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不同单位提供的21个苦荞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材料中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粗纤维、DCI、总黄酮和水分7种营养物质的含量以及与农艺性状、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各营养成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粗蛋白含量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水分含量与主茎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粗脂肪含量与主茎分枝数、单株花序数呈显著负相关;粗纤维含量与667 m~2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这为研究苦荞营养品质的遗传规律和开展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不同水分胁迫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试验选用3个有代表性的强、中、弱筋春小麦品种,在防渗池中进行种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主要品质性状在不同筋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不同水分条件下也存在显著差异。在水分胁迫下,湿面筋含量、粗蛋白含量以及沉淀值均呈显著或极显著下降趋势,而膨胀势显著增大。在试验条件下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粗蛋白含量与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小麦生态育种和调优栽培研究中,需要重视水分因子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影响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3.
以普通白粒小麦为对照,比较分析了蓝、紫、黑等有色小麦的色素含量及其营养特性.结果表明:蓝、紫、黑等有色小麦籽粒的色素含量显著或极显著的高于普通白粒小麦,可溶性蛋白含量、粗蛋白含量、总氨基酸含量、Vc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等营养指标高于白粒小麦,可溶性糖含量则低于白粒小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含量、粗蛋白含量、总氨基酸含量、Vc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色素含量呈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色素含量之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丰禾1(平展型)和郑单958(紧凑型)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对两种株型玉米产量形成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密度处理下(丰禾1为5万株·hm-2、郑单958为6万株·hm-2),产量最高(丰禾1为9 896 kg·hm-2、郑单958为10 867 kg·hm-2)。随着密度增加,丰禾1籽粒粗蛋白含量、籽粒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籽粒总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密度与籽粒粗蛋白含量、籽粒粗脂肪含量达极显著负相关;与总淀粉含量达显著正相关。随着密度增加,郑单958籽粒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籽粒粗脂肪含量变化与之相反,籽粒总淀粉含量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密度与籽粒总淀粉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黑粒小麦的营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普通白粒小麦为对照,比较分析了蓝、紫、黑等有色小麦的色素含量及其营养特性。结果表明:蓝、紫、黑等有色小麦籽粒的色素含量显著或极显著的高于普通白粒小麦,可溶性蛋白含量、粗蛋白含量、总氨基酸含量、Vc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等营养指标高于白粒小麦,可溶性糖含量则低于白粒小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含量、粗蛋白含量、总氨基酸含量、Vc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色素含量呈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色素含量之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地方高粱品种食用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16个辽宁省地方高粱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高粱品种食用品质性状及其相关关系,为筛选优质食用高粱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6个高粱品种籽粒中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粗脂肪、粗蛋白和单宁含量进行测定,同时对这些高粱品种的食用品质进行感官评价,利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apid visco analyzer,RVA)对高粱淀粉黏滞性进行测定,对其差异性以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从营养品质和感官评价分析,矮子白1、红壳棒、锦粱9-2和分枝大红穗获得的综合评分均较高,且适口性、滋味、气味等指标都表现较好。矮子白2和真白粱籽粒中粗脂肪含量较高且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红壳白1、红壳白2和黄壳白中粗蛋白含量较高且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大白高粱1籽粒中的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所有品种单宁含量均低于0.5%。高粱米粥的感官综合评分与粗蛋白和单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和单宁对高粱适口性和滋味有一定的负向作用;支链淀粉对适口性和冷粥质地有正向作用。粗脂肪含量与冷胶黏度、消减值和峰值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总淀粉含量与最高黏度和热浆黏度呈正相关,粗蛋白含量与冷胶黏度、消减值和峰值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与RVA谱的黏度和崩解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而支链淀粉与黏度和崩解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淀粉黏滞性系数与感官评分具有较大的相关性,最高黏度和崩解值的大小与综合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则与综合评分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RVA谱特征值与食味指标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可以通过测定RVA谱特征值间接反映高粱米的食味特征。综合考虑食用品质,高粱地方品种矮子白1和红壳棒是较为理想的食用型高粱品种。  相似文献   

7.
