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不同覆盖物对单季稻旱育秧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松源镇于1995年引进水稻旱育秧技术推广项目.几年来。已累计推广2300hm^2.增产稻谷1500t。目前.推广应用面积占全镇水稻播种面积的30%以上,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从旱育秧推广实践看.农户在选用苗床覆盖物上品种多样,效果不一,不同苗床覆盖物,其秧苗素质不一样.为选择最适苗床覆盖物.培育多蘖矮壮秧.根据山区特点,在本镇大济村特设立单季稻旱育秧苗床采用不同覆盖物对秧苗素质影响的试验。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生态旱育秧沼肥不同用量培肥苗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沼肥培肥旱育秧苗床,出苗较对照提早2d;出苗率、成秧率平均提高7.4、6.7个百分点;单株绿叶数、白根数、分蘖数平均增加1.43叶、3.62根、1.58个;单株鲜、干重平均提高0.51g和38.7mg,秧苗素质显著提高。用20kg/m^2沼肥培肥苗床产量最高,平均单产达588.9kg/667m^2,较对照增产7.07%,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正早稻旱育秧的施肥量要比水育秧高得多。由于一些农户掌握不好苗床期的施肥技术,每年都有肥害死苗的现象发生,严重影响旱育秧的数量和质量。一、肥害症状旱育秧肥害主要出现在3叶期前后、晴天气温高时,表现为秧苗植株发黄,叶片出现灼伤斑点,根部变黑腐烂,最后全株死亡。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30%扫艹弗特EC,48%旱秧净EC,35.75%龙杀WP对旱育秧苗床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扫艹弗特可防除以水稻土作苗床的禾本科杂草;用旱秧净和龙杀可防除以旱地作苗床的双子叶杂草。  相似文献   

5.
水稻肥床旱育秧技术已被广泛推广.但由于种种原因.春季育苗时常常出现黄苗,僵苗、死苗、死芽现象。为防止上述现象发生.抓好水稻旱育秧苗床培肥是关键措施之一.现将冬季苗床培肥技术简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水稻旱育秧栽培法是将传统的水育秧改为旱地育秧,从而提高了秧苗的素质,增强了抗逆性和苗发根力,培育出根系发达的壮苗。一、水稻旱育秧技术1、苗床准备苗床选择:旱育秧是在接近旱地条件不育秧,对苗床土壤要求高。苗床宜选择在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地下水位不高的地方,要求土壤透性好,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团粒结构好、疏松通气。  相似文献   

7.
<正>早稻旱育秧已推广多年,施肥量比水育秧高,如果在苗床期施肥技术掌握不好,就会发生肥害死苗现象,严重影响旱育秧的数量和质量。旱育秧肥害主要出现在3叶期前后,晴天气温高时,秧苗植株发黄,叶片出现灼伤斑点,根部变黑腐烂,最后全株死亡。发生原因1肥料迟施。秧苗施用农家肥未经充分腐熟,施用时间晚,局部高温产生高浓度的氨或有毒物质,对幼苗造成毒害,灼伤秧苗引起死苗。  相似文献   

8.
水稻旱育秧栽培法是将传统的水育秧改为旱地育秧,从而提高了秧苗的素质,增强了抗逆性和苗发根力,培育出根系发达的壮苗. 一、水稻旱育秧技术 1、苗床准备 苗床选择:旱育秧是在接近旱地条件不育秧,对苗床土壤要求高.苗床宜选择在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地下水位不高的地方,要求土壤透性好,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团粒结构好、疏松通气.  相似文献   

9.
随着旱育秧和抛秧技术的普及推广,育秧时要注意防早稻烂芽死苗。 1.防立枯病引起死苗。首先要做到旱育秧和软盘抛秧不使用火土灰、陈砖灰、草木灰等碱性肥料,中性或碱性的苗床土要调酸。不要盲目播种过早,防止播种后可能遇到强寒潮天气而出现冻害。一般要求气温稳定在11℃以上才播种。用敌克松BOO倍液对苗床营养土浇透消毒。地膜打拱覆盖保温。播种后以保温为主,一般不揭膜。大风大雨天注意检查,发现风吹翻地膜,要及时补盖。一叶、二叶、三叶期分别用800~1000倍敌克松液喷洒苗床,预防立枯病兼治绵腐病。立枯病发生严重时立即淹水断氧。  相似文献   

10.
杂交早稻旱育秧生育特性及增产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三种育方式比较结果表明:(1)旱秧1和旱秧2分别较半水秧增产9.5%和5.9%,增产极显著,增产途径是穗多。(2)旱秧1和旱秧2生物学产量分别比半水秧高11.61%和5.83%。旱育秧干物质生产优势主要表现在生育前期,生育后期次之,生育中期不具备优势。(3)旱育秧生长前期生长较快,株高比半水秧略高,主茎叶片数较半水秧少1片叶,幼穗分化较半水秧早2d,发育过程较半水秧短2d,因而较半水秧提早4d  相似文献   

