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评价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免疫16日龄北京鸭的效力、免疫产生期和持续期。利用实验室制备的3批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201401、201402和201403批),以0.5 mL/只的剂量分别经肌肉或皮下注射途径免疫16日龄DTMUV抗体阴性北京鸭,首次免疫后14 d按照同样的剂量和途径进行二次免疫。分别于首免后14 d,二次免疫后7、14、42、60d和100 d采血分离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抗体。采血后以0.5 mL/只含500 DID50的剂量经胸部肌肉注射鸭坦布苏病毒进行攻毒,攻毒后2 d采血,分离血清进行病毒分离。3个批次疫苗免疫16日龄北京鸭,二次免疫后7 d均可检测到血清抗体,至60 d检测时抗体阳性率在80%以上。三批疫苗二次免疫后7 d即对试验鸭产生保护,保护率可达到60%以上,其中皮下注射途径的免疫持续期为60 d,肌肉注射途径的免疫持续期为100 d。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对16日龄北京鸭采用二次免疫的程序可获得良好的保护效果,胸部肌肉注射途径优于皮下注射途径。  相似文献   

2.
2016年11月,龙海市某金定鸭场189日龄、近7 000羽的初产金定鸭群精神状态良好、食欲饮水正常、未见患鸭和死亡鸭、持续低产蛋率(产蛋率60%~63%),经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合鸭群疫苗免疫和饲养管理情况,确定该初产金定鸭群持续低产蛋率主要与感染鸭坦布苏病毒病有关。对发病鸭群紧急免疫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近1个月后其产蛋率有较明显上升到近81%。对同场新进的22日龄金定鸭群免疫接种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于90日龄再免疫接种1次。按此方案,该蛋鸭场后续各批金定鸭群均未发生类似疫情。  相似文献   

3.
鸭坦布苏病的主要防控手段是疫苗免疫,目前主要的疫苗有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FX2010-180P株和WF100株以及灭活疫苗HB株.在免疫过程中,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免疫失败,从而引起鸭群发病.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一起因鸭坦布苏病毒病弱毒疫苗保存不当引起免疫失败的案例,麻鸭疫苗免疫30 d后,部分鸭出现瘫痪、歪脖扭头等神...  相似文献   

4.
鸭瘟鸡胚化弱毒活疫苗与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通过肌肉注射途径,同时接种21日龄健康易感肉鸭,检测两种活疫苗联合免疫的安全性和免疫效力。将两种活疫苗同时免疫雏鸭,免疫后14d检测血清抗体值,并在14d时采用鸭瘟强毒和鸭坦布苏病毒强毒株同时攻毒,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攻毒保护情况。结果表明:两种活疫苗联合免疫健康易感雏鸭后,血清抗体上升快,可同时抵御鸭瘟强毒与鸭坦布苏病毒强毒株的攻击,保护效果良好。结论: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联合免疫,对雏鸭安全,免疫保护效果好,避免多次免疫对雏鸭带来的应激反应,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鸭坦布苏病毒病重组亚单位疫苗的安全性,将3批次鸭坦布苏病毒病亚单位疫苗的实验室制品分别以高、中、低剂量免疫雏鸭,并以高剂量免疫产蛋鸭。通过对免疫雏鸭食欲、精神状态、注射部位观察及体重增加情况的监测来评价疫苗的安全性。结果显示,免疫鸭食欲、精神状态均正常,注射部位未见明显病变,体重增长情况与非免疫组鸭一致。对产蛋鸭的产蛋量与孵化率进行统计发现,疫苗对免疫后30 d内产蛋鸭的产蛋率和免疫后4~6 d入孵蛋孵化率无明显影响。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低剂量组保护率为70%,中、高剂量组与商品活疫苗组的保护率均为100%,非免疫对照组鸭均表现为典型的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感染症状,其中4只死亡。以上结果表明,该重组亚单位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保护性。  相似文献   

