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荣 《现代农业》2014,(6):100-101
文章利用通辽市9个台站近51年的气温资料,分析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及日较差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通辽市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后者升温率显著大于前者升温率;日较差呈下降趋势,三者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在1988年发生了突变,日较差序列在1984年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2.
利用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地区18个气象站点19582015年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详细地分析了该区域年、季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突变性以及周期性。结果表明:近58年来,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变化最显著。年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且在1972年发生了突变。季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尤其是在春季和冬季;季气温日较差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以春季和冬季的下降趋势最明显。浑善达克沙地的气温日较差与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该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周期性不明显,而年平均最低气温存在9年和25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地区18个气象站点1958~2015年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详细地分析了该区域年、季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突变性以及周期性。结果表明:近58年来,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变化最显著。年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且在1972年发生了突变。季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尤其是在春季和冬季;季气温日较差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以春季和冬季的下降趋势最明显。浑善达克沙地的气温日较差与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该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周期性不明显,而年平均最低气温存在9年和25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利用全南县1959~2007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近48年全南冬季季平均气温、季平均最低气温、季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等要素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8年全南冬季平均气温、季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均呈明显增温趋势。季平均气温前30年稳定少变,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增温明显;季平均最低气温则呈稳步增高态势,近48年季平均最低气温每10年约增温0.4℃左右;而冬季平均最高气温基本呈波浪振荡态势,其增温趋势不明显;极端最低气温的年际振幅较大,但总体呈阶段性上升趋势。冬季季平均气温增温的突变点大约出现在1994年;而季平均最低气温增温的突变点比季平均气温早,出现在1986年;极端最低气温增温的突变点出现时间最早,大约从1983年开始极端最低气温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5.
利用近50年(1960—2009年)大洼县逐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检验和Yamamoto法分析大洼县气温变化特征及突变情况,结果表明:近50年大洼县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现增温趋势,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明显高于最高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均表现为冬季增温最强,春季次强,夏季最弱,秋季次弱。近50年大洼县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分为2个阶段,偏冷阶段(1960—1987年)大多数年份为负距平,其中年平均和最低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增暖阶段(1988—2009年)大多数年份为正距平值,只有年平均最低气温呈缓慢的上升趋势。用M-K和Yamamoto法分别检测出最高和最低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突变。  相似文献   

6.
采用宜昌市1962~2012年气象观测资料,对宜昌市城区(以下简称宜昌)近51年气温值进行滑动平均分析和相关线性拟合,研究近51年宜昌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宜昌近51年来年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冬季增温速率大于夏季;年极端最低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年极端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呈明显下降趋势,夏季平均气温日较差变化显著下降,冬季平均气温日较差则相对平缓;气温年较差显著下降。总体而言,宜昌近51年气温变化趋势与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相一致,但其增温速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宜昌近 51 年气温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宜昌市1962-2012年气象观测资料,对宜昌市城区(以下简称宜昌)近51年气温值进行滑动平均分析和相关线性拟合,研究近51年宜昌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宜昌近51年来年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冬季增温速率大于夏季;年极端最低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年极端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呈明显下降趋势,夏季平均气温日较差变化显著下降,冬季平均气温日较差则相对平缓;气温年较差显著下降。总体而言,宜昌近51年气温变化趋势与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相一致,但其增温速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利用贵南气象站1961—2015年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计算气温的年、季、月平均值以及气候倾向率,分析了近55年来贵南地区气温的变化趋势、突变特点及变化周期。结果表明,近55年贵南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极显著的增温,且上升趋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各月气温也均呈增温趋势。在诸多影响因素中,低云量对气温影响最大,其次为空气水汽压和相对湿度。Mann-Kendall检验表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分别在1990、1993、1970年发生了由低到高的突变。  相似文献   

9.
利用柴达木盆地1961-2018年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枸杞生长季(5-10月)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统计≥0℃积温、积温日数和高(低)温日数,采用线性趋势和M-K突变检验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来柴达木盆地枸杞生长季气温整体变暖趋势明显,且夜间增温速率高于白天增温速率,存在着非对称性变化.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以0.37、0.33、0.54℃/10年的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气温日较差以-0.21℃/10年的速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负异常次数均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正异常次数均出现在21世纪00年代至01年代.枸杞生长季高温日数整体以气候倾向率1.1 d/10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而低温日数以1.7 d/10年呈显著减少趋势.枸杞生长季≥0℃积温及积温日数的增加趋势明显,≥0℃积温和积温日数气候倾向率分别为66.6℃/10年和0.7 d/10年.柴达木盆地枸杞生长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分别于1994、1995、2000年发生突变,最低气温没有发生突变.1991-2017年柴达木盆地枸杞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增加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331.5 kg/(hm2·10年)和12254.0 hm2/10年,气温日较差对枸杞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变化影响最大,其他气温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影响种植面积的次要因子为高温日数和≥0℃积温日数.  相似文献   

