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平衡施肥对稻田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水稻田土壤营养状况及土壤中N、P、K、Zn、Mn、Si等对沈农606超级稻的营养特性、吸肥规律及高产优质的影响,并对平衡施肥和生物肥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区土壤有机质(OM)含量处于一般水平,土壤速效N、P、K、Zn普遍缺乏,速效Mn也有一定程度的缺乏;N、K、Mn、Zn、Si均为产量限制因子.应用高产优质平衡施肥技术能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多点平均产量为12.58t/hm2,较习惯施肥区产量增加1.46 t/hm2,增产13.13%.  相似文献   

2.
311饱和最优设计在肥料推荐施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311饱和最优设计方法,推算玉米氮磷钾推荐施肥量。研究结果表明:最高产量的氮磷钾肥组合为:N225kg/hm^2,P2O5 150kg/hm^2,K2O 180kg/hm^2;最高收益的氮磷钾肥组合为:N2O5,7kg/hm^2、P2O5 150kg/hm^2、K2O 148.9kg/hm^2。  相似文献   

3.
代县是春玉米种植大县,年播种面积2×10^4hm^2,占到农作物总播面积的70%以上,研究适宜的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提高全县粮食生产科技含量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途径。为此,在该县玉米高、中、低3个生态区域选择不同肥力水平的地块,进行“3414”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研究,初步确定了代县玉米最佳施肥量为N16.2kg/0.067hm^2,P2058.0kg/0.067hm^2,K209.0kg/0.067hm^2,最佳施肥量的氮、磷、钾比例为1.00:0.49:0.56。  相似文献   

4.
研究“9696“水稻新品系产量10500kg/hm^2的栽培策略、优质群体质量指标及关键栽培技术措施。在示范方适应性研究表明:“9696”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单稳重优势明显。产量在10500kg/hm^2的穗粒结构量化指标为有效穗270—300万/hm^2,每穗总粒145粒左右,结实率94%左右,千粒重28g左右。栽培应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1hm^2栽足16.5—19.5万穴、63—67.5万基本茎蘖苗,施总氮量270—300kg/hm^2,N、P2O5、K2O比例为1:0.5:0.6—0.8。搁田始期不宜过早,在达等穗苗或等穗苗90%时进行。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在稻、麦免少耕条件下,免耕肥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丹徒区土肥站于2006年引进了成都新朝阳·邦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免耕肥(N、P2O5、K2O≥30%、S≥9%,Ca Mg Fe Zn Mn≥1%),旨在解决当前农业生产在免少耕条件下改善土壤环境,打破施肥结构的不合理、不平衡导致的土壤板结,遏制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氮肥减量后移对喷灌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井灌区田间水肥管理。【方法】试验于2018年6—9月在河南省许昌灌溉试验站进行,以当地主栽玉米品种登海3737(P1)和豫单9953(P2)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施肥调控方式,分别为当地传统施肥模式CK(N、P2O5、K2O施量分别为315、75、75 kg/hm^2,全部基施),优化模式F1(N、P2O5、K2O施量分别为225、75、75kg/hm^2,40%三叶期和60%拔节期追肥),优化模式F2(N、P2O5、K2O施量分别为225、75、75kg/hm^2,30%三叶期、30%拔节期和40%大喇叭口期追肥),研究了喷灌水肥一体化下氮肥减量后移对不同品种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增加施肥频次和施肥时间后移可提高玉米叶面积系数(LAI)和延缓叶片衰老,增加玉米干物质累积量以及最大生长速率。喷灌水肥一体化(F1、F2处理均值)较传统施肥籽粒产量提高7.8%,耗水量降低11.9%,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22.2%,籽粒氮肥偏生产力(PFPY)提高51.1%,生物量氮肥偏生产力提高49.2%。登海3737干物质累积、最大生长速率、WUE和PFPY的均值较豫单9953分别增加2.8%、7.7%、8.5%和8.6%,最大生长速率出现的时间没有差异。豫单9953干物质积累快增期持续时间比登海3737增加5.3 d。不同品种之间产量和构成要素差异极显著。登海3737平均产量为11 319 kg/hm^2,较豫单9953增产8.4%,其中穗长、百粒质量对产量贡献较大,分别提高22.5%和18.2%。【结论】本研究中,F2处理为最佳施肥模式,即N、P2O5、K2O施量分别为225、75、75 kg/hm^2,施肥配比为30%三叶期、30%拔节期、40%大喇叭口期。  相似文献   

