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N370及宁油20号为试材,经神舟十号搭载进行航天诱变。对搭载后的SP1代植株与未经搭载的对照植株进行发芽率、幼苗生长状况、苗期光合性状及花期性状的观察与统计,并对收取的自交种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航天诱变对2个品种的发芽率、幼苗生长、苗期光合速率及种子品质影响不显著。但宁油20号经搭载后的SP1代植株在花期时存在少量畸变株。由此可见,甘蓝型油菜对航天诱变较不敏感,且不同品种的敏感程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赵福永  鲁军雄  黄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8-720,794
[目的]分析甘蓝型油菜与野生芥菜型油菜杂交子代的性状遗传。[方法]选用1个甘蓝型油菜种(湘油15号,编号138)与2个野生芥菜型油菜品系(编号153和154)作为试材,进行正反杂交并获得了杂交种子。对杂种F1、F2代的发芽率、叶片大小及形状、株高、花粉育性、籽粒颜色等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芥甘杂交较易获得杂交种子,F1代种子发芽率、成苗率及花粉育性均相对较高,平均株高低于双亲;而甘芥杂交较难获得杂种,且F1代自交亲和性差,结实率低,平均株高介于双亲之间;不论正反交,F1代营养生长优势和叶形母本效应明显,F2代株高出现明显分离,呈正态分布,未获得黄籽品系。[结论]为将甘芥杂交子代进一步应用于油菜遗传育种与品质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甘蓝型油菜种子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的最佳处理条件,为构建甘蓝型油菜突变体库和丰富基础资源材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蓝型油菜9226种子为试材,采用培养皿萌发与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不同EMS浓度(0、0.4%、0.8%、1.4%、1.8%和2%)诱变处理下,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率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油菜种子的发芽率随EMS浓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当浓度为1.4%时,发芽率降至39%,最为接近半致死率。经诱变处理后的农艺性状指标存在丰富变异,变异系数依次为全株有效角果数>主花序角果数>每角粒数>第一有效分枝部高度=一次有效分枝数>角果长度>主花序有效长度>株高;以全株有效角果数最高,为0.50,诱变影响最为突出;部分农艺性状间具有紧密联系,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变异株系分别为株高降低(Ⅰ类)、角果数增多(Ⅱ类)、角果增长(Ⅲ类)和一次有效分枝数增多(Ⅳ类)4类突变体。【结论】EMS诱变甘蓝型油菜种子,可获得农艺性状变异丰富的突变体材料,最佳处理浓度为1.4%。  相似文献   

4.
巨霞  李宗仁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213-11215
[目的]对不同类型油菜(Brassica L.)品种(系)的光合生理指标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揭示不同油菜品种的光合特性。[方法]选择青海省主栽油菜品种(系),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杂交种为青杂7号、青杂5号、青杂3号、青杂2号,白菜型油菜(Brassicacampestris L.)为青油241,甘蓝型油菜为青油14和No.46,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 L.)为青海芥菜。[结果]不同类型油菜品种(系)各生育期净光合速率均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苗期时甘蓝型常规种青油14、白菜型油菜青油241和芥菜型油菜青海芥菜蒸腾速率与单株产量之间呈现极显著相关;盛花期时只有白菜型油菜青油241的蒸腾速率与单株产量之间呈现极显著相关;而在角果期各品种(系)油菜的蒸腾速率与产量之间均无相关性。单位面积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对产量的影响大于蒸腾速率。[结论]在油菜品种选育中可把净光合速率作为一个重要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5.
盐胁迫对3大类型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白菜型、甘蓝型和芥菜型油菜的耐盐性,为油菜耐盐性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分别用5种质量浓度(0.75,1.7,2.7,3.7,5.0g/L)的NaCl溶液,对上述3大类型油菜的30份种子材料(每个类型10份)处理后进行发芽比较试验。应用砂培法培养经过3.7g/LNaCl溶液处理的3大类型油菜幼苗,观测盐胁迫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种子发芽率随着NaCl质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白菜型油菜的种子萌发率最高,甘蓝型油菜次之,芥菜型油菜最差。甘蓝型油菜的苗长、根长、鲜质量、叶绿素含量均大于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但是在苗长、鲜质量、叶绿素含量上甘蓝型油菜受盐胁迫程度最大,其耐盐性较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差。比较发现,1021、821、X6-W94分别在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中耐盐性最好。【结论】白菜型油菜1021、甘蓝型油菜821和芥菜型油菜X6-W94是耐盐性较好的材料,可用于油菜的耐盐性育种及耐盐分子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6.
