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明确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繁种田根茬还田提供土壤氮的能力,以无根茬田为对照,以坝莜1号燕麦为供试作物,比较了毛叶苕子繁种前后0~20 cm土壤养分状况,在山西省右玉县开展了毛叶苕子茬口不同施氮量农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毛叶苕子繁种后,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分别比繁种前提高了0.09,0.002 g/kg和3.6 mg/kg;无根茬田施用100%N与毛叶苕子茬口施用90%N的燕麦产量无差异,毛叶苕子繁种田根茬还田的供氮能力相当于6.90 kg/hm~2的化肥氮;毛叶苕子茬口不同施氮量比无根茬施用100%N的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95~6.67 kg/kg。研究结果可为开展晋西北丘陵区毛叶苕子繁种、提高后作杂粮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桃园生草对桃园土壤和桃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清耕处理为对照,进行了桃园不同生草方式比较试验。对桃园土壤养分含量、桃产量及果实品质等指标进行比较表明,桃园行间种植毛叶苕子、行间自然生草均可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也均能提高桃单果重,进而提高桃产量,但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Vc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不同覆盖方式对砀山酥梨园土养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地面覆盖对砀山酥梨园土壤养分含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在安徽省砀山县某砀山酥梨园中,设置覆盖地膜、人工生草(人工种植毛叶苕子)、覆盖稻草与清耕(对照)4种处理,分别于试验进行的第3年和第5年,采集0~15 cm和15~45 cm土层土样及成熟后果实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及果实的内、外品质,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梨园土壤养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覆盖第5年与第3年相比,土壤养分大部分指标有所提高;试验第5年,在15~45 cm土层,人工生草和覆盖稻草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33.51%和65.52%。试验第5年,覆盖地膜处理的果点密度比对照降低了6.29%,石细胞总含量降低了16.75%;覆盖稻草处理果点密度比对照提高了13.62%,石细胞总含量提高了28.17%;人工生草和覆盖稻草处理砀山酥梨单果果锈总面积分别比对照升高了38.14%和96.91%。以上指标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砀山酥梨园地表覆盖方式以人工生草和覆盖稻草为佳。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不同调理剂对土壤的改良效果,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3种土壤调理剂对土壤养分、土壤pH及大白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3种土壤调理剂均可显著提高土壤pH、大白菜产量、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其中处理k2施用的土壤调理剂效果最好,还能有效提高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因此,处理k2施用的土壤调理剂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主要研究了江苏省黄河故道地区梨园种植毛叶苕子生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3年生草处理,果园0-40cm土壤有机质较对照增加了51.5%,全N增加了88%,有效K增加了45%,但全P降低了26.7%;生草处理后有效B增加了19.3%,但微量元素Cu、Zn、Fe、Mn、有效S均略有所降低;土壤pH由7.84降至7.17;处理后土壤含水量增加了37.5%,容重增加了14.2%。说明在黄河故道地区果园采用生草制确实能改良因为长期超负载生产和化肥大量施用所造成的土壤盐碱化严重、有机质含量降低等问题。应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橘园不同豆科绿肥的生长及养分积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田试验条件下,比较5种豆科绿肥在三峡库区橘园的生长及养分积累状况。结果表明,除白三叶为多年生绿肥外,毛叶苕子生育期最长,其次为箭筈豌豆和光叶苕子,比紫云英长23~38d。光叶苕子、毛叶苕子和箭筈豌豆冬前生长较快,覆盖度较高,紫云英和白三叶冬后生长较快。盛花期光叶苕子鲜草产量和氮、磷、钾养分累积量最高,其次为毛叶苕子和箭筈豌豆,再次为紫云英,白三叶最小。5种绿肥均适宜三峡库区秭归橘园生长,正常完成全部生育过程,相对而言,光叶苕子长势较好,各养分积累量较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我国酸、碱2种典型土壤养分有效性和肥力特征对生物炭(BC)的响应,以新疆盐渍灰漠土和湖北酸性红壤为供试土壤,设置4个生物炭(玉米秸秆原料)水平:C0(0%)、C0.5(0.5%)、C1(1%)和C2(2%),进行为期60 d包括4个动态取样时期(1 d、10 d、30 d、60 d)的土壤培养试验。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盐分、养分含量和土壤胞外酶活性,考察酸、碱2种土壤养分有效性及肥力特征对不同生物炭施用水平的响应。结果显示,施用生物炭能够改善2种土壤的理化性质,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施用2%生物炭使酸性红壤pH显著提高0.14个单位,使盐渍土pH显著降低0.18个单位;与C0相比,施用2%生物炭后导致酸性红壤和盐渍土的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71.25%、59.65%和142.31%、36.85%。与C0相比,施用2%生物炭,酸性红壤水溶性钾含量在培养10 d时增幅最大,为238.10%,盐渍土在培养1 d时增幅最大,为47.50%;同时,红壤交换性钾含量在培养60 d时增幅最大,为127.88%,盐渍土在培养1 d时增幅最大,为31.58%。在培养60 d时,施用2%生物炭使盐渍土的非交换性钾含量降低7.62%。施用生物炭显著增加红壤的水溶性镁含量和钾钠比(K+/Na+)。在盐渍土中,还显著降低钠吸附比(SAR)和水溶性钠含量,施用0.5%的生物炭显著提高水溶性钙及水溶性镁含量,相对C0处理分别增加4.90%和2.80%。另外,施用生物炭导致2种典型土壤胞外酶活性均有所降低,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土壤胞外酶与速效钾、水溶性钾及SAR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较强。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以提高2种典型土壤养分有效性,速效钾和水溶性钾为土壤肥力的关键驱动因子;通过生物炭的强吸附以及盐分离子间的置换作用,减少Na+的盐碱胁迫效应,对提高2种典型土壤的肥力特征有着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豆科和禾本科绿肥适宜的种植模式,提高绿肥的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在绿肥季设置了6个处理:(1)冬闲、(2)紫云英单播、(3)毛叶苕子单播、(4)黑麦草单播、(5)紫云英和黑麦草混播、(6)毛叶苕子和黑麦草混播;并在水稻季对5个绿肥处理进行减氮30%,冬闲处理设置常规施肥和减氮30%处理。结果表明,与单播相比,混播增加了鲜草产量,毛叶苕子和黑麦草混播处理鲜草产量最高(31 582 kg·hm-2),同时其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紫云英和黑麦草处理;种植绿肥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其中黑麦草有机质含量提升最大,较冬闲处理增幅11.25%,豆科和禾本科绿肥混播后,土壤全氮和速效钾的含量显著高于单播黑麦草处理;同时利用冬闲田种植利用绿肥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其中毛叶苕子、毛叶苕子+黑麦草、紫云英、紫云英+黑麦草处理的水稻产量与100%N处理无显著差异。综上,毛叶苕子和黑麦草混播种植不仅增加绿肥鲜草产量和养分积累量,且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在减施氮肥下仍获得稳产,是本试验区域内最优的混播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苕子是一种冬季豆科綠肥,种类很多,有光叶苕子、毛叶苕子、宿松苕子等。光叶苕子和毛叶苕子是一个类型,宿松苕子又是一个类型,光叶苕子和毛叶苕子生长期較长,抗逆性較强,宿松苕子生长期較短,抗逆性稍弱。几年来在江淮地区試种,以光叶紫花苕子表現最好,受到人們的重視。光叶紫花苕子(以下簡称苕子)在江淮地区所以受到人們的重視,主要是因为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产量高,肥效好:苕子的鮮草产量,在現有几种冬季綠肥中,是較高的一种。根据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在合肥試种,不同土壤类型的苕子鮮草产量与紫花豌豆比較,結果如表一。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自然生草条件下黄河三角洲银杏园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物理性状的变化特征,以银杏园自然生草土壤为对象,在60 cm土层内分层取样,测定土壤养分、酶活性、容重、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等指标,分析自然生草土壤环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然生草显著提高了黄河三角洲银杏园0~40 cm不同土层有机质含量,降低了土壤含盐量,生草处理的0~2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分别比清耕处理高31.2%、49.9%、20.7%;生草显著提高土壤0~40 cm土层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生草处理0~20 cm、20~40 cm土层粒径0.25 mm的土壤水稳性团粒含量显著增加;生草降低了0~40 cm耕层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总体看出,自然生草有利于银杏园土壤耕层养分和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王东昌 《吉林农业科学》2001,26(6):38-39,55
三杀甲氰乳油对苹果红蜘蛛和山楂红蜘蛛致死浓度分别为 6 3 4 4μl/L和 79 4 5 μl/L ,共毒系数分别为 348 2 5和 2 37 86 ;敌畏甲氰乳油对苹果红蜘蛛致死中浓度分别为 75 5 4μl/L和85 96 μl/L ,共毒系数分别为 2 92 0 9和 2 77 5 3。上述二种混剂对苹果红蜘蛛和山楂红蜘蛛均明显增效。  相似文献   

