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额济纳绿洲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根据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要求和额济纳绿洲的生态环境状况,采用遥感监测和地面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完整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以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全面掌握其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以及各类生态治理工程的生态响应,为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2.
黑河流域额济纳绿洲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黑河流域额济纳绿洲是我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的荒漠绿洲。干旱荒漠绿洲有其自身的景观生态特点。根据地貌、水文条件状况及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等因素将额济纳绿洲划分为3个景观格局分析单元即古日乃拐子湖盆区、冲积平原区、马鬃山剥蚀低山残丘区,依据景观生态特点划分出10个景观嵌块体类型。利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分析了荒漠绿洲景观格局及其变化,得出额济纳荒漠绿洲景观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说明额济纳荒漠绿洲区生态环境退化已十分严重,必须进行维护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是我国西部干旱区具有重要生态防护功能的绿洲,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绿洲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通过分析绿洲水环境变化特征、植被演化特征和土地生态变化,提出了额济纳绿洲生态恢复和重建对策,旨在提高绿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变化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制止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介绍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的自然概况,分析近年来该区域植被退化、水资源减少、土地沙化等环境恶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造成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黑河下游的地表水径流减少,其次是人类活动的破坏。提出了协调管理全黑河流域水资源、采用科学的节水措施这一控制额济纳绿洲环境继续恶化的治理措施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额济纳旗绿洲生态环境的遥感动态监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干旱区利用光学遥感可以对其沙化状况、治沙效果进行监测 ,得到良好的监测效果。利用 L and-sat TM遥感图像并结合 GIS分析了绿洲最近 15 a来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分析表明额济纳沙漠化土地已遍布全旗。( 1)绿洲北部、东部等的湖泊水体范围在锐减 ;( 2 )绿洲面积在明显减少。2 0 0 0年比1986年后 15 a来绿洲面积减少了 6 1.48% ,平均每年面积递减 4.39% ;( 3)绿洲质量及盖度在下降。绿洲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水资源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因此 ,通过引进现代高新技术如遥感的监测与系统地分析及科学地治理 ,额济纳旗绿洲生态恢复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以来,额济纳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引发众多学者对其环境变化及驱动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对黑河下游天鹅湖-2孔湖泊沉积柱状岩芯的多环境指标的分析,同时参照相关的历史文献记录,提取了其中包含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信息.根据湖泊沉积记录与历史文献记录的对比研究,将额济纳地区近200 a环境演变分为7个阶段.近200 a来额济纳地区环境演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水系变迁包括额济纳河的溯源退缩和尾闾湖泊的萎缩干涸;二是额济纳绿洲退缩,土地荒漠化加剧.影响该地区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水环境的变化成为额济纳绿洲荒漠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 ) 内蒙古决定在西起贺兰山、东到兴安岭的狭长地带建设绿色防线 ,树起祖国北方一道生态屏障。“十五”期间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全区基本上遏制住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局面 :在西部 ,使额济纳河流域、贺兰山、孪井滩三片沙漠绿洲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额济纳绿洲生态用水的计算,并结合2001年和2010年两期森林资源调查情况得知,额济纳绿洲的生态用水量需16亿t,方可保证目前绿洲的胡杨林、沙枣林、红柳林植被和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2001年至2010年黑河上游对额济纳的实际分水量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胡杨的更新,特别是对胡杨幼、中龄林影响最大,中龄林面积减少2 930 hm~2,损失近95%。根据对绿洲生态用水的计算,按目前的黑河上游的给水量,胡杨林等绿洲植被只能保证成熟林维持在存活状态,种群接近于衰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2013-2020年额济纳绿洲核心区景观稳定性动态及其驱动机制,为荒漠绿洲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高分一号遥感影像,借助景观格局指数、景观稳定性模型与地理探测器,研究额济纳绿洲核心区景观稳定性动态及影响因素。[结果] ①额济纳绿洲核心区景观类型以未利用地、林地和草地为主,2020年3者占总面积的90.98%;2013-2020年,研究区景观连通性、均匀度降低,聚集度、优势度增加,多样性、异质性增强,景观形状趋于简单化、规则化。②研究区景观稳定性呈“总体不稳,局部较稳”状态;2013-2020年景观稳定性变化呈“大部分不显著,局部有变动,冷点多于热点”趋势。③地下水埋深、供水量和植被变化对研究区景观稳定性变化的影响较大;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城镇建设、耕地扩张、旅游活动干扰等)和人口增长是地下水埋深、供水量和植被变化的诱因,间接引起景观稳定性的变化;各驱动因子之间存在交互增强效应。[结论] 2013-2020年额济纳绿洲核心区景观稳定性整体较低且呈下降趋势,干旱的气候条件、耕种、旅游和城镇建设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是导致研究区景观稳定性降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绿洲生态环境及其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绿洲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剖析了目前绿洲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指出绿洲干旱缺水、人地关系失调、绿洲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致使绿洲生态环境恶化、土地退化、土壤盐渍化、绿洲荒漠化等生态问题突出,直接危及绿洲的生存。为此,提出了加强绿洲建设,保护绿洲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干旱荒漠区植物骆驼刺的耗水规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然植物的耗水量是其生态需水量的一部分,也是确定其生态需水量的基础。额济纳旗位于黑河的下游,属于干旱荒漠区,全区域只在河流沿岸依靠地下水形成天然绿洲,骆驼刺是天然绿洲上的一种常见多年生天然矮灌木,具有额济纳旗天然植物根系生物量比地上部分生物量大的多且侧根十分发育的共有特点。因此搞清骆驼刺的耗水规律及耗水量将为认识额济纳旗区域内其它天然植物的耗水量及其耗水规律提供科学的基础。