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成为重要的农业害虫,正引起高度重视。根据调查“常见危害农作物的蛞蝓主要有黄蛞蝓(Limax flavus Linnaeus)、双线嗜粘液蛞蝓(Phiolmycus bilineatus Bonson)和野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以野蛞蝓尤为突出。蛞蝓繁殖过程比较复杂。对蛞蝓繁殖习性观察研究论述归纳概括为:蛞蝓一年发生2~6个世代,世代重叠复杂。由越冬成体或幼体发育为成体后,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交尾,交尾后2~3 d 开始产卵,隔1~2 d 产卵1次,卵产在潮湿荫蔽土块缝隙2~4 cm 深处。每处产卵数粒至数十粒,卵聚集一堆。产卵期30~80 d,最长160 d 以上。成体一生产卵数量因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在60~400粒之间。温度在12~20℃、土壤含水量在20%~30%时最适合蛞蝓生长发育活动。  相似文献   

2.
<正>蛞蝓又名鼻涕虫、野蜗牛、托盘虫等,属于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分布面积很广,近年在华北地区保护地作物上频繁危害,严重影响了保护地作物的产量以及商品品质。针对保护地草莓田出现蛞蝓危害,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效果很好。一、蛞蝓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0.2~0.25厘米,柔软无外壳,一对触角。具有暗灰色、灰红色、黄白色等各种颜色。卵椭圆形,直径0.2厘米,白色透明,可见卵核,近孵化期,颜色加深,幼体淡褐色,形同成体。  相似文献   

3.
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对农、林业等危害日趋严重,已引起高度关注。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与防治实践,各地采取了不同的防治措施。通过对蛞蝓防治历程的了解、蛞蝓生态与为害特点的认知、蛞蝓防治技术研究的综述,明确蛞蝓防治应以农业防治法为基础,破坏其生存环境,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从中选择针对性强的有效防治途径,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蛞蝓属软体动物门,愎足纲,柄眼目,蛞蝓科。俗称“鼻涕虫”、“游延虫”。蛞蝓主要利用舌头上的锉形组织及舌头两侧布满的细小牙齿把植物组织磨碎,危害多种农作物幼苗和蔬菜,使蔬菜叶片形成较大缺刻,排泻物污染叶片,降低蔬菜产量和品质。而一般杀虫剂对蛞蝓防治无明显效果,因此2003~2004年我们在阿瓦提县对蛞蝓防治进行了探索,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野蛞蝓又名鼻涕虫,主要分布于江南各省及河南、河北、新疆、黑龙江等地,近年来北方大棚内常有发生。野蛞蝓主要危害幼苗、幼嫩叶片和嫩茎,将幼  相似文献   

6.
野蛞蝓是四川省宜宾、泸州市烟区烤烟苗期的主要害虫,其危害主要是取食叶片,造成孔洞,严重时取食烟草生长点,造成缺苗。一、野蛞蝓在烟田的生活习性野蛞蝓在四川宜宾筠连、兴文、泸州古蔺、叙永等烟区1年发生4~6代,以各种虫态在植物根际、土壤缝隙等处越冬,越冬场所一般在土地下15~20cm。越冬期间如天气温暖,仍会爬出土壤活动。野蛞蝓周年有春、秋两个发生盛期。春季日均气温升至10~12℃以  相似文献   

7.
<正>一、蛞蝓1.蛞蝓危害特点。蛞蝓又称"鼻涕虫"、"软蜗牛",从2012年在鲁南以及鲁西南地区设施越冬草莓上开始危害,特别是2014年冬季山东南部持续高温,该害虫对草莓危害较为严重。该害虫昼伏夜出,初孵幼体取食叶肉,稍大后用齿舌刮食叶茎等,造成孔洞、缺刻  相似文献   

8.
防治蛞蝓的新方法最近,一家英国遗传公司试验使用线虫来防治作物的蛞蝓和蜗牛。其机制是线虫进入到蛞蝓的外膜底下以抑制它进食,致使蛞蝓在几天内死去。而线虫则继续留在蛞蝓体内繁殖,产生侵染性幼虫,该幼虫被释放出来后可杀死更多的蛞蝓。目前,该公司正着手开发一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伊犁河谷区域内露地和保护地蔬菜田中野蛞蝓发生危害情况愈来愈严重。2010年春季、秋季野蛞蝓在伊犁河谷露地蔬菜及各温室大棚发生危害较常年极为突出,尤以露地蔬菜苗期的白菜地受害最重,给蔬菜种植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防治该虫危害,降低其在作物田的危害水平,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针对野蛞蝓的防治以农业防治为主,必要时辅以化学防治,可以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野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 L.)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俗名无壳蜒蚰螺、鼻涕虫、粘粘虫,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近年来,在北方地区随着大棚日光温室蔬菜面积不断的扩大和蔬菜种类的增多。野蛞蝓已成为大棚蔬菜生产中的主要地下害虫之一。为了有效地预防野蛞蝓在大棚温室蔬菜中的发生和为害.我们在本地露地和大棚温室蔬菜生产中对野蛞蝓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作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和试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双线嗜粘液蛞蝓近年来在浙江宁波鄞州区逐渐成为严重为害果树和蔬菜的一种重要的有害软体动物。研究表明:该蛞蝓一年发生1代,具有怕光喜阴、趋甜趋香、耐饥力强、分泌粘液多等习性,其适宜生存温度为15—25℃。用高温闷棚、设置柴油阻隔带、撒施石灰粉及毒饵诱杀等措施,能有效防治桑果园及蔬菜地蛞蝓。  相似文献   

