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氮胁迫对不同品种谷子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品种谷子对氮肥的反应,试验以冀谷31、豫谷8、济谷18、济谷17、济谷16、济谷15、济谷14、济谷12为材料,进行不施氮和正常施氮处理,探究低氮胁迫对不同品种谷子的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产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胁迫对不同品种谷子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等性状均有不利影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不同品种间氮肥利用率不同。豫谷8的耐低氮胁迫指数(NSI)较小,氮肥贡献率较大,即对于低氮胁迫最为敏感,对氮素的依赖性较大;而济谷12和济谷17的NSI指数均较大,氮肥贡献率较小,即耐低氮性较强,对氮素的依赖较小,更为耐贫瘠。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甘薯品种(系)耐低氮能力评价体系,筛选耐低氮基因型甘薯材料和评价不同氮效率类型,为研究耐低氮甘薯生理机制和挖掘氮高效基因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培试验,以来自国内外不同薯区的126份甘薯品种(系)为材料,低氮胁迫(0 mmol·L-1纯氮)和正常施氮(14 mmol·L-1纯氮)处理下,收集126个品种(系)地上干重、地上干物质增加量、地下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根冠比、蔓长、根长、叶数、叶绿素相对含量(CCI)、氮积累量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11个性状表征值,计算各指标耐低氮胁迫指数。利用综合隶属函数法,进行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各甘薯品种耐低氮能力和氮效率类型。【结果】1)低氮水平条件下,不同供试甘薯品种(系)的地上干重、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根长、蔓长、叶数、CCI、氮素积累量的均值低于正常氮处理,根冠比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均值高于正常氮处理;2)不同品种(系)的地上干重、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根冠比、根长、蔓长、叶数、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变异系数高于正常氮处理,且其增幅排序为地上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地下干物质增加量>叶数>地上干重>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氮积累量>根长>根冠比>蔓长;3)对11个指标的耐低氮胁迫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3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2.67%,计算综合评价值Y;4)地上干重、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叶数、蔓长、根长、根冠比、氮积累量、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耐低氮胁迫指数与Y值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氮积累量和地上干重5项耐低氮胁迫指数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86、0.81、0.79和0.73;5)建立Y值回归方程,选定耐低氮能力评价的8个指标,并进行系统聚类,划分甘薯基因型为耐低氮型、中间型、不耐低氮型3类;并对3种耐低氮甘薯类型的农艺性状和氮效率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论】地上干重、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根长、蔓长、叶数、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作为甘薯耐低氮能力评价的指标;13104-2/紫薯1号、宜宾红心薯、浙紫薯2号、渝紫3号、渝紫6号、漯紫1号和渝紫香10号7个为耐低氮型甘薯品种;耐低氮型品种的各性状表现好于中间型和不耐低氮型,其中,地上干重、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蔓长和氮积累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栽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赤峰主栽谷子品种在低氮胁迫下氮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差异进行了系统研究.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赤谷6号、赤谷8号、赤谷9号低氮胁迫下根长较施氮处理显著增长;赤谷5号、赤谷6号、赤谷9号耐低氮胁迫能力较强;赤谷10号氮利用率最为稳定;赤谷5号、赤谷6号耐低氮指数大.赤谷5号在农艺性状和氮累积量及耐低氮指数均表现出较好的耐低氮胁迫能力.大田栽培试验表明:赤谷6号和赤谷8号耐低氮胁迫能力较强.谷子出苗至抽穗期受低氮胁迫的影响较抽穗至成熟期更为敏感.谷子全生育期中,低氮胁迫对拔节期株高的影响较大;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累积量对低氮胁迫影响较大.穗部相关农艺性状较其他农艺性状而言较易受到低氮胁迫影响.穗部性状中,穗长相对于其他性状对低氮胁迫影响较为迟钝,其他性状较为敏感;对低氮胁迫敏感的指标可作为谷子耐低氮能力评价指标.综合盆栽试验与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赤谷5号、赤谷6号、赤谷8号这3个品种耐低氮能力强,适于在赤峰地区相对贫瘠的土壤种植.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提高谷子的产量和品质,以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以张杂谷3号、大同29号、大同32号、晋谷29号、晋谷9号、陇谷11号和陇谷6号(对照)作为供试品种,从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几方面进行了品种间比较.结果表明,大同32号和张杂谷3号增产显著,能够适应盐池县的气候特点;陇谷11号、大同29号可以继续参试;晋谷9号、晋谷29号不适宜盐池县种植,可不再参试.  相似文献   

5.
