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寻求通过改变种植模式提高产量的新途径。以‘郑单136’为供试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探讨同一种植密度下8种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管理条件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在增产效应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最佳的株行距配置为100 cm等行距、株距30 cm、双株种植,比对照增产6.7%。而在抗病性、植株性状等主要农艺性状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因此,为了取得更高的产量,建议‘郑单136’在鄂北岗地常规种植模式下将株行距配置改为100 cm等行距、株距30 cm、双株种植。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早春大棚豇豆不同种植密度与搭架方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降低栽培成本,增加产量和效益,研究了4种不同种植密度与2种不同搭架方式对豇豆农艺性状、产量、经济性状与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字架搭架方式下豇豆农艺性状、产量、经济性状与抗病性均优于"人"字架搭架方式,随着种植密度株距增大,豇豆植株叶片、节间长增大,荚长与荚粗增加,产量反而下降;采用"一"字架、行距80 cm、株距20 cm的栽植模式,豇豆的产量与产值最高;采用"一"字架、行距80 cm、株距25 cm的栽植模式,可提高大棚早春豇豆种植通风透光能力,并且病害减少,种植成本较低,产量、产值次之,效益最高。可见,行距80 cm、株距25 cm、"一"字架的栽植模式最适宜早春大棚豇豆。  相似文献   

3.
大蒜行株距调整研究旨在为适应大蒜生产机械化、改革种植模式提供依据。研究历经前期"保密度、扩行距、缩株距"的试验失败而重新调整、设计。调整后实施了"保密度、定株距、调行距"试验研究。保持株距统一为10cm不变、等行距20cm、2行行距固定值40cm不变,改成不等值的大行距和小行距。试验结果表明,行距30cm+行距10cm的大小行种植模式,蒜薹产量、蒜头产量比传统种植模式有所提高,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适宜当地现有生产水平下的大蒜生产以及后续多种机械综合作业。  相似文献   

4.
了解不同生态区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为构建资源利用高效型群体、实现区域性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郑单136的形态、光合指标等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在不同株行距配置影响下的具体表现,探索郑单136的最佳种植模式,促进玉米产量的有效提升。将郑单136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8种不同的株行距配置,研究在相同种植密度下不同的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如玉米形态、植株性状、品种抗性、光合指标等。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郑单136受不同株行距配置的影响较大,在玉米增产效应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增产效果最为明显的是等行距为100 cm、株距为30 cm、双株种植的处理,比对照组增产6.7%;而在主要农艺性状如抗病性、植株性状等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因此,在豫南种植郑单136,建议采用等行距为100 cm、株距为30 cm、双株种植的模式,玉米产量会有更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不同行株距配置对大蒜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蒜品种‘金乡紫皮’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行株距种植对大蒜产量及农艺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行距(20 cm+20 cm)种植相比,宽窄行(10 cm+30 cm,两小行内错位种植)栽培增加了小区内大蒜植株的叶宽和假茎粗,蒜薹和鳞茎产量也显著提高;3种株距下,随着株距的加大,叶宽、假茎粗、蒜薹性状(薹长、薹粗、单薹重)和鳞茎性状(鳞茎横径、单头重)均增加,而蒜薹和鳞茎小区产量下降,虽然在9 cm株距时蒜薹和鳞茎小区产量较高,但蒜薹较细、较短,鳞茎较小,商品性差;在同样行距种植条件下,株距越小,蒜薹和鳞茎的产量越高,但单株蒜薹和鳞茎质量也越差。