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钦北区早稻白背飞虱的发生与前期迁入情况有关,2012年前期迁入早、迁入量大,且气象因子有利于其发生为害,因此预测2012年钦北区第一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为2级,第2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为4级。  相似文献   

2.
我县地处川东丘陵地区,纹枯病和白背飞虱是水稻常年发生的主要病虫之一。纹枯病1988年以来偏重发生,白背飞虱1980-1991年中等以上发生的频率占70%。我们在测报调查中发现同田内纹枯病和白背飞虱的发生具有相关性。1991年7月25—26日在测报基点的城西乡进行定量调查纹枯病的病情和白背飞虱的虫量,此时两者为发生高峰期,水稻品种汕优63正处抽穗期,选择未施药田块,目测纹枯病发生轻、中、重3种  相似文献   

3.
达州地区水稻白背飞虱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达县近20年水稻白背飞虱虫情与气象资料的综合分析,筛选出影响水稻白背飞虱发生程度的主导因子,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达州地区水稻白背飞虱发生程度预测模型,其回测符合率高,试报应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新发生的病毒病,主要通过白背飞虱传播.广西迁入性白背飞虱数量大,4月13日~6月23日样本检测,带毒率最高达80%.平均带毒率8.18%.白背飞虱带毒情况及发生数量成为广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广西白背飞虱带毒率监测情况进行了小结,提出加强白背飞虱带毒率监测做好南方水稻黑条...  相似文献   

5.
余庆县2007年白背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贵州省余庆县水稻种植面积1.1万hm<'2>,全县白背飞虱发生面积1.933万hm<'2>次,综合发生程度4.8级;其中,第三代、第四代大发生,第五代为中等发生.全县累计防治白背飞虱面积1.8万hm<'2>次,占发生面积的93.10%,累计挽回损失1 251万kg,仍损失323万kg.发生特点为:始见期比2006年晚、与历年接近,第二代、第三代迁入峰次多,第三代迁入主峰期田间成虫量大,第四代补充迁入大.第三代、第四代大发生.田问虫量三代重于四代,后期第五代发生程度中等,重于2006年和历年.6月5日田间成虫量是预报第三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6月下旬第三代白背飞虱残存虫量和第四代补充迁入虫量是预报第四代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7月下旬白背飞虱田间成虫量多少决定第五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6.
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研究徐劲峰吴彩玲杨惠芬(安徽省潜山县植保站246300)包文新(安徽省植保总站)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有许多共同特性,在稻田常混合发生,在防治白背飞虱时习惯性地沿用褐飞虱的防治方法及技术。随着东南亚地区IR系统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重庆秀山县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及异地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990年以来该地区水稻预测圃两种飞虱发生的历史资料,较系统地研究了两种飞虱在该地区的发生及迁出规律.结果表明,该地田间稻飞虱为害呈明显双峰型,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前后发生均重.在20世纪90年代,褐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8月上、中旬,近10年高峰期集中在8月下旬,白背飞虱在20世纪90年代田间发生高峰日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近10年高峰日集中在7月上旬;1990年-1999年,褐飞虱长翅型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8月中旬,近10年高峰期在8月下旬;1990年-1999年,白背飞虱长翅型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7月中旬和8月上旬,近10年高峰期在7月中、下旬.表明近20年,褐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延迟,白背飞虱高峰期提前;褐飞虱迁出峰期延迟,白背飞虱迁出峰期提前.  相似文献   

8.
李懿静  李春光  林英  王东  黄文 《广西植保》2007,20(Z1):69-71
稻飞虱是我县水稻的主要害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我县1a可发生7~8世代,主害代是第3代(早稻)和第6代(晚稻);田间主要的稻飞虱种群有: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等,早稻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褐飞虱、白背飞虱并重发生[1].  相似文献   

9.
稻飞虱田间种群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东省稻田发生的稻飞虱主要种群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种群的变化与水稻品种布局的改变关系密切。70年代主要种植感褐飞虱的常规稻,稻田以褐飞虱为主要种群,80年代大面积推广种植感白背飞虱的杂交稻,稻田以白背飞虱为主要种群,90年代优质稻种植发展迅速,区域性品种布局发生了变化,以种植优质稻、常规稻为主的地区稻田以褐飞虱为主,以种植杂交稻为主的地区,稻田以白背飞虱为主,三个品系均种植一定面积的地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交替出现为害,互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0.
影响白背飞虱翅型分化的相关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水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th翅型分化机制,以其长翅型、短翅型的遗传纯系为材料,在不同梯度的温度、光周期、若虫密度、不同寄主植物、水稻生育期、双亲翅型和植株营养条件下比较白背飞虱的翅型分化状况。结果显示,短日照有利于白背飞虱短翅型雄虫的发生;白背飞虱若虫密度≥15头/管时,短翅型分化率仅在16.9%以下;寄主营养决定了翅型分化的方向,寄主植物的总蛋白质含量与白背飞虱短翅型的分化率呈正相关;水稻拔节期最有利于白背飞虱短翅型的发生,分化率为45.2%,而灌浆期有利于其长翅型的发生;该虫F1代的翅型表型与亲本的遗传密切相关,父本和母本均为短翅型时,F1代短翅型分化率可达47.7%。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白背飞虱长翅型的分化率始终高于短翅型,尤其是短翅型雄虫的分化率非常低。因此,白背飞虱长、短翅型的分化既由基因控制,又受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灯光诱捕的方法研究了2011年广西兴安地区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发生动态,并运用轨迹分析软件HYSPLIT4.8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2011年广西兴安地区白背飞虱迁飞高峰期进行轨迹分析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2011年,白背飞虱始见期为5月6日,共有8个迁飞高峰,迁入峰为5月7-10日、6月4-18日、6月27日-7月11日、8月9-11日,8月27日-9月7日,迁出峰为7月17-18日,8月3-5日,10月8日。(2)白背飞虱在双季早稻、单季中稻和双季晚稻混合发生,单季中稻的发生量明显高于双季早稻和双季晚稻。(3)2011年5月上旬白背飞虱迁入虫源主要来自广西西南部稻区,6月上旬大规模迁入虫源来自广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稻区。西南气流为白背飞虱的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降水是迫使白背飞虱降落的主要原因。8月初从本地迁出的白背飞虱随西南气流北上到达湖南西部和北部稻区,10月份迁出的白背飞虱随东北气流南下到达广西的柳州市。  相似文献   

