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家蚕天然彩色茧是极具市场开发潜力的特色原料茧。以目前推广量最大的家蚕杂交组合932·芙蓉×7532·湘晖的2个中系品种与2个日系品种为轮回亲本,通过连续2次回交、1次自交为一轮循环的轮回回交育成法,分别从供体亲本M2中导入天然黄茧色性状控制基因,其间以丝质优良及丝长长的夏芳M、秋白M进行杂交改良。经过高温多湿环境定向培育与活蛹缫丝选择获得的育种新材料,不仅具有天然黄茧色的特性,而且综合经济性状得到改良。将这些遗传性状稳定的育种材料与其他新选育的材料进行杂交组配,经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实用经济性状优良,具有天然黄色茧特性的家蚕新品种四元杂交组合湘彩黄1号(932XM·芙蓉XM×7532QM·湘晖QM)。实验室联合鉴定、农村饲养、种场繁育试验及茧丝色牢度检验的结果表明,天然黄色茧新品种杂交组合具有茧色稳定、体质强健、产茧量高、丝质优良、蚕种易繁育等特点,在实验室联合鉴定中的万蚕产茧量和万蚕茧层量分别比对照932·芙蓉×7532·湘晖高8.4%、11.0%,一粒茧丝长为1 124.6 m,解舒丝长871.6 m,洁净94.89分。湘彩黄1号适合在湖南省等南方蚕区的夏秋季推广饲养,已于2015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
锦·绣×潇·湘是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与苏州大学合作育成的1对强健性夏秋用斑纹全限性家蚕品种。介绍了锦·绣×潇·湘的原种和一代杂交种特性、饲育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国家桑蚕品种鉴定试验在内的历次实验室鉴定试验、农村比较饲养试验以及蚕种繁育试验结果表明:锦·绣×潇·湘作为斑纹全限性四元杂交家蚕品种,其双交原种强健好养,斑纹全限性和日系蚕蛾深色蛾翅分别有利于壮蚕期的雌雄鉴别与蚕蛾的雌雄区分,可提高蚕种质量与蚕种繁育系数;一代杂交种体质强健,高产稳产,耐血液型脓病能力比洞·庭×碧·波明显增强,适合于轻简化饲养;锦·绣×潇·湘的蚕茧解舒丝长长,洁净优,是缫制高品位生丝的优质原料。锦·绣×潇·湘适宜在我国长江流域的夏秋季推广。  相似文献   

3.
家蚕品种水星1号是湖州市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育成的1对中丝量天然黄色茧家蚕品种,2019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适宜于长江流域春季以及条件较好地区秋季饲养。介绍了水星1号原种和一代杂交种的特性、饲育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浙江省实验室联合鉴定和农村中试以及茧丝色牢度检测结果表明,家蚕品种水星1号体质强健、发育整齐、丝质优,茧丝色牢度达到审定要求。  相似文献   

4.
南·岳×星·辰是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十一五"期间育成的1对强健性春秋兼用斑纹全限性四元杂交家蚕品种。介绍了南·岳×星·辰的原种和一代杂交种特性、饲育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实验室鉴定试验、农村比较饲养试验以及蚕种繁育试验结果表明:南·岳×星·辰的双交原种强健好养,斑纹全限性,可实现蚕期鉴别雌雄,提高蚕种质量与蚕种繁育系数;一代杂交种体质强健,春、秋季均可饲养;解舒率高,洁净优,可缫制高品位生丝。南·岳×星·辰适宜在长江流域蚕区春秋季饲养。  相似文献   

5.
家蚕新品种"伏·9×湘·7"是由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育成的强健优质细纤度三眠四元杂交蚕品种。该品种具有体质强健,抗高温多湿、蚕种繁育系数高、好饲养、叶丝转化率高的特点,其茧丝质性状优良,可缫制6A级高品位生丝,非常适合优质蚕茧生产。西昌市蚕种场在2018年正秋引进三眠蚕"湘·7"、"伏·9"原种各一张28蛾圈,使用自有桑园进行饲养繁育试验。  相似文献   

6.
为了加快天然彩色茧品种湘彩黄1号的示范与推广,于2019年秋季开展了该品种的原蚕的对比饲养与一代杂交种繁制。结果表明:新品种湘彩黄1号的原蚕发育经过略长于对照品种932·芙蓉×7532·湘晖,g蚁收茧量也略高于对照品种,平均制种系数为g蚁制种8.7盒,与对照品种相仿。新品种一代杂交种的良卵率、实用孵化率符合国家蚕种质量检验标准。新品种的一代杂交种繁育性能达到了常规性品种的实用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家蚕夏秋用斑纹全限性品种洞.庭×碧.波的育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杂交、回交、插入杂交和系统选育等育种方法 ,育成了实用夏秋蚕斑纹限性品种洞 (限 1B)、碧 (限2A) ,与引进斑纹限性品种庭 (秋丰B)、波 (85 4B)组配成洞·庭×碧·波四元杂交种。经实验室鉴定、农村饲养及种场繁育结果表明 ,该品种强健好养、茧形匀整 ,茧丝质优良 ,原蚕容易饲养 ,蚕种繁育系数高 ,且全限性 ,综合经济性状优良。  相似文献   

