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室番茄生长发育模拟模型的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物模型是辅助温室作物生产环境优化调控和栽培管理的有力工具,而对模型的验证是模型走向推广和应用的前提。本研究利用杭州地区的番茄试验数据,对已有的用生理发育时间建立的温室番茄发育模型和用辐热积法建立的温室番茄干物质生产和分配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本试验番茄各物候期的到达日期预测结果与1∶1直线之间的相关系数R为0.9986,标准误SE为2.4495 d;对叶面积指数的预测结果与1∶1直线之间的R和SE分别为0.7513和0.6040;对植株总干物质量的预测结果与1∶1直线之间的R和SE分别为0.7795和687.9072 kg/hm2;对番茄地上部分叶干重、茎干重、果实干重的预测结果与1∶1直线之间的R分别为0.8029、0.7657、0.6160,RMSE分别为267.9190、380.6399、673.0493 kg/hm2。证明该模型具有较好普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用营养液膜栽培技术(NFT)栽培的小白菜生长模型,以春油5号小白菜为试验材料,在中以示范农场2个薄膜温室内开展4次栽培试验,采用营养液膜栽培技术进行栽培,每隔1~3 d采集小白菜的生长指标。根据小白菜对温度的响应,以有效积温为自变量,用Logistic方程构建NFT栽培小白菜生长模型,包括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和干质量、株高、叶片数、叶面积等模型,所建立模型的决定系数在0.881~0.993之间。经重复试验数据检验,小白菜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地下部干质量、株高、叶片数、叶面积等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基于1∶1直线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0、0.990、0.985、0.986、0.963、0.935、0.985,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10.01 g、0.46 g、0.80 g、0.05 g、1.28 cm、1.25张、74.81 cm~2。因此,构建的小白菜生长模型精度较高,可为温室NFT栽培小白菜生长管理调控、产量预测和经济效益分析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科学安排日光温室生产茬次、高效栽培番茄及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干整枝方式研究不同密度及果穗数对温室冬春茬栽培番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结果]温室番茄定植密度对干物质生产的影响较大,保留果穗数间接影响干物质的分配.摘心前期,不同密度间单位面积群体植株总干重存在差异显著性变化,处理4 000株/667 m2单位面积群体干物质生产最多,主要分配于茎叶供给营养生长.在适宜保留果穗数下,干物质生产影响植株上的坐果穗数,从而间接影响植株内干物质分配,不同密度及适宜留果穗数下干物质生产与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分配比例有关.[结论]在密度为4000株/667 m2(3穗果)时,既能实现营养生长期茎叶干物质的最大生产又能实现生殖生长果实最大分配累积,前期产量最高达4 310.7 kg/667 m2.  相似文献   

4.
陈永快  黄语燕  兰婕  王涛  康育鑫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9):201-204,215
研究营养液膜(NFT)栽培技术栽植的生菜生长模型,以便为生菜生长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在示范农场可控温玻璃温室内对一个品种的生菜开展3次重复试验,采用NFT栽培技术进行栽培,每隔1~3 d采集生菜的叶片数、株高、产量、干物质、总叶面积等指标.根据生菜对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以辐热积为驱动变量,采用Logistic曲线方程,建立生菜NFT栽培生长模型,包括单株生菜叶片数、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地下部干质量、总叶面积等模型,所建立模型的决定系数均达0.960以上.运用不同试验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生菜叶片数、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地下部干质量、总叶面积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基于1:1直线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62、0.960、0.983、0.987、0.980、0.969、0.970,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1.210张、1.725 cm、7.951 g、0.256 g、0.948 g、0.045 g、159.770 cm2.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生菜营养生长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为温室NFT栽培生菜生长管理、预测产量和分析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日光温室番茄生产管理智能专家决策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光温室番茄栽培是实现番茄全季节高产栽培的主要形式。