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2006-2014年峨山县3个主栽玉米品种灰斑病的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调查,并研究了同一品种不同播种期对病害发生流行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开始发病及进入暴发流行期时间存在差异,病害发生严重度也不同。表现为发病越早的品种,受害的严重度越高。总体看,本县玉米灰斑病于7月上、中旬进入喇叭口期开始发病,当温度适宜、降雨量偏大、相对湿度偏高时,有利于灰斑病的发生与流行,8月中、下旬进入抽雄期至灌浆期时迅速暴发流行。播种期的早晚与病害的发生流行轻重和最终玉米产量的高低关系密切。株发病率、病情指数随播种期的推迟而上升,最后,导致的产量损失率随之也逐渐上升。玉米灰斑病发病始期在7月上旬,抽雄期至成熟期玉米灰斑病病情发展最快。  相似文献   

2.
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小斑病和灰斑病是我国玉米主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这两种病害都喜温暖、潮湿的环境,且主要在玉米抽雄后发生.其中灰斑病自1991年在辽宁丹东、庄河大发生后,目前已蔓延到全国各玉米产区.由于目前缺少抗灰斑病的杂交种,其为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对于小斑病,20世纪60年代,由于大面积推广感病杂交种,小斑病的为害日趋严重:70年代后,随着抗病品种的推广,小斑病的发生和为害基本得到了控制.但由于抗病性品种的大面积单一化种植和全球的气候变暖,玉米小斑病在我国的发生也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鉴于其对玉米生产的潜在威胁,笔者对1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以期明确不同玉米自交系的抗性差异,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豆灰斑病流行因子和预测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1989年调查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年份灰斑病流行程度与大豆生长季节的气象条件有关。6月下旬连续3天以上满足日平均气温≥18℃,日最低温度≥12℃,且相对湿度>80%或降雨量0.1mm以上(气象日)的气象条件,病菌就能侵入大豆叶片,经8—15天后叶片就会有病斑出现,温度越高,病害显症越早。大豆成熟前叶部病害发生程度与7天前气象日累加值呈显著指数相关。籽粒发病程度与大豆开花后20天至35天之间的降雨量、雨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平均温度≥20℃且日平均相对湿度≥85%的天数呈显著正相关,分别运用 Log-istic 函数和 Fuzzy 函数建立了较为准确的预测叶部和籽粒发病程度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4.
玉米纹枯病调查研究初报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1995-1996年调查研究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菌核、病残体和病土是该病的初次侵染源;无论是春玉米或晚玉米,及不同玉米品种,其病害始发期均在8-11张叶期,以10-11张叶期出现的频率最高;病斑激增期从玉米抽雄期到灌浆期,且病情发展很快。该病除了多晴少雨天外,无明显的停滞期;不同玉米品种发病程度也有差异;同一品种在栽培环境不同时,其发病程度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5.
气象因子对焉耆盆地打瓜炭疽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新疆焉耆盆地打瓜炭疽病发生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焉耆县种植的新籽瓜1号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定时系统调查的方法,对打瓜炭疽病病情指数与日平均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降雨量、累计降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打瓜炭疽病从6月上旬开始发生,7月上旬到7月中旬为病害快速增长期,7月下旬达到高峰;日平均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降雨量、累计降雨量等气象因素与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王桂清  陈捷 《植物保护》2006,32(5):26-28
利用玉米灰斑病菌株20-47、感病玉米品种(掖单13)和抗病玉米品种(沈单10号),在人工气候室和自然条件下对影响玉米灰斑病菌侵染的环境条件和寄主生育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是属偏高温高湿类型的病害,在温湿度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病害就难以完成侵染发病;病菌接种侵入的最佳温度为25℃左右,水滴条件下侵染最容易;土壤条件特别是氮、磷肥如果施用不均匀、不足或过多,也都可以对结果产生影响,在通常情况下,增施氮、磷肥能提高玉米对灰斑病的抗性;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对鉴定结果的影响不明显,但光暗交替更有利于寄主发病;寄主不同生育期对病原菌侵染寄主的影响不同,11~12叶期(喇叭口期)接种,病菌较易侵染。  相似文献   