12.
柞蚕二化一放应注意的几项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着重对柞蚕生产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阐述,确定柞蚕二化一放暖茧以自然温度为主,适温18—22℃,相对湿度75%~80%;交尾适温22~24℃,相对湿度75%-80%,交尾时间兰10h;凉对适温18—20℃;产卵适温20—22℃,相对湿度75%。室内通风良好;48h后进行控卵,控卵温度4—7℃,控卵时间4—7d。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ORYZA2000和WOFOST 2种模型对江西省水稻生长的模拟效果。[方法]利用江西省当地田间试验观测数据,收集水稻的关键参数,同时结合同期逐日气象数据等资料分别对ORYZA2000和WOFOST 2种模型进行比较。采用适应性评价对水稻多个生理指标进行评价与验证。[结果]以统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来衡量作物模型的模拟结果,ORYZA2000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水稻各生物量的NRMSE值小于25%,而WOFOST模型对叶面积指数及穗生物量模拟偏差较大,分别为46%和55%。[结论]ORYZA200在穗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的模拟中比WOFOST模型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两种山雀巢洞因子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山雀18巢和沼泽山雀15巢的洞因子特征作了较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大山雀和沼泽山雀的筑巢优势树种分别是白皮柳和糠椴;在选择洞口方向上,沼泽山雀的洞口方向较集中于西南方向,而大山雀的洞口方向较分散。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利用现代城市的闲置空间,将大型植物工厂的技术集成在小型栽培空间,研究适合的微型蔬菜栽培系统,该系统利用传感器等监测设备控制温湿度,采用人工光源和营养液循环供养的方式完成蔬菜栽培,让身处城市的人可以在脱离传统土壤的情况下,培育无污染、高品质、生长周期短的叶菜类蔬菜或菌类蔬菜。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坐凳式和一种鱼菜共生立体式的微型栽培系统有利于节省空间,满足蔬菜生长条件,可培育出适合食用的健康蔬菜产品。这可能成为未来解决城市空间资源紧缺的手段之一,尤其是防空洞等人防工程空间和写字楼、居民楼的共用区域。  相似文献   