7.
在临猗县坡上旱地安排了冬小麦“3414”肥效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获得冬小麦的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式,由此数学模型得出,旱地冬小麦N、P2O5、K2O的最佳施肥量分别为5.24kg/0.067hm^2,4.44kg/0.067hm^2,2.36kg/0.067hm^2。最佳经济产量为163.11kg/O.067hm^2。对指导临猗县冬小麦生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沟灌方式和肥料运筹对甜糯玉米鲜穗产量、品质以及拔节期、抽雄期和成熟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获得提高甜糯玉米产量、品质和保持土壤质量的节水节肥模式。试验设2种沟灌方式,即常规沟灌和隔沟灌溉,2种施肥水平,即低肥(N 120 kg/hm2,P2O560 kg/hm2)和高肥(N 180 kg/hm2,P2O590 kg/hm2),以及3种施肥方式,即B1:30%N、K肥作基肥,70%N、K肥作追肥施入,B2:50%N、K肥作基肥,50%N、K肥作追肥施入,B3:70%N、K肥作基肥,30%N、K肥作追肥施入。结果表明,高肥下,相同施肥方式时,与常规灌溉相比,隔沟灌溉提高籽粒中可溶性糖和淀粉量,3个时期土壤脲酶活性,拔节期和抽雄期土壤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抽雄期和成熟期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相同沟灌方式时,与B3施肥方式相比,B1施肥方式增加玉米鲜穗产量,提高3个时期土壤转化酶和脲酶活性、拔节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抽雄期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而B2施肥方式不显著增加玉米鲜穗产量。隔沟灌溉下,与低肥相比,高肥增加了玉米鲜穗产量,籽粒中可溶性糖量、还原糖量和淀粉量,3个时期土壤转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因此,在甜糯玉米生长季节需要补充灌溉时,在隔沟灌溉下,高肥水平结合30%的N、K肥作基肥和70%的N、K肥作追肥方式不降低玉米产量,而提高甜糯玉米品质及土壤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是较理想的水肥供应模式。  相似文献   

9.
宽甸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以来,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宽甸县对全县耕地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宽甸县耕地土壤有机质、碱解N和有效P含量上升;速效K含量虽然上升,但未达到1980年水平;耕地土壤pH值呈现中性化趋势。根据耕地土壤养分含量,通过拟合土壤养分与产量的方程,建立宽甸县耕地养分指标体系,找出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的施肥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宽旬县耕地土壤养分指标体系研究及施肥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甸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以来,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宽甸县对全县耕地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宽甸县耕地土壤有机质、碱解N和有效P含量上升;速效K含量虽然上升,但未达到1980年水平;耕地土壤pH值呈现中性化趋势.根据耕地土壤养分含量,通过拟合土壤养分与产量的方程,建立宽甸县耕地养分指标体系,找出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的施肥建议.  相似文献   

