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连木造林技术及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黄连的形态特征的生物学特性;详细介绍了黄连木的造林技术,包括采种及种子处理、育苗、造林、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同时介绍了黄连木的综合开发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黄连木的特征特性及其育苗、造林及抚育管理等技术,并对其栽培效果进行总结,为界首市保护和开发利用黄连木乡土树种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据调查,江华县野生生物能源树种非常丰富,黄连木、光皮树、麻疯树等在江华都有集中连片分布,其中黄连木位居首位。在当今石油、煤碳等天然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的情况下,抢抓机遇,大力保护和研究开发利用野生生物能源植物黄连木,是江华县林业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也是保护环境,绿化江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黄连木既是重要的环保能源树种,又是优良的绿化、用材、观赏及药用树种.为给中国黄连木的深入研究及推广利用提供参考,在系统收集中国黄连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中国黄连木繁育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良种选育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黄连木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黄连木既是重要的环保能源树种,又是优良的绿化、用材、观赏及药用树种。为给中国黄连木的深入研究及推广利用提供参考,在系统收集中国黄连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中国黄连木繁育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良种选育建议。  相似文献   

6.
章增胜 《农技服务》2015,(2):113-114
黄连木是漆树科落叶乔木,喜光,幼龄期较耐荫,不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中性、微酸性土壤中均能生长。深根性,主根发达,抗风力强,较耐干旱瘠薄,寿命长达300年以上,集多种用途于一体。由于过度开发利用,黄连木资源量急剧减少。因此,通过对黄连木播种育苗技术及综合利用的研究,做好资源持续开发利用,使其服务于人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连木作为油料树种,其丰富的资源及其果实高含油的优势被专家看好,成为树种生物质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首选目标。为详细掌握黄连木在安阳地区的生长、分布等情况,为黄连木能源林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专门对安阳市黄连木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崔佰新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3):113-114
概述了皖东地区黄连木项目区的资源培育状况,以及加强黄连木育苗试验及苗期生长规律研究的必要性。苗圃地选择、整地、种子采收与处理、种子贮藏、催芽播种、除草、间苗、施肥、苗期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黄连木播种育苗的关键技术措施。对黄连木苗期物候特征及1 a生苗苗高、地径年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为科学培育优良壮苗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连木壮苗培育与高效示范林营造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围绕黄连木育苗的前期准备、播种育苗、苗期管理等方面阐述了黄连木壮苗培育技术环节,同时提出黄连木高效示范林营造措施,最后就黄连木栽培中还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探索途径。  相似文献   

10.
黄连木大田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种实调制、圃地选择、土壤处理、播种育苗和苗期管理等方面介绍了黄连木大田育苗技术。以期指导黄连木的大田育苗,从而为大面积种植黄连木提供优质苗木。  相似文献   

11.
蓖麻产业发展:从种植到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蓖麻作为世界十大油料作物之一,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综述了蓖麻种植的历史和高产栽培技术现状,分析了蓖麻利用特别是蓖麻基生物燃油及蓖麻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现状及发展趋势。论述了蓖麻的耐盐性及蓖麻栽培对盐碱地的修复作用,并结合我国边际土地的情况,分析了我国种植蓖麻的潜力。据此提出我国蓖麻研究及产业发展的重点为:蓖麻适宜种植区调查与区划、种质资源调查与创新、低质非耕土壤蓖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蓖麻基生物燃油制备工艺研究、蓖麻综合利用研究和蓖麻产业可持续发展及保障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固体栽培基质在园艺作物上的生产应用概况,综述了固体栽培基质对园艺作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固体栽培基质今后的拓展应用和深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霍山石斛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炜玲  王新生  戴亚峰  李耀亭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661-20663,20719
系统介绍了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霍山石斛的生物学特征、组织培养和栽培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在综述霍山石斛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内生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其研究方向和发展思路进行了展望。霍山石斛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总结将为其产业化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贵州茶树栽培研究主要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栽培既是茶叶产业高产优质高效益的关键环节,又是茶叶研究和生产的薄弱环节.回顾贵州茶树栽培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结合新阶段茶树栽培学科的态势和贵州茶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对未来贵州茶树栽培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茶树栽培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花生栽培模式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花生栽培模式的演变与发展进行了综述,对花生栽培模式演变过程中各个阶段做了分类介绍。分析了不同阶段中清棵蹲苗、地膜覆盖、单粒精播、麦套种等关键增产栽培技术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花生栽培模式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我国花生未来栽培模式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立足安徽农业大学的实际调研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践中的典型问题予以思考.将"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生村官前期的培养有机结合,以协同育人理论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为基础,以学术研究与现实审视的有效链接,系统构建以"意识培养、专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协同育人"四位一体的"双创型"大学生村官储备培养机制,在实现学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农志、农趣、农艺和农技,培养更多"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流得动"的大学生村官.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增加50亿kg粮食和国家粮食安全都需要稻作不断进步,本文通过吉林省水稻种植历史和稻作历程,从6个时期阐述了吉林水稻育种、栽培发展过程和科技进步,为吉林稻作科技发展确定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免耕水稻氮素利用与栽培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免耕栽培技术是水稻栽培技术的重大革新.阐述了免耕水稻的发展现状、氮素利用和栽培调控方面的有关问题,探讨了免耕水稻栽培调控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水稻生产正面临由传统小规模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现代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在此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总结70年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历程与科技成就,对探索未来水稻栽培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70年来,我国水稻栽培科技界抓住水稻不同主产区大面积生产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深入开展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等方面关系的研究,探索水稻生育调控、栽培优化决策和栽培管理等新途径与新方法,取得了一大批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重要栽培技术和理论,形成了一批重大栽培科技成果。笔者着重从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群体质量及其调控、精确定量栽培、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栽培、超高产栽培、优质栽培、绿色栽培、逆境栽培和区域化栽培等十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栽培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指出了未来中国水稻栽培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是加强水稻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技术研究;二是加强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研究;三是加强水稻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研究;四是加强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研究;五是加强水稻智能化、无人化栽培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玉米栽培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6,自引:8,他引:58  
玉米是全球也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增地减、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玉米栽培学科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此重要历史关头,回顾中国玉米栽培研究历程和科技进展,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表明,经过60年不懈努力,玉米栽培研究的目标已由产量为主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多目标协同发展,研究内容不断拓宽与深入,形成了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玉米栽培科学与技术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玉米栽培研究进入黄金发展期,在栽培理论、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围绕未来玉米生产对科技的需求,依据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仍将是未来玉米栽培研究的主要目标,并提出今后20年重点研究的方向与任务:一是继续探索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潜力及突破技术途径,努力提高单产水平;二是转变生产方式,围绕籽粒生产效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为目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质量,增强玉米市场竞争力;适度发展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等,促进玉米生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抗逆、减灾、稳产理论和技术研究,实施保护性耕作,实现玉米可持续生产;四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智能化栽培技术研究,实现玉米精准生产与管理;五是强化栽培学科基础研究,玉米设计栽培,夯实玉米科技研究和生产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