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当前广泛使用的诱捕器主要有2种,一种是具有诱芯的诱捕器,该种诱捕器利用特定的诱剂挥发物来吸引害虫实行诱捕,此种诱捕器的缺陷是诱捕剂挥发范围有限,只能在其有效挥发范围内诱集害虫;另一种诱捕器是灯光诱捕器,采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来达到诱捕的效果,此种方法只能诱捕趋光的害虫。本文主要介绍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型林木害虫诱捕器。经室外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该种诱捕器诱捕范围广,诱捕种类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具有广阔推广应用前景的新型诱捕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开发新型林木害虫缓释引诱剂诱芯,选用聚氨酯为缓释基质,通过发泡工艺加工成直径4 cm的缓释球体诱芯,并优化调整诱芯各项指标,日均释放速率超过0.072 g/d。新型缓释诱芯具有释放稳定、环境适应性强和持效性较好的特点。同时,经过气相色谱对新型缓释诱芯释放成分进行分析,其结果与标样引诱剂成分一致。本文的研究为林木害虫的监测提供了能便捷使用的缓释型诱芯产品。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是中国雪梨之乡,梨小食心虫是苍溪县雪梨的主要害虫,传统监测方法操作困难、准确性较低,本项研究旨在通过在苍溪县云峰镇青盐村对梨小食心虫开展不同诱集系统性诱监测对比试验,以筛选恰当的诱集测报装置.结果表明,昆虫性诱电子测报系统自动计数准确率较高,诱集虫量大;新型飞蛾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性诱准确率高,但诱集数量较少;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害虫数量少,且不易分辨,辨识难度大.  相似文献   

4.
王维华 《植物检疫》2008,22(2):116-118
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诱集植物的概念、利用原理和利用诱集植物对害虫进行诱集防控的相关研究实践进行了阐述,并由此分析了利用诱集植物进行疫情监测在理论上的可行性,初步探讨了其在植物检疫疫情监测中可应用的几个方面及该方法的局限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油茶害虫植物源引诱剂筛选及其诱集的昆虫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  周德明  周国英 《植物保护》2017,43(5):174-179
通过16种植物提取物对油茶林昆虫进行诱捕,筛选出2种对油茶害虫引诱效果较好的植物提取物,并在油茶林进行引诱效果及诱集昆虫种群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4月-8月的引诱试验中,共诱集到昆虫7 455头。其中油茶叶片水提粗提物诱集到昆虫数量最多,达4 368头,诱虫谱较广,诱集到23种昆虫,可以诱集为害油茶林的害虫主要有假眼小绿叶蝉、琼凹大叶蝉、大青叶蝉、白痣广翅蜡蝉、茶角胸叶甲等;其次为油茶乙醇粗提物,诱集到2 078头昆虫,且对八点广翅蜡蝉、小蠹类害虫的诱捕效果最佳。植物提取物作为引诱剂,可为油茶林害虫的发生期、发生量的监测预报提供直接的、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鲁中地区应用性诱剂对玉米田3种主要害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进行了成虫种群数量监测试验。结果表明,3种害虫的性诱剂诱集动态与测报灯(对照工具)诱集结果基本一致,且更符合田间种群动态;在性诱剂的田间设置密度上,每667 m~2设置3个性诱芯,诱集效果最好;在玉米生长后期,玉米螟、桃蛀螟性诱剂诱芯高度分别设置在2.1 m、1.8 m的诱集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7.
利用黄、蓝、白3种色板研究其对胡麻上蚜虫、蓟马、潜叶蝇3种主要要害虫的诱集效果,监测害虫种群动态。结果表明,黄板和白板对蚜虫诱集力较强,蓟马未表现出对某一种颜色的特别偏好,黄板对潜叶蝇诱集力最强。在诱捕害虫虫量与田间种群动态相关性上,对于蚜虫,黄板和白板表现较好,对蓟马,黄板表现最好,对潜叶蝇,白板表现最好。分析认为,可根据害虫种类及发生,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颜色色板,用于胡麻地害虫种群数量监测预报。  相似文献   

8.
诱集植物在农业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诱集植物作为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已经越来越引起关注。本文介绍了诱集植物利用的原理和历史,简述了诱集植物的优点,讨论了诱集植物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并展望了诱集植物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适宜的槟榔园粘虫板种类, 选择了3种粘板和4种添加物在槟榔园开展了粘虫板对害虫诱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黄、蓝、黄蓝混合粘虫板均可诱集到一定量槟榔园害虫, 其中以黄板诱虫效果最佳, 总诱虫量及对蓟马、黑刺粉虱和叶蝉等3种监测害虫的诱集效果均优于蓝板和黄蓝混合板。4种添加物对黄板增效试验结果表明, 添加诱虫烯可显著提高诱虫总量, 添加诱虫烯或蜂蜜水可显著提高对蓟马的诱集量, 添加蜂蜜水可提高叶蝉诱虫量, 各添加物均对黄板诱集黑刺粉虱无增效作用。对蓝板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 供试的4种添加物均可增加蓝板诱虫总量, 其中以诱虫烯和蜂蜜水的效果较好, 且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各添加物中, 仅糖醋液对蓝板诱集叶蝉起到增效作用, 其余添加物对蓝板诱集蓟马、黑刺粉虱及叶蝉无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贵州果园实蝇科害虫种类及多样性,评估贵州实蝇科害虫为害风险,保证特色果品质量及水果产业健康发展,本研究于2019年采用性诱剂、食诱剂等方式开展了贵州果园实蝇科害虫的诱集.经过1年持续调查监测,明确了贵州7个监测果园实蝇种类为8种,均属寡鬃实蝇亚科Dacinae,其中果实蝇属Bactrocera 2种,镞果实蝇属Z...  相似文献   