为了综合评价25份谷子种质资源,选取主茎直径、穗粒重、单穗重、千粒重、产量等12个主要农艺性状指标,通过变异系数、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谷子种质在新疆伊犁州的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个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幅度在7.20%~18.55%之间,茎粗、主穗直径和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千粒重和生育期变异系数较小。不同谷子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相关性。产量与单穗重、穗粒重和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倒二叶宽度呈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生育期、倒二叶宽度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1.78%。25个谷子品种主成分综合得分高低顺序依次为:嫩选18>赤优金苗1号>陇谷13>九谷23>金苗K2>济谷22>嫩选15>张杂谷16号>公谷88>冀谷168>黄金苗>朝谷58>大同29>张杂谷13号>豫谷18>中谷2号>豫谷35>长农47>晋谷21>中谷9号>龙谷38>龙谷25>长农35>山西红谷&g...  相似文献   

6.
在大田条件下,以晋谷21号和张杂谷10号为试验材料,在谷子3~5叶期叶面喷施不同剂量(0,0.5,1,2,4 L/hm2)的硝磺草酮,研究苗期喷施不同剂量硝磺草酮对谷子不同关键生育时期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硝磺草酮处理剂量的增大,其对2个谷子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逐渐增大,其中,低剂量处理(T1,T2,T3)影响较小,高剂量处理(T4)影响较大;对谷子拔节期的农艺性状影响较大,达到显著水平,对抽穗期和灌浆期农艺性状影响不显著;硝磺草酮对张杂谷10号农艺性状的影响程度要小于晋谷21号,说明晋谷21号对硝磺草酮胁迫的耐受性比张杂谷10号弱。综上所述,3~5叶期叶面喷施硝磺草酮在拔节期对谷子农艺性状会产生较大影响,但在抽穗期和灌浆期会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7.
谷子新品种陇谷16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子新品种陇谷16号是以陇谷4号为母本、晋谷4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在2015—2016年的甘肃省谷子品种多点试验中,陇谷16号2 a 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4855.96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谷11号增产6.66%.在2017年的甘肃省谷子品种生产试验中,陇谷16号平均折合产量为4072.91 kg...  相似文献   

8.
宁夏中部干旱区渗水地膜对谷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渗水地膜在宁夏中部干旱区引进不同谷子品种开展生态适应性研究,从不同谷子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等方面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该地区适宜推广种植的谷子优良品种4个:"张杂谷13号"、"黄金苗"、"陇谷鉴2129"和"峰红谷",为宁夏干旱半干旱区谷子新品种推广、资源利用和养殖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选用前期筛选出的玉米耐低氮品种正红311和低氮敏感品种先玉50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在6个氮水平下研究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的生长发育、干物质及氮素积累与分配差异。结果表明:正红311各阶段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各时期茎鞘和叶片干物质及氮素分配比例均高于先玉508,而先玉508雌穗干物质及氮素分配比例更高。与先玉508相比,正红311提高了各主要生育时期叶片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与分配比例,降低了雌穗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与分配比例。正红311营养器官较高的干物质及氮素积累与分配比例有利于其保持较高的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生产能力,延缓叶片的衰老和延长高光合速率使其产量显著高于先玉508。施氮可显著提高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产量及产量构成,而对干物质和氮素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影响较小。过量施氮不仅不利于玉米生长发育,还会使玉米收获指数显著降低,从而不利于产量的提高。正红311施氮量在180kg/hm2时产量最佳,而先玉508需要氮肥360kg/hm2才能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因此对于耐低氮品种正红311可适当降低施氮量或在土壤贫瘠的丘陵山区种植以充分发挥其低氮条件下的产量优势,而低氮敏感品种先玉508则应适当增加施氮量或种植在肥沃土壤的地区以保证其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0.
