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作单季晚稻的高产高效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明 《湖北农业科学》2011,(18):3684-3686
为进一步明确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高产高效技术途径,利用台州境内6个县(市、区)7年间222组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的穗、粒、重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提出了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高产高效技术途径,即在保证有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适当兼顾粒重。  相似文献   

2.
为追一步明确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途径,本文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穗、粒、重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提出了单季杂交晚稻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途径:在保证有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适当兼顾粒重。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穗、粒、重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提出了单季杂交晚稻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途径:在保证有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结实率,主攻大穗,适当兼顾粒重.  相似文献   

4.
为了选育亚种间超高产杂交晚稻新组合,利用偏粳型广亲和系DT713与强恢复系明恢63杂交,经7代系统选育,于1992年育成了亚种间偏籼型新恢复系198。该恢复系具有丰产性好,恢复复力。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丹旱糯3号是丹东农科院稻作所旱稻研究室通过籼粳亚种间复合杂交,采用集团与系谱法相结合选育而成。1984年以矮秆的5057为母本.抗病、大穗的IR26/早丰γ为父本,有性杂交.至1993年选育出旱稻新品种丹粳5号。1994年由丹粳5号繁种田选出优良糯型变异株;1995年在所内旱稻试验田株系圃种植,  相似文献   

6.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探讨了籼型、偏籼型、粳型水稻的亲和力及遗传特点。结果表明,类型间亲和力的亲子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亚种间杂交表现型差异显著。选择适当的亲本可提高子工亲和力优势,亲和力的遗传力、遗传进度及相关遗传的估算,均为籼型对籼型:籼型对偏籼型>籼型对粳型。籼型与粳相互杂交只有在一般配合力高的籼型亲本与粳型杂交才可能获得高亲和力的后代。但该性状的基因加性作用不如种间杂交,故出现的频率低,广亲  相似文献   

7.
籼粳交后代亚种分类性状与经济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对水稻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 ,分析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亚种分类性状与经济性状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亚种分类性状与主要经济性状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 ,依据这些相关关系可以利用程氏指数亚种分类性状进行籼粳杂交亲本和杂交后代的适宜选择  相似文献   

8.
《北京农业》2012,(26):51
正一个人,为了一粒种子,付出了27年心血,无悔无怨。他就是马荣荣,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利用水稻籼粳杂交集聚亚种间有利基因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强优势杂交水稻组合是我国杂交水稻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籼粳间杂交晚稻育  相似文献   

9.
甬优系列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和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市1975年开展“三系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一直未间断。课题组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坚持育种科研,并根据生产和科研实践,适时调整育种目标,修正育种思路,改进育种方法,先后开展晚粳型杂交水稻、晚粳糯型杂交水稻以及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并取得成果。2001年以来,  相似文献   

10.
籼粳稻杂交后代易产生超亲变异和优势,蕴藏着巨大的遗传潜力.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寄希望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直接利用,但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解决途径有赖于对籼粳分化与杂种优势机理的深入研究.对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分化、籼粳稻分类的方法与评价、籼粳稻杂交育种的历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籼粳分化程度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籼粳稻杂交后代中亚种特性与经济性状的关系及生态环境对籼粳交后代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为超级稻选育中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直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旱稻新品种丹旱糯3号是丹东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旱稻研究室通过籼粳亚种间复合杂交,采用集团与系谱法相结合选育而成。1984年夏以矮秆的5057为母本,抗病、大穗的IR26/早丰γ为父本,有性杂交,经丹东、海南两地繁殖、定向选育,至1993年选育出旱稻新品种丹粳5号。1994年由丹粳5号繁种田选出优良糯型变异株;1995年在所内旱稻试验田株系圃种植,编号为旱株18;1996年在所内旱田种植,  相似文献   