6.
鸭坦布苏病毒灭活油乳苗的制备及免疫效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鸭坦布苏病毒(DTMUV)为新出现的病毒,主要引起鸭的产蛋量急剧下降,甚至绝产。为评价其灭活疫苗的免疫效力,本实验从产蛋下降综合征的病鸭中分离鉴定到一株DTMUV,经鸭胚增殖,测定其尿囊液中病毒含量为5×102.25ELD50/mL;采用该尿囊液按照常规方法制备灭活油乳苗。将10日龄雏鸭分成4组,每组20只,分别免疫0.2 mL,0.5 mL,0.8 mL疫苗,以及PBS对照组,并于免疫后28 d攻毒。通过间接ELISA法检测鸭血清中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在免疫后7 d~21 d内,其中0.5 mL免疫组抗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免疫21 d时,E玫瑰花环试验检测鸭血清中T淋巴细胞数量,结果 0.5 mL组玫瑰花环形成率为67.09±1.23%,极显著(p<0.01)于对照组(51.86±1.14%);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0.2 mL组免疫保护率为80%,0.5 mL和0.8 mL组疫苗保护率均为100%,而对照组雏鸭均表现为典型的DTMUV感染症状,其中3只死亡。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鸭坦布苏病灭活疫苗能够有效诱导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为进一步研究鸭坦布苏病疫苗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理想的鸭TMUV-AIV(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免疫佐剂,将灭活的坦布苏病毒液和禽流感病毒(H9亚型)尿囊液分别与白油佐剂、卡波姆佐剂、铝胶佐剂、蜂胶佐剂制成抗原含量相同的TMUV-AIV二联灭活疫苗。应用阻断ELISA方法和血凝抑制方法测定免疫鸭血清中坦布苏病毒和禽流感病毒抗体,比较不同佐剂疫苗对试验鸭的免疫效力。结果表明,以白油作为佐剂的灭活疫苗组免疫效果最好,抗体产生快、抗体水平优于其他各组,免疫2周后60%(6/10)血清样品HI抗体可达1∶8以上,80%血清样品呈TMUV抗体阳性,是制备鸭TMUV-AIV(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的理想佐剂。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后备蛋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情况,应用间接ELISA方法对60d、77d和110d三种日龄的未免疫坦布苏病毒病疫苗的后备蛋鸭进行坦布苏病毒病抗体检测。血清学检测发现,60d、77d和110d三种日龄的未免疫鸭群血清的禽坦布苏病毒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2%,13.3%和88.8%。检测结果表明,各种日龄后备母鸭存在不同程度的坦布苏病毒感染,该研究结果为该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将鸭坦布苏病毒浓缩后制备灭活苗,免疫试验鸡制备卵黄抗体,鸡胚中和试验表明,第3次免疫后15d,卵黄抗体中和效价为1:10^3.5,雏鸭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预防组和治疗组的保护率分别达到90%和78%,说明本试验制备的卵黄抗体对鸭坦布苏病毒病有着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春,鸭坦布苏病毒病在我国东南沿海暴发,该病由鸭坦布苏病毒引起并以鸭产蛋下降为特征,对养鸭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研究也引起了动物防疫部门及研究者的日益关注。论文从病原学、反向遗传学、病理学、诊断方法、疾病传播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苗研究等方面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有助于对鸭坦布苏病毒的进一步研究及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评价兽用狂犬病灭活疫苗(CTN-1株)的安全性和免疫效力,本研究通过受试犬免疫后的临床观察、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检测血清中和抗体(NA)及攻毒保护性试验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犬接种该疫苗中试产品后无严重不良反应;5个批次的中试疫苗产品免疫效果稳定;免后第7 d,抗体阳转率97.5%,90%的免疫犬抗体达到有效保护水平;免后第360 d试验组的群体有效保护率开始下降,为90.5%;免后第390 d仍有83%的试验犬达到有效保护水平;采用狂犬病病毒(RV)街毒CNX8511株攻击免后第390 d随机抽样的30条免疫犬,其保护率达100%。结果证明,唐山怡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兽用狂犬病灭活疫苗(CTN-1株)的临床免疫效力不低于同类进口疫苗,可以用于我国动物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集疑似感染鸭坦布苏病毒的蛋鸭卵巢病变组织,经RT-PCR鉴定其结果为鸭坦布苏病毒阳性。将组织处理液接种到SPF鸡胚并盲传3代后成功分离到1株鸭坦布苏病毒,连续传代10代后,病毒含量达到10~(5.0)ELD_(50)/m L。为建立鸭坦布苏病毒病的发病模型,将分离到的鸭坦布苏病毒腿部肌肉接种蛋鸭,每日对鸭只采血并对分离的血清进行病毒分离,摸索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病毒血症规律;另外每日随机挑选10只感染鸭进行剖杀,观察卵泡病变情况,摸索卵泡病变规律。结果显示,感染鸭只第1~3日血清中病毒分离率均为100%,第4日病毒血症阳性率开始下降,第6日病毒血症消失;感染鸭只卵泡第3日开始出现变形、破裂或出血等病理变化,第8~10日病变率达到100%。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鸭坦布苏病毒感染产蛋鸭的发病模型并确定了发病评判标准,为鸭坦布苏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将鸭坦布苏病毒尿囊液浓缩灭活后制备灭活疫苗,依据制定的免疫程序免疫产蛋鸡,第三次免疫后14天,抗体中和效价≥1∶256,收集高免鸡蛋制备冻干卵黄抗体,并对制备的冻干卵黄抗体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制备的冻干卵黄抗体中和效价为1∶90,能有效中和鸭坦布苏病毒,对鸭坦布苏病毒的致病性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为鸭坦布苏病毒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鸭坦布苏病毒病又称黄病毒病,是肉鸭常见疾病。本文对一例13日龄雏鸭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病变、实验室分子生物学诊断及细菌培养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该病例确诊为鸭坦布苏病毒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且病菌对氟氧沙星和头孢喹肟高敏,通过紧急免疫,并辅以抗生素和抗病毒中药治疗,经过治疗后,病情很快好转,以期为鸭坦布苏病毒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鸭坦布苏病毒病也称为"鸭黄病毒病",2010年春季开始在我国主要蛋鸭养殖区传播,是一种新的禽传染病。该病临床表现为蛋鸭采食量减少,卵泡变形、变性,卵泡膜出血、充血。产蛋鸭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在5%~15%之间,给我国养禽业带来了严重影响。2015年以来,除蛋鸭发生鸭坦布苏病毒以外,产蛋鹅、肉鹅、肉鸭、野鸡和鸡也能发生该病,鸭坦布苏病毒对肉雏鸭的致病性主要体现在对雏鸭全身组织器官损伤,最终使雏鸭代谢和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采食下降、神经症状和腹泻等,有研究表明雏鸭死亡率高于20%。自本病发生以来,我国学者对该病病原学、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疫苗和抗体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17年10月~2019年3月,笔者进行了鸭坦布苏病毒病的临床感染机制、免疫程序、防治方法等一系列的试验,力求摸清该病的感染、免疫、防治等机制和方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1 试验材料1.1 试验鸭从丰城、青原等地蛋鸭育成鸭群中购入鸭坦布苏病毒病抗体阴性鸭,购买前先采用ELISA方法检测。  相似文献   

