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原文: 一、种茶宜择山高向阳之地,有黑土砂砾者种之,其味清远兼有岩骨花香之胜。 诠释: 俗话:“高山出好茶,平地产好茶。”明·熊明遇《岕茶记》也述:“茶产平地,受土所多,故其质浊。”宋子安北苑《东溪试茶录》:“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唐·陆羽《茶经》记载:“上者生烂石(有光彩的砂砾土),中者生砂壤,下者生黄土”。这些都说明  相似文献   

2.
李荣林 《中国茶叶》2010,32(3):36-37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南国名山多为茶产之地,又多寺观庙宇,僧院禅寺常常是种植茶叶、传习茶艺的重要场所。常说的“茶禅一味”,就寓有丰富的历史文献和人文典故。在名山寺观那些代代相传的楹联中,也有很多是既叙茶事义妙述禅味茶味历久弥香的茶联。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所谓陆羽“更著《毁茶论》”一说提出剖析意见。《陆羽传》撰写者误引《封氏闻见记》这条不实的孤证,显系排茶者造作之辞,是个莫须有冤案。应为陆羽昭雪千年不白之冤,恢复陆羽一生始终爱茶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茶文三题     
(一)武夷识茶 很长时间,我对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茶,知道的不多,偶尔也坐茶馆,听朋友侃茶道,却没有人脑、人心,真正识茶,还得从去武夷山说起……  相似文献   

5.
陆游与建茶     
马舒 《福建茶叶》1997,(2):45-45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中年时期,曾在巴山蜀水间任官约八年,其爱国诗篇流入京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为宋孝宗赏识,调他回朝,拟再任朝官。但为当朝主和派,竭力反对,不久陆游即被任为“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简称“茶使”)。这时陆游为54岁,时在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八月。福建在当时为著名贡茶的首要产地,“茶使”便是一个美差。陆游的好友周必大为诗祝贺:“今有云孙持使节,好因贡焙祀茶神。”陆游去福建上任,十月,他写了《适闽》诗说:“春残犹看少城(指成都)花,雪里来尝北苑茶。”表达了当年年初从蜀地出发,年底到福建品…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虫茶若干问题的考察报告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湖南城步和广西龙胜等我国主要虫茶传统产地听考察结构,综核实 了所收集的各种虫茶文献资料,并对虫茶的起源,定义提出了新的看法,定义了“三叶虫茶”和“化香虫茶”,并对它的外观特征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饮茶说音乐     
饮茶时伴以音乐,无疑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古人在论及茶之所宜时也认为:“茶宜净室,宜古曲”。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就提出了“听歌拍板、鼓琴看画、茂林修竹、清幽寺观”等二十多个适宜于饮茶的优雅环境和事宜。  相似文献   

8.
传承传统制茶技艺和习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茶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要制好茶应“天、地、人”相配合。天即“天时”,也就是制茶时天气;地即“地利”,是指茶树生长在得天独厚的环境的鲜叶原料,这也是制茶先决条件;人者即“技艺”,即制茶的技术水平掌握好每道工序的操作程度。云霄花香蜜韵云霄黄观音茶技艺具有闽北、闽南乌龙茶的独特技艺,更凝聚了多代茶人的实践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9.
在佛家茶事中,唐代高僧怀海、从谂、皎然、降魔大师等人,或汇集佛门茶事大全,或创立"吃茶去"公案,或留下茶道典故,或开一代饮茶风尚,极一时风流。 北宋高僧元净,展示的则是另一种风雅:他不仅被宋帝御赐紫袈裟及"辩才大师"称号,还与多位名臣、名士交游,尤其是与杭州两任知州赵抃、苏轼交情深厚,品茗吟诗,留下佳话。  相似文献   

10.
一、“茶艺”本义茶艺 ,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所谓“艺” ,其义主要有六 :(一 )种植。《说文》作“” ,或作“” ,种也。《诗经·小雅·楚茨》 :“我黍稷。”《茶经·一之源》 :“凡艺而不实 ,植而罕茂。”(二 )才能 ,技艺。《论语·雍也》 :“求也艺。”朱熹《注》 :“艺 ,多才能。”(三 )艺术。《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元年(136) ,诏……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四 )准则 ,限度。《左传》有“陈之艺极 ,引之仪表”语 ,艺 ,准也。《国语》有“贪欲无艺”语 ,艺 ,极也 ,引申为法度、限度。(五 )艺…  相似文献   

