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英武 《蚕学通讯》2007,27(1):47-49
1重庆蚕业的现状重庆养蚕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我市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在发展农村生产、扩大就业、出口创汇、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94年我市发种250万张,产茧51000t,蚕农茧款收入达到6.2亿元。蚕业生产规模仅次于江苏、浙江和四川,居全国第四位,是全国重点蚕业生产基地之一。自从1995年受国际茧丝绸市场疲软和国内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市蚕业生产逐渐萎缩。经过13年的发展,我市蚕业生产一直徘徊不前。2006年发种87万张,产茧26000t,蚕农茧款收入4.6亿元。蚕业生产规模从全国的第四位一直落到了第…  相似文献   

2.
四川南充蚕业存在的严峻问题及巩固发展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充曾是全国四大蚕区和21个丝绸工业重点城市之一,产茧量名列湖州、嘉兴之后,居四川省第一位。20世纪90年代初,蚕茧、丝绸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3,1990~1994年全市丝绸工业总产值分别超过12亿元,上缴利税最高年达8000万元,出口创汇最高年超过5000万美元。1995年全市养蚕100万张,产茧2000万kg。2003年全市有良桑5亿多株,54万农户养蚕,年养蚕30.8万张,产茧1000万kg。全市60个蚕桑基地乡发种、产茧分别占全市的45.3%和40.5%。产茧10万kg以上的乡20个,年养蚕1000张以上的村5个,产茧1000kg以上户60个,现有桑园0.67hm2以上的大户1000余户,栽桑0.26万hm2。蓬安县程贤能承包河滩栽桑近58hm2,2003年养蚕850张,产茧3.2万kg,收入达30余万元,成为全省第一养蚕大户。近十年来,蚕桑生产逐年下滑。目前发种、产茧量已降到1971年的水平,2003年全市发种、产茧分别比1995年下降了69.3%和44.4%,营山、高坪、仪陇、蓬安、嘉陵等5个县区比1995年下降了70%以上。仪陇县1995年有桑1.29亿株,养蚕户为18.1万户,年养蚕11.46...  相似文献   

3.
游佐成 《蚕学通讯》2000,20(4):52-53
我区蚕业发展历史悠久,丝绸文化源远流长。蚕桑生产是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项目,1994年最高发种达15万张,产茧300万公斤,农民茧款收入4000余万元。但是,随着国际市场出现疲软,由于生产规模小,再加之管理失控,导致行业在1996年起一直下滑。2000年,全区发种仅有4万余张,产茧100万公斤,农民茧款收入1900余万元,生产上倒退10年。随着国家调控政策逐步到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即,给丝绸业发展带来了一片生机,现已出现出口量增加,生丝价位上涨的回升势头,无疑给…  相似文献   

4.
杜英武 《蚕学通讯》2007,27(1):47-49
1 重庆蚕业的现状 重庆养蚕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我市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在发展农村生产、扩大就业、出口创汇、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94年我市发种250万张,产茧51 000 t,蚕农茧款收入达到6.2亿元.蚕业生产规模仅次于江苏、浙江和四川,居全国第四位,是全国重点蚕业生产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5.
《江苏蚕业》2011,(1):54-54
<正>据行业统计,全省桑园面积90万亩,投产桑园80万亩,发种184.33万张,同比增5.1%,产茧7.8万吨,同比增产6%。其中:春蚕发种82.36万张,增1.8%,春茧3.87万吨,增5%,夏蚕发种3.45万张,秋蚕发种98.52万张,夏秋蚕发种增6.9%,夏秋茧3.93万吨,增8%。蚕茧平均收购价1820元/50kg,同比提高  相似文献   

6.
武胜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武胜县蚕桑产业历史悠久,具有得天独厚的栽桑养蚕条件,发种、产茧曾名列全省前茅,年发种最高峰达24万余张,产茧500余千克。2009年全年发种5.56万张,产茧189万千克,蚕茧收入3500万左右,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仍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目标。在加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蚕业作为武胜县的特色农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此我们总结了主要经验和做法,与大家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7.
南充蚕业经济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多年来,茧丝绸产品畅销世界各国,被世人誉称为“丝绸之乡”.我市曾是全国四大蚕区和20个丝绸重点城市之一,年产茧量名列湖州、嘉兴之后,四川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发种、产茧、丝绸分别占全省的1/3.1990年至1994年全市丝绸工农业总产值分别超过12亿元,上缴税利最高年达8000万元,出口创汇最高年超过5000万美元.1995年全市养蚕达105万张,年产茧近40万担(1担=50kg,下同).  相似文献   

