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文提出农业园美学理论缺失,是造成当前农业园景观设计农业特征景观不足、简单沿袭园林手法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对农业园与传统农业、园林在审美特征,即审美心理、审美诉求、整体形象及景观要素体系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尝试构建农业园美学概念:即运用美学理论研究农业园景观的美学特征和规律。并进一步提出农业园景观构成的四维要素来源、美学特征及规律。通过将美学理论与农业园景观应用结合,以期对农业园景观建设发挥美学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冯美文  孙大江  杨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03-15507
分析了运动视觉角度中蕴涵的美,指出景观设计中运动视觉的考虑是使用者与审美对象使用空间相互关系与交流的纽带,决定着景观空间的营造序列,进而解析了建筑空间与视觉感知之间存在的内部体验和外部体验的关系。以四川省奥林匹克运动学校的景观空间营造为例,在分析了景观空间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的基础上,重点针对运动视觉角度下的景观构思展开探讨,从静观的二维视觉角度介绍了白鸽广场、明眸广场的景观效果;从动观的三维视觉角度介绍了五环水景、五环廊道的景观效果。在此基础上,基于视知觉下景观与建筑的融糅,分析了奥林匹克运动学校的校园建筑及其与景观营造的呼应。  相似文献   

3.
以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貌景观为审美对象,从丹霞地貌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象美学特征等方面研究其美学价值,并探讨美学价值与科学价值之间的联系。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分析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空间结构,得出景观的空间分布状况及美感度分布;探讨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形象美学特征,认为赤水丹霞有雄伟之美、奇特之美、险峻之美、秀丽之美。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美学价值与科学价值是多样统一的,研究两种价值的关系有助于地貌景观审美的不断深化。赤水丹霞具有世界级别的保护属性,其景观元素的原真性与完整性理应得到人类的有效保护与管理,这样才能使其美学价值得以永续利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丽江古城桥梁景观为研究对象,选取30个桥梁景观单元进行景观美学评价。通过景观评价得出直观视觉与感性形态的综合影响因素,提出相应优化建议,提升丽江古城桥梁景观的美学质量,为丽江古城桥梁旅游路线开发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与借鉴。综合运用美景度评价法与语义分析法,构建桥梁景观评价体系,得出影响桥梁景观公众审美偏好的主要因素为植被覆盖率、视野开阔度、环境共生性、桥梁个性度、生态因子、认知因子;根据各桥梁景观单元综合评价得分高低,分析评价者对各景观单元喜好度,提升整体景观美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运用审美心理学理论,从形态审美、声音审美及色彩审美等多角度分析了海红豆的景观美学价值,提出海红豆从物质的形式美提升到内在的意境美,是实境与虚境的统一。同时阐述了海红豆与园林建筑、山石和水体的组合美及海红豆植物群体的组合美。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三个不同年代的居住区绿地景观进行美学调查和评价,并初次尝试从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自身特性以及整体景观有机融合的角度选取五个影响因子,建立数学模型,对居住区绿地景观进行量化评价的同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梦园小区绿地景观的公众审美评价最好。不同背景的三个测试群体在居住区绿地审美方面存在普遍一致性,两个不具有专业背景的群体相关性较好。另外,整体环境协调度和植物色彩鲜明度是美景度评价的重要影响因子。最后从审美角度对居住区绿地景观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才  康树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428-18429
森林作为陆地的最大生态系统,是游憩娱乐场所、宜人生态环境的提供者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缓解城市环境危机,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具有重要影响。笔者从森林的生态、视觉等研究出发,阐述了森林和景观的密切联系,使森林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以及可持续价值得到最大发挥并形成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8.
为土地整治美学设计提供依据,提升农业景观的美感,应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方法,构建了一套基于体现农业景观特色的土地整治美学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准则层为自然性、多样性、开阔性、整洁性、宁静性、运动性和奇特性,并界定了每个指标设计内涵及标准;对指标进行了量化与标准化处理,探讨了土地整治美学评价的方法。通过土地整治美学表现形式的量化评价研究,可以揭示农业景观的现状问题及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9.
魏晶晶  王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075-7076,7171
从传统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当代城市开放性空间的景观设计,通过传统美学的研究,为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提供美学依据,并为其指明发展方向。期望从美学角度出发的景观设计可以端正人们对城市的审美态度,改变人们习惯的审美方式,从而培养人们新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0.
从分析道路观景者的视觉需求出发,分析了不同观景者视觉空间的组成及其特点,分别阐述了基于动态景观、静态景观以及动静兼具的道路构造物景观的视觉设计方法,对满足高速公路道路生态景观中不同视觉需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姚方 《农业与技术》2022,(4):117-121
以河南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为在地性客群提供外在空间与内在情感互融的社区文化,让人们在繁杂都市中体验到豫风美学所带来的归属感,是景观设计在探索城市社区空间发展的重要目标.本文以河南百姓喜好为出发点,提炼豫风生活美学要素,构建豫风社区景观体系并运用于生活场景的营造之中.为当地居住环境延续地域文明精髓,传递人文情怀,提供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婺源县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及其与景观美学质量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江西婺源县为研究对象,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材料为主要信息源,以Maplnfo6.5作为空间处理工具,对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及其与美学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优势景观为阔叶林景观,又有多种景观类型分散在其内,构成分散的斑块景观结构类型;其基本构型以较大斑块为主,景观丰富度、多样性、林龄均匀度较高.破碎度、优势度较低,景观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组合及景观形状的适量有序化而不太规整。这些结构特征不仅对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作用,也为该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美学和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3.
以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景观作为审美对象,从地质资源类型及分布着手进行美学分 析。最后探讨了麻黄梁地质景观的美学特征,认为麻黄梁具有自然之美、豪迈之美、科学之美以 及和谐之美。从精神层次、科学层次以及艺术层次之中发现其美学的价值。发现麻黄梁可以拥 有地貌学以及地学科普天然讲堂之一的称号,对促进黄土高原地区的旅游有着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探讨了校园景观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校园景观中的自然、艺术、建筑和科技元素都能够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启发,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本文介绍了一些具体的校园景观案例,这些校园景观都具有独特的设计和文化特色,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思维启发。总之,校园景观中的多种元素能够让大学校园生活更加舒适美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新精神,从而促进身心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森林公园的景观美学是公园的根本及各类景观资源的主体和依托。通过简单介绍森林公园景观美学概念、特征和基本原则,对森林景观美学要素的应用进行了阐述,以期利于森林公园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镇森林视觉景观异质性对美学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海淀区东升镇各大高校内以建筑为背景的城市森林景观十分丰富。结合样地实测和景观照片的分析,运用美景度(SBE)评价、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视觉景观异质性与美学质量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以建筑为背景的城镇森林视觉景观异质性与美景值呈显著负相关,基于视觉景观异质性和美景度将视觉景观分为3类:①高异质、低质量景观(类型Ⅰ):视觉景观异质性最高,斑块密度(PD),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景观均匀度指数(SIEI),分离度指数(SPLIT),景观形态指数(SHAPE),分形维数(FRAC)均最高,最大斑块指数(LPI)和连通度指数(CONTAG)最低,视觉景观连通性差、结构不稳定,构景因子的植被比例(VE)和植被建筑比例(R)最低,建筑比例(BU)最高,形状和边界的复杂主要体现在硬质要素(建筑和道路)上,整体美学质量差,可观赏性不高;②中等异质质量景观(类型Ⅱ):视觉景观异质性中等,整体稳定性、连通性、建筑和植被比例均中等,SHAPE和FRAC最低,景观美学质量仅次于类型Ⅰ景观;③低异质、高质量景观(类型Ⅲ):视觉景观异质性最低,PD,SHDI,SIEI,SPLIT及BU最低;LPI,CONTAG及VE和R最高且SHAPE,FRAC与景观Ⅰ相似,整体稳定性强,连通性高,植被丰富,植被斑块边界和形状富有一定的变化,公众喜好度最高。由此可见,随着视觉景观异质性增强,城镇森林的美学质量显著下降,而增加视野中的植被可提高美景度,相反,增加建筑比例则会降低美景度。  相似文献   