17.
研究旨在以鸭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模型对设计的18条CpGODNs进行筛选获得鸭特异性的CpGODN,并与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联用评价免疫效果。分别通过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CpG作用后的刺激指数和相关免疫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从而确定最优的CpGODN,后用阻断ELISA测定其与HB株灭活苗联用免疫北京鸭的抗体水平。结果显示,通过细胞增殖试验初筛发现刺激指数最高的CpGODN为B-2、C-3和P-4;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P-4刺激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IL-4、IL-6、IL-10和IFN-α以及TLR21mRNA表达水平最高;P-4与灭活苗联用后,第14、28、42和56天的抗体阻断率PI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P-4对鸭外周血淋巴细胞具有较强的免疫刺激活性,与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苗联用可促进早期抗体的产生并提高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疫苗的研究提供工具,建立鸭坦布苏病毒病发病模型,将168只35日龄无坦布苏病毒感染的樱桃谷肉鸭随机分成7组,每组24只,其中1~6组分别以不同含量的鹅源坦布苏JS804株病毒肌肉注射进行攻毒,对照组肌肉注射相同剂量的PBS。攻毒后每天观察临床症状。分别于攻毒后2、4、6、8、13、20d每组随机取4只攻毒鸭扑杀,分别取每只鸭各脏器样品2份,一份放-20℃冻存,用于套式RT-PCR检测病毒;另一份用4%多聚甲醛固定,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鸭于攻毒后腿瘫、头颈扭曲、行走不稳;各主要脏器均出现病变,其中以脾脏、肝脏、脑最为明显;套氏RT-PCR,攻毒后8日各脏器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其中以脾脏检出率最高;由攻毒检测结果确定鸭的攻毒量为1.6×106TCID50。脑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水泡变性、肝小叶结构破坏;脾脏淋巴细胞变性、坏死。免疫组化定位发现:心肌纤维细胞、脾脏生发中心、肺泡上皮细胞、肾小球上皮细胞、脑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均有棕黄色阳性信号。本试验成功建立了鸭坦布苏病毒病樱桃谷肉鸭发病模型,为今后研制疫苗及免疫效果判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研究旨在建立基于真核表达的鸭坦布苏病毒(DTV)E蛋白的诊断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间接ELISA方法。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昆虫表达系统,构建含有DTV E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用重组病毒感染昆虫细胞后,SDS-PAGE鉴定出55 ku左右的表达蛋白,Western blot检测该蛋白具有很好的反应原性。以重组Bacmid DTV E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对135份来自江苏省的樱桃谷鸭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发现其血清阳性率达79.3%。表明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敏感性高,可以用于鸭坦布苏病毒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第450号公告获悉,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动物流感及禽新发病毒病病原生态学团队研制的鸭坦布苏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获批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该产品可用于坦布苏病毒抗体的快速定性和定量检测,为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疫苗评价、临床诊断、疫病监测及净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