16.
两种培养基下3种藻类的生长情况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爱芃  马文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333-16335
[目的]比较两种培养基下铜绿微囊藻、蛋白核小球藻和四尾栅藻的生长情况。[方法]选用两种培养基(M11和水生四号)对藻铜绿微囊藻、蛋白核小球藻和四尾栅藻进行培养,观察并计算培养期间的藻密度和比增长率。[结果]在温度26℃、光强3 000 lux、光暗比12 h∶12 h条件下,使用M11培养基培养3种藻所得最大藻细胞浓度均大于水生四号培养基的。铜绿微囊藻的μmax和μave在水生四号培养基中更大,蛋白核小球藻和四尾栅藻的μmax和μave均在M11培养基更大。[结论]总体来讲,M11培养基比水生四号培养基更适合这3种藻的实验室培养。  相似文献   

17.
以白菜、萝卜、莴苣为受体,以华南地区含羞草科入侵植物含羞草和金合欢的水浸液为供体,应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供体植物对3种作物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羞草和金合欢水浸液对白菜、萝卜和莴苣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水浸液浓度为0.20g·mL-1时,各项指标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比较两种供体植物对3种作物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金合欢明显高于含羞草;对两种供体植物水浸液的定性鉴定显示,均含有酚类化感物质.  相似文献   

18.
两种测高器的改良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勃鲁莱测高器不改变仪器本身,只改观测高度值为角度值,变换计算公式,即可避免复杂林地阻碍仪器使用的缺陷,可以任选测点测得树高。对克里斯登测高器只作简易变更,用法不变,即可使观测值精度提高100倍,观测值增加231个,且具有校核作用。经检验,两种测高器精度均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两种城市污泥的小白菜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太谷、农大两种污泥肥料在菜园土壤中的适宜施用量,通过单因素盆栽试验研究了太谷、农大2种不同城市污泥对小白菜产量、养分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用污泥能增加小白菜产量,2种污泥的适宜施用范围不同,太谷污泥的适宜施用量为20 g·kg-1土,农大污泥的适宜施用量为120 g·kg-1土。施用污泥增加了小白菜氮、磷、钾养分含量和重金属含量。太谷污泥小白菜N、P、K含量的增幅依次为NKP,农大污泥小白菜N、P、K含量的增幅依次为PKN。随着太谷污泥施用量的增加,小白菜Cu、Zn、As、Hg 4种重金属含量均呈增加趋势。随着农大污泥施用量的增加,小白菜Cu、Zn含量呈增加趋势,As、Hg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小白菜重金属铜、锌、汞含量均是地上部低于地下部,而砷含量则为地上部高于地下部。在本试验的2种污泥不同施用量下,小白菜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蔬菜质量控制标准(GB 2762—2005)。  相似文献   

20.
2个杓兰品种及其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杓兰(Cypripedium)隶属于兰科杓兰亚科杓兰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部茎叶可人药,具祛风、解毒、活血之功效。分布于北温带至喜马拉雅地区,我国分布有23种,除南部炎热地区外,全国均产之,常见种有大花杓兰、扇脉杓兰、黄花杓兰、西藏杓兰、毛杓兰等。2005年6—7月,我们在地处甘肃省渭源县的黄香沟参观时,发现了野生的大花杓兰和黄花杓兰,感到很珍贵,于是采回进行引种试验。经过近4a的引种栽培试验,表明杓兰花色美丽娇艳、花形奇特、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且根系发达,分生力强,可进行分株繁殖,抗病、抗寒,适应性强,便于越冬栽培。现将两种杓兰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