11.
水稻旱育秧栽培法是将传统的水育秧改为旱地育秧,从而提高了秧苗的素质,增强了抗逆性和苗发根力,培育出根系发达的壮苗。一、水稻旱育秧法1、苗床准备苗床选择:旱育秧是在接近旱地条件不育秧,对苗床土壤要求高。苗床宜选择在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地下水位不  相似文献   

12.
水稻旱育秧苗抗旱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研究表明,旱育秧苗首先强化育根,前期根冠比大于水秧苗,后期单位株高干物重比水秧苗高,具有墩实壮秧特征。旱秧苗可溶性糖、淀粉、全氮、蛋白氮、非蛋白氮含量均比水秧苗高,NRA是水秧苗的5.12~6.18倍;特别是在旱秧苗茎鞘中含较多营养物质,可溶性糖、淀粉、非蛋白氮、硝态氮含量分别比水秧苗高37.76%、18.82%、43.38%和30.1倍,这既利于抵抗逆境,又为栽后早发快发奠定了物质基础。旱秧苗ATPase活性比水秧苗高4.61%~94.34%;旱秧苗抗逆保护酶SOD、CAT分别比水秧苗高6.25%~31.82%、1.32~1.50倍;逆境物质MDA含量比水秧苗低16.98%~23.97%,脯氨酸含量是水秧的2.29~4.08倍。旱秧苗对水分反应灵敏,叶片易萎蔫,但离体叶片在临界萎蔫后,失水速率降低,低于水秧苗33.26%,吸水能力增强,吸水速率比水秧苗高13.09%。由此可见,旱秧苗在逐渐适应旱育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抗旱生理机制,具有抗旱能力强的生理特性。这种抗旱生理特性既是旱育秧苗适应旱育环境的体现,也是旱育秧苗具有增产效应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用筛选出的诱抗剂1000倍液浸水稻种子48h,在培养土旱育秧、普通土旱育秧和普通土水育秧3种育秧方式下,都能显著提高水稻种子成苗率和秧苗的干重,比用植物抗寒剂100倍液浸种效果好。在湖南省19个县(市)38个试验点,用诱抗剂1000倍液浸种,发芽率、成苗率、干重、株高和白根数比对照分别增加4.4%,10.5%,2.2%,1.8%和1.6%,死苗率和病苗率比对照分别降低2.4%和5.6%。  相似文献   

14.
连作晚稻杂交稻旱育秧不同播量与常规半旱育秧对比试验的结果显示,在旱育秧每666.7m^2秧播种量5-20kg范围内,5-10kg处理增产显著,故生产上以播量7.5-10kg为宜,并应比常规提前3-5天播种。能秧一常规半旱育秧相比,明显改善秧苗素质,增加单株白根数和绿叶数:秧、本田分蘖增生则多,初始分蘖发生早,出叶速度慢,全生育期推迟3-10天;后期植株挺健,抗性增强,纹枯病病指下降38.8%,有效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日本水稻旱育秧与本地水育秧栽培技术不同移栽叶龄对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5叶移栽的旱育秧亩产368.4kg,比同期移栽的水育秧亩增47.7kg,经方差分析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旱育秧根系发达白根多,秧苗矮健,分孽早,低位分蘖多,有效穗增加,穗大粒多,成熟期提早1至3天,社会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16.
水稻旱育秧施用沼肥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沼肥不同用量培肥苗床,进行旱育秧沼肥用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旱育秧施用沼肥,其秧苗生长情况、秧苗素质、经济性状明显优于常规旱育秧,最高产量650 kg/667m2,比常规旱育秧增产27.4%;在不同施用量中,50 kg床土对未澄清的沼渣混合液20 kg培肥苗床效果最好,其次是15 kg,与其它处理相比,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水稻旱育秧苗床覆盖保湿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不需要提高苗床温度的情况下,旱育秧可以免盖地膜。落谷后在苗床表面撒一层1~2cm厚的麦颖壳,有良好的保湿效果。秧苗生长期间基本上不用浇水,成苗率高,秧苗健壮。  相似文献   

18.
试验结果表明,沼肥对水稻旱育秧的秧苗素质及产量有明显的影响效应,在苗床每m2复合肥施用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每㎡沼肥苗床培肥和2叶1心、5叶1心两次追肥施用量的增加,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呈正效应关系,以每m2苗床施用沼渣10kg、复合肥0.2kg,2叶1心和5叶1心每m2分别喷施沼液5 kg的效果最佳,集中表现在生长速度快,分蘖多,秧苗矮壮,白根多,成秧率高,病虫害发生轻等方面,对大面积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沼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结果表明,大田施用沼肥的生态旱育秧些常规旱育秧、常规栽培的秧苗白根多,分蘖多,长势好,抗病性强,节省化肥。大田施用沼肥比常规栽培增产1.64%~8.57%,投产比为1:2.88~3.01。  相似文献   

20.
迟中稻低棚深沟肥床旱育中大苗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低棚深沟肥床旱育秧的技术,培育迟中稻中大苗。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在夏季高温多雨条件下,省工节本地控制苗床温湿度,以利于秧苗旱育生长。旱育秧的叶龄、苗高、干重和单株分蘖数与同期水秧相近;苗高比水秧矮1/3;栽后3d发根数比水秧多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