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现场调研考察和文献研究,归纳总结乡村聚落景观的构成要素,即建筑景观、公共节点、户外小品、道路铺装、植物景观和滨水景观,以及主要特征,主要是地域性、乡村性、乡土性、生态性、文化性、传承性和协调性;并从提高乡村旅游吸引力的角度,提出了打造田园景观风貌,建设特色乡旅项目,打造特色农业景观,创意嫁接时尚景观等营造具有吸引力的乡村聚落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中使用者的综合要求。  方法  以杭州市西湖区绕城村田园综合体为例,以大城市近郊乡村风光和乡村生活感知营造为出发点,利用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POE)方法进行调研和信息反馈,对POE结论、各景观节点使用者的空间参与度和景观偏爱度等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①使用者主要来自绕城村周边和杭州市区;②绕城村田园综合体主要用于日常休憩,短期或长期度假的仅占9.26%;③影响使用者对田园综合体满意度水平的主要因子为田园体验、景观风貌、人文风貌和配套服务设施,对满意度影响较大的是田园体验和景观风貌;④景观节点的乡村感知度与使用者偏爱度、使用者密度均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  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保留和转译乡土元素,还需考虑使用者的来源和行为模式需求。图2表4参14  相似文献   

3.
在"浙江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指导下,丽水市积极谋划花园乡村建设。为加快推进"花园乡村"建设,通过加强植物景观的营造,切实提高人居环境,助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丽水版"。本文以云和县小顺村为研究对象,实地调研植物景观运用情况;总结出该村植物景观主要存在营造手法"城市化"、缺少文化内涵、视觉效果不佳3个问题,并提出严控植物选材来源、保护本土乡村景观风貌,注重植物文化塑造、提升核心景观人文内涵,重视植物景观设计、营造美丽乡村人居环境3个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营造良好的高架桥空间景观,选取成都市二环路高架桥下具有代表性的10个交通节点,对桥下环境特征、绿化植物种类、配置方式、生长状况及景观效果进行调查研究,针对桥下植物种类单一、配置单调、景观效果差、隔离防眩功能不突出等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及可选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生态文明与乡村人居环境逐步提升,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在营造与活化研究中成为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人点。通过聚焦宁波区域四个典型传统村落地域结构、乡土文化、空间绿化、生态旅游、村校合作,探索公共空间营造在乡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内在联系,提出保存乡土风貌、传承传统因素、打造特色景观、拓展空间旅游等发展思路,为助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持续推进乡村美化绿化、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乡土植物种类丰富,在当地应用不仅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还可凸显乡村景观特色,是美丽乡村植物景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类型。兰州市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植物资源丰富,但得到开发利用的却很少。本研究通过对兰州市乡土植物资源的种类和分布进行实地调查,以此加强美丽乡村景观营造中乡土植物的合理有效利用,提升乡土植物的景观品质及促进乡土植物保护。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省安宁市八街街道小五岳村建设新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分析了小五岳村的地理区位、气候特征、村庄景观现状,确定了以自然的田园风光为基础,突出村庄特色,打造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将建设新区景观规划结构确定为"两带、两片"式结构,进而针对道路景观带、滨水景观带、建筑景观、园林小品景观、植物景观,具体分析了主要景观带、景观节点设计内容。强调小五岳村景观规划建设应充分利用借景、对景等造景手法打造新农村景观;充分考虑村民的交流欲望,为村民提供交流场所;充分提炼村居形态语言特征,延续地域文脉,营造具有地域风貌特色的民居景观;充分利用当地乡土植物,营造乡村景观。  相似文献   

8.
重庆居住区植物配置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莉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966-12970
根据居住区植物配置的景观空间功能需求确定重庆居住区植物配置的适宜模式,对重庆居住区景观空间的营造进行探索。提出道路绿地、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建筑周围绿地、外围周边绿地、居住区垂直绿化6种居住区绿化空间类型的推荐植物配置模式,并用高层住宅区、多层住宅区、低层住宅区的植物配置案例说明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野趣水景园的规划理念、植物配置类型及景观营造的总结与分析,探讨富有特色的植物景观营造规划方法,并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2020年唐山市开平区越河镇南部示范区村庄景观绿化为例,论述了我国北方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村庄景观绿化设计思路和主要技术措施,并进行了工程实践。按照村庄部位的不同设计了7类景观节点,科学配置园林树种,制定相应的栽植、养护技术标准,打造绿色美丽乡村示范区,对我国北方地区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景观绿化提升和新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乡村绿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地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植被覆盖度下降,乡土景观受损,绿化模式和功能单一,公共活动绿地缺乏等问题,提升乡村居住环境。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景观,自然和生态是乡村环境的主要特征。植物是唯一有生命的景观要素,是乡村景观中占主导地位的景观元素。本文从新农村绿化植物配置的概念、基本原则、配置形式等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期给新农村绿化建设工作以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上海市书院镇美丽庭院景观设计为例,详细介绍"美丽庭院"在实际建设中的营造策略,表达出乡村景观建设以构建乡村生活空间为重、尊重乡村原有肌理风貌、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注重乡村生态建设的景观设计要点,探索大城市郊区的美丽庭院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阐释我国不同气候带乡村绿化美化模式特点,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环境、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提供参考,本研究基于374个典型村庄调查,通过SPSS 26.0对乡村绿化美化模式同质集群进行聚类分析,基于Python编程语言构建基于自然断点法原理的分类程序对同质集群的主导模式、各气候带主导同质集群进行分析,得到与乡村所属气候带具有相关性的10组乡村绿化美化典型模式的基础模式组成、模式特征及气候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0组同质集群中,村庄聚落及周边绿化美化作为主导模式出现的频次高于村庄全域绿化。村庄聚落绿化美化以四旁绿化、居民庭院景观等类型为主,村庄全域绿化以经济林果、观光园、乡村旅游为主。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以风景林营造、古树名木保护、乡村公园与休闲绿地建设、路旁水旁绿化为主,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高原气候地区以经济林果、观光园、乡村旅游为主。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在聚落人居环境营造、蓝绿空间保护利用、特色农林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4类功能导向下,全国不同气候带典型村庄的乡村绿化美化模式特色。  相似文献   

