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葱田甜菜夜蛾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聚集指标、Iwao回归法、Taylor幂法则对分葱田甜菜夜蛾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卵在分葱田呈均匀分布或聚集分布,幼虫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并探讨了甜菜夜蛾在田间的聚集原因。通过不同抽样方式比较,Z字形抽样方式最佳。在空间分布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2.
花椰菜田斜纹夜蛾卵田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花椰菜田斜纹夜蛾3代(主害代)卵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花椰菜田卵分布呈小聚集团(个体群),小聚集团间呈均匀分布。采用随机取样、跳跃式五点取样、对角线五点取样均能较好地反映田间卵量。  相似文献   

3.
香葱田甜菜夜蛾幼虫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聚散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法等研究了甜菜夜蛾幼虫在香葱田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甜菜夜蛾低龄幼虫、高龄幼虫及其混合种群在所有密度下都是聚集分布,并具聚集度的密度依赖性;低龄幼虫(1~2龄)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而高龄幼虫(3~5龄)个体间相互排斥,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适理论抽样数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新疆棉田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Linnaeus)的空间分布型,于2012-2014年对新疆喀什地区棉田牧草盲蝽种群数量进行了系统调查,应用5种聚集度指数、Iwao m*-m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分析判定牧草盲蝽成虫、若虫及整个种群(成虫和若虫)在棉田的空间分布型,并利用种群聚集均数分析聚集原因。结果表明,牧草盲蝽成虫、若虫及整个种群的久野指数C_A0、负二项分布参数k0、丛生指数I0、聚块指数m*/~-1,表明三者在新疆棉田均呈聚集分布。且牧草盲蝽成虫和若虫的Blackith聚集均数λ2,说明二者在棉田的聚集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Iwao m*-m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牧草盲蝽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α0、β1);Taylor幂法则分析结果表明,牧草盲蝽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在棉田更趋向于聚集分布,聚集度依赖于密度。  相似文献   

5.
杜仲梦妮夜蛾是近年来严重危害杜仲的主要食叶害虫,幼虫专性取食杜仲叶片。本研究运用6种聚集度指标(m*/m、c、k、Iδ、I、Ca)和两种回归模型(Taylor幂法则和m*-m回归模型)研究分析了种植园中杜仲梦妮夜蛾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利用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解析幼虫种群的聚集成因。结果表明杜仲梦妮夜蛾幼虫种群呈均匀分布,而且这种空间分布型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建立了杜仲梦妮夜蛾幼虫抽样数公式N=[3.8416(0.022/m-0.152)]/D2和序贯抽样模型T(n)槡=0.1n±0.053 n。本研究为杜仲梦妮夜蛾虫情调查、害虫治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螟蔗田枯心苗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大螟蔗田枯心苗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采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了甘蔗枯心苗的空间分布型,根据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确定了蔗田枯心苗的最适理论抽样数。甘蔗枯心苗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个体群在蔗田呈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密度的升高而增加,聚集原因可能是由于甘蔗自身特性和大螟为害等环境因子作用或其中一个原因引起的。5种抽样方法均可用于蔗田抽样调查。用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计算出蔗田枯心苗的理论抽样数模型为:D=0.1时,n=230.470 0/m+0.980 0,D=0.2时,n=57.617 5/m+0.245 0,D=0.3时,n=25.607 8/m+0.108(m为枯心苗平均密度)。本文为开展大螟测报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甘肃狭啮卵在花椒园中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6种分布型指数法分析判定了甘肃狭啮Stenopsocus gansuensis卵在花椒园中的空间分布型,利用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方程分析聚集原因,结果表明,田间甘肃狭啮卵呈聚集分布,kc值为2.7934,符合负二项分布;其种群聚集原因是由本身行为习性所致。在此基础上,应用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建立了甘肃狭啮卵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N=(t/D)2(1.7673)/m+0.19887;根据Kuno新的序贯抽样法通式建立了该种群序贯抽样公式:Tn=1.7673/(D20-0.19887/n)。  相似文献   

