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成员,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27.6 kb,带有poly ( A)尾.病毒粒子基因组编码6种蛋白,其中位于病毒囊膜表面的纤突蛋白(spike protein , S )是病毒主要的免疫原蛋白基因,IBV纤突蛋白是由2~3个拷贝的S1, S2亚单位组成.由于IBV的特殊的转录合成机制使得S1基因易发生点突变、插入、缺失和基因重组,使得IBV极易产生变异株.S1蛋白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IBV主要的免疫原蛋白,它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及血凝抑制抗体.因此,根据不同地区的分离毒株S1基因的差异,来确定流行IBV的血清型,研究其分子生物学特性,深入分析IBV的变异原因,进一步揭示IBV分离株的变异机制,对从根本上控制IB,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ns Bronchitis of chickens缩写为IB)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传染病.临诊上以气管罗音、咳嗽和打喷嚏为主要特征,幼鸡感染可致死亡,产蛋鸡群感染则导致蛋的产量和质量下降.主要侵害鸡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属冠状病毒科,其血清型极为复杂,目前已知IBV有30多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及变异株间抗原性差异很大,且不断变异,这就给IBV的诊断、免疫及IBV血清型分型带来很大的困难.该病对养鸡业危害极大,从而引起了国内外禽病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上).  相似文献   

3.
夏业才  杨汉春 《中国家禽》2012,34(16):10-14
通过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分离株SD060311和GD080122(肾型)的基因组进行RT-PCR扩增和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其基因组大小分别为27 788 nt和27 407 nt,与已报道的IBV全基因组序列大小不完全一致,但基因组编码基因的顺序与已报道的IBV一致,均为5′cap-Replicase-S-3a-3b-3c-M-5a-5b-N-poly (A)3 ′.与已报道的IBV毒株和火鸡冠状病毒进行比较,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SD060311和GD080122(肾型)分离株自成一支,与中国分离株BJ株和A2株的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冠状病毒的生物信息数据库,且为进一步研究IBV致病机理和变异机制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广西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纤突蛋白S1基因高变区Ⅰ(HVR Ⅰ)和核(N)蛋白基因变异情况及S1和N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本研究应用RT-PCR方法扩增了广西1985年~2008年的21株IBV的S1基因HVR Ⅰ和N基因,并进行了克隆、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发现:广西存在着多种基因型IBV流行;广西IBV分离株S1基因存在广泛的点突变和插入现象;N基因序列存在氨基酸替代现象.21株IBV中12株在S1基因HVR Ⅰ和N基因遗传进化树中均归属相同群,其余毒株却归属不同的群.2005年分离的GX-NN5存在基因重组现象.以上结果表明了广西IBV毒株存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现象,S1和N基因的变异不完全平行,有些毒株间的S1和N基因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具有高度变异的特点,在养鸡业中不断发生变异,产生较多的血清型和基因型,且不同血清型之间缺乏交叉保护,常常导致养鸡生产中的免疫失败,防控难度较大,给我国养鸡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论文从IBV变异的分子机制(基因点突变、插入和缺失以及同源重组)、变异的理论基础(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方面阐述了IBV的变异机理,同时对IBV疫苗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防控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NIB)是一种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肾肿大、尿酸盐沉积为主要症状,造成雏鸡大量死亡、蛋鸡产蛋量下降。IBV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代表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流行,经免疫接种的鸡群也时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 IB)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 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IBV的主要特点是多血清型和高变异性 ,且不同血清型甚至不同毒株之间交互免疫力差 ,主要损伤雏鸡的呼吸道、肠道、生殖系统以及泌尿系统的肾等 ,蛋鸡的产蛋量和蛋的品质下降 ,甚至导致成年鸡死亡 ,给养鸡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 病原1 .1 病原特性  IBV粒子含有 3种特异蛋白 ,即大纤突糖蛋白 ( S或 E2 )、小基质糖蛋白 ( M或 E1)和中心核衣壳蛋白 ( N) ,该病毒的血凝抑制抗体和多数病毒中和抗体是由 S1诱发的…  相似文献   