8.
<正> 本品种是日·中四元杂交种,二化性,白茧。适宜稚蚕人工饲料及桑叶育的长丝长中细纤度品种。蚕儿经过:稚蚕期与日130号×支146号无大差别,但壮蚕期略长,全令大约长半天,稚蚕人工饲料和桑叶育的蚕均发育良好。幼虫体质强健,容易饲育。茧是锥园形,皱缩一般,与现行品种相比,茧层率、出丝率略低,但化蛹率、全茧量、收茧量并不差。茧丝纤度春蚕期在2.5—2.6旦尼尔左右,夏秋蚕期在2.3—2.4旦尼尔左右,茧丝长较长,净度高,茧层练减率低,具有丝质优良的特征,适用生产高品位生丝。并且,原种是杂交原种,所以蚕种繁育也无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家蚕春用品种681×682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育成的强健性多丝量四元杂交种,于2010年12月通过安徽省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实验室及农村生产鉴定结果表明:原种强健好养,在繁育一代杂交种阶段,可利用对交品种的蛾色差异准确鉴别并淘汰纯对,提高一代杂交种的杂交率和制种效益;一代杂交种体质强健,发育齐一,耐粗食,解舒优,茧丝纤度适中,适合缫制高品位生丝。681×682适合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春季及中、晚秋季饲养。  相似文献   

10.
"锦·绣×潇·湘"是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与苏州大学合作育成的一对四元杂交斑纹全限性夏秋用新蚕品种,具有强健好养、高产稳产、丝质优良的特点。目前,在湖南、重庆、四川等省市表现出了良好的推广势头。为了在春季繁育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该品种在夏秋季的繁育性能,作者于2019年连续开展了一代杂交种的夏、秋季繁育。在繁育过程中采用1日3回育的定量蚁量育,结果表明新品种中、日系原蚕小蚕发育整齐,大蚕个体开差小,抗逆性强,种茧茧形匀整,繁育系数高,原蚕斑纹限性,可节省传统的鉴蛹工序,是一对好养易繁的家蚕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采用杂交、回交、抗病性选拔等方法 ,育成抗逆性强的品种 82 12、限回 ,与引进中系品种 5 0 1(苏花改 )、5 0 2(丰一改 )组配成“皖夏二号”四元杂交种。经安徽省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强健好养 ,发育齐一 ,茧形匀整 ,茧丝长 110 7m ,解舒率 83 31% ,农村饲养产量高 ,蚕种繁育系数高 ,综合经济性状优良。  相似文献   

12.
根据家蚕斑纹限性遗传规律,采用杂交、连续回交及系统选择方法育成强健性中系斑纹限性夏秋用家蚕品种521B、523B,再将2个新品种与保育并改良的日系品种524、526组配成四元杂交组合皖·丰×夏·晖。新品种杂交组合不仅具有强健好养、丝质优、繁育系数高的特点,而且可利用中系斑纹限性的表型,在幼虫5龄期准确鉴别雌雄,能有效降低蚕种繁育过程中的劳动强度,提高工效和蚕种的杂交率。新品种杂交组合在安徽省农村试养鉴定试验中,亦表现出孵化和发育齐一、食桑旺盛、强健好养、老熟齐涌、产茧量高、丝质优的特点,主要成绩为:虫蛹率98.44%,万蚕收茧量19.110 kg,茧层率21.02%,鲜毛茧出丝率16.22%,茧丝长1 124.4 m,解舒丝长899.3 m,解舒率79.77%,纤度2.983 dtex,洁净95.09分。皖·丰×夏·晖于2018年1月通过安徽省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长江流域蚕区的夏季及中晚秋季节饲养。  相似文献   