为了实现对日光温室番茄生产的智能化管理,并对生产和销售提供决策支持指导。基于Windows平台采用VC 6.0为设计语言及编程方法,选择Microsoft access构建日光温室温湿度周年通用环境数据库,开发了日光温室番茄生产管理专家决策系统。根据对番茄生理发育时间的计算确定,结合不同月份温室的环境参数条件拟合了番茄主要生长发育期及果实成熟期,实现了根据番茄采收期观测确定播期和根据播期预测产期,还可借助日光温室周年环境温湿度数据预测预防病害发生,为温室番茄生产的精确化、智能化管理打下基础,通过将专家研究资料与计算机的结合为温室番茄全季节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定量研究水分对温室网纹甜瓜植株长势(株高、茎粗)以及各器官干物质分配的影响,以温室网纹甜瓜品种"网路"为材料,于2010年3月~2010年11月在玻璃温室内进行不同定植期和不同水分处理的栽培试验,以生理辐热积为预测指标,定量分析了基质水势对网纹甜瓜株高、茎粗以及各器官干物质分配的动态影响,建立了基质水势对网纹甜瓜株高、茎粗和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指数的模拟模型,并用与建立模型相对独立的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随基质水势的升高,网纹甜瓜的株高和茎粗增加,各器官间的干物质分配量减少。模型对网纹甜瓜植株株高、茎粗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间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77和0.936,预测相对误差分别为6.1%和5.4%;对网纹甜瓜叶、茎、果实、地上部、地下部的干重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间的R2分别为0.971、0.976、0.982、0.982、0.980;相对预测误差分别为10.1%、3.2%、11.8%、9.2%、12.7%。模拟预测精度较高,可较好地模拟不同基质水势条件下的网纹甜瓜植株形态和各器官干物质动态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LED株间补光对日光温室番茄产量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LED株间补光对温室番茄产量、干物质分配及光合作用的影响。【方法】在日光温室中以番茄品种‘瑞粉882’为试材,以红蓝光LED灯管为补光光源,设置3种红(R)蓝(B)光比例(R/B=4∶1、R/B=7∶1、R/B=9∶1),以未补光植株为对照(CK),研究不同红蓝光比例株间补光对番茄产量、干物质分配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3种红蓝光比例株间补光处理均显著提高番茄产量,R/B=4∶1、R/B=7∶1、R/B=9∶1处理较对照分别增产25.9%,28.5%和22.7%。3种红蓝光比例株间补光处理地上部分总干质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6.2%,30.4%和28.4%,果实干质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1%,38.6%和36%,株间补光处理番茄果实干物质分配比例较对照增加,但差异不显著。株间补光提高了番茄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波长在500~650nm的光吸收率;降低了叶片的比叶面积。【结论】株间补光显著提高了番茄地上部分总干质量及果实产量,改善了冠层光分布,提高了光合能力,但不同红蓝光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温室番茄群体光合作用模拟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温室生产性能和生产效益,以温室主栽品种之一的番茄为对象,单叶光合作用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叶面积动态指数、温室冠丛光分布构建了群体光合作用模型,分析了温室内温度、CO2浓度及水分对模型的影响,并据此对模型进行修正.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的群体光合速率实测值(0值时除外)与模拟值的相对误差在0~10.0%之间,模拟精度较高,环境因子对番茄生长发育影响的预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温室番茄叶面积与干物质生产的模拟   总被引:51,自引:5,他引:51  
 根据光温对作物叶面积的影响,提出了辐热积(product of thermal effectiveness and PAR,TEP)的概念。根据试验资料构建了利用辐热积模拟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叶面积动态的数学模型,并将其与已有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生产模拟模型相结合,构建了温室番茄干物质生产动态模型。利用不同品种、基质和地点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比叶面积法和有效积温法相比,辐热积法显著提高了温室番茄叶面积的预测精度,提高了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生产的模拟精度。辐热积法对番茄叶面积的预测结果与1:1直线之间的决定系数R 2和统计回归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0.9743和0.0515 m2·株-1,对植株总干物质量的预测结果与1:1直线之间的R 2和RMSE分别为0.9360和522.7104 kg·ha-1;采用辐热积法对植株总干物质量的预测精度比有效积温法和比叶面积法分别提高56%和72%。  相似文献   

10.