17.
建设者与欣赏者对乡村景观的审美诉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乡村景观建设更加人性化,满足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需要,对未来乡村景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采用查找文献资料、访谈及问卷调查3种方式,以浙江省临安市4条乡村景观线路为对象,对乡村景观建设者与欣赏者关于乡村道路两侧行道树景观、乡村建筑形式、乡村绿化风格、乡村绿化植物选择、乡村聚落景观等方面的审美诉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审美群体因其不同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所涉利益,对乡村景观审美认识存在差异.因此,未来的乡村景观建设要协调各方,寻找新的审美平衡点,建设一种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种审美要求的生机盎然的宜居之地.  相似文献   

18.
解读校园景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88-18390
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角度阐述了当代校园景观的视觉审美含义、高校师生的栖居地含义、城市社会与自然生态的系统含义、文化科学标志性含义及21世纪经济社会载体价值与和谐的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不仅关注景观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肥力”,更加强调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以绵竹县为例,探讨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原有的农村自然资源和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同时融入旅游观赏、生态产业、农业体验以及乡村民俗等元素,重塑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自然景观,发展环保型农业产业,实现社会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公众审美角度,采用心理物理学评价法,选取滨海路43张夏季景观照片为研究对象,评价滨海观光道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和各要素指标等级,对评价数据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并建立评价模型。研究表明:轮廓线、水体、色彩种类对滨海路景观视觉环境质量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最后针对评价结果,从提高景区视觉环境质量方面,分析提出城市滨海观光道的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