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对广西大明山退化生态系统植物生长研究表明,不同恢复阶段立木的直径生长量比较接近,平均值变化在0.24~0.37cm/年之间,不同个体间差异明显,不同恢复阶段的群落中,立木的生长特点不同,采伐迹地在林木创伤得到一定恢复后,出现较明显的生长恢复,而其它恢复阶段的立木不存在此种生长变化;在退化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零增长和负增长个体,其中,2年恢复期的群落中零增长和负增长个体分别占19.48%和11.92  相似文献   

2.
对大明山退化生态系统34个群落的木本植物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退化生态系统木本植物的密度与植被的恢复阶段紧密相关,2.乔木层植物的密度变化呈现恢复初期(2年)较低,中前期(10~20年)迅速提高,中后期(50年)下降,后期(150~200年)又缓慢回升的趋势,3.乔木层与灌木层植物密度的变化具有相同的趋势和不同的速率,灌木层植物密度变化缓慢。  相似文献   

3.
对大明山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2个群落的温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恢复初期的灌丛群落在气温,地表温度和土温方面均明显地高于恢复期较长的森林群落,在湿度方面又明显地低于森林群落,恢复初期群落温湿特征的变化比恢复期较长的森林群落剧烈。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的生物学特性,采集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不同恢复阶段(裸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和乔木群落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分析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季节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其总数明显上升.表现为齐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土壤剖面上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具体表现为A层〉B层(P〈0.05);从季节变化上来看,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其总数季节变化明显,夏季达最大(6.16×10^6,1.11×10^5,3.16×10^5及6.59×10^6个·g^-1),冬季最小(3.42×10^6,0.45×10^5,1.75×10^5及3.64×10^6个·g^-1),总体上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点(Jp〈0.05)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表现为根际〉非根际(P〈0.05)。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使土壤质量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5.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指示性指标的研究——以缙云山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缙云山退化生态系统5个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灌草丛、马尾松林前期、马尾松林后期、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演替变化的野外调查及其研究,发现:在外部气候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群落演替是群落内物种多样性、群落光吸收、群落气温、乔木层累积盖度和群落极温变化的主导因素,而群落内这些指标的变化明显表现群落的演替进程.通过比较研究缙云山退化生态系统指示性指标,发现群落累积盖度和群落极温振幅可以很好的指示群落的恢复演替进程,其他指标可以作为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以贵州花江喀斯特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生化活性试验法及氯仿熏蒸法分析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微生物熵(qSMBC)的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一年四季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生化作用强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及qSMBC明显上升,即土壤微生物活性明显增强,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使土壤质量得以提高;4个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活性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最强,冬季最弱,总体上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动态特点(P〈0.05),表明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季节动态不仅与温度、降雨等气候因素有关,还受到植被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缙云山退化生态系统5个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灌草丛、马尾松林前期、马尾松林后期、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演替变化的野外调查及其研究,发现:在外部气候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群落演替是群落内物种多样性、群落光吸收、群落气温、乔木层累积盖度和群落极温变化的主导因素,而群落内这些指标的变化明显表现群落的演替进程.通过比较研究缙云山退化生态系统指示性指标,发现群落累积盖度和群落极温振幅可以很好的指示群落的恢复演替进程,其他指标可以作为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区昆虫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同季节对金沙江干热河谷鹤庆段4种类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昆虫群落采用样带调查法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昆虫标本7351号,158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地和灌草丛昆虫多样性较低,灌木林和针阔混交次生林昆虫多样性较高.4种类型退化生态系统雨季昆虫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干季,优势度指数低于干季.不同类型退化生态系统在不同季节昆虫群落优势类群和优势种存在差异.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昆虫物种多样性受到群落植被组成与受干扰程度影响.某些优势昆虫类群可能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有一定阻碍作用.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营造灌木林,对于保护昆虫物种多样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喀斯特地区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治理提供依据,于2011年10月(秋季)和2012年2月(冬季)采用手捡法对黔南喀斯特地区恢复1.5个月(RS1)和1.5年(RS2)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及未被火烧的马尾松人工林(CK)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103只,隶属2门4纲15目28科32类。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不同恢复阶段大型土壤动物存在差异,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增加。在季节变化方面,RS1、RS2的类群数和个体密度季节差异显著,但多样性季节差异不显著;CK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均无显著的季节变化。喀斯特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大型土壤动物随恢复时间的增加,群落结构趋于复杂,但类群数和个体密度稳定性较差,随季节变化呈明显的波动态势。  相似文献   

10.
大明山退化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及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退化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层片结构,高度级结构及其动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的退化程度越严重,群落的层次,层片和高度级结构越简单,随着群落的恢复,群落的层次,层片和高度级结构也得到逐渐恢复,但各自的恢复速率是不同的,人为干扰和立地条件对退化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和动态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姚安县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江上游云南紫色土区小流域水土流失造成的退化生态系统的人为诱导修复进行了监测与评价.结果显示,有自然恢复条件的小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经过4年人为参与的不同措施修复,流域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和功能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生态系统类型增加,较稳定和趋于正向进展演替的生态系统类型的水平分布面积扩大,人为重点修复生态系统类型的立体垂直结构逐渐显现,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增加,土壤理化特性得到改良,土壤侵蚀减弱,森林覆被率提高,修复效果明显.干扰荒草地、人工林、自然恢复和坡改梯措施的土壤流失量3年内分别减少46.9%-50.1%,49.6%-59.3%,29.5%-66.4%和65.1%-76.1%.  相似文献   