11.
绿肥作物不仅能够提供地肥、改善土壤结构,而且还可以提供优质饲料,对我国农牧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实现化肥减量、保持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绿肥种质资源丰富,绿肥害虫种类较多,但有关绿肥害虫研究的基础目前还较为薄弱,一些主要绿肥作物以及绿肥与主栽作物不同配置模式下害虫的发生种类与发生规律尚不清楚,相应的监测与防控技术缺乏。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绿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研究进展,综述了目前国内外主要绿肥作物上害虫发生的种类与规律、绿肥害虫的风险评估、不同绿肥-主作物种植模式下害虫发生规律与防控研究的现状。针对国内外绿肥害虫防控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今后绿肥害虫防控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外来植物有害生物入侵及其对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外来植物有害生物传入我国蔓延危害的主要特点、发展态势及潜在风险.我国防范外来植物有害生物入侵,主要存在管理体制、法规制度、检疫手段和技术、人员素质和资金投入等诸方面问题.加强植物检疫职能、整合检疫管理力量、构建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安全服务贸易等是有效防范外来生物入侵的重要组织步骤;完善植物检疫立法和管理体制、重视技术标准研制和采用国际标准惯例、加快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和重新确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改进植物检疫检验手段和技术、加强非疫区和非疫生产基地建设、设立植物检疫专项基金、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3.
棉田黄萎病菌致病型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棉国.控制该病的猖獗危害,已成为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1].利用不同抗性的棉花品种对棉黄萎病菌的选择作用,从棉田中分离获得不同的黄萎病菌菌系,在温室中采用2个抗病性差异明显的品种对其致病力进行测定,以明确同一块棉田是否存在不同致病力菌系.  相似文献   

14.
棉花害虫是威胁我国棉花生产的重要有害生物类群,文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棉花害虫测报技术体系的发展历程,即20世纪50—70年代棉花害虫测报技术的起步和发展,80—90年代棉花害虫测报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2000年以来棉花害虫测报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升级,重点总结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和盲蝽等主要害虫在成虫诱集工具、田间虫量调查方法、发生期与发生程度预报和信息传输技术等方面的进步与完善,展望了未来推进智能化监测工具、大区监测手段和大数据预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我国重大害虫多具有迁飞性,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预警在害虫防治中极为重要,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重大迁飞性害虫监测预警领域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20世纪60年代,在揭示黏虫远距离迁飞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黏虫“异地”测报技术,被农业农村部批准列入全国统一测报办法推广应用并传承至今,成为迁飞性害虫预测预报的经典理论;20世纪80年代,李光博院士又领导研究团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黏虫“异地”测报中,成功研制出黏虫测报专家系统,进一步提高了黏虫的预测预报理论和技术水平。同时也在迁飞性害虫预测预报信息化方面做出新的探索,研发了昆虫飞行数据微机采集分析系统,为昆虫迁飞行为和机理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也为我国迁飞性害虫的监测和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还介绍了研究团队在后续研究中,继承和发展李光博院士的学术思想,在昆虫雷达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开发研制方面做出新的突破,对未来迁飞性害虫监测预警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落叶果树是指秋末落叶的一类果树,是我国重要的农林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果树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种植面积的扩大,虫害对果树产业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加入到果园害虫防治的队伍中,并在果园害虫绿色防控方面获得了一批新技术,取得了一些新成果。为持续推动果树虫害防治新理念的落实,该文统计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落叶果树虫害防治相关研究论文的发表情况,综述了落叶果树主要害虫的演变,总结了60年来落叶果树害虫防治理念及技术的转变。展望未来,害虫智能化精准识别与种群动态监测、害虫生态调控、害虫遗传调控以及基于纳米材料的RNA杀虫剂等新技术正推动果园害虫监测防控体系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植物保护专业技术相结合,构建了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控制体系基础平台,实现了全国主要病虫害监控信息的网络传输、分析处理和资源共享,推进了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控制我国重大林木病虫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业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森林病虫害严重威胁森林健康生长,影响林业的发展。如何保护好我国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功能?作者提出的“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方针和策略是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学之路,可以在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国家林业局采纳和实施了这项方针和策略,这对我国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几十年来,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学科组针对严重危害我国森林的外来入侵病虫害和我国本土病虫害,研究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其他无公害控制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些病虫害的防治问题,包括下述10种重大森林病虫害: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栗山天牛,松褐天牛(松材线虫),云斑天牛,锈色粒肩天牛,光肩星天牛,白蜡窄吉丁,苹小吉丁和杨十斑吉丁。  相似文献   

19.
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陈万权 《植物保护》2013,39(5):16-24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其稳产、高产的重要生物灾害。本文综述了自“七五”以来,我国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主要研究进展,内容涉及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与策略、基本思路以及不同麦区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基本模式,并对现有综合防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专家依据《辽宁省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对8种林业有害生物进行综合分析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各项因子对指标体系的影响度。针对其中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表明,指标层中设计的指标是相关的,但是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并且"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与"受害寄主经济重要性"两项指标的影响度最大;针对其中有害植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表明,专家对影响有害植物风险程度因素的看法基本一致,并且"潜在经济危害性"与"辽宁地区分布情况"这两项指标对有害植物风险程度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