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997—2002年对四川地区黄鳝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作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四川地区,黄鳝感染隐藏新棘虫、胃瘤线虫幼虫和锯缘叶形吸虫的感染率高且感染强度较大,并随地区、季节和体长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这几种寄生虫在黄鳝种群内呈聚集分布,负二项分布系数分别为k棘=0.1519、k胃=0.1748、k锯=0.1782。黄鳝的肥满度与感染寄生虫的种类和强度不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对黄鳝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鳝体内寄生虫主要为毛细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毛细线虫的感染率为18.6%~76.2%,平均54.2%,感染强度为1.2~5.1,平均4.3;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为27.9%~86.5%,平均70.8%,感染强度为6.8~22.3,平均17.1,两种寄生虫对黄鳝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随黄鳝体长的增大而增大.新棘衣棘头虫和毛细线虫在黄鳝体内呈聚集分布,但其寄生对黄鳝的肥满度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鳝体内寄生虫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明寄生虫对黄鳝的危害,对黄鳝消化道内三大类寄生虫棘头虫门、复殖吸虫纲和毛细线虫属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随季节的变化及其与寄生虫感染强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寄生虫生态位宽度与其感染强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各类寄生虫的生态位宽度大小具有季节性更替现象.寄生虫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也与各类寄生虫的种群密度有关,但只有当各寄生虫种群密度均达到一定阈值,寄生虫间的生态位重叠值才与感染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发现,各类寄生虫在黄鳝消化道内寄生的部位具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的种群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取样调查研究 ,揭示了新棘衣棘头虫种群生态学的一些特点。结果表明 ,新棘衣棘头虫寄生在黄鳝的肠道内 ,多集中于前肠 ;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都有随宿主体长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 ;种群的平均丰度随宿主体长的增加呈指数增加 ,其回归方程为M =7.6× 10 -9L3 .3 83 0 ;随着黄鳝体长的增加 ,棘头虫种群在宿主中的频率分布的尾不断增长 ,即感染较多棘头虫的黄鳝所占比例增加 ;棘头虫种群在宿主不同体长组的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 ,且聚集强度随棘头虫的种群平均丰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豫北地区黄鳝寄生虫感染情况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豫北沿黄渔区黄鳝寄生虫的感染情况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共检出6种寄生虫,其中隐藏新棘虫感染率最高(55.78%),其次是鳝锥体虫(29.65%)、胃瘤线虫(18.09%)和幼旋尾线虫(8.04%),而毛细线虫和鳗鲡独孤吸虫感染率很低。隐藏新棘虫的感染与黄鳝体长相关,并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6.
一、体内寄生虫 在黄鳝体内较常见的寄生虫是棘头虫和线虫,它们寄生于黄鳝体内.和黄鳝抢夺营养.同时大量寄生的棘头虫会破坏肠壁、阻塞肠道,引起黄鳝肠道发炎甚至造成死亡。线虫经常钻过黄鳝的肠壁.破坏黄鳝的其他器官,引起内脏器官发炎、出血.严重的常常导致黄鳝死亡。  相似文献   

7.
采用随机采样和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隐藏新棘虫在黄鳝消化道内的的寄生情况,并对未感染与感染隐藏新棘虫的黄鳝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黄鳝体内隐藏新棘虫的感染率为食道0%、胃8.3%、前肠57.4%、中肠16.7%和后肠17.6%,隐藏新棘虫主要寄生在前肠内.感染隐藏新棘虫后,不同体长组黄鳝干物质与粗蛋白含量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粗灰分与粗脂肪含量下降且差异显著,感染隐藏新棘虫对黄鳝的营养价值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棘衣棘头虫 ( Pallisenfis celatus ) 对黄鳝(Monopterus allbus)的寄生机制,为防治该寄生虫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扫描电镜与石蜡组织切片技术对新棘衣棘头虫的形态特征及其感染黄鳝的肠道组织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新棘衣棘头虫吻突较小,吻钩呈牛角状,表面光滑无痕,基部粗大,尖部指向体部后方;新棘衣棘头虫的体壁由角质层、表皮层和肌肉层组成,中央没有消化道。新棘衣棘头虫对黄鳝肠道的机械挤压作用非常明显,寄生部位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及部分肌肉层消失;同时新棘衣棘头虫也受黄鳝肠道挤压,与黄鳝肠道黏膜接触段严重变形,部分虫体表面与黄鳝肠道黏膜紧密接触,难以区分。【结论】新棘衣棘头虫对黄鳝肠道的初期感染,吻突的吻钩起重要固定作用,随着虫体的生长,其局部体表与黄鳝肠道组织融为一体,吻突失去实际作用而缩回棘头虫体腔内。  相似文献   