8.
探讨稻飞虱迁入初期成虫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为该害虫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选取11块稻田逐丛调查资料,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lyor幂法则,研究了广东西南部稻飞虱迁入初期成虫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稻飞虱迁入初期成虫在田间分布呈聚集分布为主,其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m*-m回归分析表明,稻飞虱成虫个体间相互排斥,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稻飞虱成虫个体的空间格局随着种群密度的提高越趋聚集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n=(1.96/D)2(0.965 1/x-+0.619 7)和Tn=0.965 1/(D02-0.619 7/n).  相似文献   

9.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模型法和Taylor幂法等,对甘蔗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 Bojer)卵块在秋植蔗田的空间分布和抽样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蔗条螟卵块在田间呈现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型分布;在单位样方(5 m行长,1.3m行距)内,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其聚集强度随密度升高而增加;条螟卵块聚集原因同卵块密度相关;在田间抽样方式上,以五点取样效果最佳;卵块理论抽样模型为N=t2/D2(1.098/m+0.147).  相似文献   

10.
花卉蔗扁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蔗扁蛾幼虫在大棚田间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 ,符合负二项分布。聚集原因是自身习性和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通过 Taylor幂法则回归确立了在一定精度水平下的理论抽样数。当 t=1,m O=1/ 10 0 0时 ,序贯抽样的上、下限为 :T( n) =n10 0 0± 0 .0 92 6 n。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幂法则等方法,测定了籼-粳杂交稻稻曲病在田间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稻曲病田间空间分布主要为非随机性的聚集型分布。m~*-x回归分析表明,稻曲病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Taylor幂法则分析显示,稻曲病病株聚集度依赖于密度。不同取样方法准确度比较结果指出,稻曲病田间抽样调查宜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稻曲病田间理论抽样公式和序贯抽样表。  相似文献   

12.
为室内大量繁殖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采用个体由大到小的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黏虫Mythimna separata作为宿主,测定被中华卵索线虫寄生后3种宿主的体长和体重,研究宿主种类对中华卵索线虫有效率、雌雄比和体长的影响以及寄生强度对线虫雌雄比的影响。结果显示,被中华卵索线虫寄生后,斜纹夜蛾、棉铃虫和黏虫生长减缓。在相同感染比例下(除宿主与线虫比为1∶15外),3种宿主的线虫有效率之间差异不显著。当寄生强度为5时,3种宿主体内脱出的中华卵索线虫均为雌线虫;当寄生强度从10增到40时,斜纹夜蛾、棉铃虫和黏虫所脱出的雌性比分别由100.0%、90.0%、83.9%降为0;相同寄生强度下,从斜纹夜蛾体内脱出的雌性比显著高于从棉铃虫与黏虫体内脱出的雌性比。斜纹夜蛾、棉铃虫和黏虫体内脱出雌线虫和雄线虫平均体长分别为14.8、13.8、12.8 cm和8.0、7.5和7.5 cm。当中华卵索线虫与宿主按照比例20∶1~25∶1侵染斜纹夜蛾、按照15∶1侵染棉铃虫和黏虫时,能获得线虫最适雌雄比(1∶1...  相似文献   

13.
枣树Zizyphus jujube目前为新疆种植面积最大果树,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为枣树危害最为严重的有害生物。运用聚集度指标法、Taylor幂法则和Iwao的m*-m回归方程对截形叶螨在枣树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截形叶螨在枣树上呈聚集分布,聚集度对密度有依赖性,个体间互相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通过Blackith提出的聚集均数(λ)分析得出,聚集原因是由害虫自身聚集行为和周围环境共同影响所致。同时利用Iwao回归分析中的参数α、β确定了截形叶螨的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28.673/m+0.451)。  相似文献   

