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超迟播稻茬小麦播种量·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超迟播稻茬小麦适宜的播种量、施氮量、氮肥运筹方式。[方法]研究不同处理的基本苗及产量构成,比较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的成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结果]不同的播种量、施氮量、氮肥运筹方式对成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播种量每增加15 kg/hm~2,成穗数增加10.65万穗/hm~2、千粒重减少0.22 g、产量增加150.45 kg/hm~2;施氮量每增加15 kg/hm~2N,实粒数增加1.07个、产量增加450.75 kg/hm~2。氮肥运筹方式的影响随播种量、施氮量的变化而变化。产量最高的氮肥运筹方式是播种量480 kg/hm~2时"轻施返青肥,重施基肥和拔节肥"方式、施氮量240 kg/hm~2N时"氮肥后移、返青肥和孕穗肥等量"方式。[结论]该研究为超迟播稻茬小麦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钵苗机插水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杂交籼稻Ⅱ优118和常规粳稻武运粳27为材料,研究不同基蘖肥和穗肥比例对水稻茎蘖动态、成穗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基蘖肥:穗肥为7∶3的氮肥运筹方式有利于提高穗数,增加产量;Ⅱ优118以基蘖肥178.5 kg/hm~2、总用氮量255 kg/hm~2的处理的产量最高;武运粳27以基蘖肥252.0 kg/hm~2、总用氮量360 kg/hm~2的处理的群体产量最高。[结论]该研究为钵苗机插水稻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扬麦16'为材料,在机械条播下,研究了氮肥用量及运筹技术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条播下,基蘖肥:穗肥=8:2,施氮量315 kg/hm~2时,小麦产量最高,增效明显;在施纯氮量为270 kg/hm~2水平下,适当提高穗肥比例至30%,可实现节氮增效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总施氮量为225 kg/hm2、基苗肥与穗肥比为1∶2的条件下,基苗肥设基施、4叶展施2个处理,穗肥设7叶展施、10叶展施、12叶展施3个处理,研究氮肥运筹对苏玉糯639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配合穗肥7叶展施处理鲜穗穗部性状最优,产量也最高,比其他处理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为6.6% ~15.2%.苏玉糯639鲜穗高产的群体质量指标是:在控制吐丝期LAI为4.08、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5 600.0 kg/hm2的基础上,重点增加总粒数,提高粒叶比,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经济系数.  相似文献   

5.
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小麦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小麦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生长过程中氮肥分次施用的处理,株高、分蘖数、干物质重均高于氮肥一次性基施。氮肥施用以基肥∶返青肥∶穗肥为60∶20∶20时,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氮肥运筹对玉米苏玉19产量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总施氮量为270 kg.hm-2、基苗肥与穗肥比为1∶2的条件下,基苗肥设基施、4叶展施2个处理,穗肥设8叶、10叶和12叶展施3个处理,研究氮肥运筹对苏玉19产量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基施配合穗肥8叶展施处理产量最高,比其他处理极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为13.03%~30.19%,其中施基肥处理比施苗肥处理增产15.14%;穗肥8叶展施比穗肥10叶、穗肥12叶展施分别增产7.44%和15.90%。增产主要归因于促进壮苗早发、培壮茎秆、增加气生根数和总粒数、提高粒叶比,从而提高群体的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初步探明在苏南地区迟播条件下,小麦高产高效的氮肥用量及运筹技术,设置不同氮肥用量与不用基苗肥和拔节孕穗肥比例的8个处理,分析氮肥施用量对迟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以及氮肥对增产效率的效应。结果表明,扬辐麦4号适宜的施氮量范围(219~336 kg/hm2)较宽,在此范围内产量均达到7 500 kg/hm2左右;从产量与氮肥产出效率协调上看,219~258 kg/hm2既是高产施氮量,又是氮肥利用率高的施氮量。穗肥的氮肥增产与利用效率均高于基苗肥,在满足适宜穗数条件下,提倡前氮后移。  相似文献   

8.
进行了施氮量与氮肥运筹对扬麦22小麦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为225 kg/hm~2、氮肥运筹为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的处理,籽粒产量最高,为7 200.30 kg/hm~2。  相似文献   

9.
以'扬麦11'为材料,在秸秆全量还田的情况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小麦的生育特点、产量与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后期追氮比例2次施用穗肥,小麦成熟期推迟,全生育期延长,小麦高峰苗数、成穗数降低,茎蘖成穗率、理论产量、实产提高。总施氮量为270 kg/hm~2,肥料运筹方式为基追比4:6,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4:1.67:2.16:2.17,成穗率、穗粒数、产量最高,嘉定、浦东最高实产分别为5 625.30 kg/hm~2和5 166.30 kg/hm~2。  相似文献   