14.
公园主要景观植物配置要点及病虫害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配置好公园主要景观及进一步做好主要景观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本文基于当前公园主要景观配置现状,分析其配置要点,并结合景观植物的配置,提出了一系列主要景观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对策,以期有助于公园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为人们营造出更美丽,更人性化的公园。  相似文献   

15.
乡土植物在美丽乡村绿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乡村绿化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绿化建设主要分为道路绿化、社区公园绿化、房前屋后绿化、庭院绿化等。在乡村绿化美化规划设计中,为了体现园林绿化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对绿化植物的种类选择及其配置有着严格的要求。本文通过调查山东省菏泽市园林绿地中应用的乡土植物现状,分析菏泽市乡土植物的特点及优势,筛选出适应菏泽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乡土植物,并提出乡土植物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用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乡村文化是乡村景观的本质和精神内核,两者共同呈现出特有的乡村风貌。当下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不断侵蚀着乡村文化景观,如何营造及延续乡村文化景观,这是城市化建设和保持乡村风貌特色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千古诗村杏花村为例,通过彰显乡村景观、发扬乡村文化的技法营造出具有山水风情、生态风貌、唐朝风韵、田园风格、市井风味特质的杏花村乡村风貌,通过保护、恢复、新建、传承的理念延续杏花村的乡村文化。一幅"杏花飞作雨,烟笛远闻声"的杏花村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7.
东方村旅游式乡村植物景观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乡村植物景观是建设新农村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合理的植物景观配置成为建设村庄植物景观规划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对湖南省醴陵市东方村的植物景观特色开展调查分析,从东方村的人文特色、植物景观现状、旅游式生活村落特点等方面逐层深入研究,以东方村原有的功能布局、道路交通组织、建筑群落为基础,根据各区域的空间性质,结合村民的日常生活进行分析,运用规划设计的理论及植物造景技术对东方村的植物景观进行设计,营造了一个适合生活、享受生活的村庄。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上海市乡村多年生花卉的配置模式,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11个乡村的78个多年生花卉典型样地进行实地调研,汇总整理其物种组成、配置模式和结构特征;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生态性、观赏性和应用性3个维度构建上海市乡村多年生花卉配置模式评价体系,通过打分对调查样地进行等级评价.研究表明,上海市乡村多年生花卉配置模式优劣水平的主要影响因子为B1生态性评价因子,其中多年生花卉群落的整体长势和乡土植物的应用比例对其生态价值影响较大;目前上海市乡村多年生花卉配置模式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各村之间差异较大;等级为“中”的样点占比最高,主要存在物种多样性低、乡土植物应用量少、季相丰富度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增加物种多样性、加强后期养护管理、增补色叶植物、创造独特的乡村特色景观等建议,并针对4种不同的生长空间,各提出2种推荐配置方案,以期为上海市乡村多年生花卉配置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园植物配置,植物品种和配置方式各不相同,有着各自自身特色。高校校园植物配置遵循相通的植物配置原则,因地制宜,营造不同的园林空间景观。体现了学校的育人功能,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服务。本文就丽水市的高校园林绿化植物配置从不同的校园功能区进行分析讨论,并针对丽水市高校今后的绿化发展引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杭州绕城高速公路200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经过10年来的绿化建设与养护管理,其中央分隔带植物整体景观效果已基本成型。通过实地调查,针对中央分隔带绿化现状,着重对其植物配置模式、景观尺度变化和防眩效能进行探讨。调查显示,植物配置模式是中央分隔带绿化景观效果的最主要内容之一,主要有球柱间植、球柱单排、绿篱密植、整形插花和百叶式5种,其中整形插花式绿化景观效果最佳。植物配置模式的合理应用和植物种类是影响景观尺度变化和视觉疲劳的主要因素,在考虑植株间距和高度影响防眩效应的同时还需重视绿化景观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