同时也将为维持额济纳旗现有天然生态不再恶化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本文利用由土壤含水量及根系有效长度得到的折算因子与可能蒸散量的积成功地确定了骆驼刺实际蒸散量即其耗水量。得出额济纳旗天然矮灌木骆驼刺林地的年耗水量为132.00mm。并得出额济纳旗矮灌木骆驼刺的耗水量主要来源于潜水蒸发量与土壤贮水量。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蒸散计算方法中,蒸散系数是计算实际蒸散必不可少的参数。本文从蒸散系数的定义出发,在2005年额济纳绿洲生长季连续观测的基础上,运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计算额济纳绿洲草地的实际蒸散量,利用FAO 56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草地的参考蒸散,将实际蒸散与参考蒸散相除即得到额济纳绿洲草地的蒸散系数。通过研究发现:生长季草地的蒸散量(ETc)为446.96mm,从生长季初期开始,草地的蒸散量开始增加,在6月后半月达到最大值6.724mm/d,此后蒸散量开始快速下降,在生长季末期达到最低值1.215mm/d;蒸散系数(Kc)呈现出与蒸散量(ETc)相同的变化趋势,自生长季初期开始蒸散系数快速上升,在6月后半月达到生长季最大值0.623,之后随着草地生长减缓,蒸散系数快速下降,直至生长季末期草地停止生长。对额济纳绿洲草地蒸散系数的计算可以为该地区准确估算草地生态需水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中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介绍了甘肃省的生态环境特点 ,分析了其生态环境现状 ,认为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人口的超负荷对该地区构成了双重压力。指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甘肃省发展的主要因素 ,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是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走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是甘肃省的惟一选择。并探讨了甘肃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方向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指导思想 ;(2 )走建设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生态建设之路 ;(3)实施生态建设富民工程  相似文献   

14.
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看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面临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绿地也经历了从"见缝插绿"到系统规划的转变,涉及城市生态要素的各个方面,也包括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内容.对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城市生态修复的主要内容,对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为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城市绿地规划对城市水土保持产生深刻、深远的影响,共同融入城市生态建设的大环境之中.通过城市绿地系统的建立,恢复受损的城市生态系统,恢复河流的自然风貌,净化、美化城市的水环境系统,完善城市景观,保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为城市创建理想的人居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由"城市中的园林"向"园林中的城市"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新疆皮山县绿洲需水量变化与绿洲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评价新疆地区皮山县在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和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绿洲稳定性,为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与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8—2012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在RS技术的支持下对皮山县绿洲进行了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结合水文和气象数据(气温、降水数据)估算皮山县绿洲15a来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综合需水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结果]皮山县绿洲渠系利用系数低,耕地灌溉定额高,耕地耗水比例大,且社会经济耗水量不断增加。15a间皮山县绿洲需水量增加了2.73×108 m3,现状供给量存在很大的缺口。2010年缺水总量到达2.74×108m3,虽然2012年缺水有所缓解,但自然生态环境缺水量增加,占到水资源总缺水量的59.75%,供需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结论]从现有的绿洲面积看,水资源供给量存在较大的缺口,绿洲已处于极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6.
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水土流失是西部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加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建议 :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长期性与艰巨性的认识 ;以小流域为单元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综合开发相结合 ,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以基本农田建设为突破口 ,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与提高农业生产结合起来 ;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加强政策扶持 ;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服务 ,提高工程建设实效 ;加强法制建设 ,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改进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按区域生态工程类型分工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新疆干旱区博乐市生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结合遥感方法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生态变化,为该区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博乐市1997年、2007年和2016年3期Landsat系列影像为数据源,提取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4个指数,通过主成分分析耦合出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博乐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研究区属于MODS(山地—绿洲—荒漠)系统,总体RSEI指数较低,由差和较差主导;1997—2016年博乐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呈明显改善趋势,遥感生态指数RSEI从0.250提高到0.422,等级为优和良的比例从11.24%上升到26.20%;改善的区域面积明显大于变差的面积,改善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地、中部绿洲和南部天山西部北麓荒漠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绿洲的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区域。[结论]荒漠生态建设和扩大绿洲面积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积极影响,同时也要合理配置资源和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