10.
根据小麦精确施肥试验结果确定总施氮量,以强筋小麦烟农19为材料,研究氮肥不同基追比和不同追氮时期对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比例高的处理,群体大,穗粒数和千粒重相对较低;拔节期追氮比例高、追氮期延迟的处理,群体相对较小,穗粒数和千粒重较高;采用追肥在拔节期一次施用、基追比为5∶5或4∶6的氮肥运筹方式,强筋小麦烟农19可实现7 2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1.
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324 kg/hm2、基蘖肥∶穗肥=64∶的处理产量最高;在提高基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配合施用穗肥有利于提高产量;单位面积总颖花量的显著增加是机插水稻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颖花量的增加主要与穗数的提高有关;拔节、齐穗、成熟期LAI显著增加是机插水稻干物质累积量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考察氮肥运筹对机械插秧双季晚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3(基肥、蘖肥和穗肥比例为5∶3∶2)有效穗数最高,实际产量也最高,达到599.5 kg/667 m~2,较T1(仅施基蘖肥)产量增加13.2%。随穗肥比例增加,水稻产量、生物量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茎鞘物质输出率(EPMSS)和转换率(TPMSS)逐渐减少。施氮处理齐穗后5 d灌浆速率均低于CK(不施氮),而后灌浆速率逐渐高于CK。总之,适当氮肥后移有利于提高水稻有效穗数、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氮肥在基肥、蘖肥和穗肥比例为5∶3∶2是机插双季晚粳最佳施氮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以中熟中粳水稻品种连粳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处理对水稻茎蘖成穗和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提高基蘖肥用量或比例,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在保证基蘖肥足够和保证茎蘖足够发生的前提下,提高穗肥比例,有利于提高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从而获得高产。以氮肥用量330kg/hm~2,基肥∶蘖肥∶穗肥=30∶30∶40处理,水稻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氮肥运筹方式对早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总施氮(纯氮)量为120 kg/hm2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早籼15茎蘖动态、产量、氮素生产力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高分蘖数随前期施氮比例的减小呈下降的趋势,氮肥后移有利于成穗率的提高,延长生育期。侧重后期施氮的处理较生育后期不施氮的处理产量明显提高,按基肥、分蘖肥、穗肥之比为5∶3∶2施氮方式产量最高,比对照增加稻谷3 800.0 kg/hm2,增产85.15%。氮素生产力随着基肥施用量的增加有下降趋势。不同施氮比例,对有效穗和结实率有显著的影响,而对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大,因而适当氮肥后移在保证颖花数的前提下,延长剑叶生长时间,防止叶片早衰,可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而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5.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产量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1992年在濉溪、阜阳等地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研究分析了氮肥不同运筹方式与夏玉米产量形成及籽粒灌浆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亩总施氮量20公斤条件下,对亩产量贡献大小顺序为苗肥>穗肥>粒肥,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大小顺序分别为苗肥>粒肥>穗肥和粒肥>苗肥>穗肥。穗肥与空秆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千粒重增长符合Logistic曲线。氮肥分三次施用有利于加大籽粒灌浆强度。总结出本试验条件下,提高粒重和产量的氮肥合理运筹方式为苗肥40%、穗肥40%、粒肥20%。  相似文献   

16.
杂交中籼水稻机插栽培氮肥运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杂交中籼水稻机插栽培高产高效氮肥运筹技术模式。[方法]2007和2008年,分别以两优6326和丰两优3号为试材,在机插和相同磷钾肥(底肥)条件下,设置3种施氮量(165、210和255 kg/hm2)和2种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6.0∶4.0和7.5∶2.5),进行田间裂区试验。[结果]在中小苗机插条件下,杂交中籼水稻丰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为210 kg/hm2 减少基蘖肥施氮比例、相应适当增加穗肥施氮量,并在倒2叶期追施40%的穗肥,更有利于机插杂交中籼水稻高产群体的形成,并对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稻谷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基蘖肥∶穗肥比例以6.0∶4.0为佳。[结论]杂交中籼稻机插栽培的氮肥运筹不同于常规粳稻机插栽培 在9750 kg/hm2目标产量水平下,推荐的施氮方案是大田总用氮210 kg/hm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核麦间作模式下,研究氮肥运筹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确定核麦间作模式下合理的氮肥运筹模式.[方法]核麦间作模式下,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小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变化的影响.[结果]在核麦间作模式下,重施拔节肥处理小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积累及向生殖器官分配、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高于重施返青肥处理,施氮量30 kg处理高于施氮量40 kg处理.产量最高处理为追施尿素30 kg、返青期∶拔节期=3∶7.[结论]在核麦间作模式下,在适宜施氮量条件下,适当降低返青期追氮量,增加拔节期追氮量,提高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增加光合物质累积量的同时,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分配的比例,提高千粒重,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早籼新品种浙408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浙408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金华红壤稻区进行浙408全程不同纯氮施用水平及基肥、分蘖肥、穗肥不同比例的氮肥运筹试验,明确浙408对氮肥的需求量。[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浙408的始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推迟,生育期延长,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先上升后下降。在全程施氮总量相同的情况下,前期施氮量较大处理的始蘖期早,有效分蘖期短。基肥、蘖肥、穗肥按6∶3∶1施用时,浙408的单位面积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和产量最高,按4∶4∶2和5∶3∶2施用时,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较高。[结论]浙408全程纯氮总量为172.5~210.0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按5∶3∶2或6∶3∶1施用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发挥浦优22大穗型杂粳新组合的高产潜力,探索该品种的最佳施肥模式,从而为推广水稻高产栽培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不同施氮总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基蘖肥与穗肥的配比)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浦优22施氮量在315 kg/hm~2时产量最佳,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在8∶2条件下有助于提高穗总粒数,从而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效果。  相似文献   

20.
超级稻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八五四农场水稻高产创建品种龙粳20为材料,研究分析适宜超级稻高产的氮肥基蘖肥与穗肥运筹比例。试验结果表明: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8:2的处理每穴茎数、收获穗数都比其他处理多。穗肥施氮量主要影响抽穗及其后的植株吸氮量,对水稻高产起着关键的作用。穗肥过多,不利于提高抽穗至成熟期间的干物质生产量,难以获得高产。基蘖穗比例为5∶3∶2的处理在分蘖、成穗率、肥料利用率、结实率上表现最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