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细颗粒物(PM2.5)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状况,森林植被可以通过叶表面吸附PM2.5等颗粒物,从而降低PM2.5浓度,充分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文章从植被滞纳PM2.5过程、测定方法、影响因素和负离子以及降雨关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目前有关植被调控PM2.5的机制研究还比较缺乏,今后应加强空气负离子与空气颗粒物关系的研究,研究不同污染程度下植物对PM2.5影响的关键因素和降雨天气下植物叶面吸附PM2.5动态和影响因素,找出不同树种受降雨的消减量和差异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减轻城市大气PM2.5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SO2和NO2为我国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城市森林对SO2和NO2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和吸收净化能力,利用城市森林对大气污染进行修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概述了我国SO2和NO2气体污染的状况,总结了污染物进入植物体的过程及其损伤机理,并从植物抗性和吸附净化能力两方面总结了城市景观树种与SO2和NO2气体污染的关系研究,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今后研究可能发展方向,如SO2、NO2与悬浮颗粒物等复合污染对城市树种生长的影响、树种抗性和吸附能力综合研究等.  相似文献   

3.
SO_2和NO_2为我国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城市森林对SO_2和NO_2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和吸收净化能力,利用城市森林对大气污染进行修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概述了我国SO_2和NO_2气体污染的状况,总结了污染物进入植物体的过程及其损伤机理,并从植物抗性和吸附净化能力两方面总结了城市景观树种与SO_2和NO_2气体污染的关系研究,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今后研究可能发展方向,如SO_2、NO_2与悬浮颗粒物等复合污染对城市树种生长的影响、树种抗性和吸附能力综合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选取3个典型亚热带城市对城市森林环境的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PM1进行了监测研究,研究发现,森林植被具有一定的净化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作用,森林环境适宜开展生态游憩.乔木树种为主群落的作用优于灌木和草坪,并且存在宽度效应.稀释可能是缓解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可行途径之一.最后提出目前关于城市空气悬浮颗粒物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建设导致城市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城市森林在滞尘方面的突出表现越来越多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对绿色植被滞尘能力的研究愈发深入。适地适树、精选树种、营造近自然群落、种植密度合理化、空间组合科学化等均成为城市森林缓解PM2.5等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有效手段。在前期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城市森林缓解大气颗粒物(以PM2.5为首要)污染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武汉市常见绿化树种侧柏、雪松、水杉、竹子、洒金桃叶珊瑚、广玉兰、无患子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检测植物叶片PM2.5吸附量,再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电镜观测分析植物叶表面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叶片对PM2.5的吸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基本表现为针叶树种高于阔叶树种;不同树种叶表面形态结构特征对叶片吸附PM2.5的能力有显著影响;叶表面存在气孔、细密沟状等组织有利于叶片吸附PM2.5;叶片表面平滑,凹凸起伏程度较小不利于叶片吸附PM2.5。  相似文献   

7.
城市园林绿地消减大气PM2.5浓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绿地能有效消减城市空气中的PM2.5浓度,缓解大气污染状况。文中结合现有研究,综合阐述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作用机理,探讨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分析园林绿地中植物种类、绿地结构、绿地面积和宽度对大气PM2.5浓度的消减作用,总结温度、相对湿度、风速、车流量等环境因子以及不同污染条件对PM2.5浓度分布和扩散的影响,提出了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研究趋势,指出应进一步探讨PM2.5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城市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尺度效应、城市绿色空间滞尘功能评估以及PM2.5的消减量与健康效益的关联性等。  相似文献   

8.
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近年来成都秋冬季受气象条件制约,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本文通过对成都2016年秋冬季大气颗粒物日均浓度动态变化及典型污染天气城市森林内外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气颗粒物浓度和气象条件有显著相关关系,有利的气象条件可以加速大气颗粒物的扩散,能有效的改善空气质量;(2)城市森林中的PM10和TSP日均浓度皆低于森林外,城市森林内的大气颗粒物日变化规律基本呈现"早晚高、白天低"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沈阳市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可吸入颗粒物给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危害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该文根据沈阳市2013-2014年的PM2.5监测数据,分析沈阳市PM2.5季节变化、月变化、日变化及空间分布等污染特征,结果表明,PM2.5污染具有比较典型的煤烟型污染季节特征。同时,探讨了沈阳市PM2.5的现状与来源,提出了符合沈阳市情、切实可行的PM2.5控制措施。建议在现有治理措施的基础上,开展园林绿化及城市森林植物筛选及优化配置模式研究,为今后沈阳市空气质量改善提供依据,并为沈阳市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聊城市徒骇河风景区10种常绿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群落内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和叶面积指数、叶表特征等指标,结果表明,10种群落对3种粒径大气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刚竹、圆柏对PM2.5和PM10的吸附作用较强,而白皮松、红叶石楠对PM2.5和PM10的吸附作用则较弱;圆柏、广玉兰对TSP吸附作用较强,大叶女贞、红叶石楠对TSP的吸附作用则较弱;叶面积指数和叶表特征对植物群落吸附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观测冬季不同常绿植物群落对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削减作用,以及叶表面特征和群落冠层对其影响,为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治理在植物选择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PM2.5) seriously influences air quality. It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ain environmental triggers for lung and heart diseases. Air pollutants can be adsorbed by forest.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forest cover on urban PM2.5 concentrations in 12 c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 The forest cover in each city was constant throughout the study period. The average daily concentration of PM2.5 in 12 cities was below 75 lg/m^3 during the non-heating period but exceeded this level during heating period. Furthermore, there were more moderate pollution days in six cities. This indicated that forests had the ability to reduce the concentration of PM2.5 but the main cause of air pollution was excessive human interference and artificial heating in winter. We classified the 12 cities according to the average PM2.5 concentra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M2.5 concentrations and forest cover was obtained by integrating forest cover, land area,heated areas and number of vehicles in cities. Finally,considering the complexity of PM2.5 formation an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andom forestry, we selected six cities and analyzed their meteorological and air pollutant data.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PM2.5 concentrations were PM10,NO_2, CO and SO_2 in air pollutants whil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were secondary.  相似文献   

