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栗疫病的防治应从栽培管理入手,增强树势,以提高树体抗病性.以营林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颉颃剂治疗、修复病斑为主导,以化学防治为辅助手段,引种时严格检疫,防止栗疫病的扩大与蔓延等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栗疫病的发生.通过3年的综合防治试验,病情指数下降率达70.2%~84.6%,树干病斑愈合率达100%,在防治的当年实现了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2.
田间药剂防治泡桐烂皮病以“去丛灵”效果最好,平均治愈率达99%,当年病斑愈合面积高达40%、树干涂以碱和硫磺为主的两种保护剂.预防效果达90%。  相似文献   

3.
利用粉拟青霉菌防治板栗剪枝象和板栗二斑栗实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粉拟青霉菌对板栗剪枝象、板栗二斑果实象的感病致死力,致病机制,致病力与土壤含水率关系的研究,以及用粉拟青霉菌防治板栗剪枝象和二斑果实象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粉拟青霉菌是一种高效微生物杀虫剂。其田间防治板栗剪枝象、板栗二斑栗实象的平均感病死亡率分别为77.3%和77.8%,说明该致病菌适合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4.
二斑栗实象在云南玉溪市红塔区、峨山县1a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壤中越冬,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是防治地下幼虫的最佳时期。6月中旬成虫羽化高峰期是防治成虫的最佳时间。用粉拟青霉菌防治地下幼虫药效达86.9%,树冠成虫防治药效为64.3%。地下幼虫和树冠成虫防治的最佳剂量均为22.5kg/hm^2。喷施粉拟青霉菌最好选择雨后晴天无风的早晨和傍晚,防治地下幼虫喷药后应立即进行翻挖。  相似文献   

5.
茶花灰斑病防治采用农药混配效果较好.以采用70%甲基托布津600倍+40%灭病威600倍液对茶花灰斑病的防治效果为最佳。采用科学的林业栽培措施和药剂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不仅能有效防治茶花灰斑病且利于茶花生长。  相似文献   

6.
灭幼脲类杀虫剂防治栗实象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卡死克、灭幼脲Ⅲ号和抑太保等灭幼脲类杀虫剂对板栗栗实象Curculio arakawai Mats.et Kono进行了小区药效和林间防治示范试验。结果表明,三种药剂均可明显抑制栗实象成虫产卵量及子代卵的孵化,其中卡死克和灭幼脲Ⅲ号效果最佳,综合抑制率分别为93.5%和89.8%,抑太保稍低,其综合抑制率为77.6%。林间防治示范试验,可使虫害率由平均54%左右下降到8%以下,基下降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7.
栗干枯病(又名腐烂病、栗疫病)1.危害症状主要危害树干皮层。发病初期出现褐色病斑,组织松软,稍隆起,有时自病部流出黄褐色液体,有酒糟味,后期病部干缩凹陷,病斑上散生黑色瘤状小粒点。病皮干枯后粗糙、干裂,并在病斑周围长出瘤状愈伤组织。该病菌从伤口(机械伤、嫁接口、害虫危害口等)侵入,3月份为发病高峰。病树全年均可发病,严重时导致枝干或植株死亡。2.防治方法人工防治:果园深翻改土,增施农家肥和翻压绿肥,改良土壤,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晚秋主干涂白,防止日灼;树体伤口部位易发病,应减少和保护伤口。药剂防治:发芽前,刮除病斑、…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板栗疫病的发生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板栗疫病为我国检疫性病害。福建省1988年首次发现此病,并已在南平、三明、福州等地、市扩展蔓延,为害较重。防治首先应严格苗木检疫;选择抗病品种,嫁接时以抗病力强的大叶栗、茅栗等作为砧木;注重栗林抚育管理,多施磷钾肥增强寄主抗病力;清除并销毁发病较重的病株;刮除轻度感病植株的病斑皮层,并采用200倍“401”或“402”抗菌剂掺合0.1%平平加液涂抹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用吡虫啉防治板栗瘿蜂并测定其在栗实中的残留物,结果表明:吡虫啉可替代乐果或乐果与敌敌畏混合液应用于防治栗瘿蜂。在栗瘿蜂幼虫期,用包扎枝干的方法施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g/L溶液后,嫁接5年生和12年生板栗树上栗瘿蜂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5.70%和23.06%。在栗瘿蜂成虫期,用吡虫啉0.5g/L溶液或2.5%鱼藤精乳油2g/L溶液或0.3%印楝素乳油2g/L溶液喷洒树冠,翌年栗树上栗瘿蜂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9.65%,67.23%和69.71%。施用了吡虫啉栗树的果实中均没有残留物。用人工摘瘿兼挂瘿的方法处理栗树,次年栗树上栗瘿蜂的虫口减退率达85.22%。  相似文献   

