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芒萁种群特征及其对森林更新影响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总结了芒萁种群特性、芒萁单优层片的发育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成果,并探讨亚热带低山丘陵区森林植被恢复的关键问题和生态对策.基于该地区芒萁层片与森林群落乔木层片的生态关系,分析了芒萁层片发育的条件、生态后果和对阔叶树种子发芽、幼苗生长两个关键环节的抑制作用,认为芒萁的化感效应也是1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指出健康森林生态系统各级层片具有生态依赖性而不是排斥性.对今后有关植被退化与恢复尚待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如芒萁层片发育与森林群落结构的关系、芒萁化感作用机理、芒萁的繁殖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西南地区高山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动态、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种子库这三大特征,综合梳理了学者们关于西南高山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大致研究情况。然后提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为西部地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大明山退化生态系统群落光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明山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的光照强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1.随着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群落内的光照强度明显减弱,2年恢复期的群落,其光照强度是空旷地的60%~66%,20年的群落为14%~18%,50年的群落只是在3%~9%,2.群落的光照强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但在不同恢复阶段的群落中是不同的,森林阶段光照强度的日和季节波动比灌丛阶段的平缓。3.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的光照强度  相似文献   

4.
漓江因独特的山水资源发展旅游而成为一条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河流,同时由于流域枯水期径流不能满足旅游需要,甚至影响桂林市居民用水等水资源矛盾突出的生态问题对流域旅游发展和生态安全产生的不良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围绕漓江流域复合生态系统主体水源林保护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广泛开展了研究与实践,结果总体认为:(1)流域水源林对水资源分配等生态问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水源林保护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是漓江流域生态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2)水源林保护与恢复途径与措施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需要通过观测试验和调查分析,研究生态恢复过程中森林群落结构及重点保护群落铁杉林和优先保护群落水青冈林的更新问题;(3)流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要按照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要求采取明确管理目标、确定合适指标、实行多目标管理、开展全社会节水、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等措施加快进程。  相似文献   

5.
对大明山退化生态系统34个群落的木本植物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退化生态系统木本植物的密度与植被的恢复阶段紧密相关,2.乔木层植物的密度变化呈现恢复初期(2年)较低,中前期(10~20年)迅速提高,中后期(50年)下降,后期(150~200年)又缓慢回升的趋势,3.乔木层与灌木层植物密度的变化具有相同的趋势和不同的速率,灌木层植物密度变化缓慢。  相似文献   

6.
对大明山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2个群落的温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恢复初期的灌丛群落在气温,地表温度和土温方面均明显地高于恢复期较长的森林群落,在湿度方面又明显地低于森林群落,恢复初期群落温湿特征的变化比恢复期较长的森林群落剧烈。  相似文献   