13.
鄂蚕4号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适合于长江中下游蚕区中、晚秋蚕期和局部地区春蚕期使用的强健性春秋兼用家蚕品种。介绍了家蚕品种鄂蚕4号原种和一代杂交种的特性、繁育和饲养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该品种在蚕种繁育单位饲养,表现出种性稳定、原蚕好养、蚕种繁育系数高等优点;农村饲养鉴定,表现出孵化齐一、抗病力强、产茧量高、丝质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将家蚕蛾体色暗化基因(mln)导入现行中系或日系实用品种,组配体质强健、多丝量、能提高杂交率的新品种杂交组合。用培育的家蚕蛾体色暗化型(mln)品种517分别与2个抗性强、耐粗放饲养的实用家蚕日系品种进行杂交、回交,育成了日系灰黑蛾品种574、576,并与中系强健性白蛾品种513和515组配成四元杂交组合皖广三号。该四元杂交组合在繁育中可利用对交品种的蛾体色差异,达到99%以上的杂交率,有利于蚕种轻简化生产和蚕种质量的提高。2013—2014年新品种杂交组合在安徽省家蚕新品种审定的农村生产鉴定试验中,表现出体质强健好养、龄期较短、眠起齐、耐粗放饲养等饲养性状优势,并且还有茧丝产量高、品质优的特点,茧丝长1 058.0 m,解舒率73.10%,解舒丝长776.5 m,茧丝纤度2.904 dtex,洁净95.18分。新品种杂交组合于2014年通过安徽省家蚕品种审定,适合在长江流域夏秋季饲养。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选育能通过对交种幼虫斑纹及蛾色识别提高杂交率的强健性多丝量春用家蚕品种,根据家蚕暗化型基因(mln)的遗传规律,将mln导入实用家蚕品种,培育出中系强健性灰黑蛾品种681。将681与普通日系白蛾品种682(由现行品种皖6经强健性及繁育系数改良而来)组配成杂交组合,实现了蚕种繁育中可利用对交品种的蛾色差异,将杂交率提高到99%以上的目的。新品种还具有强健好养、易繁育、眠起齐、丝质优的特点,在安徽省农村饲养鉴定的茧丝长1 401.0 m,解舒率76.16%,解舒丝长1 068.0 m,茧丝纤度3.126 dtex,洁净94.19分。新品种于2010年12月通过安徽省家蚕新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6.
桂蚕H9是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选配育成的强健性夏秋用特殊用途家蚕新品种。在省级实验室联合鉴定中,结茧率为97.29%,虫蛹率为95.99%,一茧丝长为849.51m,解舒率为74.09%,净度为91.84分。省级农村联合鉴定中,单张产茧量为31.47kg,一茧丝长为712.0m,解舒率为68.06%,净度为92.26分。与现行品种两广二号相比,结茧率、虫蛹率等强健性方面两者相仿,产量、一茧丝长、净度等主要经济性状均略低。天然黄色茧率100%,且茧色较均匀,是一对强健性天然黄色茧特殊用途蚕品种。2012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适宜桑蚕品种桂蚕N2中系原种繁育的桑品种,以伦教40、强桑1号、桂桑优12杂交桑、桂桑优12母本4个主要桑品种为材料,比较不同桑品种对家蚕原种繁育成绩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桑品种桑叶对家蚕原种繁育成绩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其中发育经过的差异较小,生命力、茧质及卵质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综合考虑强健性、茧质、造卵数、良卵数、折净率等多个指标,确定桂蚕N2中系原种繁育较适宜选用的桑品种为伦教40、强桑1号。  相似文献   

18.
限性黄茧品种“蜀·黄×川·白”的育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限性黄茧品种能提高蚕种制造的雌雄鉴别效率,雌蚕丝呈天然金黄色,雄蚕丝为高品位生丝。采用杂交育种并结合抗逆性选拔方法,育成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限性黄茧品种蜀、黄、川、白,经配合力测定,筛选出四元杂交组合蜀.黄×川.白。实验室饲养和农村生产鉴定表明,新品种杂交组合茧层厚,丝量多,强健性、产茧量达到对照品种菁松×皓月的水平。缫丝鉴定表明,新品种杂交组合的雌蚕丝金黄色,茧丝长较短,纤度较粗;而雄蚕丝洁白,各项茧丝性状指标均优于对照品种,茧丝长长,纤度细,解舒优,一粒茧丝长达到1 397 m,解舒丝长1 244 m,洁净98.00分,鲜毛茧出丝率21.78%,比对照高2.23%。  相似文献   

19.
石泉县蚕种场2011年春季引进两广二号与秋丰×白玉这两对品种的原种进行试繁,夏季对生产的一代杂交种进行对比试验。试验表明:两广二号繁育系高,体质强健好养,单位质量桑叶的产茧量及产值高,丝质优,可作为陕南蚕区夏秋用家蚕品种的更新换代品种。  相似文献   

20.
家蚕新品种“芙.桂×朝.凤”(芙.10×7.11)是广西蚕业所参加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育成的强健性夏秋用新品种,于2000年5月正式经国家审定通过。该品种利用成对的配合力优的强健性品种与茧丝质优的品种通过高温多湿定向选育,活蛹缫丝,配合力测定、组配、筛选、鉴定而育成的四元杂交品种,具有强健、高产、优质、易繁等优点。经五省联合鉴定,与全国有代表性的三对夏秋用品种“苏3元”、“芙蓉×湘晖”、“两广二号”相比,结茧率相仿达93%,万头收茧量、茧层率均超过三对对照种,增产幅度5%~13%,单茧丝长1100米以上,解舒率75%以上,净度93分左右,在广西农村夏秋饲养,张种单产达35.8公斤,增产9.5%,种场繁育公斤茧制种4.31张。该品种可供长江流域夏秋期和华南两广地区春秋期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