11.
祁门位于安徽皖南山地,全境山峦起伏,溪流环绕,气候宜人,盛产举世闻名的“祁红”工夫名茶,此外祁门的“四大名家”绿茶也是有名的。但是除了出产红茶和一部分绿茶外,祁门民间还有一种叫做“安茶”的茶类品种却少为人知,而在历史上“安茶”曾经是很有名声的,不过历史上的“安茶”究竟是什么样的茶很少有人研究。据最后一批运销祁门“安茶”的广东商人程世瑞称“安茶”即安徽之茶,如此说来,“安茶”和“六安茶”又有什么联系呢?在《黄山日报》上曾载有一篇“六安茶”求释的文章,据作者雷维新介绍,“安茶”俗称“软枝茶”,明永乐《祁阊志》已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我国已故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首倡的“茶德”的内容进行了研究,指出:“茶德”内容的探讨,直以合乎茶性、人性和正确人生价值观,以及简洁、全面为原则;茶德的内容由“茶德”基本规范和“茶德”总原则构成;茶德基本规范拟为:“俭、敬、清、和”;茶德基本规范的具体涵义,宜从艺术、修性、交谊、健身四层面和价值目标、约束守则两大部分展开,并列表试析了“茶德”诸基本规范的具体涵义,以图厘清“茶德”内容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13.
茶史 茶诗     
广东增城人好饮茶,早有文字记载:明代陈经翰写《游燕游岳稿》及《山中志怀》二书,就隐居城东七里的凤凰洞中,洞里多岩石、石岩产岩茶,茶味胜西坑(增城西坑茶,是茶质味优的一种).县境内还有“银泉茶”、“狮岭茶”、“东坑茶”、“十八滩茶”、“仙人洞茶”等.“增城商业话升平”一文道:增城人在唐代讲“滩茶”;元代讲“泡茶”;明代讲“焗茶”;清代讲“冲茶”;今天讲“饮茶”.滩、泡、焗冲、饮,反映了增城人五个朝代饮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评茶术语是用来衡量茶叶品质的一种专门词汇,也是评茶工作者的一种语言,是同行中的“通用语”。但由于评茶者使用评茶术语的熟练程度以及语文水平等原因,有时会出现使用评语不当的现象,从而不能表达准确的审评结果。一、见于色泽的不当评语形容或比喻茶叶色泽的术语应通俗易懂,使人看了评语能很快地想象出茶叶的颜色。如比喻不当,就不能准确地表达茶叶的色泽,甚至使人产生误解.现例举常见于色泽上的一些不妥当的评语。  相似文献   

15.
武夷岩茶名闻国内外,说它好的不计其数。清·梁章钜在他所著的《归田琐记·品茶》(卷七)中写道:“余尝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每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静参谓茶名有四等,茶品亦有四等……”接着又写道:“至茶品之四等,一日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日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  相似文献   

16.
普洱茶因具有长期收藏品饮价值和良好的保健作用而深受国内外许多“饮者”所喜爱。藏普洱、品普洱渐成时尚;成为一种独特的“普洱茶文化”。然而,在喝茶的众多消费者群体中,能够判断红、绿茶品质好坏的人很多,但有能力判定普洱茶等级的人却很少。笔者对云南普洱茶多年生产、研究的基础上,从云南普洱茶分类和加工过程着手,分析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云南普洱茶的几种鉴别方法,旨在为云南普洱茶的进一步拓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业余爱好诗文的我,工作之余常常去读名家的诗文佳作,也去写写自家的诗文习作,亦诗亦文,雅俗共赏,直抒胸臆,让我进入疑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心境.同时嗜好茶香茶韵的我,闲来饭后也喝点清香茗茶,尤其是来一杯清香韵致的好茶,香气高爽,回味悠长,唇齿留芳,久而不散,让我渐入“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的意境.正如人们说的,神通八极的是酒,思联四方的是茶.我不怎么喝酒,但却不时喝杯清香的茶茗,那茶香茶韵,却让我常常沉浸在茶的清香蜜韵里.  相似文献   

18.
在长期栽培利用茶树的历史进程中,西双版纳形成了傣族的“竹筒茶”、“烤茶”,哈尼族的“土锅茶”、“竹简茶”、“喃咪茶”,布朗族的“腌酸茶”、“青竹茶”、“喃咪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包烧茶”,拉祜族的“烤茶”、“竹简茶”等等饮茶习俗。这些饮茶习俗的形成,与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研究陆羽《茶经》的片断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陆羽《茶经》宗旨,在于“古为今用”,历史唯物论者,要以悬古垂今。今日,茶业科学较之唐朝,腾飞千里。唐时认识不清或认识错误的研究解释,而今一目了然。就无须花大量时间再去推敲。要推陈出新,就要择其与科学较有意义的问题,加以研究或讨论,不能就字论字,如《茶经·一之源》研究。 1、“一之源”从字义看,是茶之起源。其实并不在此。首先言茶树性状和栽培方法;其次言茶之来源及其异名,茶叶品质与土壤关系;再次言鲜叶性状和采制关系及其饮茶与卫生;最后还提及产地不同品质有上下之别。这节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茶叶品质与土壤和鲜叶性状的关系;二是饮茶与卫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陈蓉 《茶叶》2005,31(2):123-124
在唐代政府对茶业实施征榷。“榷茶”意思是“专卖茶叶。也泛指征茶税或管制茶业取得专利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