7.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区昆虫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同季节对金沙江干热河谷鹤庆段4种类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昆虫群落采用样带调查法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昆虫标本7351号,158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地和灌草丛昆虫多样性较低,灌木林和针阔混交次生林昆虫多样性较高.4种类型退化生态系统雨季昆虫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干季,优势度指数低于干季.不同类型退化生态系统在不同季节昆虫群落优势类群和优势种存在差异.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昆虫物种多样性受到群落植被组成与受干扰程度影响.某些优势昆虫类群可能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有一定阻碍作用.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营造灌木林,对于保护昆虫物种多样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广西大明山退化生态系统植物生长研究表明,不同恢复阶段立木的直径生长量比较接近,平均值变化在0.24~0.37cm/年之间,不同个体间差异明显,不同恢复阶段的群落中,立木的生长特点不同,采伐迹地在林木创伤得到一定恢复后,出现较明显的生长恢复,而其它恢复阶段的立木不存在此种生长变化;在退化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零增长和负增长个体,其中,2年恢复期的群落中零增长和负增长个体分别占19.48%和11.92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缙云山退化生态系统5个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灌草丛、马尾松林前期、马尾松林后期、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演替变化的野外调查及其研究,发现:在外部气候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群落演替是群落内物种多样性、群落光吸收、群落气温、乔木层累积盖度和群落极温变化的主导因素,而群落内这些指标的变化明显表现群落的演替进程.通过比较研究缙云山退化生态系统指示性指标,发现群落累积盖度和群落极温振幅可以很好的指示群落的恢复演替进程,其他指标可以作为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指示性指标的研究——以缙云山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缙云山退化生态系统5个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灌草丛、马尾松林前期、马尾松林后期、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演替变化的野外调查及其研究,发现:在外部气候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群落演替是群落内物种多样性、群落光吸收、群落气温、乔木层累积盖度和群落极温变化的主导因素,而群落内这些指标的变化明显表现群落的演替进程.通过比较研究缙云山退化生态系统指示性指标,发现群落累积盖度和群落极温振幅可以很好的指示群落的恢复演替进程,其他指标可以作为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不同退化阶段伊犁绢蒿荒漠草地群落生长季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退化伊犁绢蒿荒漠草地生长季群落变化及动态变化规律,为适时监测、生态恢复及合理利用提供现实依据.[方法]从4-10月逐月对中度、重度、极度3个退化阶段草地群落物种组成、地上生物量、高度、密度和盖度进行动态测定,统计分析退化草地群落在生长季的变化特征与规律.[结果]从春季到秋季同一退化阶段群落优势种始终保持一致;随着退化增强,群落物种组成受月季动态影响逐渐增大,并且多体现在春秋两季.各退化阶段群落数量特征随月份增加基本呈现峰谷交替的波动式下降趋势.4~6月群落数量特征差异显著且规律性强,基本为重度退化>极度退化>中度退化;7月后无明显规律性.[结论]生长季内,各退化阶段优势种相对稳定,其他数量特征波动性较大,4~6月较其他各月更能区分出群落的退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冠层结构动态是林冠生长动态的一个表现,冠层结构对森林群落生产力、生态系统功能、群落更新与演替等具有重要作用。准确量化森林群落冠层结构和林下辐射特征可以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供基础。以亚热带山地的红花荷林、密花树次生林、樟树人工林、杉木林、杉木-红锥混交林和毛竹林为对象,利用半球面影像技术探讨不同林型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动态,揭示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的森林群落类型有比较固定的冠层结构和林下辐射特征,且不同林型的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樟树林的林冠开度最小(16.47%),其次是杉木林(17.12%)、杉木-红锥混交林(17.45%)、红花荷林(20.21%)以及密花树次生林(20.93%),毛竹林的林冠开度最大(21.32%)。而叶面积指数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樟树林的叶面积指数最大(2.04),毛竹林的叶面积指数最小(1.78)。另外,樟树人工林的林下直射光(4.34 mol·m-2·d-1)、林下散射光(3.52 mol·m-2·d-1)和林下总光照(7.86 mol·m-2·d-1)均小于其他林型;而杉木林由于其冠幅较窄,林下直射光最强(5.22 mol·m-2·d-1)。不同林型林下直射光、林下散射光和林下总光照的月际动态变化极显著(P<0.0001),生长季的林下辐射强度最大。不同林型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相关性存在差异,越简单的群落结构,林冠开度与林下光照的相关性越强,叶面积指数与林下光照的相关性越强。研究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异质性为营造最适的冠层、充分发挥生态系统效能,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林区复层异龄林垂直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皆伐样地资料,利用立木的树种与树高,年龄与树高,径阶与树高的关系分析了长白山林区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群落中林木垂直结构的动态变化。认为群落中的目的树种必须有连续更新的能力,立 各高度级中均有分布,群落中应有分布不同高度级组成树种作为辅佐木线或伴生种;长白山林区的阔叶红松林系统和暗针叶林系统的森林植物群落有较强的自我恢复和自我稳定机制;同一树种立木按径阶或龄级分布的峰值有随林层上升而增  相似文献   

14.
老杉木人工林与松阔混交林群落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通过 360 0 m2 标准地调查 ,研究福建南平溪后安曹下 76年生杉木丰产林取代松阔混交林后群落 α和 β多样性指数的变化 ,结果表明 :老龄杉木林群落科、群落物种、乔木层次和层片物种 α多样性指数小于松阔混交林 ,而草本层和藤本层物种 α多样性指数大于松阔混交林 ;灌木层次和层片物种α多样性指数大小为 :老龄杉木 (山坡 ) >松阔混交林 >老龄 (山洼 ) ;坡位梯度不同带来的土壤水分等生态因子梯度的变化对群落 β多样性指数的影响较大 ,群落间坡位梯度相差越大 ,则群落间 β多样性指数也越大 ,而群落间相似性越小  相似文献   

