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油菜生产的品种选择、大田准备、机械播种、田间管理、机械收获等方面规范了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其关键技术包括油-稻(油-玉)二熟制地区播种期为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油-稻-稻三熟制地区为10月中下旬;播种量为4.5~6.0 kg/hm~2;适宜密度为45万~75万株/hm~2;每公顷施肥量为150~240 kg N,60~90 kg P_2O_5,90~135 kg K_2O,7.5~15.0 kg硼砂,氮肥50%作基肥,磷、钾、硼肥全部作基肥;分段收获在全田油菜全株70%~80%角果变黄时实施,联合收获在全田90%以上油菜角果变黄色或褐色时实施。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当前农村发展形势,解决传统油菜费工、费力、费时等瓶颈问题,开展冬闲田油菜品种筛选及全程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研究。结果表明,品种筛选试验中,秦油10号产量最高,达2 604 kg/hm~2,较对照中都油998增产649.5 kg/hm~2,增幅33.23%;对照中都油998产量1 954.5 kg/hm~2;全程机械化高效栽培示范对比中,直播产量2 377.5 kg/hm~2,育苗移栽产量2 625 kg/hm~2,直播较育苗移栽产量低247.5 kg/hm~2,但直播油菜省去了育苗、拔苗、栽苗及浇定根水等环节,节本增效,同时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油菜种植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控化肥投入,探索油菜轻简化种植优化高产施肥技术。本文设置了5个直播油菜不同施肥运筹处理,研究在油菜苗期、越冬期、薹期等关键需肥期不等次数追施不等比例肥料对油菜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肥料用量和施肥次数的增加,油菜产量随之提高。其中,以施纯N 286.50 kg/hm~2(基肥148.5 kg/hm~2、苗肥48.7 kg/hm~2、越冬肥40.6 kg/hm~2、薹肥48.7 kg/hm~2)、P_2O_587.75 kg/hm2(基施)、K_2O 135.00 kg/hm~2(基肥、薹肥各67.5 kg/hm~2)处理籽粒产量最高,达2 931.31 kg/hm2,较习惯施肥(施纯N 195.00 kg/hm~2、P_2O_556.25 kg/hm~2、K_2O 56.25 kg/hm2)处理增产45.95%;施纯N 286.50 kg/hm~2(基肥148.5 kg/hm~2、越冬肥69.0 kg/hm~2、薹肥69.0 kg/hm~2)、P_2O_587.75 kg/hm2(基施)、K_2O 135.00 kg/hm~2(基肥、薹肥各67.5 kg/hm~2)处理产量也处于较高水平,但这2个处理植株贪青、倒伏,不利于机械收获,投入成本大;纯N 148.50 kg/hm~2、P_2O_587.75 kg/hm~2、K_2O 67.50 kg/hm~2作基肥一次性施入,较习惯施肥增产2.95%,植株成熟一致,利于机械收获,适宜轻简化栽培肥料运筹。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门源县优质油菜的最佳播种期、最佳种植密度、最佳施肥量和追肥量等大田生产技术参数,总结优质油菜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方法]以青杂7号为研究对象,在青海省门源县开展不同播种期、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施肥量和追肥量等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结果]适宜播种时间为4月中下旬,播种密度控制在45.0万~52.5万株/hm~2,施肥量以二铵270 kg/hm~2和尿素162 kg/hm~2,追施尿素37.5 kg/hm~2为最佳组合。[结论]合理的栽培措施可显著提高油菜单位面积产量,值得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以汉油8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机直播油菜产量和抗病性(菌核病)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栽培密度在30万~36万株/hm~2范围时,汉油8号可以取得较高产量(210.04~215.91 kg/667m~2);继续增加密度,油菜菌核病发病严重,倒伏明显,对产量有直接影响,也加大了机械化收获的难度。从经济角度来看,建议机直播油菜汉油8号的最适栽培密度为30万~36万株/hm~2。  相似文献   

6.
“赣油杂1号”菜油两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赣油杂1号在免耕直播栽培条件下,分析了不同的薹肥施用时间、摘薹时期和采摘长度的处理对菜薹、菜籽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抽薹前施尿素120kg/hm2,薹高30cm,摘薹20cm,菜薹产量及经济效益最高,菜籽产量略有下降,但不显著,产值可达18610.2元/hm2。  相似文献   