作物籽粒中镉来源于土壤,土壤中镉形态的含量与作物吸收量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找出作物籽粒中镉与土壤镉形态之间的相关性,探究小麦/水稻籽粒中镉的来源,为阻断镉吸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调查采样方法,对成都平原镉污染区冲积性水稻土耕作层土壤镉形态及对应的作物秸秆和籽粒镉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镉超标水稻土不同形态镉的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效应。结果表明:水稻土不同形态镉的平均含量高低排序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残留态水溶交换态有机质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各形态分布极不均衡,生物可利用形态所占比例较大。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镉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r=0.712**,P0.01)。小麦、水稻籽粒与秸秆中镉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P0.01)和0.872**(P0.01)。小麦秸秆和籽粒中镉含量与土壤中水溶交换态镉呈极显著正相关(r=0.677**和0.867**,P0.01),与其他形态相关性不显著;水稻籽粒中镉含量仅与土壤中水溶态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73*,P0.05),与其他形态相关性不显著。镉污染区水稻土种植水稻和小麦农产品的镉含量超标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高光谱特征初步判别油菜摘薹情况,为实现高光谱反演籽粒油酸含量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使用FieldSpec 3地物光谱仪采集油菜盛花期叶片光谱数据,采用Agilent GC-MS 7980B气相色谱仪分析摘薹和未摘薹处理的籽粒油酸含量,比较2组处理的平均原始光谱反射率特征,及其油菜叶片原始及一阶微分光谱反射率与籽粒油酸含量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原始光谱特征波长的支持向量机(SVM)判别模型、基于光谱参数的油酸含量二项式模型、基于一阶微分光谱特征波长的油酸含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MLSR)及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预测模型,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发现未摘薹及摘薹处理的平均原始光谱反射率曲线在760~1080nm波段存在一定差异。未摘薹及摘薹处理的原始光谱反射率与籽粒油酸含量相关性曲线存在一定差异,未摘薹处理的原始光谱反射率在484~956和1001~1146 nm波段与籽粒油酸含量呈正相关,摘薹处理的原始光谱反射率在1882~2111和2324~2499 nm波段与油菜籽粒油酸含量呈正相关,说明摘薹会影响油菜光谱反射率与籽粒油酸含量的相关性表现。选取位于760~1080 nm波段4个拐点波长(760、920、970和1080 nm)的原始光谱反射率作为自变量,用以构建SVM判别模型,经过多次随机取样比较构建所有SVM判别模型,发现最佳判别模型的训练集样本总体精度为86.1%,验证集样本总体精度为77.8%,说明利用高光谱技术判别油菜是否摘薹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光谱参数模型中RVI模型对未摘薹处理油菜籽粒油酸含量的反演效果最佳,且该模型与未摘薹处理籽粒油酸含量的相关系数(-0.705)最高。比较全部油菜籽粒油酸含量预测模型类型,PLSR模型对未摘薹处理籽粒油酸含量预测精度最高,其训练集R2=0.590、RMSE=0.610,MLSR模型对摘薹处理籽粒油酸含量预测精度最高,其训练集R2=0.773、RMSE=0.874。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二者模型测试集样本进行验证,未摘薹样本P=0.839,摘薹样本P=0.858,二者样本实测值与预测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合理,说明利用高光谱技术对油菜籽粒油酸含量进行预测可行。【建议】引入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算法,更好地选取特征波长(显著相关波长或全波段等),提高光谱数据对油菜籽粒油酸含量的预测能力。后期的试验应侧重于多品种油菜籽粒油酸含量估测研究,探索高光谱技术估测油菜籽粒油酸含量是否具备普遍的可行性。利用高光谱技术反演其他油菜籽粒品质指标,为高光谱遥感监测油菜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基因型、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及施肥水平对玉米杂交种籽粒粗蛋白、粗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玉米杂交种籽粒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存在着极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施肥水平可以提高籽粒粗蛋白、粗脂肪含量,但施肥水平对粗蛋白、粗脂肪含量的影响因杂交种及地点不同而异;玉米杂交种耔粒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受杂交种的遗传特性、栽培因素及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应根据各地自然条件选用适宜杂交种,并采用相应的栽培措施提高籽粒粗蛋白、粗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10.