10.
杨胜忠  孙小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42-14246
对1954~2006年近53年榕江地区气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半个多世纪以来,榕江地区年、春、夏、秋和冬季的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年和各季平均气温增温均不显著;年和各季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年平均最高气温下降显著,其余各季变化不明显;年和各季平均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和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发生了一次暖突变,春、夏、秋季变暖不明显,冬季平均气温增加幅度远远大于夏季。  相似文献   

11.
运用气象统计学和气象学的原理和方法,利用佳木斯市1990~2009年气象观测资料,对该市地温和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及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建立基于地温的四季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基于0 cm地温和气温年变化趋势有相似之处,分别建立了以地温为基础的最高、最低气温预报模型。通过该模型的相关性检验而得到了它们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最低预报方程可以分季节应用不同方程来指导预报,最高气温方程更适合冬季应用。  相似文献   

12.
玉米灌浆期间气冠温差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CB-0241型红外测温仪研究了玉米灌浆期间气冠温差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玉米灌浆期间,两个密度下的玉米品种气冠温差都随生育进程呈现升—降—升—降的趋势,并且6×104株.hm-2种植密度的玉米品种在吐丝后20 d左右和35 d到成熟这两个阶段的气冠温差与产量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临沂气象站1962—2009年1—12月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临沂夏季高温天气和冬季低温天气的特点。结果表明:临沂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月上旬至8月上旬,异常多高温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60年代末,临沂夏季高温发生了由多到少的跃变过程。低温天气主要出现在12月下旬至2月上旬,异常多低温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及70年代中后期;1983年前后,临沂低温发生了1次由多到少的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旅顺乡镇预报气温订正方法及温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旅顺口区北海、铁山、水师营3个站的最低温度、最高温度相较于旅顺站的差异特征,提出了3个站的温度修正度数,介绍了3个街道温度变化气候因素。结果表明,乡镇自动气象站与旅顺站之间的最低温度、最高温度有明显差异,全年各乡镇的最高温度均比旅顺站偏高,而最低温度均低于旅顺站,而且这种差异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部分乡镇观测环境不标准,温度变化起伏较大,可能是造成乡镇预报准确率偏低的原因之一。随着观测环境的改善和旅顺站温度预报质量的提高,利用该方法制作的乡镇温度预报准确率也将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近49年地温变化特征及地气温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黑龙江省地温近年的变化特征及地温和气温的关系,对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27个气象观测站的1961~2009年的气温、地温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近49年来年平均地温在1.8~8.0℃,年平均地温最低出现在1969年,最高出现在2007年。2月15日~10月12日,地温大于气温;11月12日~2月14日地温小于气温,但10月13日~11月11日,则出现地温有时大于气温有时小于气温的波动情况。并利用统计回归方法建立了嫩江、明水、富锦市地温与气温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6.
17.
18.
腐霉的生长温度与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报道菌丝生长对温度的反应在腐霉分类鉴定上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种间对温度的反应差异明显;种内则基本相同,特别是在最高温度方面,按照菌丝生长的最高温度可将中国的腐霉分为4群:32℃群,36℃群,40℃群和44℃群。这可作为鉴定种的重要辅助性状,但由于与其它性状缺乏相关性,因此在系统分类上的意义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20.
对坡顶、坡中、坡下3个位置离地1.5 m内不同高度的最低温度进行观测,研究冬季晴夜辐射降温中1.5 m贴地层内高度的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坡顶、坡中、坡下贴地高度内各部位日最低温度(td)随离地高度(H)的变化为:在0.1 m处td都出现最低,而在1.1 m、1.5 m处td常出现最高.贴地层逆温效果明显.其逆温强度随着相对坡位(G)的增大而增大,最大逆温达到1.53℃.在冬季或早春果树嫁接中,种植者可采用高位嫁接技术避免或减轻低温对果树的冻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