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参照GenBank收录的Isospora suis 18SrRNA基因全序列(U97523),利用引物分析软件Oligo 6.57和Primer Premier 5.0设计了一对引物(上游引物:5'-tcctgcgagtactcatatgc-3';下游引物:5'-gttcagctacgcataccttg-3'),首次扩增出猪等孢球虫分离株的18SrRNA基因序列,结合GenBank上登录的相关原虫序列,用DNAstar4.0软件比较其同源性,经Clustalx1.81序列比对,Paup4.0、Treeview3.0、Phylip种系发育关系软件分析后,证实该分离株为猪等孢球虫,并且河南不同地区之间的猪等孢球虫没有明显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仔猪感染猪等孢球虫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应用纯种猪等孢球虫孢子化卵囊人工感染9头6日龄仔猪,分别检测了感染前1d和感染后1、3、6、9、11d (DPI) 外周血中CD3+、CD4+、CD8+T细胞。结果显示,DPI 3,CD3+、CD4+T细胞增加,之后下降,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CD8+T细胞在DPI 6增加,DPI 9达峰值(P<0.05)。CD4+/CD8+值在DPI 6下降,DPI 11达到最低点。表明DPI 3感染仔猪的免疫功能有所增强,而DPI 8后仔猪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仔猪感染猪等孢球虫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应用纯种猪等孢球虫孢子化卵囊人工感染9头6日龄仔猪,分别检测了感染前1d和感染后1、3、6、9、11d(DPI)外周血中CD3 、CD4 、CD8 T细胞。结果显示,DPI3,CD3 、CD4 T细胞增加,之后下降,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CD8 T细胞在DPI6增加,DPI 9达峰值(P<0.05)。CD4 /CD8 值在DPI 6下降,DPI 11达到最低点。表明DPI 3感染仔猪的免疫功能有所增强,而DPI 8后仔猪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4.
仔猪球虫病是由猪等孢球虫和某些艾美耳属球虫寄生于哺乳仔猪小肠上皮细胞所引起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临床症状为腹泻、脱水,严重者引起死亡,抗生素治疗无效。若并发细菌、病毒或其他寄生虫病,死亡率高,给养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将一起仔猪球虫病的诊治隋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寄生于鸭的球虫包括艾美耳属、泰泽属、温扬属和等孢属的多种球虫,鸭感染后临床表现为腹泻、血痢和贫血等,对养鸭业危害很大。各种年龄段的鸭均可感染,但以2~5周龄的雏鸭多发,死亡率较高,耐过鸭则生长发育受阻,增重缓慢。笔者现从该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一、发病原因没有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鸭舍、饮水器和饲槽等器具消毒不严格;粪便没采取堆积发酵或焚烧的方  相似文献   