8.
周学珍 《蚕学通讯》2003,23(4):58-60
1 我县蚕业现状我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 ,这一古老而传统的产业为我县城乡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初步统计 ,自 1 983年组建县丝绸公司至今 ,全县累计养蚕 83.74万张 ,收茧1 6 2 7.89万kg ,蚕农收入茧款 1 3587.89万元。 1 995年是 2 0世纪蚕桑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 ,养蚕 7.6 6万张 ,产茧 1 4 5万kg ,农民茧款收入 1 336万元。但近年来 ,我县蚕桑生产逐渐萎缩 ,2 0 0 2年发种 2 .3万张 ,产茧 6 0万kg ,蚕农茧款收入 6 0 0万元 ,分别是最高年景的 30 %、4 1 .3%、4 5% ,蚕业的发展步入困境。1 .1 产业模式落后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 ,说明…  相似文献   

9.
周安莲 《蚕学通讯》2002,22(2):57-58,61
四川是我国最重要的四大蚕区之一。通过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 ,结束了产茧量长期以来在 2 0~ 4 0万担间徘徊的局面 ,1 978年首次突破百万大关 (产茧 1 0 4 .4万担 ) ,占全国第一位。 1 980年产茧1 84万担 ,远远超出日本的产茧量。 1 991年产茧量达 30 7万担 ,至 1 995年产茧量近 4 0 0万担 ,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占世界的五分之一 ,创下了辉煌 ,为人民增收 ,国家创汇和四川经济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近几年来丝绸行业的几起几落 ,蚕业生产跌入低谷 ,到 1 999年 ,全省发种仅 2 90余万张 ,产茧1 4 0万担 ,比历史高峰…  相似文献   

10.
刘屹东 《蚕学通讯》2000,20(3):44-45
中国即将加入WTO,西部大开发,国家六部委退耕还林(草)优惠政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这些接踵而来的机遇为重庆蚕业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但是,一些历史的和当前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却依然严重地制约着他的发展,如不认真解决,将会错失良机。1 重庆蚕业现状 1994年重庆蚕业创历史最好水平,有桑31.1亿株,年养蚕244万张,产茧5.13万吨,蚕农茧款收入6.2亿元,是我国蚕桑主产区之一,年产茧居全国第四位,蚕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到1999年桑树仅存14亿株,年养蚕不足94万张…  相似文献   

11.
我市的蚕桑生产,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桑田面积超过5000多公顷,年产茧超过6000t,茧款收入超亿元.同时,逐步形成了春蚕、早秋、中秋三大季的养蚕布局,其发种比例约为1∶0.5∶1,较好地发挥了经济,增强了蚕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婉代芬 《四川蚕业》2000,28(2):39-40
<正> 中江县地属丘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属中性土壤,光热条件好,具有发展蚕桑生产的自然资源优势。全县现有20余万户蚕农养蚕,有8个乡镇产茧过5000担,12个乡镇产茧过3000担,年发种300张以上的村400余个。现有丝绸企业9家,缫丝能力4万绪,年产生丝1000吨,织绸600万米,蚕种生产能力20万张,形成了桑、蚕、种、茧、丝、绸、服装、炼染“一条龙”格局。但我县养蚕零  相似文献   

13.
<正> 1997年统计,全省129个县(市、区)发展有蚕桑生产,其中30个被确立为蚕桑基地县(市、区),年发种、产茧分别占全省总量的70%左右。年产茧在50万公斤以下的有90个县(市、区),但发种、产茧量只占全省总量的 20%左右,这类县(市、区)被称为蚕业次产区。在这90个县(市、区)中,约30个位于城市经济圈,蚕桑生产受多种因素影响,逐渐萎缩,而其余的60余个县(市、区),大都分布于经济不发达,比较贫困边远的地区,自然条件有利于蚕业的发展,只是由于各自多种原因,蚕业发展缓慢,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境地,因此从广义上讲,这60余个县(市、区)是蚕业的可发展区,只要措施得当,是可以发展而成为主产区。  相似文献   

14.
一、蚕业生产现状射洪县是四川省盆中丘陵地区重点蚕区之一.自1990年起,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实施十万担(5000吨)蚕茧工程建设,全县蚕茧总量由原来的年产茧2655吨发展到1994年产茧5000吨的规模,全年全行业总产值达到17200万元,向国家上缴财税金额达1310万元.成为我县工农业生产中的一大支柱产业和税收大户(占全县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为振兴发展我县的国民经济作出了贡献.但是,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我县的蚕业生产与全国多数  相似文献   