8.
董世璧  李昺 《中国禽业导刊》2001,18(24):27-27,28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冠状病毒属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传染病。以潜伏期短、传播迅速、发病率高,造成“假母鸡”和重大经济损失为特征。目前在世界各养鸡国家均有发生,并不断出现新的变异株,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鸡群传染病。特别是肾病型等变异株的产生,给养鸡业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因此,IB仍然是养鸡业的一个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例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及病原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简称“传支”)是由冠状病毒科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963年在美国发现肾病变IBV,血清型不同于M ass株,主要引起鸡的肾脏损伤和死亡。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已成为影响养鸡业的四大重要传染病之一。我市某鸡场2006年初发生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冠状病毒科(Comnaviridae)冠状病毒属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疾病.本病的主要特征为病鸡咳嗽、打喷嚏,发出气管哕音;雏鸡流鼻涕;蛋鸡产蛋数量和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新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传染支气管炎病毒的变异 1.1 变异特性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很重要的特性是会发生变异,它是一种不断进化的病毒.病毒表面的s蛋白很重要,与病毒的中和反应、HI活性、免疫性及血清定型相关.S蛋白由S1和S2蛋白组成,S1蛋白基因的改变是病毒不断进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对自1994—2009年从我国5省区免疫鸡群中分离到的37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S蛋白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S1基因序列存在广泛的氨基酸替换、缺失和插入现象,大部分IBV分离株S1基因的推导氨基酸序列变异主要集中在60~63、73~74、97、128、282~299位等。S2基因较为保守,主要在裂解位点后的2~47、122~152位发生氨基酸的替换,可见IBV S基因的不断变异可能是造成本试验所调查的5省区免疫鸡群IB频发的重要原因。遗传进化分析发现本试验所调查地区近十多年来肾型毒株仍是主要流行株,没有或少有4/91型毒株流行。所调研地区鸡的腺胃炎持续广泛地发生,但是从临床腺胃病料中很少分离到IBV,可见IBV不太可能是引起腺胃炎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型与血清型相关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基因型与血清型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以国内不同地区的17株IBV分离株、2株疫苗株(M41、W93)和1株强毒株(X株)为研究对象,经RT-PCR扩增获得20株IBV的S1基因并进行测序.将其分别与GenBank中的20株国内外参考IBV株的S1基因进行序列比较,绘制S1基因系统进化树...  相似文献   

14.
根据已发表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S1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通过RT-PCR特异性扩增出DN-1株的S1基因,产物为1.7 kb,与设计相符.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DN-1株与H52、H120株的S1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7%、99.2%,表明IBV DN-1分离株与疫苗株的S1基因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5.
用RT-PCR扩增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DB01株S1基因,获得了约1.7 kb的基因序列,利用DNAMan软件对DB01株S1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标准疫苗株H120、H52和M41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其同源性均低于80%,亲缘关系比较远.在DB01的S1蛋白氨基酸序列上出现了5个新的糖基化位点,1个糖基化位点丢失,其中有3个变异位点在抗原表位上.亲水性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前,还没有针对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分离株的统一命名系统。为IBV分离株建立统一的、能反映多方面信息的命名体系是很有用的。此外,由于最近发现从火鸡(Meleagris galloopavo)和雉鸡(Pheasianus colchicus)体内分离到的冠状病毒具有和IBV的非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一种广泛分布的重要疾病,对各类鸡(种鸡、肉鸡、产蛋新母鸡)均可在生产上引起显著的经济损失,对商品蛋鸡尤为重要。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是一种冠状病毒,特别偏爱呼吸道粘膜(呼吸道脆弱的内衬)和输卵管。IB病毒的某些毒株也损害肾。  相似文献   

18.
鸡的传染性支气管炎(IB)1930年首先发现于美国,到60年代初世界各国均报道了此病,它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疾病。主要感染雏鸡的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IB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C株N基因序列测定与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四川省一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infectious bronchitisvirus,IB)的雏鸡病料中成功分离到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命名为SC。病毒经鸡胚传代、血凝试验监测和负染电镜检查证实为IBV。自接毒鸡胚尿囊液中提取RNA后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得到了IBVSC株mRNA6 cDNA(编码N蛋白)。应用DNAstar5.06,Clustal1.8分析软件将克隆测序的N蛋白基因与Genbank中11株国内外参考毒株进行序列比较分析和同源性分析,发现IBV SC株变异独特,明显不同于国内外参考毒株。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IBV十分容易发生变异,常导致免疫失败.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IBV的免疫应答机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IBV的免疫致病机理并为新型IBV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本文从IBV免疫学分子结构、先天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和黏膜免疫四个方面对近年来IBV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为IBV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