玉米种质资源品质性状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内蒙古地区部分玉米种质资源籽粒的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与农艺性状的结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与单株产量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生育期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②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③玉米籽粒中的总淀粉含量与单株产量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粗蛋白含量存在着显著负相关关系;④通过一定的育种途径可以将高蛋白高产、高蛋白矮杆,高蛋白高油、高油高产、高淀粉高产与矮杆早熟等性状结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粗蛋白、粗纤维和粗脂肪含量是决定草本质量的指标之一,研究以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三区)内的互花米草为对象,结合高光谱数据和实测数据,找到光谱数据与互花米草营养成分的关系,建立相应的营养成分估测模型。  方法  在2018年3、5、7和10月,利用ASD Field Spec Pro FR2500高光谱仪采集互花米草叶片的光谱数据,同时采集互花米草叶片,测定其粗蛋白、粗纤维和粗脂肪含量,对原始反射率及其一阶导数和互花米草粗蛋白、粗纤维和粗脂肪含量实测值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在350 ~ 1 364 nm和1 411 ~ 1 799 nm的范围内选取与互花米草各营养成分含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7的波段,同时构建选定的8个植被指数,进行建模分析,筛选出最优模型。  结果  粗蛋白的估测模型以673 nm和1 740 nm处的光谱一阶反射率的多元线性估测最优(R2 = 0.917,RMSEP = 1.344);粗纤维的估测模型以1 738 nm处的光谱一阶反射率的线性估测最优(R2为0.741,RMSEP为1.708);粗脂肪含量的估测模型以1 734 nm和880 nm处的光谱一阶反射率的多元线性估测最优(R2 = 0.737,RMSEP = 0.343)。  结论  在构建的估测模型中,粗蛋白和粗纤维的估测模型对互花米草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的估测结果极好,粗脂肪含量的估测模型可以对互花米草粗脂肪含量做出很好的预测。研究结果为评估互花米草营养质量提供参考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油用牡丹凤丹的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与不同海拔高度气象因子的相关性,选用油用牡丹凤丹品种为供试材料,在洛阳地区海拔100~1 010 m的不同样地进行多点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海拔高度与凤丹籽粒灌浆期和种仁粗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海拔高度与种仁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种仁蛋白质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海拔高度与凤丹籽粒种仁棕榈酸和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种仁亚麻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与各气象因子无显著相关性。说明海拔高度影响油用牡丹凤丹籽粒最主要的品质性状是种仁粗脂肪含量。在中高海拔的丘陵山区种植油用牡丹凤丹有利于提高其籽粒百粒质量、出仁率和种仁粗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旨在明确小麦新品系的品质性状,并为发掘具有优异品质性状的材料提供参考。以170份自育高代品系,以及1份栽培品种周麦18为材料,利用近红外分析仪对小麦籽粒水分、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硬度以及容重进行检测分析,并对6个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测定结果显示,水分含量平均值为12.64%;粗蛋白质含量变幅为9.62%~17.21%;湿面筋含量变幅为21.29%~36.52%;沉降值变幅为11.13~41.82 mL;硬度变幅为49.46%~75.06%;容重变幅为758.18~849.45 g/L。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容重与水分含量、硬度与沉降值、容重与粗蛋白含量、容重与湿面筋含量、容重与沉降值呈极显著负相关;沉降值与水分含量、湿面筋含量与水分含量、沉降值与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与粗蛋白含量、沉降值与湿面筋含量、粗蛋白含量与水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类群Ⅰ包含7个品系,类群Ⅱ包含19个品系,类群Ⅲ包含41个品系,类群Ⅳ包含79个品系,聚为类群Ⅴ包含24个品系。该研究为选育优质小麦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幼蟹为研究对象,研究短期饥饿对其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三疣梭子蟹幼蟹粗蛋白、粗脂肪、糖类的含量和能值均逐渐减少,而水分的含量逐渐增加.试验初期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的相对损失率最大的为粗脂肪,粗蛋白和糖类次之,且粗脂肪降幅高峰的出现时段早于粗蛋白和糖类,饥饿期间三疣梭子蟹幼蟹首先主要利用粗脂肪提供能量,然后才是粗蛋白和糖类.试验期间粗蛋白、粗脂肪、糖类的质量分数和能值的变化与饥饿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的质量分数变化与能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蛋白质是影响饥饿期间三疣梭子蟹幼蟹肌肉能值变化的主要物质.  相似文献   

15.
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可以为优良品质的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本研究以10个玉米组合为材料,利用R软件的混合线性模型,获取不同取样时期每个基因型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 BLUP),进行籽粒品质相关性状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BLUP数据更接近于真实育种值。不同取样时期,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化较大,籽粒品质性状的最大变化发生在S3(9月14日)到S4(9月18日)时期,此时玉米正由蜡熟期进入完熟期。对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粗脂肪与粗蛋白、氨基酸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氨基酸含量均属于高遗传力性状,其中,粗淀粉的遗传力最高,达0.887,容重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  相似文献   

16.