12.
4种药剂拌种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背飞虱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而且是近年来发生严重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唯一传播介体。为有效降低白背飞虱自身的危害及其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在云南德宏开展了4种拌种剂防治白背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在25%吡蚜酮WP、60%吡虫啉FSC、35%丁硫克百威DS及70%噻虫嗪WS中,35%丁硫克百威DS在拌种后31d对白背飞虱种群的防效仍高达93.6%,其他3种拌种剂的防效分别为75.0%、55.0%及49.3%。因此35%丁硫克百威DS是适合于当地防治白背飞虱的水稻拌种剂。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余庆县2008--2011年应用建立的白背飞虱第三代、第四代和褐飞虱第五代发生程度、低龄若虫盛发期预测模型进行预报,其结果为:白背飞虱第三代发生程度和低龄若虫盛发期3年的预报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相吻合;白背飞虱第四代和褐飞虱第五代发生程度、低龄若虫盛发期2年的预报结果与发生实况相吻合:说明应用建立的稻飞虱预测模型开展稻飞虱预测预报结果较为准确,其方法简便,可在同类地区或相似生态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大量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直播、人工移栽及机插3种插秧方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及其传播介体白背飞虱的发生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机插方式下白背飞虱发生量最低,分蘖期成虫为4头/百丛,若虫为12头/百丛,抽穗期发病轻、病株率最低,轻病株率为3%,重病株率仅1.8%;人工移栽方式次之;直播白背飞虱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都较前两种方式重。调查结果还表明,分蘖期白背飞虱虫量直接影响抽穗期病株率的高低。  相似文献   

15.
秀山县2006年稻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稻飞虱是秀山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大发生频率高,发生面积大,为害损失严重。秀山县稻飞虱优势种群为白背飞虱、褐飞虱.水稻生长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2006年,稻飞虱迁入早、峰次多、虫量大,加之栽培管理条件及气候条件适宜.秀山县白背飞虱大发生.发生面积达3.0万hm^2.是继2001年之后连续第6个大发生年份。褐飞虱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达1.0万hm^2,是1998年以来发生最重的一年。  相似文献   

16.
对2012年云南元江地区早稻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与传毒介体白背飞虱的发生动态的调查研究表明,白背飞虱的虫口数量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r>0.9),即当白背飞虱数量较大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也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运用浙江省天台县1971-2012 年测报历史资料进行了早稻与单季稻主害代白背飞虱发生关键因子分析,建立了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早稻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的关键因子有:灯下初见期、上一代田间发生量、6月下旬发生率与灯下3~4代诱虫量;影响单季稻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量的关键因子有:上一代田间发生量与3~4代灯下诱虫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早稻7月下旬白背飞虱发生量逐步回归方程Y1=5.050 3+0.146 1X4+0.251 7X5-0.326 2X8+0.437 6X9+0.301 3X10;单季稻8月上旬白背飞虱发生量逐步回归方程Y2=0.695 4+0.338 3X2+0.060 1X3-0.566 3X6-0.960 2X7+1.160 6X8+1.739 7X10,逐步回归方程可用于白背飞虱发生趋势的中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8.
中粳稻区白背飞虱灾变特点及其测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1978年以来通州市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系统监测资料,白背飞虱在苏北中粳稻区具有成虫迁入量大,增殖倍数高,迁入成虫繁殖的子代即为主害代,与褐飞虱在发生时期和空间分布上此起彼伏等暴发成灾特点。白背飞虱暴发期二代若虫高峰期虫量,与一代7月10日、15日前虫量极显著正相关。据此建立预测式,提出发生程度预测指标,预测准确率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白背飞虱生活史观察丁建云王文瑶(北京市植保站100029)张文荣(北京双桥农场)近几年,白背飞虱已成为北京地区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其各虫态历期因地区和世代而异。为弄清白背飞虱在北京地区发生规律,更好地指导防治,1995~1996年,我们在北...  相似文献   

20.
我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的武陵山区,全县稻田面积23万亩,稻飞虱是我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面积8—15万亩,损失产量500—1000万斤。自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南岭及其以南稻区杂交水稻和常规中迟熟品种大面积推广和种植,引起我地稻飞虱种群发生了几个新的变化:1.白背飞虱、褐稻虱始见期及迁入主峰明显推迟。2、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危害程度逐年加重。3、8月上、中旬褐稻虱主害时期,褐稻虱、白背飞虱混合种群的危害现象日渐突出。4、随着白背飞虱、褐稻虱种群发生数量高峰期的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