干旱胁迫对油菜花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花期干旱对油菜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西藏当地推广的油菜代表品种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 L.)年河1号、白菜型油菜(Brasscia rapaL.)青油17号和甘蓝型油菜(Brasscia napus L.)藏油5号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在油菜花期分别进行持续1周、2周和3周的干旱处理,然后恢复正常水分管理直至成熟收获,比较3个油菜品种的光合生理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造成产量下降且存在处理间差异;以产量为依据,油菜花期干旱的敏感性依次为甘蓝型油菜藏油5号白菜型油菜青油17号芥菜型油菜年河1号;干旱胁迫导致3个油菜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降低,气孔限制值(Ls)升高,各品种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与光合速率和气孔限制值的变化存在一致性。为应对干旱对光合机构的破坏,荧光参数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有下降,而初始荧光(Fo)升高。研究不同程度干旱处理对产量的影响可为持续干旱对大面积油菜生产影响的估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紫外线诱导甘蓝型油菜变异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经紫外线(UV-C)处理后甘蓝型油菜种子的萌发、幼苗生长、后代突变等情况,初步探索了uv-C诱导甘蓝型油菜变异的处理方法和诱变效果.结果表明,UV-C照射甘蓝型油菜种子0~5 h对种子发芽率和第3d的发芽势无显著影响,但种子的根系活力指数和胚根长度均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M2中获得花瓣畸形、植株矮化、多雄蕊、浅色花瓣、雄性不育及开花早和晚的突变体,诱变率平均为3.86%.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三种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盐胁迫和干旱胁迫的响应,对不同种盐、旱胁迫油菜的耐受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以三种芥菜型油菜为材料,通过不同浓度的NaCl和甘露醇处理,研究其对三种芥菜型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 (1)在盐和旱胁迫中,随着NaCl和甘露醇浓度的升高,其种子发芽率、根长和株高均呈下降趋势。NaCl (<150 mmol/L)和甘露醇(<200 mmol/L)时,三种芥菜型油菜种子发芽率跟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NaCl (≥200 mmol/L)和甘露醇(≥300 mmol/L)时,显著抑制了其种子萌发,CBJ004-34油菜保持了78%的发芽率。(2)NaCl (<150mmol/L) 和甘露醇(<100 mmol/L)时, Xinyou9 和CBJ004-34 油菜幼苗的根长跟对照没有显著差异;NaCl (<100 mmol/L)时,促进新油9号油菜幼苗根的伸长。【结论】 新油9号和CBJ004-34油菜种子的耐盐性和耐旱性好,该研究为选育油菜耐盐耐旱材料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油菜、芥菜萌芽与幼苗生长的耐镉性差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浙北地区广泛种植的油菜(浙双72)和芥菜(鸡冠菜和嘉兴榨菜)品种,设置0(CK),0.5,1.0,2.0 mmol 4个镉(Cd)处理浓度进行沙培试验,研究油菜和芥菜在不同Cd浓度条件下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浙双72和嘉兴榨菜在低浓度(0.5 mmol)下种子发芽率、幼苗成苗率和幼苗生长(苗高和单株绿叶数)均无明显影响,而鸡冠菜在此浓度下发芽率、成苗率和苗高明显下降,在1 mmol和2 mmol浓度下3个品种的种子发芽和幼苗成苗及其生长均明显下降.浙双72与嘉兴榨菜的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在不同Cd浓度胁迫下的Cd耐性相似,而鸡冠菜对Cd胁迫的反应较为敏感,随着Cd浓度上升,鸡冠菜的发芽率、幼苗生长及其Cd耐性指数较浙双72与嘉兴榨菜下降幅度明显增大.试验结果说明,鸡冠菜种子萌芽和幼苗生长对Cd胁迫的毒害反应可较好地用来监测所种植土壤的Cd污染状况;实验室早期筛选油菜和芥菜的Cd耐性品种,以1.0mmol的Cd浓度处理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适宜旱地油菜生产的耐旱油菜新品种,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油菜品种在云南省冬春季半干旱地区罗平县进行耐旱品种筛选试验,对选用的11份参试材料(包括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及甘芥杂交后代)分别从产量、耐旱性、生育期、经济性状以及抗逆性等方面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产量表现好的品种有4个,分别为云油杂15号(产量4 409.63 kg/hm~2)、云油杂12号(产量4 109.63 kg/hm~2)、12XS214-2(产量3 384.44 kg/hm~2)、云油杂J180X(产量3 292.59 kg/hm~2),且耐旱性强,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强,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由此表明,云油杂15号、云油杂12号、12XS214-2、云油杂J180X这4个品种适合在罗平旱地及相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甘蓝型杂交油菜杂种秦油 2号、不育系陕 2 A和保持系陕 2 B种子胎萌发生情况及其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这些种子的胎萌发生在开花后 19d左右 ,并随着种子发育日趋成熟而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而常规品种垦 C1种子胎萌发生在成熟后期 (开花后 31d) .甘蓝型杂交油菜种子因胎萌引起生活力和活力降低 ,种子胎萌也引起种子含油量下降和可溶性糖含量升高 ,但是对种子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影响 ,这可能与种子胎萌时相应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异柠檬酸裂解酶活性上升有关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形成与相关酶及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3对不同来源的甘蓝型油菜黄、黑籽近等基因系为试材,研究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种皮色泽形成与相关酶及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同遗传背景的黑籽种皮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和多酚氧化酶(PPO)均显著高于黄籽种皮,且黄籽种皮的PAL活性高峰期出现较晚,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在黄籽和黑籽种皮中无显著差异。在种子发育期用红光、蓝光、PAL抑制剂对羟基苯甲酸、PPO抑制剂聚乙烯吡咯烷酮、蛋白质合成促进剂尿素、质体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氯霉素分别处理植株,发现PAL是黄籽种皮呈色的关键因素;PPO是黑籽种皮呈色的  相似文献   

13.