7.
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稻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毒性病害。本文通过大田调查、田间试验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表明品种抗性、种植方式、播种期、播种地段和气象因子等是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不同类型水稻的发病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杂交稻发病最重,糯稻发病次之,常规稻发病最轻。同一类型的杂交稻不同品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耐)病性存在较大差异。‘特优161’最感病,‘华优638’最抗病。抛栽田比移栽田和直播田发病轻。不同播种期显著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率。在化州稻区,播种早的发病重于播种迟的。晚稻秧田靠近早稻本田的田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重,秧田远离早稻本田的田块发病较轻。6月中旬-7月上旬降水日数、6月下旬-7月上旬相对湿度和8月上旬平均最高气温等气象因子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8.
云南昭通苹果早期落叶病流行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苹果早期落叶病是影响苹果生产的重大病害,据报道苹果早期落叶病是褐斑病[Marssonina coronaria(Ell.et Davis)Davis]、斑点落叶病(Alternaria mali Roberts)、灰斑病(Phyllosticta pirinaSacc.)等多种病害的统称。通过在云南昭通系统调查影响苹果早期落叶病的主导因素品种及栽培模式,检测和统计病原菌种类及数量,调查早期落叶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结果表明云南昭通苹果产区早期落叶病主要包括由M.coronaria引起的褐斑病和由A.mali引起的斑点落叶病,没有发现由P.pirina引起的灰斑病和其他病害。早期落叶病发病时间与品种关系密切,‘金帅’从5月下旬开始发病,8月初为发病高峰,9月底病害结束。‘红富士’则5月中旬开始发病,8月底达到发病高峰,10月底结束。不同品种和栽培方式对早期落叶病的发生程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玉米灰斑病菌生理分化的鉴别寄主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米灰斑病现已成为北方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但国内外关于玉米灰斑病菌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 Daniels致病力分化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尚未建立该病菌生理分化的鉴别寄主系统,无法明确我国是否存在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类群或生理小种及优势菌群和分布,限制了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种合理布局和抗病育种工作,因此研究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鉴别寄主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作者采用田间成株期鉴定技术,对不同的玉米灰斑病菌菌株进行致病力划分,研究其鉴别寄主体系。  相似文献   

10.
恩施自治州地处湖北省山区,玉米种植面积很大,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玉米的常年种植中,玉米灰斑病一直是我州玉米上的一种常见病害。由于许多玉米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逐年丧失,以及在生产中高氮肥栽培和后期管理不足等各方面原因,玉米灰斑病已经逐渐成为我州玉米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玉米灰斑病的危害程度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在中高海拔山区,玉米灰斑病危害严重,对玉米的产量造成较大损失。  相似文献   

11.
玉米瘤黑粉病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调查研究了沈阳地区田间玉米瘤黑粉病2004年自然发病情况,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玉米品种的产量损失率为1%~10%,都是玉米瘤黑粉病的抗病品种;其中辽单37和辽单120是抗病品种,产量损失较大;新铁单10、沈农1号、丹玉90、铁单17和沈单12是中抗品种;铁单16、掖单2和沈单14是高抗品种,产量损失较小。玉米育种时,应当先从铁单16、掖单2和沈单14等抗病品种中选取,缩短育种周期,加快玉米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2.
The average endogenous GSH content of eight lines of inbred corn was almost twofold greater than ten varieties of hybrid corn. When inbred and hybrid corn lines were treated with R-25788, the average GSH content increased by 56 and 95%, respectively. R-25788 protected two special inbred corn lines, GT 112 (atrazine susceptible) and GT 112 RfRf (atrazine resistant) from EPTC injury by increasing the GSH content and GSH S-transferase activity in roots. Most of the radiolabel from [14C]R-25788-treated plants remained in the root tissues whereas the radiolabel in [14C]EPTC-treated plants was evenly distributed between foliar and root tissues. From radiolabel experiments, hybrid corn seedlings were found to absorb more R-25788 from soil than EPTC.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inbred and hybrid corn in the amounts of R-25788 or EPTC taken up or in the enhancement of GSH S-transferase activity caused by R-25788.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玉米生产品种和部分自交系对纹枯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续两年对山东省72份玉米生产品种和30份自交系材料在田间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采用被病原菌侵染的高粱粒作为接种物,在玉米拔节中后期接种,按照国家玉米区域试验抗性鉴定标准进行病害分级评定和抗性评价。在102份材料中抗性级别为高抗、抗、中抗、感、高感的比例分别为1.96%、20.59%、24.51%、33.33%、19.61%,生产品种‘登海3号’和‘聊玉22号’对纹枯病表现高抗。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主要玉米对矮花叶病抗病性的鉴定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1998年选取山西省当前推广和拟推广玉米杂交种及亲本自交系,采用自然感染与人工接种相结合方法,对MDMV抗性和F1抗性遗传进行了研究,旨为选育推广抗病品种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双亲抗×抗、感×抗,其杂种F1抗性表现显性效应,F1病情指数0~8.2,均可达到抗病保产的目的,但感×抗必须在无病区制种才能获得成功.试验认为抗×抗是选育抗MDMV杂交种最佳组配方式,感×抗应视为过渡组配方式加以利用,而感×感,F1病情指数31.9~37.5,产量损失严重,应禁止在病区制种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玉米抗南方锈病种质标记基因型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阐明玉米抗南方锈病种质的标记基因型和遗传背景,利用7个与玉米抗南方锈病3个基因连锁的SSR标记鉴定了38份抗病玉米种质的标记基因型,并采用40个多态性SSR标记对39份抗南方锈病的玉米自交系和6个标准测验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7个与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将38份抗病种质鉴定为17种标记基因型,表明可能存在多样的抗性基因组合方式;辽2204等9份种质仅扩增出齐319的标记基因型,沈136和W456仅扩增出W2D的标记基因型;种质LO932未扩增出与齐319、P25和W2D相同的标记,可能携带新的抗南方锈病基因;相近遗传背景的抗性种质分属不同的标记基因型,表明抗病种质可能携带的抗南方锈病基因在育种选择中发生了分离。40对多态性SSR引物在45份自交系中共检测出115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2.88个等位基因,变异范围为2~4;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4649,变化范围为0.1258~0.6951;通过UPGMA聚类分析,39份抗病材料被划分到以标准测验种为代表的6个杂种优势亚群中,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这为在育种中合理利用抗源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6.
甘蔗褐锈病是目前中国蔗区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为明确近年国家甘蔗体系育成的50个新品种(系)对甘蔗褐锈病的抗性,确定其应用潜力,本研究通过在甘蔗褐锈病高发蔗区云南德宏、保山2个区域化试验站,采用田间自然抗性调查与分子标记辅助鉴定抗性基因的方法,于2014年和2015年对中国近年选育的50个优良新品种(系)及2个主栽品种进行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分子检测及自然抗性评价。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结果表明,50个优良新品种(系)及2个主栽品种中,高抗至中抗的有34个,占65.38%。其中15个材料表现高抗,占28.85%,16个材料表现抗病,占30.77%,3个材料表现中抗,占5.77%;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共29个抗病材料含有抗褐锈病基因Bru1,出现频率为55.77%,表明中国近年选育的优良新品种(系)中抗褐锈病性主要由Bru1控制;其余5个抗病材料均不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暗示除了Bru1外,可能还有其他抗褐锈病基因存在。不同系列品种田间感病品种的频率和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频率不同,粤糖系列品种感病品种的频率最高达到60%,含Bru1的频率最低,只有30%,抗性最弱;云蔗系列品种感锈病品种的频率最低只有12.5%,含Bru1的频率最高,达到81.25%,抗性最好。本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甘蔗抗褐锈病育种,选育和推广优良抗病品种,有效防控甘蔗褐锈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优良抗性新品种(系)。  相似文献   