6.
植物与尖孢镰刀菌的互作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够更全面地揭示植物与尖孢镰刀菌的互作机制,本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尖孢镰刀菌对植物的致病机制,植物对尖孢镰刀菌的抗病机制以及植物与尖孢镰刀菌之间的互作机制,认为尖孢镰刀菌与植物之间主要通过小RNA水平、基因水平、蛋白质与化合物水平三方面进行互作。而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小RNA分析也将是今后研究尖孢镰刀菌与植物互作机制的主要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7.
摘要:鸡球虫病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一种原虫病。长期以来本病防治主要依赖于药物,但由于耐药虫株的频繁出现、药物残留,研制开发新药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的存在,用免疫方法来控制鸡球虫病日益受到重视,并有望成为主要的技术手段。文章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方面综述了鸡球虫免疫原性,并概述了鸡球虫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尖孢镰刀菌专化型及生理小种分子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摘 要:尖孢镰刀菌分子检测工作在枯萎病病原菌分子诊断与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DNA分子标记、毒性基因和转座子等技术在尖孢镰刀菌专化型及其生理小种鉴别方面的应用,指出了各检测方法优缺点,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印度梨形孢(Serendipita indica)与寄主植物共生及促生作用的原理,综述了印度梨形孢定殖策略和促生机制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印度梨形孢形态和功能特点;定殖的过程、策略及影响因素;促进寄主生长发育的作用及其机制。印度梨形孢在植物根系定殖进化出了高度特异性的策略,其梨形的厚垣孢子能够定殖在成熟的细胞中,但不会引起植物的胁迫,最终达到真菌定殖和植物生长的平衡状态。印度梨形孢定殖成功后发挥其生物生长调节器的作用,通过不同机制促进植物生长和花朵发育,提高种子、果实的产量和品质。指出研究印度梨形孢的定殖策略,需要综合宿主的生态学、生理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框架;印度梨形孢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机制需要结合宏基因组等先进技术综合研究;印度梨形孢相关产品的开发需要考虑配方稳定性、产品产业化和保质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侧孢短芽孢杆菌具有抗菌、杀虫、抗肿瘤等功能,其伴孢体和代谢产物则是影响其功能的关键因素。为了推进侧孢短芽孢杆菌在各领域的产品开发和应用进程,文章回顾了侧孢短芽孢杆菌的独木舟状伴孢体(CSPB)、均质伴孢体(hoPB)、条纹状伴孢体(stPB)和晶状伴孢体的特征和功能,介绍了侧孢短芽孢杆菌产生的侧孢菌胺、聚酮化合物、抗菌肽、酶类、免疫抑制剂、凝血酶抑制剂、氨肽酶抑制剂等多种代谢产物的结构和性质,对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概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其研究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鱼类凝集素成员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鱼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不断从鱼体内分离出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凝集素,对鱼类凝集素的研究逐年增多。以鱼类凝集素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鱼类凝集素的分类及功能等进行阐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积极发展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基于对近10年发表在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刊物上的相关文献分析和整理,对国内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国内当前主要从农业文化遗产内涵、价值、保护及旅游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已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今后应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法、深入研究社区参与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以及注重多学科的融合等。以期能够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粤东地区橄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研究在于分析粤东地区橄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从而为橄榄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依据。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64份橄榄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扩增得到128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9条,多态性比率为77.34%。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为1.7734±0.4203、有效等位基因数1.4823±0.3888、Nei’s基因多样性0.2746±0.1975、Shannon’s信息指数0.4072±0.2721。64份种质的遗传相似性系数范围是0.5714~0.9379,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793。聚类分析将64份种质分为5个类群,主坐标分析也将其分为5个类群。由结果可知,该地区橄榄种质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同时分子聚类分析结果与供试材料来源地无关。  相似文献   

14.
蓝莓鲜果采后病害类型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莓含多种生理活性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和保健功效,但其鲜果易腐烂变质,严重阻碍了蓝莓产业的发展.为延长其贮藏期,诸多研究者对蓝莓保鲜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本文阐述了蓝莓采后病害的类型,并从物理保鲜、化学保鲜、生物保鲜三方面综述蓝莓采后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以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草莓灰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从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三个方面综述了草莓采后灰霉病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草莓采后灰霉病的控制方法和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种子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种子微生物是寄附于种子内、外部或种子之间的各种微生物的统称,是影响种子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对种子微生物进行控制和利用,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围绕种子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和来源、普遍性和多样性、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对种子活力影响四个方面归纳了其最新研究进展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已有结果指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高等植物花色苷生物合成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等植物花色苷的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系统地从物理因子、化学因子、生物因子等外部因素,及生长发育阶段、植物生长物质等内部因素两方面综述了调控高等植物花色苷生物合成的因素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各种外、内部作用因子的综合性包括作用的协调性与机理的一致性。最后,提出了高等植物花色苷生物合成调控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了利用各种因子人工调控花色苷合成以提高果实营养价值、花卉观赏价值及植物抗逆性。  相似文献   

18.
枣是优良鲜食品种,在食用和药用方面均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从枣的加工产品和贮藏保鲜两大方面进行综述,介绍了枣系列产品和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枣产业的研究方向,为我国枣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