖口的纵断面 5个监测点同步取样、测流和测沙,从整体到局部分析了悬浮泥沙与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补水前,湖区叶绿素a平均浓度为4.07 μg·L-1,补水后达到7.74 μg·L-1,其中黄河补水贡献了21.1%。在从入湖口到出湖口的纵断面中,入湖口附近监测点A、B叶绿素a浓度增幅由大变小,流速、悬浮泥沙均出现明显高峰,监测点C、D、E依次呈现递减趋势。补水期间,5个纵断面监测点叶绿素a浓度与悬浮泥沙含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81,而补水前后其相关系数仅在-0.43左右。湖面细颗粒悬浮泥沙占主导的监测点,叶绿素a浓度增幅大,反之,粗颗粒占主导的监测点,叶绿素a浓度增幅小,故可推断悬浮泥沙对叶绿素a的影响表现为“高浓度粗颗粒悬浮泥沙抑制叶绿素a浓度的增加,细颗粒或胶粒悬浮泥沙促进叶绿素a浓度的增加”,但这种影响只在补水短期内显著。因此,悬浮泥沙在黄河补水期间是影响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主要水环境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湿地动态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洲滩是鄱阳湖区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和最为活跃的景观要素之一。研究洲滩的结构及动态变化、洲滩对鄱阳湖功能的影响,对鄱阳湖的治理有着重要参考价值。论述鄱阳湖的自然地理概况、土地利用动态,并着重分析洲滩的动态变化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湖区大量泥沙淤积造成的洲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流形态、泥沙冲淤和江湖水文关系等。因此,洲滩的改变导致鄱阳湖调蓄功能、生态功能等的变化,其分布和动态是反映鄱阳湖演变规律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江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339-7341
鄱阳湖水文特征变化明显,总悬浮物(TSS)受湖区水位和五河影响较大。通过时序MODIS数据提取全湖TSS浓度信息,从湖体水位、五河流量、五河含沙量3个指标来分析TSS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水位变化全湖TSS浓度在8.8和13.0m附近有急剧变化的过程,其他水位的TSS浓度变化较为平稳,水位与全湖TSS浓度平均值呈线性正相关性;丰水期五河流量、含沙量较大,TSS浓度变小,而枯水期五河流量、含沙量减小,则TSS浓度变大;当水位变化幅度不大时,水流流速和水域面积相对稳定,五河流量、含沙量与TSS浓度成正比关系。初步揭示了湖区水体TSS浓度对水文特征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叶绿素a空间分布及与氮、磷质量浓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009年7月以及9-12月鄱阳湖监测数据,对鄱阳湖水体中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对叶绿素a质量浓度与总氮、总磷质量浓度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叶绿素a质量浓度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空间上,湖区南边>湖区北边,而总氮、总磷在湖区南边的质量浓度<湖区北边,通过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对数与总氮、总磷质量浓度的对数分析得出,2009年叶绿素a质量浓度与总氮、总磷质量浓度的相关关系在9月的湖边及入湖口处存在明显的相关性,7月份的湖上相关性较小,其他月份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地区油菜生产气象条件分析与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鄱阳湖地区油菜生产的特点,对影响油菜生长和产量形成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并建立油菜气候区划指标.根据鄱阳湖地区1961~2005年油菜生长季气候要素分析显示,影响该区油菜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要素为降水和日照条件,关键生长发育期为播种出苗期和开花结荚期.采用1: 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和GIS空间分析,将影响油菜生长的关键气候要素插值生成分布式数据,并根据建立的油菜气候区划指标对鄱阳湖地区油菜种植进行区划.结果表明,除鄱阳湖滨湖区及湖区的南部为油菜种植一般区外,其余地区均为油菜种植的最适区和较适区,尤其鄱阳湖地区北部,为油菜种植的最佳区.  相似文献   

14.
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扩展模型,分析2000—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压力时空差异及其规律。结果表明:2000—2009年鄱阳湖经济生态区总体耕地压力并未超过预警线,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耕地压力不平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东南区域和西北区域耕地压力明显大于其他区域。并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压力状况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及支流底泥中重金属形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五步连续萃提法区分了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及支流底泥中的重金属(Cu、Co、Cd、Pb、N、iCr)的5种形态,结合原子吸收测定了各形态的含量。结果表明,Cu、Co、Cd、Pb、N i、Cr 6种元素的总量(mg/kg)分别为:26.79、16.11、1.52、36.16、23.38、35.35,其含量(mg/kg)最高的形态分别是:残渣态S5(11.70)、残渣态S5(8.70)、可交换态S1(0.44)、铁锰氧化物结合态S3(17.00)、残渣态S5(18.24)、残渣态S5(28.19)。除镉外,各元素生物可用性最高的可交换态含量普遍较低。同时对鄱阳湖及支流底泥中重金属进行了形态分析,确定了6种重金属在不同形态间的分配关系及地域分配关系,为鄱阳湖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6.
张焕焕  毕春娟  陈振楼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330-6333,6357
[目的]探讨滴水湖各形态氮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从2012年冬季至2013年秋季,采集上海市最大人工湖表层水样品55个、沉积物样品49个,测定其各形态氮及总氮含量.[结果]滴水湖水体TN污染水平较高,TN浓度在夏季最高;底泥中TN浓度在整个采样期间呈现上升趋势,在秋季达到最大值.表层水中NH3-N在夏季最高,NO3--N在春秋季节比较高,NO2--N在冬季最高;底泥中NH3-N在冬季达到最高,NO3--N在秋季达到最高,NO2-N在春季最高.[结论]滴水湖底泥中各形态无机氮在4个季节空间差异性均大于上覆水体中的无机氮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以大兴安岭砂金开采区内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1990年和2000年两个时相的ETM遥感数据,提取河流域水质的悬浮泥沙和叶绿素分布及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利用定量遥感模型可有效地揭示研究水域泥沙及叶绿素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兴安岭砂金开采区流域高等悬浮泥沙含量2000年较1990年增长38.7%,流域悬浮泥沙污染重;极高叶绿素质量浓度分布面积2000年较1990年减少了6.17%,叶绿素对污染不严重。可见遥感技术在矿区水质环境监测的独特优势,有利于提高矿区环境监督的力度,确保矿区资源开采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相似文献   

18.
SWAT模型模拟的产沙量为流域总产沙量,而无法获得产沙量的空间分布以及与产沙量关联的吸附态负荷的空间分布。为此,针对山地流域,提出"径流连通性因子",基于该因子,形成改进的产沙量以及吸附态总磷负荷的时空分布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应用所构建的模型,采用小流域推广法,将非完整流域的行政区域三峡库区中所包含的小流域模型及其模型参数分别扩大模拟范围,总体覆盖整个库区,实现对三峡库区产沙量和吸附态总磷负荷时空分布的模拟,确定出产沙和产生吸附态总磷负荷的关键源区。所构建的模型可用于其他山地流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