9.
人工养殖黄鳝疾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人工养殖黄鳝疾病的防治技术,包括黄鳝常见病,如痉挛症、梅花斑状病、发热病;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如锥体虫病、隐鞭虫病、黑点病、航尾吸虫病、棘头虫病、毛细线虫病、细菌性皮肤病、细菌性烂尾病、水霉病;体表寄生蚂蟥;出血病。  相似文献   

10.
对从白云机场口岸入境的黄鳝(19批次)和国内部分地区(广东广州、重庆、四川内江、湖北荆州、福建漳州和吉林长春)市售的黄鳝和泥鳅进行剖检。将内脏和肌肉进行蛋白酶消化后,取滤液沉淀,体视显微镜下挑出虫体进行形态学鉴定,确定所分离出的虫体为颚口线虫三期幼虫。印尼黄鳝中检出颚口线虫三期幼虫,批次阳性率达到91.7%;菲律宾黄鳝中未检出颚口线虫。国内只在漳州的泥鳅中发现了18条虫体,在黄鳝中发现了1条虫体,其他地区均无发现虫体。提取基因组DNA后,PCR扩增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2,ITS2)基因,对产物测序后结果进行多重序列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印尼黄鳝中分离的颚口线虫为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n)和刚刺颚口线虫(G.hispidum);福建漳州地区分离出的19条颚口线虫,其中17条为日本颚口线虫(G.nipponicum)、2条为棘颚口线虫(G.spinigerumn)。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灰霉病菌对乙霉威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离到的188个灰霉病菌菌株[BotrytiscinereaPers.]进行了乙霉威的抗性监测。用MIC法测出乙霉威敏感菌株114个,抗性菌株74个,并测定了4地区的抗性频率。毒力测定结果显示:敏感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0 0085μg·mL-1,EC90值为0 2596μg·mL-1;抗性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1 5563μg·mL-1,EC90值为3 0512μg·mL-1;抗性菌株的抗性倍数为183 09倍。晋北、晋中、晋东南和晋南的抗性频率分别为0%、26 0%、51 6%和52 3%。从山西省四大地区抗性监测结果看,晋南和晋东南抗性较强,晋中和晋北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2.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船舶生活污水的中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利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模拟船舶生活污水的处理进行了中试。结果表明,在HRT=35 h,T=25~30℃,pH=68±05条件下,当进水CODCr,BOD5,SS,NH+4-N平均浓度为5978mg/L,3718mg/L,369mg/L,3352mg/L时,出水平均浓度为900mg/L,385mg/L,59mg/L,466mg/L,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50%,896%,839%以及860%。试验表明该工艺对船舶生活污水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可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  相似文献   

13.
复方左旋咪唑浇注剂在山羊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山羊涂皮给予复方左旋咪唑浇注剂(0 1mL/kg)后,血浆中左旋咪唑的药物动力学特征。本项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是以μBond-C18(2×250mm)为固定相,甲醇:0 05mol/L碳酸铵(65∶35,v/v)为流动相,225nm为检测波长。左旋咪唑血药浓度经药代动力学分析表明,其血药浓度的经-时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动力学方程为:C =3 894(e-0 157t-e-0 340t),达峰时间(Tmax)为4 326h,峰浓度(Cmax)为0 916μg/mL,曲线下面积(AUC)为11 015μg/(mL·h)。  相似文献   

14.
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为定量手段,研究复方泰乐菌素(商品名为泰乐松)给鸡单剂量用药后的药动学规律。血药由甲醇-氯仿混合液提取,采用ODS柱,以甲醇-乙腈-醋酸钠溶液为流动相,可变波长检测,复方泰乐菌素三组分主要的药动学参数为:氯霉素:T1/2K=20.79±1.004hTmax=1.316±0.241hCmax=12.49±0.735μg/mLAUC=391.352±5.036μg/(mL·h)泰乐菌素:T1/2K=9.953±4.306hTmax=1.895±0.951hCmax=1.614±0.202μg/mLAUC=26.282±6.033μg/(mL·h)泼尼松:T1/2K=1.627±0.202hTmax=1.675±0.096hCmax=0.261±0.085μg/mLAUC=1.253±0.33μg/(mL·h)  相似文献   

