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对红麻茎发育进行解剖研究的结果。研究表明:红麻茎韧皮纤维层、木质部的发育均以旺长期最快;束纤维横切面积是后分化大于先分化的纤维束,而单纤维横切面积则是先分化大于后分化的纤维;红麻茎木质部发育的速度往往数倍于韧皮部;不同肥料对麻茎生长的影响,N肥以生长前期影响最大,而K肥对麻茎发育的影响以旺长期效果最为明显,作为选纸原料的红麻更应重施K肥。  相似文献   

2.
红麻茎的横切构造,自外向内包括麻皮(皮层、韧皮部)、麻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韧皮纤维是麻纺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近年来,红麻全杆作为造纸工业原料得以开发利用。为了了解红麻茎发育的基本规律,中麻所陈祥云等对红麻韧皮部与木质部干重的比值做了较细致的研究,我们于1989年对麻茎的发育以及不同肥料对其影响进行了横切解剖观察研究,旨在了解麻茎发育动态和规律,为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用砂培和土培试验研究硼营养对红麻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硼明显影响红麻的生长,尤其是根系的生长。适量施硼可促进麻株的生长速度,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加速麻茎纤维细胞的分化发育,增加茎横切面内纤维束数、单束纤维细胞数及纤维带厚度。而缺硼或硼过量的麻株,生长速率均不及适量施硼处理的,麻株各部位干物质的积累量也相对较少,纤维细胞的分化、仲长与增厚受阻,纤维群体结构发育不良。适施硼肥既提高株高、茎粗,又增加各部位干物质积累量及缝维带厚度,故产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红麻水分胁迫及水,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揭雨成  王朝云 《中国麻作》2000,22(2):23-26,45
本文研究了水分胁迫对红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湘南红壤旱地红麻水、肥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水分胁迫降低了生长速度,减少了植株叶面积,抑制干物质积累,促进了根/冠比,旺长后期对水分胁迫的反应较旺长前期敏感,旱地红麻生育期短,生殖生长较强,生麻产量较低,种子产量较高,增施肥料结合覆盖或旺长后期(旱期)透灌一次,是红壤旱地红麻纤维、种子兼收高产高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水分胁迫对红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湘南红壤旱地红麻水、肥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水分胁迫降低了生长速度,减少了植株叶面积,抑制干物质积累,促进了根/冠比.旺长后期对水分胁迫的反应较旺长前期敏感.旱地红麻生育期短,生殖生长较强,生麻产量较低,种子产量较高.增施肥料结合覆盖或旺长后期(旱期)透灌一次,是红壤旱地红麻纤维、种子兼收高产高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水分胁迫对红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湘南红壤旱地红麻水、肥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 :水分胁迫降低了生长速度 ,减少了植株叶面积 ,抑制干物质积累 ,促进了根/冠比。旺长后期对水分胁迫的反应较旺长前期敏感。旱地红麻生育期短 ,生殖生长较强 ,生麻产量较低 ,种子产量较高。增施肥料结合覆盖或旺长后期 (旱期 )透灌一次 ,是红壤旱地红麻纤维、种子兼收高产高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红麻又名洋麻、槿麻Hibiscus Cannabinus,属锦葵科木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5米,茎粗1—3厘米,生长期4—6个月。红麻易于种植,适应性强。我国每公顷产量有12—18吨,单位面积产量为松木的3—5倍。以重量计算,红麻全杆韧皮部占35—40%。韧皮部纤维属长纤维范畴,相似于松木纤维,木质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各季麻不同收获期的产量与7个性状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单位面积麻茎干重是决定产量的首要因素,其次是麻壳和麻骨干重,麻茎干重与麻骨、麻壳干重和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粗呈不显著正相关。本文还观察了原麻增长速度以及各季麻的叶面积消长、麻茎解剖和苎麻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出叶速度、茎高增长高峰和光照强度相适应,麻茎的纤维层,韧皮部、木质部的厚度、单位面积纤维细胸胞数量,大小和胞壁厚度随着麻茎的生长而增大,但皮层厚度和单位面积纤维细胞数却相反。各季麻功能叶全氮含量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趋势是由高而低,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却相反,苎麻前期茎高、茎重增加快,生长后期纤维增加快。  相似文献   

9.
杨修 《中国麻作》1982,(3):41-41
据汉寿县反映,目前气温逐渐升高,红麻植株生长日益加快。当苗高达到1.5尺左右,叶片出现五裂叶时,就标志着红麻已开始进入营养生长的旺长时期,麻杆纤维发育加决,茎杆迅速增高,因而需要吸收大量的养料和水分,才能满足其生长的需要,即红麻对肥、水需要量最大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淹水条件下红麻生长发育及营养吸收特点.结果表明淹水影响红麻根系的发育和生活力,养分的吸收与运输受阻而富集于麻株茎部,从而导致红麻叶片大量脱落,麻株生长停滞,光合强度降低,干物质积累量减少,茎杆木质素含量增加,纤维素合量减少。播种早的麻株耐淹能力明显大于播种迟的麻株。  相似文献   