温室标准切花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是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外观品质形成的基础。本研究建立一个预测温室标准切花菊各器官干重和植株地上部分鲜重的模型,为温室标准切花菊外观品质的调控提供决策支持。【方法】根据光温对菊花生长的影响,通过不同定植期和不同品种的试验,建立以生理辐热积(Physiological product of thermal effectiveness and PAR,PTEP)为尺度的温室标准切花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模型,并用独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模型对温室标准切花菊的植株总干重、叶干重、茎干重、花干重和单株地上部分鲜重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符合度较好,模拟值与实测值间1:1线的决定系数(R2)和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0.97、0.97、0.97、0.83、0.99;67.5 g•m-2、22.4 g•m-2、28.2 g•m-2、15.4 g•m-2、3.73 g/株。本模型对菊花植株干物质生产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基于光合作用驱动的生长模型(R2和RMSE分别为0.82和274.68 g•m-2)。【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温室标准切花菊的干物质生产和各个器官的干重,模型的实用性较强,可以为温室标准切花菊生产中的光温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华北地区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及物质生产分配规律。[方法]以番茄品种"金果1号"为试验材料,于2014、2015年3月至7月在山西太谷(北纬37°25′,东经112°25′)山西农业大学日光温室内进行了两年的番茄春夏茬栽培试验。[结果]日光温室番茄株高、叶数、叶面积以及干物质生长量均与定植后的生长天数呈显著线性关系,其相应生长规律分别为2.74 cm/d,0.32片/d,70 cm~2/d,9.4 g/(m~2·d);果实干重与植株总干重之间呈线性关系,坐果后植株总干重每增加1 g,果实干重约增加0.69 g;干物质在根、茎、叶中的分配比例从开花前到坐果后呈显著下降趋势,果实干重在植株总干重中所占比例显著增加,达到60%以上。同时,番茄干物质生产量与温室有效积温(10℃的温度总和)之间有很强的线性关系,每个有效积温单位(°C·d),干物质的生产量约为0.73 g/m~2;植株干物质生产与太阳辐射量之间也有较强线性关系,每个光合有效辐射单位(MJ)大约生产3.4 g干物质。[结论]适当延长番茄生育期,改善温、光条件即可提高番茄的物质生产量。  相似文献   

12.
基于辐热积的日光温室不同茬次袋培番茄干物质模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东北地区日光温室基质袋培番茄干物质生产及分配与温室环境辐热积关系,在番茄全生育期建立并比较基于辐热积的冬春茬与秋冬茬番茄干物质生产模型。结果表明,利用累积辐热积与干物质总量得到的拟合模型模拟效果较好,其冬春茬和秋冬茬单株绝对误差分别为5.12g和9.67g,单株剩余标准误差分别为9.46g和15.02g,决定系数分别为0.98和0.96,说明冬春茬的模型模拟效果优于秋冬茬。通过累积辐热积与干物质总量模型及干物质分配关系,比较模拟累积辐热积对番茄根、茎、叶、果干物质分配影响的结果表明,2个茬次的番茄叶片和果实的分配指数变化趋势明显不同,而茎和根的分配指数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和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番茄果实生长与温度、光照的关系以及建立番茄产量预测的新方法,该研究对不同播期、品种、氮素水平及茬口的试验数据进行处理,构建了反映果实生长与温度、光照关系的果实横、纵径生长模型,以及果实干物质机理性模型和果实鲜重与横、纵径关系的线性模型,并建立了以上述模型为基础的番茄产量预测模型。运用独立数据对产量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当利用干物质机理性模型模拟番茄产量时,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MSE和ADe都小于30 g(每株);当用果实横径经验性模型模拟番茄产量时,RMSE和ADe都小于35 g(每株);当用果实纵径经验性模型模拟番茄产量时,RMSE和ADe都小于40 g(每株)。表明番茄产量模型均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能够很好地模拟番茄产量,可为设施番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其中利用果实横、纵径的线性关系模型来预测番茄产量,具有参数少、不破坏果实活体、实用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我国不同栽培方式(露地与设施)及不同省份番茄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差异,基于生命周期法,遵循农田生态系统的全环式路径,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20》数据,对我国露地与设施番茄的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评价指标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露地、设施番茄生产系统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4 630.09、8 697.52 kg CO2e·hm-2,设施比露地高87.85%;露地番茄的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为化肥,而设施番茄的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为农膜和化肥;露地番茄的净温室气体排放为负、碳生态效率大于1,对生态环境具有正外部性,而设施番茄的净温室气体排放为正、碳生态效率小于1,具有负环境外部性;土地碳强度、碳生产效率、碳经济效率方面,设施种植的可持续性均低于露地种植。各省份露地、设施番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在2 849.24~7 524.61、5 788.83~13 779.69 kg CO2e·hm-2之间,最高省份分别是最低省份的2.64、2.38倍,露地、设施番茄的温室气体排放、构成、固碳...  相似文献   

15.
应用分配指数的计算原理,初步构建了基于分配指数的日光温事番茄不同器官之间干物质分配指数动态的模拟模型.通过SPSS软件拟合得到地上部分(PISH)、根(PIR)、茎(PIS)、叶(PIL)、果(PIF)的模拟模型公式分别为:PISH=K1/[1+K2×EXP(-K3GDD2)],其中K1=0.99,K2=-0.175,K3=-0.0000001414;PIR=1-PISH;PIS=a1/[1+b1exp(C1+d1GDD+f1GDDd2)],其中a1=0.17,b1=-0.029,c1=0.078,d1=0.006397,f1=0.00000404;PIL=1-a2/[1+b2×EXP(c2+d2GDD2)],其中PIF=1-PIL-PIS.并利用独立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应用上述模型对温室番茄干物质分配动态模拟和试验实测的干物质分配动态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因而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和预测性.  相似文献   

16.