17.
小麦条锈病是长期威胁我国小麦生产安全的重要气传病害。由于病原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群体毒性结构高度变异,我国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经常面临严峻挑战。培育和广泛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因此,鉴定抗源和探究持久抗病基因型的遗传模式能为抗病育种提供抗病新基因和理论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部分持久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和新育成抗病品系的抗性遗传特点尚未明确,本研究中以这些抗病品种或品系作父本,高感病品种‘Taichung 29’或‘铭贤169’作为母本进行有性杂交,构建遗传群体,在成株期利用条锈菌优势小种CYR32进行接种鉴定,分析其抗病性遗传组分及遗传特点。在10个持久抗条锈病品种中,多数品种(8个)由1对或2对隐性遗传基因控制;6个新育成抗病品系中,多数(4个)含有单个抗病基因,隐性或显性遗传偏向性不明显。因此,隐性遗传抗病基因在持久抗条锈病品种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另外,新育成品系‘WJ10-97’对CYR32号小种具有慢条锈性特点,可作为新抗源用于小麦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8.
玉米丝黑穗病原菌侵染的一些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玉米生育早期,以幼芽鞘为材料,对11个抗病性不同的自交系进行了研究。玉米丝黑穗病原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 (Kühn) Clint var.zeae Pass]可在玉米幼芽鞘内表皮上生长和繁殖;其侵染菌丝可直接侵入表皮细胞或通过气孔进入寄主体内。菌丝的侵入诱导了芽鞘内表皮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膜特性的异常变化;抗性不同的自交系对病原菌侵入的反应不同,揭示了在生育早期玉米芽鞘细胞就表现了其固有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9.
以39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2017—2018年在甘肃省张掖市设置田间自然抗旱鉴定试验,筛选抗旱鉴定指标,综合评价玉米自交系的抗旱性。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39份玉米自交系的粉丝间隔时间延长了0~3 d,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干重、籽粒干重、出籽率及百粒重均降低,其中,穗干重、籽粒干重和出籽率3个指标分别为正常灌水处理的81.5%、79%和88.5%。穗干重、籽粒干重和出籽率与平均抗旱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玉米自交系抗旱鉴定的主要指标。利用加权抗旱系数法综合评价筛选出强抗旱玉米自交系10份,其中自交系E28、DH351、陇1222、浚92-8和黄早四,抗旱性达到极强。本研究所筛选到的抗旱自交系可在选育抗旱新品种中加强利用。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玉米品种资源对丝黑穗病抗性鉴定的基础上,用6个抗性不同的自交系,按双列杂交设计,进行了玉米对丝黑穗病抗性配合力和遗传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不同玉米自交系之间的抗性配合力存在着极显著差异。故在玉米抗丝黑穗病育种时,既要重视抗原的筛选,又要对抗原进行抗病性配合力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