11.
水炭运筹对寒地黑土区稻田土壤肥料氮素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水炭运筹下肥料氮素在稻田土壤中的残留情况,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微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应用15N示踪技术,以传统淹水灌溉作为对比,研究水分管理模式和生物炭施用量二因素全面试验构成的不同水炭运筹模式下水稻收获后基肥、蘖肥、穗肥和肥料整体在稻田土壤中的残留情况,以及各阶段施用的肥料氮素残留在不同深度土层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不同生物炭施用水平下施用的氮肥在稻田土壤中的总残留率为28.16%~34.42%,其中基肥、蘖肥和穗肥氮素的残留率分别为27.53%~41.35%、34.32%~43.50%和11.58%~25.67%。当生物炭施加量在0~12.5 t/hm^2时,水稻收获后两种灌溉模式下基肥和蘖肥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均随着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大,而穗肥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随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而减小,相同生物炭施用水平下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各阶段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率显著高于传统淹水灌溉(P<0.05),且两种灌溉模式肥料氮素在相同土层深度中的残留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生物炭施用水平下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各阶段施用的氮肥在稻田0~20 cm土层中的残留量均高于传统淹水灌溉,而在40~60 cm土层的残留量均低于传统淹水灌溉;施加25 t/hm^2生物炭时,对稻作浅湿干灌溉模式的基肥、蘖肥和穗肥氮素在稻田土壤中的残留产生负效应。合理的水炭运筹模式能够增加耕层土壤(0~20 cm)肥料氮素残留量,减少肥料氮素损失,抑制肥料氮素向深层土壤运移,降低残留在土壤中的肥料氮素对稻田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生物质炭对稻田氮素淋失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降低农田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优化施氮情况下,添加不同剂量生物质炭(0、4.5、9、13.5 t/hm~2)对宁夏引黄灌区稻田土壤氮素淋失和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100 cm土层处的硝态氮和铵态氮淋失量,降低比例分别为18.23%~26.02%和28.86%~52.05%。与C0处理相比,C1处理(4.5 t/hm~2)对土壤N_2O累计排放量影响不显著,但C2处理(9 t/hm~2)和C3处理(13.5 t/hm~2)土壤N_2O累计排放量显著降低了25.13%和28.88%。添加生物质炭可增加水稻产量和吸氮量,降低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量以及土壤体积质量,是引起土壤氮素淋失降低和土壤N_2O排放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综合考虑生物质炭对土壤氮素淋失和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以及生产成本,宁夏引黄灌区的生物质炭推荐添加量为9 t/hm~2。  相似文献   

13.
长期畜禽养殖污水灌溉对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浙北地区选择了16个样区(包括7个水田样区和9个蔬菜地样区),每个样区同时采集了畜禽养殖污水长期灌溉农田与无污水灌溉历史的对照农田土壤样品,比较分析了土壤中养分和重金属积累状况。结果表明,长期畜禽养殖污水灌溉可明显增加表层土壤(0~20 cm)有机C、全N、全P、Cu、Zn、As、Cd、盐分、NH4+-N、NO3--N、有效P和有效K的含量,但对土壤pH、全K、Pb、Ni、Cr、Hg的影响不明显。畜禽养殖污水灌溉对蔬菜地的影响明显大于水田。典型样区土壤垂直剖面分析结果表明,长期畜禽污水灌溉也可对剖面中20~60 cm土层的NH4+-N、NO3--N和有效P含量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水肥管理达到减少温室土壤硝态氮残留、维持土壤质量的目的,探求温室土壤硝态氮残留与水肥用量的关系。【方法】在滴灌施肥条件下,以灌水量和氮、磷、钾及有机肥用量为试验因素,根据当地日光温室番茄长季节栽培实际中的水肥用量,设计各试验因子的水肥水平,采用五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试验。拉秧后测定耕层土壤硝态氮量,建立土壤硝态氮量与水肥因子间的数学模型,据此分析了各单因子效应及二因素的耦合效应。【结果】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影响最大,施磷量、灌水量和施钾量次之,有机肥用量最小。当其他因子为0水平时,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多而增加,随施磷量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变化,随灌水量、施钾量以及有机肥用量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灌水量及氮、磷、钾和有机肥用量对土壤硝态氮残留产生的影响程度随其他因子的水平而变,存在明显交互作用。模型寻优显示:灌水量455.1~471.5 mm,施氮量532.3~586.5 kg/hm2,施磷量420.8~466.4 kg/hm2,施钾量646.1~723.5 kg/hm2,有机肥用量25.6~27.9 t/hm2,耕层土壤硝态氮量可维持在100~150 mg/kg的较低水平。【结论】温室菜地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相对较大,可以通过优化水肥用量来减少土壤硝态氮的残留,故在滴灌施肥条件下仍需严格控制水肥用量。  相似文献   