14.
松突圆蚧若虫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测定松突圆蚧若虫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各标准地松突网蚧若虫聚集度指标均服从聚集分布。M^*对^-χ和Taylor幂法则回归方程分别为M^*=3.99995 2.84437^-χ和1gS^2=0.76894 1.557371g^-χ,两个方程的回归系数较高,拟合效果良好,表明松突网蚧若虫的种群分布在一切密度下都是聚集的,且为一般的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疏松的个体群。松突圆蚧种群聚集既有本身习性上的原因,也受某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聚集度指数法、Iwao回归法和Taylor幂法则测定了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不同流行时期的空间分布型,分析了病害聚集的原因。结果表明,花生褐斑病在始发期和盛发期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在衰退期转为均匀分布;花生网斑病在整个生长季内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Iwao回归分析显示,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间相互吸引的个体群。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花生褐斑病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随着单株病斑密度的提高趋于均匀分布,而花生网斑病的空间分布型不受单株病斑密度和取样时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聚集原因是由病原菌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利用Iwao回归分析法,分别建立了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最适理论抽样模型和序贯抽样模型,确定了不同精度下的最适抽样数及序贯抽样。  相似文献   

16.
根据9 块田调查,经聚集度指标测定和 Taylor 、 Iwao 法检验,油菜菌核病 茎病株在空间 呈聚集型,属具有公共 K 值的负二项分布。病株空间结构以独立个体形式存在,个体间是聚 集的,聚集程度随病情的加重而增大。利用空间格局参数κ、α、β值,分析了病株聚集的原因,确定了 理论抽样数。比较几种抽样方法,以平行线法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中华微刺盲蝽在黄瓜植株上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微刺盲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在华南地区分布极为普遍。本文通过计算Iwao聚片回归、Taylor幂法则等聚集强度指数,结果表明中华微刺盲蝽在黄瓜植株上的分布属于聚集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分布的聚集强度与密度有关,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大。聚集原因分析表明:当种群密度不太大(m<1头.叶-1)时,聚集原因由环境因素引起,即由它的食物节瓜蓟马的聚集特性引起:当种群密度较大(m≥1头.叶-1)时,聚集原因由节瓜蓟马的聚集特性和它本身的聚集特性引起。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是我国马铃薯恶性入侵害虫。本研究利用聚集度指标检验、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法对马铃薯甲虫成虫、幼虫和卵在田间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聚集度指标检测各虫态均为聚集分布,且种群聚集主要是由马铃薯甲虫各虫态本身的聚集行为,或由其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异质性共同作用所致。建立了马铃薯甲虫成虫、幼虫和卵在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学模型。田间抽样方法,成虫应采用大五点、对角线法;幼虫最适应采用Z字型法;卵最适应采用对角线法。  相似文献   

19.
稻茬麦田野老鹳草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老颧草是近年来在稻茬麦田发生日趋普遍的一种阔叶杂草,在田间发频度达33.33%-100%,平均发生密度为4.68-158.32株/m^2,本研究用7种聚集度指标[K、C、L/((1+-↑x)、I、CA、*m/m,Iδ]测定其空间分布型,结果一致表明,野老颧草在田间呈聚集分布:运用*↑m-m线性回归和Taylor的幂指数法则分析,得到*↑m=3.5903 1.939m,lgv=0.4561 1.5062lgm,表明野老颧草在一切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且具密度依赖性,在田间有个体群存在,其聚集原因,在低密度下环境因子造成;当密度较大时,其本身也可造成聚集,田间调查时,以双对角线法取样最好,单对角线法,平行法,Z型法也可。  相似文献   

20.
利用频次概率拟合及聚集强度对稻粒黑粉病空间分布作了测定,结果表明,以聚集型为主.其中有5块田既符合Neyman分布,也符合负二项式分布,1块田符合Poisson分布.又经m*-x回归检验和Taylor指数的"b"值计算.表明随病害密度升高,分布趋向均匀.以5种抽样方法与对照比较,差异均不显著,但以平行线抽样最接近对照且方便易行,可采用.抽样量,依此可进行序贯抽样检索。出间垂直分布表现为穗基部发病重于中、上部.分蘖穗发病重于主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