7.
以甘蓝型两系核不育杂交油菜油研50和油研早18为材料,以基施方式研究杂交油菜不同品种适宜硼肥施用量。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油研50化学纯硼砂施用量为4.5 kg/hm~2时产量最高,为2 390.0 kg/hm~2,较不施硼(1 996.5 kg/hm~2)增产19.71%,达极显著水平;油研早18化学纯硼砂施用量为3.6 kg/hm~2时产量最高,为2 156.5 kg/hm~2,较不施硼(2 022.0 kg/hm~2)增产6.65%,达极显著水平。油研50施硼肥增产效果较油研早18显著。采用2个品种3个重复所有处理的产量与对应的施量硼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Y=133.884 170 5+0.082 230 248 0X-0.000 143 976 273 1X~2(相关系数R=0.533 187;F值=6.554 0;显著水平P=0.004 0),获得最高产量的适宜施硼量为4 283.55 g/hm~2,最高产量2 184.45 kg/hm~2。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机械直播、机械收获对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油菜全程机械化种植提供技术参考,以重庆市主栽的6个油菜品种为材料,测定机械直播条件下油菜的苗期性状和产量性状,比较机械收获与人工收获的效益。结果表明:播种量为4.5 kg∕hm~2时,‘庆油1号’的苗数、密度最大,生育期最短,菌核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低,适宜机械化播种。‘渝油28’的人工收获产量最高。‘庆油1号’的机收产量最高,损失量和损失率最低,分别为178.72 kg∕hm~2和6.91%,增加效益最大,适宜机械化收获。油菜对机械化种植的适宜性存在明显的品种差异,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机械种植可获得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9.
油菜氮、磷、密度综合高产栽培试验研究表明,油菜施用氮磷肥增产效果显著;油菜密度并非越大越好,白菜型油菜秦油四号的合理密度为30.00~39.75万株/hm~2;高肥力田块油菜可达3000kg/hm~2;氮、磷、密度对油菜产量的最佳组合为1hm~2施氮150kg、磷120kg,密度39.75万株,油菜最佳产量3080.1kg/hm~2;中等偏下肥力田块,氮、磷、密度、产量的最佳组合为氮150kg、磷120km、37.80万株/hm~2、产量可达2320.8km/hm~2。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油菜高产栽培田进行薹肥不同用量对产量影响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移栽密度12万株/hm2,油菜薹肥腊施尿素187.5~225.0kg/hm2,有利于增加根颈粗、杆粗、一次有效分枝数以及有效角果数、角粒数;大面积油菜高产栽培中施总纯氮宜控制在330~360kg/hm2范围内,油菜薹肥应占总纯氮量的30%,且以薹肥腊施为宜。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播期、种植密度以及施氮水平对免耕直播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鄂东南地区免耕直播油菜适宜播期为10月1~15日,适宜密度为45万~75万株/hm~2,适宜施氮水平为纯氮270 kg/hm~2。  相似文献   

12.
以双低常规油菜宁油12号和双低杂交油菜秦油7号为材料,针对江苏省油菜生产特点及油菜机械化生产对种植方式的要求,进行了不同播种期和不同种植密度的直播试验.结果表明:2个品种在相同播种期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有较大影响,宁油12号密度与产量的关系符合二次方程y=-8.714 3x2+47.686x+157.4,最适种植密度为41.10万株/hm2,秦油7号密度与产量的关系符合二次方程y=-11.214x2+61.586x+155.8,最适种植密度为41.27万株/hm2.因此直播油菜在适宜播种期内种植密度以37.5万~45万株/hm2为宜.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秦油7号和宁油12号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不同播种期处理间的产量水平均达到显著差异,且播种越早产量越高,因此直播油菜在茬口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早播.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油菜品种中双1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薹肥不同施用量对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蕾薹期适当追施氮肥,尤其是与钾肥配合施用,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其中施尿素75kg/hm~2处理较对照增产13.7%,施尿素75kg/hm~2+氯化钾75kg/hm~2处理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17.25%。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油菜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为吴江区油菜大面积生产提供指导依据,以"苏油4号"为试材,进行不同栽培方式和收割方式对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产量来看,人工移栽油菜的产量最高,达221.62 kg/667 m2,显著高于机直播油菜;从经济效益来看,考虑到人工成本和工作效率,人工移栽人工收割处理的油菜净效益最低,机直播机收割处理的净效益最高,为5 3 2.4 7元/6 6 7 m 2。油菜生产上前茬腾出时间早,要优先考虑直播,若茬口偏迟则应选择育苗移栽。人工移栽油菜的适宜播种期为9月下旬育苗,1 0月底~1 1月初移栽;机直播油菜在10月中下旬尽早抢播,氮肥施用总量18~22 kg/667 m2,在翌年5月下旬成熟采取机收割。  相似文献   