12.
以遗传力较高且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以及反映籼粳稻遗传差异的部分籼粳分类性状,估测亲本间遗传距离。同时研究了代表双亲遗传差异的遗传距离与籼粳亚种间杂种一代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亲本间遗传距离增大,亚种间F1的株高、播种至抽穗日数、穗长、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和单株草重显著增加;在广亲和基因参预下,随着亲本间遗传距离增大,亚种间F1的千粒重、结实率和充实系数等结实特性变差但并不严重,遗传距离较大的亚种间F1平均单株粒重优势显著大于品种间F1,但遗传距离与亚种间F1,单株粒重优势的相关系数(-0.019)不显著。本文还就遗传距离在预测预报籼粳亚种间杂种一代优势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以籼稻不育系培矮64S为测验种,对美法澳长粒形粳稻与桂99等的杂交后代38份F4材料进行亲籼性鉴定。结果表明:全部材料都属于可育组,并具有较好的一般亲籼性,它们与籼测验种的大部分杂交F1表现出远远超过一般籼粳杂种一代的结实率,单株颖花数和产量优势明显,显示出在生产应用上较大的潜在利用价值。认为以长粒形粳稻或长粒形热带粳稻为亲本培育偏粳型强优亲籼系,应该是南亚热带气候区选育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的细长粒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甬优9号在台州作单季晚稻栽培的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抗性和米质等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甬优6号在台州作单季晚稻栽培的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抗性和米质等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常规育种工作中,最棘手的两大难题:一是后代性状“高度分离”;二是后代”结实率低”。 本研究认为:形成籼粳杂交后代“结实率低”的原因有二:1.花粉的可育率低;2.柱头对自花花粉的不亲和性。 形成籼粳杂交后代性状“高度分离”的原因有四:1.子房的可育率接近常值,但花粉的可育率较低,尤以低世代子房的可育率极显著地高于自花花纷的可育率;2,柱头对异花花粉的亲和性;3.同花期不同基因型外界花粉的介入,即天然异交;4.误选。 本研究旨在为籼粳亚种间杂交后代性状的快速稳定,提供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矮化云南地方粳型高秆陆稻品种,选用矮秆籼型水陆稻与具有广亲和性的云南地方陆稻品种杂交,以探讨能否在矮化株高的同时解决籼粳杂交育性低的问题.本试验中,除紫米糯×三磅七十箩F1代株高表现为完全显性外,其余组合均为不完全显性.各籼粳稻亚种间杂交组合的株高遗传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粳稻三磅七十箩和870136/小蜂谷-17虽然被认为具有广亲和基因,但它们对不同籼稻的杂交亲和性不同.三磅七十箩对UPL Ri-5、CICA6、紫米糯有较好的亲和性,而对册亨紫晕糯-1的亲和性较差;780136/小蜂谷-17对矮仔占、Tos4020的亲和性较差,而对Nduguri、矮黄糯有较好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广亲和基因的参与下用矮籼矮化高秆陆粳的同时有希望选到高结实率的后代,通过此途径矮化云南高秆陆稻是可行的.根据已有研究,作者认为任何性状都受多个基因控制,而所能检测出的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数目则决定于试验材料间的遗传差异,遗传差异越大所能检测出的基因数目越多.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新组合甬优12号在椒江地区作单季晚稻栽培的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抗性和米质等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用粳籼糯多元杂交选育而成的粳稻品种GC9具有下列特点:①早粳型,茎秆粗壮、穗大粒多、大粒,经济性状较好;②对粳型测验种和个别籼型测验种杂交育性正常,亚种间亲和谱窄。故特称之为特殊广亲和品种(Special wide compatibility variety,SWCV);③对培矮64S等部分籼型两用核不育系有专化性的亲和力和强恢复性,配制出的亚种间杂交稻组合表现高而稳定的结实率和充实度以及良好的产量结构和高产潜力,可作为亚种杂交稻的优良粳型恢复系开发利用。此类SWCV拓宽了亚种间杂交稻粳型恢复基因源和选育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科技》2004,(12):7-10
籼粳亚种阃杂交晚稻组合——协优9308,Ⅱ优明86,特优稻——中香1号,冈优725,优质杂交早籼——华优桂99,优质高产香型杂交水稻——宜香15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