耐低氮糜子品种的筛选及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耐低氮糜子品种的评价方法,筛选耐低氮糜子基因型材料及鉴定指标,为耐低氮品种的选育和耐低氮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来自国内外100份糜子品种为材料,在低氮胁迫(0纯氮)和正常施氮(150 kg·hm-2纯氮)处理下,连续2年进行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千粒重、叶面积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氮含量、氮素吸收共11个指标的测定,采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各指标耐低氮胁迫指数,通过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与聚类分析评价各糜子品种的综合耐低氮能力。【结果】供试品种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千粒重、叶面积、氮含量、氮素吸收均存在显著差异;低氮胁迫下,糜子的生长、生物量积累和氮素吸收受到抑制,各性状指标明显下降,变化范围幅度降低,各农艺指标降低幅度排序依次为叶面积>草重>单株粒重>单株穗重>茎粗>主茎节数>穗长>千粒重>株高,不同糜子品种籽粒的氮含量和氮素吸收均降低,降低幅度为氮素吸收>氮含量;低氮胁迫下,不同糜子品种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大于正常施氮水平各指标的变异系数;不同氮水平下,不同糜子籽粒氮素吸收的变异系数高于氮含量的变异系数,且低氮胁迫的氮素吸收的变异系数高于正常施氮处理。对11个指标的耐低氮胁迫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了5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5.83%;株高、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单株叶面积、氮吸收量的耐低氮胁迫指数与耐低氮综合评价值(D)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单株穗重、单株粒重、氮吸收量的相关性较高,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0.812和0.812;根据耐低氮综合评价D值,通过聚类分析将100份糜子品种划分为耐低氮型、中间型和不耐低氮型3种类型。【结论】单株穗重、草重、氮吸收量等指标作为糜子耐低氮能力评价的首选指标;榆糜3号、2058、榆黍1号、雁黍7号4个品种耐低氮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明耐低氮糜子品种的评价方法,筛选耐低氮糜子基因型材料及鉴定指标,为耐低氮品种的选育和耐低氮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来自国内外100份糜子品种为材料,在低氮胁迫(0纯氮)和正常施氮(150 kg·hm-2纯氮)处理下,连续2年进行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千粒重、叶面积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氮含量、氮素吸收共11个指标的测定,采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各指标耐低氮胁迫指数,通过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与聚类分析评价各糜子品种的综合耐低氮能力。【结果】供试品种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千粒重、叶面积、氮含量、氮素吸收均存在显著差异;低氮胁迫下,糜子的生长、生物量积累和氮素吸收受到抑制,各性状指标明显下降,变化范围幅度降低,各农艺指标降低幅度排序依次为叶面积草重单株粒重单株穗重茎粗主茎节数穗长千粒重株高,不同糜子品种籽粒的氮含量和氮素吸收均降低,降低幅度为氮素吸收氮含量;低氮胁迫下,不同糜子品种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大于正常施氮水平各指标的变异系数;不同氮水平下,不同糜子籽粒氮素吸收的变异系数高于氮含量的变异系数,且低氮胁迫的氮素吸收的变异系数高于正常施氮处理。对11个指标的耐低氮胁迫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了5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5.83%;株高、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单株叶面积、氮吸收量的耐低氮胁迫指数与耐低氮综合评价值(D)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单株穗重、单株粒重、氮吸收量的相关性较高,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0.812和0.812;根据耐低氮综合评价D值,通过聚类分析将100份糜子品种划分为耐低氮型、中间型和不耐低氮型3种类型。【结论】单株穗重、草重、氮吸收量等指标作为糜子耐低氮能力评价的首选指标;榆糜3号、2058、榆黍1号、雁黍7号4个品种耐低氮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2.