10.
刮治病斑后涂50倍安索菌清毒清防治苹果树腐烂病,治愈率达100%涂100倍安索菌毒清治愈率也达95.8%,较传统用药50倍砷平液治愈率提高13.7%和9.5%,用500倍菌毒清液比传统用药200倍波尔多液防治梨黑星病,效果提高了27.5%等级果实采收率提高了22.3%。  相似文献   

11.
栗瘿蜂是危害板栗等的重要害虫之一。本试验通过用内吸性杀虫剂灌根防治栗瘿蜂,结果表明:在栗瘿蜂幼虫期用50%甲胺磷乳油150倍液每株5公斤灌根,死虫率达66.82%,校正杀虫率为64.82%,同时兼治粟大蚜等害虫。此法优于栗瘿蜂成虫出瘿期喷药防治。  相似文献   

12.
板栗枝干病害的综合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栗干枯病、栗疫病等枝干病害可造成板栗 Costanea mollissima减产 1 0 %以上 ,单一的防治措施效果不佳。通过选用抗病品种 ,采用施压绿肥、叶面施肥等方法辅以人工和药剂防治等项措施进行综合控制 ,可以增强树势、降低病害 ,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用清除病原加施不同肥料,喷药及综合措施共6种处理防治松枯梢病。其中,施磷钾复合肥防治效果最好,其感指消长率反正弦值分析的反转值达86.67%。施硼肥为79.34%,综合措施为78.71%。施尿素为68.93%。喷1/1000多菌灵为63.70%。单清除病原为23.47%。  相似文献   

14.
板栗干枯病又名枝枯病、腐烂病、栗疫病等。该病主要危害主干及主枝,对板栗危害极大,常成片危害,引起主干、主枝腐烂,直至全株枯死。据对河南安阳等地板栗园区调查,发病率一般在 20%左右,管理粗放的发病率高达 40%以上,栗果减产 20%~ 30%,经济损失很大。为了防治该病的发生,我们于 1998年至 2000年,连续三年在板栗园进行了防治试验,总结出了一套综合防治技术,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一、病原及发病规律      板栗干枯病病源为子囊菌亚门真菌,由于囊菌孢子和分生孢子侵染所致。   病菌借风雨传播以及昆虫…  相似文献   

15.
通过粉拟青霉菌对板栗剪枝象、板栗二斑栗实象的感病致死力 ,致病机制 ,致病力与土壤含水率关系的研究 ,以及用粉拟青霉菌防治板栗剪枝象和二斑栗实象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 ,粉拟青霉菌是一种高效微生物杀虫剂。其田间防治板栗剪枝象、板栗二斑栗实象的平均感病死亡率分别为 77 3%和 77 8% ,说明该致病菌适合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16.
应用卡死克、灭幼脲Ⅲ号和抑太保等灭幼脲类杀虫剂对板栗栗实象Curculioarakaw aiMats.etKono进行了小区药效和林间防治示范试验。结果表明,三种药剂均可明显抑制栗实象成虫产卵量及子代卵的孵化,其中卡死克和灭幼脲Ⅲ号效果最佳,综合抑制率分别为93.5% 和89.8% ,抑太保稍低,其综合抑制率为77.6% 。林间防治示范试验,可使虫害率由平均54% 左右下降到8% 以下,其下降率分别为:卡死克93.3% 、灭幼脲Ⅲ号94.4% 、抑太保86.3% 。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野外观察,研究了栗疫病菌的侵染源、越冬方式、有性及无性世代、侵染途径、传播方式及潜育期等侵染循环规律;用化学药剂氧氯化铜、退菌特、20%银果可湿性粉剂、生物颉抗剂S511、S308以及弱毒菌株293、185对栗疫病进行了防治试验比较研究;并讨论了防治栗疫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孝感北部板栗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孝感市板栗生产发展较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由于板栗栽培比较分散,管理粗放,病虫害大量发生,造成板栗减产,质量低劣。1993~1997年我们在大悟宜化、孝昌小悟栗区调查:栗干枯病被害株率达40%~65%,枝干被害率达18%~3O%,造成死校甚至死树。桃蛀螟造成虫果率达40%左右。特别是1997年孝昌小悟栗区栗穆蜂大量发生,板栗受害株率达95%以上,因此,病虫害为害是板栗低产劣质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研,在孝感北部板栗病虫害主要有:1板栗干枯病据近几年在小悟栗区观察发现该病主要危害主干及主枝,发病初期枝干褪绿,并且逐…  相似文献   

19.
自湘渝两省的板栗溃疡斑上分离菌株13个,初步进行了dsRNA检测,293、185、618等3个菌株含dsRNA,其它的不形成图谱带。对栗疫病强毒菌株形成的溃疡斑进行了治疗,其中293效果较好,185其次,618效果相对较差。并探讨了生物防治栗疫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毛竹枯梢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毛竹枯梢病作施放5%多菌灵烟雾剂防治试验,防治效率为32.8%。多种营林措施防治效率为73.2%。综合防治的当年防治效率达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