15.
运用秋发冬壮栽培技术,对3个油菜品种(中油杂1号、中双4号和中油821)进行超高产栽培,结果早薹率较高的品种中双4号(早薹率60.0%)和中油821(早薹率26.7%)的产量均达到了超高产水平(3750kg/hm~2)。在分析江汉平原油菜早薹后受冻概率和补救措施的基础上,认为江汉平原油菜超高产栽培应大胆采用秋发冬壮栽培技术途径,不应过分担心早薹所致的减产风险,以提高超高产栽培成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高产稳产优质油菜新品种玉油4号的最佳栽培因子组合,以便于在云南省适宜区域推广应用。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玉油4号在玉溪市中海拔区域最适宜的播期、密度和尿素施用量及其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3个栽培因子对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播种期、密度、尿素施用量,播种期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性水平,种植密度与尿素施用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播种期对生育期、单株有效角果、角粒数及千粒重均有显著影响,种植密度及施肥量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不明显。玉油4号在中海拔油菜种植区域的最适宜播种期应选择在10月20日,密度为1.6万株/亩、种肥及苗肥共施用尿素30 kg/亩。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插秧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栽培方式,机插水稻套直播油菜生产技术已成为油菜适宜种植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现对其相关技术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江淮迟熟中粳稻区,采用中熟中粳机插秧套直播油菜,有利于水稻及早离田;配套使用烯效唑拌种,稻油共生期长达20d左右;油菜适宜播种期为9月30日。  相似文献   

18.
通过赣油杂7号直播方式不同施肥水平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对油菜各经济性状及产量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底肥中45%复合肥用量从20kg/u到40kg/u时增产效果显著,超过40kg/u后增产效果不显著,且投入产出比下降,因此赣油杂7号油菜免耕直播的适宜底肥用量以45%复合肥40kg/u+尿素5kg/u+硼砂1kg/u为宜。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出有利于发挥杂交油菜单株生产优势,获得高产优质、适宜大面积应用推广的栽培密度,以杂交油菜黔油22号为试材,设置7个不同栽培密度,研究其对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肥水条件下,栽培密度19.5万株/hm~2平均产量最高,为2 762.10 kg/hm~2;栽培密度16.5万株/hm~2平均产量次之,为2 584.95 kg/hm~2;栽培密度22.5万株/hm~2产量位居第三,为2 563.55 kg/hm~2;栽培密度4.5万株/hm~2产量最低。随着密度增大,产量逐步增高,当密度达到19.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而当密度高于或低于19.5万株/hm~2时,受群体质量的影响,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油菜品种油蔬两用的适宜栽培方式、筛选出适宜湖北省栽培的油蔬两用早熟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以19个甘蓝型油菜品种、1个白菜薹品种和1个红菜薹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密度和肥力对菜薹品种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高密度低肥力(移栽密度为10.8万株/hm~2,无外施复混肥)、高密度高肥力(移栽密度为10.8万株/hm~2,抽薹前增施1次复混肥,施用量约600 kg/hm~2)和低密度高肥力(移栽密度5.4万株/hm~2,抽薹前增施1次复混肥,施用量约300 kg/hm~2)3种处理。结果表明,在21个品种中,与低密度相比,高密度处理下4个品种增产极显著,8个品种增产显著,6个品种增产不显著,3个品种减产;与低肥力相比,高肥力处理下9个品种增产显著或极显著,7个品种减产显著;6个表现较晚熟的油菜品种平均产薹量在高密度条件下比低密度增加61.21%,在高肥力条件下比低肥力增加49.50%;13个早熟品种平均产薹量在高密度种植下比低密度增加31.53%,而在高肥力条件下与低肥力没有显著变化。由此可知,增加种植密度有助于提高油菜品种菜薹产量,而肥力对菜薹产量的影响因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