本试验条件下,宽窄行(10 cm+30 cm,两小行内错位种植)种植、11 cm株距为大蒜最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秦艽大田规范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年生无病虫感染的种苗为试材,设置行距(101、52、02、5 cm)、株距(15、20、253、0 cm)各4个水平,共16个密度组合。移栽2~3年后的秋季9~10月采挖,称其干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株行距为10 cm×15cm和25 cm×30 cm的组合产量均较低,不利于秦艽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株行距为15 cm×20 cm2、0 cm×15 cm1、0 cm×30 cm和10 cm×25 cm的4个组合的经济效益最好,产量分别为3 295.203、280.203、270.153、336.45 kg/hm2,净产值分别为49 886.74、9 511.704、9 260.45和46 171.20元/hm2。[结论]移栽秦艽种苗时,株距保持在10~20 cm,行距保持15~30 cm时,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进行不同种植密度对浙贝母的产量、增值率、收益的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浙贝母产量呈现递增趋势,并且达到极显著的水平,行距10 cm、株距10 cm的处理667 m2产量达到1 134.5 kg,行距20 cm,株距15 cm的处理增值率最高达到355.7%。结合当前浙贝母投入产出值,提出在不同行情下浙贝母种植适宜选择的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承豆6号大豆不同种植模式的试验,结果表明,行距40cm,株距20cm双株种植较传统的行距40cm,株距10cm单株种植增产显著。1hm^2比传统单株种植的大豆增产1159kg。而株距20cm双株种植与株距30cm三株种植,株距30cm三株种植与传统株距10cm单株种植之间增减产不显著,因此,在承德地区大豆最好采用行距40cm,株距20cm双株种植模式,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试验采用大田种植方式,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等行株距种植,设置50 cm、55 cm、60 cm、65 cm和70 cm五个行株距处理,分别对应株距为29.6 cm、26.9 cm、24.7 cm、22.8 cm、21.2 cm。肥水管理按高产田水平进行管理。每处理小区面积30 m2,3次重复,研究在同一密度、等行株距种植条件下,不同行株距配置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响应。结果表明,玉米在不同行株距种植条件下,其整个生育期过程中干物质积累量变化、叶面积指数变化、百粒重变化趋势一致,干物质积累量、百粒重随着生育期的进展逐渐增加,叶面积指数随着生育期的进展,先增加,然后稳定维持在一段时间,最后减少。产量表现方面,玉米在种植行距60 cm以下时,不同品种之间表现不同,郑单958在行距55 cm时候产量表现好,登海661在行距50 cm时候产量表现好,没有明显规律。在行距60 cm以后随着行距的逐渐增大,不同品种产量表现趋于一致,越来越高,在行距70 cm时候两个品种产量表现均最高。在鲁中地区,保证玉米种植密度的情况下,一定行距种植范围内,减小玉米株距,行距增大到70 cm时候,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好,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0.
栽培密度和基肥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武育粳3号为试材,设计行距(h)、株距(z)、施肥量(f)3个影响因素和各因素下5个水平的正交试验,收获时测定了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千粒重。[结果]处理组合为h2z3f5时产量最高,达1 090.36g/m2。处理组合为h2z2f4千粒重最大,为30.08 g。行距在45 cm产量平均值最高;株距25 cm时产量平均值最高;施肥量(基肥)600.0kg/hm2时产量平均值最高。行距、株距、施肥量均在在中间水平时获得最大千粒重值。[结论]各因素对于产量的影响依次为:施肥量>株距>行距;对于千粒重的影响依次为:施肥量>行距>株距。  相似文献   