11.
淹水红麻生长发育及营养吸收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淹水条件下红麻生长发育及营养吸收特点。结果表明淹水影响红麻根系的发育和生活力,养分的吸收与运输受阻而富集于麻株茎部,从而导致红麻叶片大量脱落,麻株生长停滞。光合强度降低,干物质积累量减少,茎杆木质素含量增加,纤维素含量减少。播种早的麻株耐淹能力明显大于播种迟的麻株。  相似文献   

12.
对红麻茎中部韧皮纤维发育与主要农艺性状、单株纤维产量的相互关系及其茎中部韧皮纤维发育的简易观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麻株各性状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任一性状的改变均会引起相关性状的变化,导致单株纤维产量的增减。纤维群数和层数的增长分别有赖于茎粗、干茎重的直接作用;纤经束数、每束细胞数和纤维细胞总数均取决于干皮重的高低;茎中部纤维细胞总数主要受纤维束数和每束细胞数的制约,对单株纤维产量起着举足轻重的支配作用,可由公式N_C=P_b·P_c S_L·S_b·S_c求得。  相似文献   

13.
杨修 《中国麻业》1982,(3):41-41
据汉寿县反映,目前气温逐渐升高,红麻植株生长日益加快。当苗高达到1.5 尺左右,叶片出现五裂叶时,就标志着红麻已开始进入营养生长的旺长时期,麻杆纤维发育加陕,茎杆迅速增高,因而需要吸收大量的养料和水分,才能满足其生长的需要,即红麻对肥、水需要量最大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浙江省麻区的“青皮红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单产和总产也不断增加,但是,在红麻的旺长阶段,有些田块的麻株常因生理缺钾而引起黄叶现象,特称之为“黄叶病”。此病对红麻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在有些麻区有一年比一年严重的趋势,是夺取红麻全面稳产高产的障碍之一。为了不断提高红麻的产量和品质,必须注意加强对它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以红麻裂叶型晚熟品种青皮3号为材料,研究了叶形、叶龄的变化及其与麻株生长、干物质积累、纤维发育、生理变化、纤维产量、纤维品质的内在相关性,进行叶形、叶龄指标的生长阶段划分,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叶龄指标管理技术,为红麻叶龄模式栽培体系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红麻叶龄促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麻裂叶型晚熟品种青皮3号为材料,研究了叶,叶龄的变化及其与麻株生长、干物质积累、纤维发育、生理变化、纤维产量、纤维品质的内在相关性,进行叶形、叶龄指标的生长阶段划分,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叶龄指标管理技术,为红麻叶龄模式栽培体系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红麻旺长期的冠层光能利用率以叶面积系数3.5最高,超过4则形成大量消费叶,小于2则冠层透光率过大,光能利用不足,旺长期后,由于红麻植株冠层顶部变尖,株型向有利于吸收更多光能的方向改变,叶面积系数在5以上能获得更大的光合产量。红麻的生长率在旺长初至旺长中期上升最快,旺长中期与开花前都纤维较高水平,但旺长后期(7/下-8/上),叶面积系数还最高4左右,个体与群体生长明显不协调,这以后中下部大量叶片转化  相似文献   

18.
大麻茎初生维管组织分化是由叶原基下第一节基部原形成束出现开始。初生韧皮部由外而内分化,早于初生木质部。木质部外初生纤维起源于韧皮部,为初生韧皮纤维。它们成束存在,呈一不连续的环分布于皮层内侧,与周围的组织形成明显的界限。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两年对7个红麻常规品系进行了全省区域试验。结果表明:KB2品种的丰产性特好,比推广良种7804每亩增产熟麻55.65公斤,增产22.42%,差异达极显著。纤维品质优良;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生育性能稳定,生产上栽培一般不会出现早花。适应在全省麻区推广种植。光钝感品种KB6纤维产量比对照7804增产11.08%,在红麻光温育种上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课题是对亚麻纤维的发生、发育规律及不同部位纤维分布的解剖学研究。亚麻纤维细胞是从皮层薄壁组织最内层——长生锥里的输导束鞘内分化出来的,它们成束存在,呈环状分布于皮层中。一个纤维束一般有13~20个单纤维由果胶质紧密粘接在一起。茎的周围有20~40根纤维束组成密度不同的环。纤维束依靠从一个束过渡到另一个束的一些单纤维彼此相互连接,形成坚固完整的纤维网。将纤维层同木质部分离后,可得到完整的带状纤维,即工艺纤维。亚麻纤维形成发育规律分为:纤维细胞形成积累、细胞壁增厚、纤维细胞成熟三个阶段。亚麻茎的中部(20~80节)纤维含量高,质量好,是构成高产优质纤维的主要部分。直径1.0~1.5毫米长麻率最高,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