15.
张春林 《蚕学通讯》2003,23(4):41-42
1 我区蚕业现状我区的蚕业生产在 90年代前都保持持续发展的趋势 ,1 990年养蚕 2 .1万张 ,首次突破产茧 50 0t大关 ,继后四年中 ,产茧均以 2 50t速度递增 ,1 994年养蚕 4 .6万张 ,产茧 1 50 0t,茧款收入达 1 80 0万元 ,达到了我区蚕业史上的最高峰 ,涌现出产茧 1 50t的乡 1个 ,1 0 0t的乡 2个 ,50t乡 1个 ;养蚕收入 1 0~ 1 5万元的专业村 3个 ;1~ 2万元的大户 2个 ;曾出现过市劳模养蚕状元袁天奇 ,年养蚕 56张 ,收入 2 .8万余元而远近闻名。以后随着市场的变化 ,茧价下降等原因 ,全区挖桑毁桑特别严重 ,养蚕逐年减少 ,至 2 0 0 0年全区养…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区是全省和国家的蚕丝生产基地之一,植桑育蚕历史悠久,蚕丝是全区经济的一项拳头商品。1985年全区养蚕808559张,产茧22502吨,收入茧款7000多万元,加上副产物收入近一亿元,目前已有51个丝绸企业,形成了桑、蚕、种、茧、丝、绸、印染、服装“一条龙”的生产体系。蚕丝行业每年向财政上缴税利3000—4000万元,年产厂丝3100吨,占全省31.6%,丝织品共2700多万米,  相似文献   

17.
在蚕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中,科学技术是推动蚕业发展的核心,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和推动,蚕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也就失去了继续发展和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科学技术能否发挥其支撑和推动作用,还在于是否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看,蚕业生产技术路线选择应遵循资源状况和规划布局决定的原则。既要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又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既要针对蚕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又要考虑重庆市的农业人多地少、劳动力外出转移严重的现状。只有充分实现蚕业资源与合理地规划布局相结合,才能发挥蚕业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比较优势,不断发展。1重庆蚕业发展的现状重庆蚕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1994年就达到发种250万张,产茧5.1万t,蚕农茧款收入6.2亿元。生产规模仅次于江苏、浙江和四川,居全国第四位,是全国重点蚕业生产基地之一。经过13年的发展,虽然启动了多项蚕业发展工程,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但生产规模不但没有向前发展,反而出现一直徘徊不前的局面。2007年发种仅89.8万张,产茧2.818万t,蚕农茧款收入4.1亿元,蚕业生产规模从全国的第四位落到了第九位。为了使重庆蚕业从徘徊中走出困境,总结重庆蚕...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南部县已经建立工商注册的蚕业合作社96家,具有收烘资格的蚕业合作社13家,带动全县发种15万张,产茧6000t,茧款收入2.2亿元,综合收入突破3亿元。南部县在先锋蚕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兴盛蚕业合作社、中心蚕业合作社等带动下,走出了一条"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发展之路。他们的主要做法是:1重视宣传发动每年春季,先锋、中心、兴盛蚕业合作社同党政干部一道逐乡召开春蚕生产专题大会和蚕农  相似文献   

19.
射洪县蚕桑生产渊源久长,北宋时期已有一定规模,历史上曾是全省著名的“三射盐”重点蚕区之一.而解放前夕,奄奄一息,幸存无几.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射洪县蚕桑生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蚕茧产量曾名列全省第六名,并跻身于全省蚕茧基地县之列,1993年全县发种20.6万张,产茧458.0万公斤,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近年来,射洪县蚕桑生产出现了大幅度滑坡,1996年全县发种12.4万张,产茧192.6万公斤,仅为1993年的60.24%和42.06%,单张产茧15.52公斤/张,仅为历史最高年1979年29.6公斤/张的52.24%,蚕桑生产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之.  相似文献   

20.
湖州市南浔区蚕桑生产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勤生 《中国蚕业》2004,25(1):45-46
1 蚕业生产现状 1.1 蚕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地位 南浔区是浙江省优质茧的主产区"辑里湖丝"的原产地,有着悠久的蚕文化历史.农民普遍具有较高的饲育水平,对新的蚕业技术有较强的认知和掌握运用的能力.90年代以前几乎是家家户户亦农亦蚕,本地流传着"吃饭靠种田,用钱靠养蚕"这样一种说法.1992年全区饲养50.7万张蚕种,产茧1.9万t,创历史最高,占全省的1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