12.
野蛞蝓是四川省宜宾、泸州市烟区烤烟苗期的主要害虫,其危害主要是取食叶片,造成孔洞,严重时取食烟草生长点,造成缺苗. 一、野蛞蝓在烟田的生活习性 野蛞蝓在四川宜宾筠连、兴文、泸州古蔺、叙永等烟区1年发生4~6代,以各种虫态在植物根际、土壤缝隙等处越冬,越冬场所一般在土地下15~20cm.  相似文献   

13.
野蛞蝓属于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的软体动物。菜农俗称野蜗牛,鼻涕虫。近年来,大棚、温室连年发生,为害相当严重。一、分布与为害该种害虫分布广、食性杂,为害作物多,主要为害温棚及露地的十字花科、豆科、茄科、瓜类,麻、烟草等作物。野蛞蝓最喜食萌发的幼芽及幼苗,造成缺苗断  相似文献   

14.
<正>一、危害症状1.桃小食心虫。成虫为灰褐色幼蛾,幼虫桃红色,危害苹果、李子、杏等,每年发生1~2代。第1代成虫一般于6月中下旬羽化,在幼果上产卵,卵孵化为幼虫后钻入幼果为害。8月上中旬第2代羽化。2.李小食心虫与梨小食心虫。成虫是黑褐色幼蛾,幼虫桃红色,危害李子、苹果、梨等,每年发生2代,以茧在土中越冬。第1代成虫6月初羽化,在果实上产卵,约1周便孵化为幼虫,而后钻人果内为害,被害果变红易  相似文献   

15.
记述了丽步甲陕西亚种Carabus formosus nili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在陕西杨凌地区,该虫1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冬。成虫在5月上旬至10月下旬活动,分别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及8月下旬至9月中旬产卵。卵期7~9 d;幼虫2龄,历期分别为4~6 d,14~18 d;预蛹期16~19 d;蛹期7~10 d。成虫以蜗牛、蛞蝓、蚯蚓及多种鳞翅目幼虫为食,幼虫主要以蜗牛为食。  相似文献   

16.
野蛞蝓属于软体动物,俗名旱螺、鼻涕虫等.在云南、四川、贵州发生严重,是西南烟区的主要害虫.野蛞蝓食性杂,除为害烟草外,还取食玉米、马铃薯、黄豆、白菜、花椰菜、番茄、牛皮菜、菠菜、瓜类、辣椒、豌豆、蚕豆、油菜等.  相似文献   

17.
花房野蛞蝓的观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蛞蝓(Agriolimax agretis)俗称鼻涕虫,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包头市各花卉温室中均有野蛞蝓为害。野蛞蝓原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市田野中,广泛为害各种农作物。但后来随着南方花卉苗木的不断调运而携入,并且已在包头市各花卉温室中广泛传播开来,成为温室花卉的重要有害虫类。其为害瓜叶菊、美人蕉、扶桑、泡红、君子兰、马蹄莲、金橘、桂花、串红、小丽花等多种花卉。在包头2年发生3代左右,通过对其生活史及习性的观察研究,采用综合方法及时防治,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野蛞蝓是一种近年来在局部地区棉田造成严重为害的有害动物,俗名鼻涕虫。根据我们在东台县安丰公社新新大队调查,有些棉田每亩有虫1—3万头,平均两万头左右。棉花苗期子叶大部被吃光,下部4—6张真叶被害面积达20—50%,严重地影响了棉花苗期早发。同时,野蛞蝓还能危害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了了解野蛞蝓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我们在开门办学期间对野蛞蝓进行了一些调查与试验,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唐雪辉  毛凯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038-2038
蛞蝓分布广,寄主多,是我国大多数农作物和温室植物的常见害虫。笔者首次报道了蛞蝓对石菖蒲的危害,并提出了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0.
<正> 苗期主要害虫有小地老虎、蝼蛄、蛴螬、金针虫、蜗牛及蛞蝓等。一、害虫识别及危害特点 1.小地老虎。小地老虎俗名“土蚕”、“地蚕”、“切根虫”。主要危害茄果类、瓜类、豆类、十字花科等春播(栽)蔬菜幼苗。幼虫灰黑或黑褐色,体表粗糙,体长37~47毫米。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