15.
针对四川盆地中皇陵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等现象相当严重的问题,对川中丘陵区红棕紫色土不同地形部位的土壤养分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冲沟里水稻土的土壤养分的含量大于丘体上的含量。在丘体上,随着地形位置的升高,土壤中的养分含量逐渐降低;在冲沟里,冲沟交汇处的水稻土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全磷大于其它部位的水稻土,但是全钾和速效磷是所有水稻土中最小的;丘体顶部土壤的质量指数最小。此研究为该区域土壤的合理利用和培肥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底墒和磷肥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山西省南部旱地小麦产量及品质对底墒和磷肥的响应。【方法】在山西省南部试验设土壤3个播前底墒水平(0~100 cm土层):W1(248 mm)、W2(233 mm)、W3(205 mm),2个施磷水平,P1(75 kg/hm^2)、P2(180 kg/hm^2),研究旱地小麦籽粒产量及其蛋白质量对底墒和磷肥的响应情况。【结果】相同磷肥条件下,W1和W2处理的灌浆持续时间、渐增期持续时间高于W3处理。相同底墒条件下,渐增期和快增期籽粒增加质量和持续时间表现为P2>P1,缓增期的增加质量和持续时间表现为P1>P2,缓增期籽粒增加质量和持续时间变异系数最高,分别达25%和31%。可见,底墒和磷肥提高快增期的持续时间,增加底墒提高灌浆持续时间,增施磷肥减少缓增期持续时间。底墒250mm蛋白质产量最高,相同底墒下,蛋白质产量随磷肥的增加而增加;磷肥对产量的影响大于对蛋白质量的影响。【结论】旱地小麦灌浆过程中增期持续时间对底墒和磷肥响应较好,缓增期变异对籽粒千粒质量影响较大;底墒在250 mm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针对寒地稻田区域水肥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以寒地黑土水稻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的水分、氮肥、钾肥、磷肥施入水平,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二次饱和试验设计,结合二次回归分析建立水稻产量与水、氮肥、钾肥、磷肥之间的回归方程,然后基于农户调研数据对水肥资源的投入及产出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水稻增产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对水稻产量影响的大小排列顺序为:水>氮>钾>磷,产量随着各因素用量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氮钾>氮水>钾水>氮磷>磷水>钾磷,氮与钾耦合、氮与磷耦合、氮与水耦合、钾与水耦合、磷与水耦合均有协同作用,即对产量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钾与磷耦合具有相互替代作用,即对产量的增加具有抑制作用;以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最优水肥投入及产出时各因素的值为施氮量128.87 kg/hm2、施钾量85.56 kg/hm2、施磷量41.74 kg/hm2、灌水量5510 m3/hm2,此时得到的最佳产量15524.22 kg/hm2,最大经济效益(目标函数值)为43607.54元/hm2。因此,合理的水、肥配施比例不仅可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同时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进而提高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采用污泥有机肥对紫花苜蓿草进行施肥作用,研究其对紫花苜蓿草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改变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比未施肥对照小区,污泥有机肥对紫花苜蓿草的生长,如株高,茎粗,叶面积,分枝数和茎叶比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P<0.01)。通过对紫花苜蓿草进行分析,发现与未施肥作物相比,叶子中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N、P、K、Zn、Fe、Cu、Mn)含量均有所提高,且未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同时与土壤中相关元素呈正相关性,在叶子中未发现重金属元素(Pb、As、Cd、Cr)。污泥有机肥施用后,土壤中营养元素,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有所增加,其中除重金属Cd含量外(临近标准值),其他元素含量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二级标准。同时土壤中pH、电导率、CaCO3、有机质等指标与未施肥土壤相比也有所提高。试验结果表明,污泥有机肥可以为作物提供充足的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促进作物生长;同时在施用污泥有机肥过程中需要注意土壤中重金属元素Cd的富集情况。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退耕还林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退耕还林对土壤微量元素(Cu、Zn、Mn、Mo、Fe)含量的影响及其与影响因子间的关系,以甘肃省关川河流域退耕还林地和农地为研究对象,使用有效性评价、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土壤微量元素与土壤环境变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退耕后土壤微量元素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在表层土壤中呈一定的富集现象。退耕地Cu、Mn、Mo的有效性指数高于Zn、Fe,侧柏林地有效性综合指数高于云杉林地。偏相关分析显示,退耕还林区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有机质、全钾、全氮与土壤含水率;回归分析显示,土壤环境因子可解释38.1%~73.8%有关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异;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全钾对土壤微量元素的直接作用最大,土壤全氮对微量元素的间接作用最大;决策分析表明,土壤全钾与土壤有机质是退耕还林区微量元素含量的决策变量,而土壤含水率是土壤微量元素的限制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