在宁南山区旱作条件下,以陇谷11号为对照,对北方地区种植、推广前景较好的9个谷子品种进行了品种鉴选试验。从物候期、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抗病性、经济性状和产量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参试谷子品种在该区种植的适应性,筛选出适宜宁夏南部山区高产栽培的优良谷子品种。结果表明:参试谷子品种在试验区均能够成熟,以高产为前提、兼顾实际生产的适用性,筛选出适宜宁南山区旱作物候条件种植的谷子品种3个,分别为大同34号、晋谷25号和晋谷29号;另外,陇谷13号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其植株高大、生物学产量高,且籽粒产量也较高,可以给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且在原州区已经大面积示范与推广,因此也可以在该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耐低氮玉米种质材料,采用水培法对20份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玉米种质材料于氮素营养临界期进行氮素胁迫试验.通过对缺氮症状指数、叶绿素、总干重、根冠比、含氮量、氮素转化率等指标分析得出,不同品种在低氮胁迫条件下的差异很明显,2号、3号、6号、11号、12号和18号是耐低氮玉米种质材料,5号、13号、14号、16号和20号是不耐低氮的玉米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4.
杂交谷子产量及品质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主推常规品种晋谷21号为对照,对5个杂交谷子品种在太谷地区的产量表现及粗蛋白和总淀粉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张杂谷3号、张杂谷5号、张杂谷9号、张杂谷10号杂交谷子品种的产量比对照晋谷21号增产32.08%~55.72%,且差异显著,;对照晋谷21号的品质优于参试的杂交谷子品种;穗质量、平均分蘖、产量、穗粗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变异系数较大,茎粗和总淀粉变异系数较小;产量与平均分蘖、穗长和千粒质量呈正相关;粗蛋白与株高呈正相关;总淀粉与穗质量和株高呈正相关;主成分1,2,3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96.003 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密度与氮肥用量对不同耐密型夏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以稀植大穗型品种鲁单981(LD981)和紧凑耐密型品种郑单958(ZD958)为供试材料,设置52 500和82 500株/hm~2两个种植密度,同时设置0、90、180、270和360 kg·hm~(-2) 5个施氮水平,研究密度与氮肥用量对不同耐密型夏玉米品种单株及群体干物质积累特性、氮素转运效率、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增加种植密度,相同施氮水平处理的千粒重和穗粒数显著降低,单位面积穗数、空秆率、倒伏率显著提高,不耐密品种空秆率、倒伏率增加更显著。其中,ZD958与LD981各施氮处理的平均千粒重、穗粒数分别降低6.24%、6.77%和7.52%、18.09%,LD981空秆率、倒伏率高达17.0%、27.6%,显著高于ZD958。高密度条件下,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270和360 kg·hm~(-2)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低密度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籽粒产量先上升后下降,施氮量270 kg·hm~(-2)处理产量达到最大值。增加种植密度,夏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降低趋势,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增加的趋势。随施氮量增加,单株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花后干物质贡献率呈上升趋势。相同氮素水平下,高密度处理显著提高夏玉米总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种植密度,ZD958和LD981各施氮处理的平均总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15.94%、39.01%、26.22%和1.96%、5.79%、14.92%。相同种植密度水平下,总氮素积累量和花后氮素同化量随施氮量增加呈上升趋势,而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呈下降趋势。增加种植密度,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和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增加。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氮素转运效率及贡献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低密度种植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增密施氮显著提高不同耐密型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但密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品种间差异显著。增密后,LD981籽粒产量增加不显著,ZD958籽粒产量显著提高。高密度条件下,增加施氮量,不同耐密型玉米籽粒产量均显著增加,而LD981空秆率、倒伏率显著提高,是限制LD981籽粒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增密显著提高不同耐密型玉米氮素利用率,提高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增加种植密度,ZD958花后氮素同化量增加,LD981则降低。施氮降低了植株氮素利用效率,但可以提高高密度条件下植株氮素吸收量,提高花后氮素同化量。增密与施氮相结合,有利于耐密型玉米产量与氮肥利用率协同提高。综合考虑产量和氮效率两方面,ZD958适宜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2,施氮量为270 kg·hm~(-2);LD981适宜种植密度为52 500株/hm~2,施氮量为180 kg·hm~(-2)。  相似文献   

16.