温室小型西瓜的干物质分配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分配指数的计算原理,利用温室小型西瓜的试验数据分别建立了地上、地下部分配指数及地上部各器官的分配指数模型:地上部分配指数PIS=0.990/[1.000 6.935×exp(-0.035×GDD2)];地下部分配指数PIR=1-PIS;茎分配指数PILVG=0.650/[1.000 0.001×exp(1.450×GDD)];叶分配指数PISP=0.500/[1.000 0.003×exp(16.218 0.086×GDD-0.597×GDD2)];果分配指数PIST=1-PILVG-PISP。由此建立了基于分配指数的温室小型西瓜不同器官间干物质分配动态的模拟模型,并利用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时间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温室小型西瓜干物质分配动态的模拟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和预测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温室番茄气孔导度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于2009年5月~2010年3月间,在我国青海海东地区和江苏南京温室内分别设计番茄栽培试验,测定和分析作物气孔导度数据和环境数据,研究发现温室番茄气孔导度与叶片温度成正相关,与饱和水气压差和CO2浓度呈负相关,气孔导度与光合有效辐射相关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温室番茄叶片气孔导度模拟模型.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8.
温室番茄光合生产和干物质积累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温室蔬菜作物光合生产和干物质积累模拟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温室番茄的试验数据,确定参数ε和参数PLMX,分别为0.45kgCO2ha-2h-1/(Jm-2s-1)、30kgCO2ha-2h-1,从而建立了温室番茄光合生产和干物质积累模拟模型。建立的模型包括叶面积指数动态模型、光合生产动态模型和干物质积累动态模型。模型利用生长度日对叶面积指数LOG ISTIC方程建立了叶面积指数动态模型LAI=3.6/(1 EXP(13.131731-0.0141×GDD 0.000001×GDD2));应用简便有效的高斯积分法计算冠层每日的总同化量,建立了光合作用模型。该模型既考虑了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变化规律,又考虑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冠层反射率的影响,此外,模型还考虑了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通过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下的干物质积累实测值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有较强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华北地区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及物质生产分配规律.[方法]以番茄品种“金果1号”为试验材料,于2014、2015年3月至7月在山西太谷(北纬37°25′,东经112°25′)山西农业大学日光温室内进行了两年的番茄春夏茬栽培试验.[结果]日光温室番茄株高、叶数、叶面积以及干物质生长量均与定植后的生长天数呈显著线性关系,其相应生长规律分别为2.74 cm/d,0.32片/d,70 cm2/d,9.4 g/(m2·d);果实于重与植株总干重之间呈线性关系,坐果后植株总干重每增加1 g,果实干重约增加0.69 g;干物质在根、茎、叶中的分配比例从开花前到坐果后呈显著下降趋势,果实干重在植株总干重中所占比例显著增加,达到60%以上.同时,番茄干物质生产量与温室有效积温(>10℃的温度总和)之间有很强的线性关系,每个有效积温单位(℃·d),干物质的生产量约为0.73 g/m2;植株干物质生产与太阳辐射量之间也有较强线性关系,每个光合有效辐射单位(MJ)大约生产3.4 g干物质.[结论]适当延长番茄生育期,改善温、光条件即可提高番茄的物质生产量.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设施栽培番茄定植后苗期的温差控制管理,2018年和2019年连续2 a以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赵县农业科技园区(东经114°49′12″,北纬37°47′48″)种植秋冬茬番茄的1号、3号、5号温室为研究对象,利用温室微型气象站(空气温度传感器测量范围-20~70℃,测量精度±0.1℃)采集各温室番茄定植(8月17~24日)后21 d内的空气温度数据,每30 min自动采集1次。统计结果显示,番茄苗期温室内昼均温度为25.31~37.76℃,昼夜温差为0.42~15.62℃,昼夜温度波动较大,温差≤6℃的天数占统计总天数的36%。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软件对昼夜温差(Y)和昼均温度(X)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二者关系的一元回归方程为Y=0.902X-21.687 (R2=0.807),计算得到昼夜温差为6℃时的昼均温度为30.7℃。在当地秋茬番茄日常管理中,可依据回归方程,利用采集的温室内昼温(昼均温度)对当天的昼夜温差进行预测预警,并提出温度调控管理的指导意见,当昼均温度30.7℃时应及时开启通风降温设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