12.
以湖南省7种常见经济林树种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单位叶面积上对空气中PM2.5等颗粒物的滞留量,为揭示湖南省主要经济林树种降低空气中PM2.5等颗粒污染物能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吸附PM2.5的量各不相同,主要受其叶表微结构、枝叶密集度、叶质地、叶面倾角等因素的影响。各树种单位叶面积吸附PM2.5量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板栗(0.144μg/cm~2)、柑橘(0.038μg/cm~2)、油茶(0.034μg/cm~2)、花椒(0.03μg/cm~2)、枣(0.029μg/cm~2)、杜仲(0.023μg/cm~2)、光皮树(0.019μg/cm~2)。各树种单位叶面积吸附TSP、PM1、PM10量大小排序规律基本相同。板栗单位叶面积吸附TSP、PM1、PM10量最大,分别达到1.088、0.04、0.47μg/cm~2,光皮树单位叶面积吸附的TSP、PM1、PM10量最小,分别为0.119、0.006、0.048μg/cm~2。就叶习性而言,单位叶面积吸附的TSP、PM1、PM10、PM2.5量表现为常绿树种大于落叶树种。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空气颗粒物污染不仅能使大气能见度降低,而且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通过对贵阳市2个高层建筑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监测,对贵阳市冬季高层建筑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和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高层建筑面临的颗粒物污染垂直分布是比较复杂的,较大颗粒的质量浓度底层要大于上层。对于同一个高层建筑,在不同楼层,PM2.5/PM10的比值变化幅度不大。大气中PM2.5和PM10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主要和污染源分布以及天气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4.
城市树木滞尘能力研究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城市树木在降低环境粉尘污染中的作用一直成为研究的热点。文中总结、分析了城市树木滞尘能力研究现状,指出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滞尘能力与滞尘量概念混淆,实验技术与评价方法不成体系,数据结果可比性差难以共享,对PM2.5等细粒子阻滞作用研究结论不一致,树木滞尘特异性研究缺乏系统性等;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建立可比的滞尘量测定实验技术体系与树木抗性评价方法体系,建立树木滞尘能力评价方法体系,开展针对尘源、颗粒大小的滞尘特异性和针对污染粒子循环轨迹等的滞尘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大气中的重金属主要以PM2.5等颗粒物为载体在大气中悬浮和扩散,植物叶表面复杂的微观形态结构可以吸附PM2.5等颗粒物,对消减近地表的大气重金属发挥着重要作用。文中对植物叶片吸附与吸收PM2.5等颗粒物中重金属的能力和影响因素等进行综述,并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展望:1)深入探讨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与其在大气—植物系统中的化学行为关系,进一步阐述植物叶面吸附和吸收重金属的相关机理;2)大气颗粒物粒径越小,附着的重金属含量越高,但关于亚微米级颗粒物(PM1)的研究十分有限,进一步探究植物叶面对亚微米级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吸附和吸收有助于筛选更高效的城市绿化树种;3)需要从角质层厚度、结构组成等角度深入探讨角质层吸附和吸收大气重金属的差异,为实现大气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精准化和专业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绿地作为消减颗粒物污染的重要载体,对缓解空气污染具有重要作用。既往研究虽然从不同尺度对绿地和空气污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从遥感数据的时间序列对以AOD为代表的综合空气污染物与绿地的相关性及其模型规律研究却鲜少涉及。文章选取武汉市2000—2015年的绿地与AOD为对象,运用ENVI解译遥感影像获取绿地和MODIS AOD数据,进而运用Fragstats计算绿地及其因子的景观指数,在10km网格尺度探讨绿地及其因子的景观指数与其对应的平均AOD值的相关规律,并得出规律模型,旨在为城乡规划设计、生态类相关规划设计与空气污染防治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合理规划城市绿地,有益于人们户外活动,研究了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温度、湿度、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噪声的差异。结果表明: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均较明显,不同类型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温度、湿度存在显著差异,生物群落越丰富、树龄越大、植被郁闭度越高则空气负离子浓度、湿度越高,温度越低;由枝叶茂盛的高大乔木组成的林地,其空气负离子水平和空气质量较好。空气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噪声污染与植被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1INTRODUCTIONTreesconstitutethemainpartofurbanforest.Differenttreespecieshasdifferentecologicalandlandscapefunctionsinshading,sterilizing,absorbingdustandbeautifyingtheenvironment.Moreover,thewholefunctionsofdifferenturbanforesttypescomposedofmanydifferenttreespecies,shrubsandherbagesaredifferent(PengZhenhua,2002;WangCheng,2002;WangCheng,etal,2002).Therefore,thelevelofstability,themagnitudeoffunctionalityandtherepresentationofsectionalcharacteristicareallcloselyrelatedwiththeselection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