15.
在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拉氏栲、青栲、闽粤栲、格氏栲和苦槠,形成针阔混交异龄林.对这5个混交林群落以及马尾松纯林的林地凋落物(包括A00和A0层)进行了收集、取样和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上述6个群落的林地凋落物现存量分别为8448.0、15565.8、11993.7、12718.6、6974.2和5020.0kg·hm-2,其中A00层在各群落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7.2%、59.6%、51.3%、61.0%、85.4%及86.3%,平均为61.7%.凋落物中各养分元素的含量在群落和组分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总的趋势表现为Ca>N>Mg或K>P.6个群落的林地凋落物中,5种营养元素在A00层中的总含量范围为91.56~210.85kg·hm-2,而在A0层的含量范围为21.95~156.15kg·hm-2.  相似文献   

16.
灰霉病原菌对速克灵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从山西晋中、晋南、晋东南、晋北4地区22个市县采集分离到的188个灰霉病菌菌株[BotrytiscinereaPers.]对速克灵的抗性鉴定,得到速克灵敏感菌株76个,抗性菌株112个;并对4地区的抗性频率进行了测定。毒力测定结果显示:敏感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0 2307μg·mL-1,EC90值为3 1898μg·mL-1;抗性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2 7921μg·mL-1,EC90值为16 7015μg·mL-1,抗性倍数为12 10倍。结果表明,灰霉病菌对速克灵的抗性表现为低水平抗性。且MIC的室内测定表明,速克灵抗性菌的MIC值均小于25μg·mL-1,这与生产中灰霉病菌对速克灵的低水平抗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水稻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较小,且均被测序清楚,可以作为研究细胞质遗传的良好材料,而如何快速有效地分离纯化获得高产量和高质量的细胞质基因组是从DNA水平上研究细胞质遗传变异的前提条件。本研究结合了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全基因组DNA扩增法(whole genome amplification,WGA),对细胞质基因组的制备进行了改良。改良后的方法仅使用20g的水稻叶片,即可在2d时间内得到浓度达300ng/μL以上,总量达40μg以上的高纯度(OD260/280值为18~20)、完整的叶绿体DNA (chloroplast DNA,cpDNA)和线粒体DNA (mitochondrial DNA,mtDNA)。该法制备的细胞质基因组可以满足多种细胞质基因组实验的要求,包括Solexa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以健康黄鳝作为对照,于室内弱光条件下研究了神经紊乱症黄鳝的日摄食节律。神经紊乱症黄鳝有一定的摄食量,日摄食节律极明显(P<0.01),类似于健康黄鳝。神经紊乱症黄鳝具有2个摄食高峰期(P<0.05),不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P>0.05);而健康黄鳝只有1个摄食高峰期,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P<0.01)。根据神经紊乱症黄鳝的日摄食节律,选择合理时间投喂药饵,可以提高药效,减少药物和饲料浪费,提高病鳝成活率。  相似文献   

19.
四川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人工林二元材积表的编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调查、收集了四川省泸州、宜宾、洪雅、富顺、眉山等市、县的各种立地条件下的巨桉人工林标准地175块,样木330株,利用3个数学模型,采用SAS统计软件分析,通过比较选出材积生长模型v=0 0000783738d1.71182751h0.99798144,编制了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人工林二元材积表。经检验,平均误差为-0 052%,标准差为±3 4%,均方误为±0 85%,精度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20.
黄鳝基因组DNA一直采用抽血或剪取肌肉来提取,但是采血或剪取肌肉后黄鳝成活率很低。为了保留亲本,尝试从黄鳝体表粘液中提取DNA,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提取到的DNA的纯度和浓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用蛋白酶K消化,酚仿抽提后从粘液中得到的DNA的纯度与从肌肉中提取到的相差不大,但是提取到的量较少。为了验证提取的DNA是不是黄鳝基因组DNA,用黄鳝actin引物和18S r RNA基因引物扩增之后检测到了粘液中的较亮的DNA片段。为了进一步确认检测到的是黄鳝的DNA,我们又对得到的DNA进行了扩增,并得到的产物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粘液中提取到的DNA是黄鳝的基因组DNA。随后又选择了60尾黄鳝,提取其粘液之后对其成活率进行统计,养殖1个月后黄鳝的成活率都在95%以上。此黄鳝体表粘液提取DNA方法能提取高质量的DNA,可用于用于PCR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