12.
采用BIOLOG-ECO测试法研究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根际和非根际、不同层次及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4个恢复阶段AWCD表现出R>S的特点;在土壤剖面上,AWCD具有垂直的变化规律,4个恢复阶段A层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表现出A>B层的特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生境、不同层次、根际及非根际的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土壤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底物的能力表现出"弱—强—弱"的变化趋势,在培养时间48~144 h时利用能力最强,且总体表现为石沟生境利用能力最强;同时,植被恢复过程中AWCD变化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  相似文献   

13.
1989~1990年,在大田条件下对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粳稻等12个品种的每穗颖花退化数等穗部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水稻不同品种每穗颖花退化数差异很大(10~184朵),颖花退化率变化在7.90%~42.04%。依据退化颖花着生的不同枝梗位置可将其分为5种类型,颖花退化主要系伴随2次枝梗退化而发生。随着颖花分化数的增加,颖花退化数有显著的增加。2次枝梗退化数、退化率分别与抽穗期每个分化2次枝梗占  相似文献   

14.
不同退化阶段伊犁绢蒿荒漠草地群落生长季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退化伊犁绢蒿荒漠草地生长季群落变化及动态变化规律,为适时监测、生态恢复及合理利用提供现实依据.[方法]从4-10月逐月对中度、重度、极度3个退化阶段草地群落物种组成、地上生物量、高度、密度和盖度进行动态测定,统计分析退化草地群落在生长季的变化特征与规律.[结果]从春季到秋季同一退化阶段群落优势种始终保持一致;随着退化增强,群落物种组成受月季动态影响逐渐增大,并且多体现在春秋两季.各退化阶段群落数量特征随月份增加基本呈现峰谷交替的波动式下降趋势.4~6月群落数量特征差异显著且规律性强,基本为重度退化>极度退化>中度退化;7月后无明显规律性.[结论]生长季内,各退化阶段优势种相对稳定,其他数量特征波动性较大,4~6月较其他各月更能区分出群落的退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和相似学原理,将退化喀斯特森林演替系列各群落中所有的种划分为5个适应等级种组,并把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划分为6个演替阶段.通过考察不同适应等级种组在不同恢复阶段的变化过程,得出群落动态演替中种组替代规律,并通过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3个评价指标对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进行评价.在这些机理基础之上,基于GIS开发出一套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生态仿真系统,应用于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恢复对策及其变化的研究,制定相应的经营措施,加速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   相似文献   

16.
不同群落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设置临时标准地,对常绿阔叶林采伐迹地不同群落类型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米槠单优群落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功能,其林褥层持水量分别是杉木+杂灌群落和杉木+芒萁群落的1.7倍和3.5倍,土壤层持水量分别高8.99%和9.18%;米槠单优群落生态系统总持水量达3138.9t/hm2分别比杉木上述两人工林群落高9.18%和9.70%.常绿阔叶林采伐后营造杉木人工林,由于受火及降雨浸浊影响,林褥层与土壤层持水性能变差,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1989~1990年,在大田条件下对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粳稻等12个品种的每穗颖花退化数等穗部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水稻不同品种每穗颖花退化数差异很大(10~184朵),颖花退化率变化在7.90%~42.04%。依据退化颖花着生的不同枝梗位置可将其分为5种类型,颖花退化主要系伴随2次枝梗退化而发生。随着颖花分化数的增加,颖花退化数有显著的增加。2次枝梗退化数、退化率分别与抽穗期每个分化2次枝梗占有干重,全穗颖花退化数、退化率分别与抽穗期每个分化颖花占有干重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品种内与品种间的表现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及氯仿熏蒸法分析了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生境、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 C,SMBC)及微生物熵(qSMBC)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过程中SMBC及qSMBC存在较大差异.随着退化喀斯特森林的恢复,SMBC及qSMBC明显上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反映出土壤质量在逐渐恢复;②SMBC在土壤剖面上均表现明显的垂直变化特征.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具体表现为A层>B层,但qSMBC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③SMBC的变化特征在不同生境间表现为:除裸地恢复阶段外.其它三个阶段总体上表现为石沟比石槽和土面两个小生境偏大的特点,这是因为石沟生境有利于微生物类群和土壤动植物群体的繁殖,但qSMBC的变化刚好与之相反;④sMBC及qSMBC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前者表现为根际>非根际.后者表现为根际<非根际.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中度石漠化地区不同生境小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中度石漠化地区小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和限制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演替的进程,为客观定量地认识中度石漠化区域不同生境小气候特点及差异,对典型中度石漠化区域开展实地小气候观测,统计分析不同生境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石面小生境中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均最高,且日变化剧烈;石洞小生境中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土壤温度均最低,土壤含水量最高,属于小气候最为极端的两种小生境.各小生境中乔灌草群落的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土壤温度均明显低于藤刺灌草群落,表明乔灌草群落对于小气候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滇西岩溶山区土壤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恢复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退化土壤的恢复是目前生态重建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岩溶地区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对云南西部岩溶地区洱源县炼铁山区土壤退化现状和土壤特性的分析研究表明:人为活动已引起岩溶山区土壤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退化;不论是次生林或人工林,还是坡耕地、果园和桉树林,与人为干扰较小的阔叶林相比,都呈现明显的退化现象;而坡耕地和桉树林的退化尤为严重.在分析云南西部岩溶山区土壤退化状况及退化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