水稻籽粒粗蛋白和直链淀粉含量是评价稻米品质的两个主要指标。本文以不同温度胁迫下的水稻田间试验为基础,分析水稻成熟籽粒粗蛋白和直链淀粉含量与不同生育期冠层反射光谱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水稻籽粒的粗蛋白和直链淀粉含量与不同生育期冠层原始光谱和一阶导数在某些波段达到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水平。进一步分析比值植被指数、差值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和红边参数等光谱参数与成熟籽粒粗蛋白和直链淀粉含量的相关性,用回归分析方法对相关拟合较好的参数进行筛选,建立了水稻成熟籽粒粗蛋白含量(GCPC)和直链淀粉含量(GAC)监测模型,运用独立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其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精确度为0.393-0.683,准确度为0.708-0.923,RMSE值为8.706%-11.296%。表明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具有较高的符合度,对水稻籽粒粗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7.
历年国审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探索不同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为进一步认识品种更替对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及未来发展方向奠定基础。【方法】搜集整理1992—2017年共计770个品次的国家审定玉米品种信息,对其中占比73.64%的普通玉米品种的千粒重、容重以及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结果】随年份更替,容重、千粒重和粗淀粉的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升高趋势,年均升高量分别为1.87 g·L-1、0.91 g和0.19%;粗脂肪含量每年以0.03%呈极显著下降趋势;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年平均值则基本保持稳定,多年平均值分别为9.88%和0.30%。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容重和千粒重均与粗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二者均与粗脂肪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关系,粗蛋白和赖氨酸均与粗淀粉和千粒重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以每1 000粒籽粒为单位计算各物质积累量发现,随年份更替,单位千粒籽粒中的粗淀粉仍表现为极显著升高,但与物质含量趋势不同的是,单位千粒的粗蛋白和赖氨酸的积累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趋势,粗淀粉、粗蛋白和赖氨酸年均升高量分别为1.159、0.092和0.001 g;粗脂肪积累量仍随年份更替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品种更替过程中,千粒重和容重等产量性状是中国玉米品种改良相对较快的性状,而千粒重和容重的升高主要依赖于粗淀粉含量的迅速提升;粗淀粉含量较为快速的提高可能对粗蛋白、赖氨酸和粗脂肪含量造成了"碳稀释效应",而千粒重的改良导致了其积累量与浓度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同时,宜机收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对品质性状造成的可能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8.
氮、磷、钾配施对油葵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3414"最有饱和设计方案,以氮(N)、磷(P2O5)、钾(K2O)肥为探讨因子进行田间试验。建立氮、磷、钾3因素与油葵杂交种F60的籽粒产量、籽粒粗脂肪含量、粗脂肪产量、籽粒粗蛋白含量和粗蛋白产量的施肥模型。通过分析发现,在供试条件下,氮、磷、钾单因子对油葵籽粒产量和粗脂肪产量的影响是一致的,表现为P﹥N﹥K;对粗蛋白产量的影响是K﹥N﹥P;增施氮肥降低粗脂肪含量,增加粗蛋白含量;增施磷肥增加粗脂肪含量,对粗蛋白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增施钾肥增加粗脂肪含量,降低粗蛋白含量。施肥模型的寻优结果表明:施N=9.9 kg/667m2,P2O5=6.3 kg/667m2,K2O=8.8 kg/667m2,可获得最高籽粒产量为217.5 kg/667m2;施N=8.5 kg/667m2,P2O5=6.6 kg/667m2,K2O=8.5 kg/667m2,可获得最高粗脂肪产量为90.9 kg/667m2;施N=9.6 kg/667m2,P2O5=6.6 kg/667m2,K2O=10.2 g/667m2,可获得最高粗蛋白产量为35.5 kg/667m2。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30个玉米种及其亲本为材料,运用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杂种F1与双亲粗淀粉、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双亲粗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父母本蛋白质含量与F1代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双亲粗淀粉含量的平均值与F1代粗淀粉含量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F1粗淀粉含量与父母本粗淀粉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双亲粗脂肪含量的平均值与F1代粗脂肪含量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F1粗脂肪含量与母本粗脂肪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但与父本粗脂肪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选用17个小麦品种,进行了24个项目的有关产量和品质特性的测定,对所获数据予以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从而揭示性状间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单株籽粒产量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赖氨酸含量等7项品质指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