11.
密度与行距对协玉3号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西农业科学》2015,(8):936-941
以玉米品种协玉3号为材料,设置等行距50 cm,等行距60 cm,宽窄行60 cm+40 cm共3个行距和6.00万,6.75万,7.50万株/hm2共3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玉米产量、植株性状以及植株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寻求最佳种植行距与密度,为实现玉米超高产栽培创建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行距对协玉3号的产量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行距与密度对其株高、穗位高、第3节茎粗、雄花分枝、穗粒质量和百粒质量均有影响,多个作用大小不一的植株性状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决定玉米产量。协玉3号在密度为7.50万株/hm2和60 cm等行距配置模式下产量最高,可达16 646.70 kg/hm2。因此,增宽行距、缩小株距、扩大密度是实现紧凑型玉米协玉3号超高产的有效途径,对山西省中部水浇地条件下玉米高产创建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花生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试验对缩行距密植方式和缩株距密植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旱地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花生产量差异显著,密度相同时,缩行距密植比缩株距密植增产12.9%;株距相同时,缩行距密植比传统种植方式增产25.13%。花生产量达3421kg/hm^2时,密度以28.5万株/hm^2为宜,相对应的种植方式为行距35cm、株距10cm。  相似文献   

13.
以长棒型薄皮甜瓜"薄皮脆"为试材,采用单蔓整枝,地上式砖槽基质栽培,行距90 cm,株距分别为20、25、30、35、40 cm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日光温室薄皮甜瓜生长发育、光合特性、果实性状、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行距一定的情况下,适当加大株距,有利于植株生长势增强,有利于净光合速率、果实品质和产量的提高,但过分加大株距效果不明显。在地上式砖槽基质栽培模式下,行距90 cm的情况下,单蔓整枝适宜的种植株距为35 cm。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稻田养鸭模式下上海市奉贤区最适宜的水稻种植株行距,特进行本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养鸭模式下,机插秧在行距固定为30 cm的前提下,株距为12 cm的处理虽然水稻苗期生长势一般,但穗期表现较好,产量也最高,每667 m~2产量达679.6 kg;相对来说,株距为16 cm和18 cm的处理有效穗数较少,且由于株距过大,鸭子活动范围增多,加剧了对秧苗的破坏,导致水稻产量较低。因此,奉贤区稻田养鸭模式,机插秧在行距固定在30 cm的前提下,以株距为12 cm较为适宜,既可满足鸭子活动,又可使水稻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橡胶草区域适应性栽培的合理种植密度,在大田条件下设置行距×株距分别为20 cm×20 cm、20 cm×30 cm、20 cm×40 cm、20 cm×50 cm、30 cm×20 cm、30 cm×30 cm、30 cm×40 cm、30 cm×50 cm共8个密度处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橡胶草现蕾期和结实期主要农艺性状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行距为20 cm或30 cm时,橡胶草现蕾期和结实期主要农艺性状和生物量均随着株距增加呈增大趋势,且行距为30 cm时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生物量均比行距20 cm的高;此外,不同种植密度下橡胶草的叶长、株幅、千粒重、鲜根重、干根重和根粗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而种植密度对花葶长度及花葶数量等影响较小,在行距×株距为30 cm×40 cm时,橡胶草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生物量较高,农艺性状也较好.因此,行距×株距为30 cm×40 cm是橡胶草区域适应性栽培较合适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6.
在8.25万株/hm2高密度条件下,以传统行株距(行距60 cm、株距20 cm)为对照,探讨了宽行密植(行距80 cm、株距15 cm)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行密植的穗位高系数均比传统行株距种植有所下降,抗倒能力增强,收获密度、千粒重、穗粒数、籽粒产量显著增加,参试品种产量增幅为7.9%~22.0%。因此宽行密植协调了夏玉米高密度种植与抗倒性间的矛盾,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肥方法和种植密度对盐碱地蒲公英生长发育的影响,并筛选出适于蒲公英生产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鲜叶产量最高的组合为磷酸二氢钾225kg/hm2、尿素675kg/hm2、行距20cm、株距10cm;生物产量最高的组合为磷酸二氢钾225kg/hm2、尿素675kg/hm2、行距30cm、株距10cm。  相似文献   

18.
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国内外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但合理的密植范围受品种及种植技术等的影响.本试验旨在分析种植区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进一步发挥品种和栽培密度之间的增产优势,筛选出适宜在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玉米品种、株行距配置及密度.本试验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品种、行距(宽行、窄行)、株距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穗粒数影响因素次序为品种>宽行>株距>窄行,对百粒质量影响因素次序为品种>株距>宽行>窄行,而对产量影响因素次序为品种>窄行>宽行>株距;玉米种植较优水平组合为A3 B3 C2 D2,即品种为迪卡159、宽行为80 cm、窄行为30 cm、株距为18 cm.在此条件下,迪卡159在种植密度为10.1万株/hm2(宽行80 cm、窄行30 cm、株距18 cm)时可获得较高产量,为实现西北玉米区玉米高产、稳产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不同栽种规格的花魔芋间作糯玉米模式和发掘高产高效间作模式,对花魔芋单作,糯玉米单作和15种花魔芋间作糯玉米模式进行了产量和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花魔芋间作糯玉米模式可行,体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不同间作模式产量和经济效益不同,其中处理6 (三间单,株距40 cm)的魔芋产量(27 941.18 kg/hm~2)最高,经济效益(134 783.86元/hm~2)也最高,综合评价可知,处理6 (三间单,株距40 cm)的花魔芋间作糯玉米模式最合理。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推广高产高效花魔芋间作糯玉米模式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伊犁河谷新稻46号的栽培密度,为提高其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研究6个插秧密度水平对新稻46号生育期、分蘖动态、经济性状、抗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行距相同情况下,株距越大越有利于分蘖的形成。产量在10 500 kg/hm2以上的密度处理有30 cm×10 cm、30 cm×12 cm、25 cm×12 cm和25 cm×14 cm,其中25 cm×12 cm密度处理行距相对较窄,通风相对较差,抗病性较差;30 cm×10 cm、30 cm×12 cm和25 cm×14 cm密度处理水稻的群体结构与个体能得到很好的协调,有利于夺取高产。[结论]机插条件下,伊犁河谷新稻46号适宜的栽培密度(行距×株距)为30 cm×10 cm、30 cm×12 cm和25 cm×14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