原花色素是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的终端产物,其基因调控网络在拟南芥、葡萄等基因组已经测序的植物中得到充分阐释。种皮中原花色素的积累与种子颜色、种子休眠和寿命有关。油菜种皮中原花色素的积累决定种皮颜色,同时影响种子的油分含量。本文综述了通过图位克隆、同源克隆和电子克隆等途径克隆油菜原花色素合成途径基因的进展,分析了在油菜中已经克隆的部分原花色素合成途径基因与种皮颜色的关系,提出了如何利用已经公开的油菜、白菜基因组序列通过筛选BAC文库得到基因不同拷贝的全长序列的综合路径,列举了笔者运用该方法已经克隆的部分原花色素合成途径基因拷贝数,以期揭示油菜原花色素形成积累的基因调控网络。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与芝麻菜远缘杂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母本,3个芝麻菜材料为父本,研究了单一授粉、混合花粉授粉、重复授粉和GA3处理柱头后授粉等4种授粉方式对其杂交亲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与芝麻菜的远缘杂交为高度不亲和,最强的组合是花油3号×凤庆芝麻菜,其亲和指数为0.032。混合花粉授粉降低了其杂交亲和性,花油3号×芝麻菜的亲和指数为0.021。重复授粉和GA3处理柱头后授粉可以提高杂交亲和性,花油3号×凤庆芝麻菜的亲和指数分别为0.046,0.067。但角果中的种子几乎都是皱瘪的,可见甘蓝型油菜与芝麻菜杂交是受精后不亲和,其杂种胚发育受到阻碍而不能形成正常的种子。  相似文献   

15.
以田间自然条件下角果内种子发芽的甘蓝型油菜品系780、943、890、11-5、20-1为材料,将种子分为全发芽种子、自然混合种子、和无发芽种子三种类型,通过近红外测定仪测定了油菜种子的主要品质;将780、890、11-5角果内发芽种子根据芽长与种子长的比例大小分为:>1、0.5 ̄1、<0.5和没有发芽四类,分析了种子发芽对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角果内种子发芽导致种子的含油量和芥酸含量下降,蛋白质含量略有提高,硫甙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千粒重降低5.52% ̄22.17%。  相似文献   

16.
以8个不同来源的甘蓝型黄籽油菜基因型为材料,研究了4种不同密、肥(氮素)处理条件下粒色及其它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甘蓝型黄籽油菜基因型,其粒色等品质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品质性状主要决定于基因遗传效应,同时密肥效应和基因型与密肥的互作效应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品质也有极显著影响。不同基因型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品质性状在密肥处理间变异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代文洁  孙莲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8944-8945,8947
[目的]建立芜菁子中黄酮类成分的TLC鉴别方法和采用薄层色谱分离和生物活性检测相结合的薄层色谱-自显影技术,初步筛选芜菁子药材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以槲皮素和山奈酚为对照品,采用3种薄层展开系统,选出最佳薄层展开系统;喷以二苯代苦味肼自由基(DPPH)溶剂(1ml含0.08 mg的甲醇溶液)显色,筛选抗氧化活性.[结果]芜菁子中黄酮类物质的TLC鉴别的最佳展开系统为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2∶ 14∶ 1.2);TLC-生物自显影抗氧化活性筛选中,黄酮类成分的薄层板呈紫色背景白色斑点.[结论]芜菁子药材中黄酮类成分的TLC鉴别方法可行,重复性好,可作为芜菁子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芜菁子药材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对已发现的十余种甘蓝型油菜形态标记性状及其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 结果表明其应用研究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在生产上还没有广泛应用的油菜形态标记性状,多数研究 只是停留在试验田。建议将新优良形态标记性状的创造和加强已有形态标记性状利用这两方面作为 将来形态标记性状研究重点内容;并探讨了形态标记性状应用于不去雄直接生产油菜杂交种,机械 化制种以及作为观赏油菜栽培等新的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