济谷14对留苗密度和氮肥施用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山东谷子夏播区济谷14对留苗密度和氮肥施用量的响应情况,以济谷14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留苗密度为主区、氮肥施用量为副区,分析了不同留苗密度(67.5万和90.0万株/hm2)和施肥量(0、75和150 kg/hm2)对谷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济谷14产量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留苗密度对产量影响不大。在试验期内,高密度处理的谷子干物质积累量始终>低密度处理,且差异随着谷子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增大;灌浆成熟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不同施氮量与留苗密度下,株高、茎粗、穗长、穗粗、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综合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互作试验产量结果,认为在山东谷子夏播区有利于发挥济谷14产量潜力的栽培方式为留苗密度67.5万株/hm2、孕穗期追施氮肥(纯N)75 kg/hm2。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苯磺隆胁迫下生物质炭对谷子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以张杂谷10号和晋谷21号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生物质炭浓度(0、2%)和苯磺隆施用量(113、225、450 g/hm2),以不施苯磺隆为对照,共8个处理,分析苯磺隆胁迫下添加生物质炭对谷子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添加生物质炭相比,添加生物质炭后2个谷子品种籽粒产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0.50%、20.26%,且张杂谷10号的产量显著高于晋谷21号;张杂谷10号与晋谷21号籽粒中钾含量、维生素C含量以及可溶性总糖含量在添加生物质炭后显著上升,与不添加生物质炭相比,分别提高了18.68%、1.38%,6.92%、13.08%,22.29%、3.31%;张杂谷10号籽粒磷含量均在苯磺隆施用量为113 g/hm2时达到最大值,晋谷21号添加生物质炭后,籽粒磷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均表现出下降趋势。添加生物质炭后,喷施苯磺隆与不施苯磺隆相比,2个谷子品种籽粒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79%、4.62%。因此,施用生物质炭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苯磺隆胁迫对谷子产量和营...  相似文献   

18.
全膜双垄覆盖沟穴播条件下谷子品种筛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六盘山区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条件下,以陇谷6号为对照,对7个引进谷子新品种进行品种鉴选试验,就其生物学性状、抗逆性以及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张杂谷3号、陇谷11号、晋谷29号等为适宜当地栽培的高产优质谷子新品种。其在旱作雨养条件下平均产量超过4 500 kg/hm2以上;且较对照陇谷6号增产,张杂谷3号表现最好,产量达5 328.55 kg/hm2,增产幅度达到13.62%。  相似文献   

19.
水氮互作对水稻氮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33  
 以迟熟中粳稻武香粳9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水稻吸氮量增多,稻草中氮滞留增加,营养器官氮转运率降低,氮素利用率和产谷效率下降;水分胁迫过强,则水稻吸氮量减少,氮素产谷效率下降;水分胁迫适度,则水稻氮素吸收保持不变,且可更多地调动和利用营养器官中的储存氮,提高氮素利用率和产谷效率;水与氮存在明显互作作用,水分胁迫增强,则减弱了氮肥促进水稻吸氮的作用,增强了氮肥降低水稻氮素利用率的效应。结合产量表现,提出采用适度的水分胁迫,提高水稻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垄沟集雨种植模式下谷子的生长、产量对氮肥的响应,以期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谷子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2—2023年选用陕豫谷3号谷子品种进行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因素为种植模式(垄沟集雨种植模式,R;传统平作种植模式,T),副因素为施氮量(0 kg·hm-2,N0;60 kg·hm-2,N1;135 kg·hm-2,N2;210 kg·hm-2,N3),在不同种植模式下测定谷子旗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相对含量、各生育时期地上部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以及成熟期农艺性状和产量,并计算氮素利用率。【结果】同一施氮量下,与传统平作种植模式相比,垄沟集雨种植模式下谷子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相对含量在降雨较多的2022年仅灌浆期有所提高,在降雨较少的2023年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则均有提高,两年间垄沟集雨种植模式均增强了谷子生育中后期的光合能力,延缓叶片衰老;谷子地上部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在2022年的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有所提高,在2023年各生育时期均有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