15.
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湖滨带是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与湖泊流域陆地生态系统之间非常重要的一类生态交错带和过渡带,其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对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管理的必要步骤。通过对此类特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退化原因以及退化响应因子的分析,基于目前在资源环境保护中广泛应用的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指标进行选取和分类,尝试建立了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压力、状态和响应3层共40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群落结构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长期定位观测及临时调查资料,分析了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群落的结构、生长动态。结果表明: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经过20多年生长,已初步形成以红松为优势树种的针阔混交林。群落垂直层次明显,径级结构合理。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在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中都好于红松纯林,有利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向多元化发展。人工诱导措施是天然次生林恢复针阔混交林的重要途径,通过种间关系的调整及抚育间伐技术等人工调控技术诱导的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合理,系统的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7.
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是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生产活动、石漠化治理、土地利用方式等,共同构成了影响喀斯特小流域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的人为干扰因素。在前人对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生态治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和生态恢复动态过程为出发点,分析并探讨人为干扰对于植被、土壤、凋落物、土壤生物结构、功能和多样性的扰动。提出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应注意对生态系统要素的维持和丰富,并加强对生态系统整体恢复和生态过程的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生态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人为干扰对川西碧峰峡木荷(Schima superba)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碧峰峡景区周边次生林植被恢复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碧峰峡木荷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设置12块20m×30m的代表性样地,以乔木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及各林层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为评价指标,对比研究轻(远离核心景区80~120m)、中(距离核心景区40~80m)、重(紧靠核心景区0~40m)3种人为干扰强度下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1)木荷次生林群落总的物种数随人为干扰强度增加而减少,重度干扰群落组成比轻度干扰下少了26科42属64种。(2)轻度干扰下,木荷次生林群落乔木个体径级呈倒"J"型分布,个体数呈现低高度级中高度级高高度级分布,群落天然更新能力强;中度干扰下,乔木个体径级呈正态分布,低、中高度级乔木个体数多,群落稳定;重度干扰下,乔木个体径级呈近似正态分布。(3)木荷在不同强度干扰群落中依旧占据优势地位。重度干扰下,大熊猫主食蓉城竹(Phyllostachys bissetii)濒临消失,该灌木层新出现细叶楠(Phoebe hui)、宜昌润楠(Machilus ichangensis)等乡土树种幼苗,草本层遭到严重破坏。(4)随干扰强度的增加,乔木层、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均降低,草本层降幅最大;灌木层各指数值在中度干扰群落中最大,符合中度干扰假说。【结论】重度人为干扰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乡土树种萌发生长,但普遍会引起植物物种多样性消失,群落发展不稳定,不利于植被恢复和物种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19.
对退化草原自然恢复演替过程植被变化的研究是认识其恢复过程、机理、探讨恢复的限制因子和进一步制定快速、低投入生态恢复措施的基础。通过对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带退化草原的恢复过程研究可知,在退化草原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高度上升;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增加;物种数先增加后降低逐渐趋于稳定。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先明显增长后趋于平缓稍微有所下降,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再减少,这一变化与该区草原植被特征及人为干扰活动有关。即在禁牧初期,一些一、二年生植物的侵入,以及退化群落中建群种、优势种得以优先恢复,所以植物群落各特征都呈增长趋势;而随着禁牧年限的增长,草原群落结构趋于稳定,各植被生态特征变化都呈平稳波动。  相似文献   

20.
香格里拉县典型区段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径流小区观测、植被群落调查、土壤理化分析等途径,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纳帕海周边区域的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退化陆生生态系统,通过自然恢复和人为诱导修复,生态系统功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有所改善.根据植被群落结构和进展演替趋势分析,天然次生林的生态功能最好,人工混交林和灌丛次之,荒草丛最差;灌丛的土壤理化效应最佳;天然次生林和灌丛有较好地减少土壤流失的作用.坡耕地是退化最严重的脆弱生态系统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