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山丘区糖料蔗灌溉方式适应性评价模型,并通过试验获得各项指标的数值,结合专家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并确定权重,最后得到各糖料蔗主产区糖料蔗灌溉方式的推荐顺序:桂西南优势区为地埋滴灌、低压管灌、微喷灌、地表滴灌和喷灌,桂中优势区为喷灌、低压管灌、地埋滴灌、地表滴灌和微喷灌,桂南优势区为优压管灌、喷灌、地埋滴灌、地表滴灌和微喷灌,桂西北优势区为低压管灌、地埋滴灌、喷灌、地表滴灌和微喷灌。  相似文献   

2.
膜孔灌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沟畦灌、喷滴灌、波涌灌、低压管灌和膜孔灌的基本灌水特征。得出了传统灌水方法和现代灌水技术在本质上的区别。在比较各种灌水方法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基础上,说明膜孔灌是近于滴灌特征的低投入高产出的现代灌水技术  相似文献   

3.
综合喷灌、微喷灌、滴灌、小管出流、低压管灌等多种灌溉方式在汉中丘陵区经济作物的应用状况,分析了各种灌溉方式的特点及适应性,针对其特点,提出了以后节水灌溉在该区域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1 招远市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招远市水资源一方面严重缺乏,一方面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经调查测算,目前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左右,即有一半的水在输水和田间灌水过程中浪费掉,而先进国家的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达0.8~0.9。招远市农业灌溉用水约占总供水量的80%左右,故农田节水潜力很大,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解决水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 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招远市开展了粮油作物及果树高产节水灌溉技术、高标准浆石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喷灌技术、微喷灌技术、滴灌技术、农田综合节水技术、水土保持技术、节水灌溉设备的研究与开发等技术研究,有13项成果先后荣获水利部、山东省、烟台市科技进步奖,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和较好的技术基础。在科技引导、政府推动、水利部门积极参谋、农民参与下,招远市引进推广发展了各种形式的节水灌溉工程。在金岭、勾山、城子3座中型水库灌区及小型水库灌区大力推广了高标准浆砌石渠道防渗技术,并在山丘区研究推广了干渠以下自压管道灌溉和自压喷灌技术。如宋家镇上院水库灌区万亩自压喷灌工程、玲珑镇罗山水库万亩自压管灌工程、金岭水库灌区在干渠防渗的基础上实施万亩自压管灌工程等;在井灌区大力发展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和大田喷灌技术,井灌区基本实现了管灌和喷灌化,如辛庄滨海平原万亩管道输水灌溉工程、道头镇万亩管灌工程、张华洼管灌工程、张星镇付家洼大田喷灌工程等;在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中引进推广微喷灌、滴灌技术,如"中美合作节水灌溉示范区"果园微喷灌工程、辛庄镇西南村和蚕庄镇农场果园微喷灌工程、东良和罗峰蔬菜大棚滴灌工程等。节水新技术的引进、研究推广应用,有力地缓解了水资源供求矛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3)微喷技术装备微喷灌是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以小的流量将水喷洒到土壤表面进行灌溉的一种灌水方法。它是在滴灌和喷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灌水技术。微喷灌时水流以较大的速度由微喷头的喷嘴喷出,在空气的作用下粉碎成为细小的水滴落在地面。  相似文献   

6.
不同灌溉形式下玉米全生产期投入产出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通辽玉米典型种植区现有的4种灌溉形式全生产期投入、产出和灌溉水量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按照投入指标分析(仅考虑一个生产期内投资),由高到低分别为覆膜滴灌、浅埋不覆膜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机喷灌;按照产出指标分析,由高到低分别为覆膜滴灌、浅埋不覆膜滴灌、喷灌机喷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按照灌溉水量指标分析,由高到低分别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机喷灌、浅埋不覆膜滴灌、覆膜滴灌。综合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体分析,建议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部分地区降水量为250~400mm的玉米种植区可适度推广浅埋不覆膜滴灌。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农田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水技术、综合农业节水技术、雨水汇集利用技术和节水灌溉管理技术等几种。1微灌技术的优缺点 微灌包括滴灌、渗灌和微喷灌等,它是一种新型的农田灌溉技术。微灌是根据作物对于水分的需要,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滴头、渗孔和微喷头),将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或土壤表面,是一种局部灌水方式。与喷灌、管道输水灌溉和地面灌溉相比,它具有以下…  相似文献   

8.
设施节水灌溉 (1)管灌技术。即管道输水灌溉,是利用低压管道埋设地下或铺设地面,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管或软塑管。该技术与土渠输水灌溉相比,一般可省水30%~50%。(2)微灌技术。有微喷灌、滴灌、渗灌及微管灌等,是将灌水加压、过滤、经各级管道和灌水器具灌水于作物根际附近,微灌属于局部灌溉,只湿润部分土壤,对部分密播作物适宜。与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80%~85%。微灌可以与施肥结合,利用施肥器将可溶性的肥料随水施入作物根区,及时补充作物所需要水分和养分,增产效果好。目前,微灌一般应用于大…  相似文献   

9.
软管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钟山县农机推广站刘碧珍软管灌溉技术即是用定位或移动式灌水机械和移动式灌水软管、管道代替田间的灌水渠,完成水旱田的畦灌、沟灌和淹灌,并可与喷灌和滴灌装置配套完成喷灌和滴灌的一项节水新技术。它具有输水速度快、水量损失少、省地、便...  相似文献   

10.
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通许试验基地进行了节水灌溉方式(滴灌、微喷灌、喷灌和小白龙)及灌水量(45、90、135mm)的大田试验,分别于拔节和灌浆前期灌水。结果表明:小麦收获时土壤储水量表现为滴灌微喷灌喷灌小白龙,总耗水量以滴灌和微喷灌方式下较少;小麦千粒重随灌水量增加有降低趋势,且在微喷灌方式下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而小麦群体、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均以滴灌方式下表现较佳;灌水能增加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以滴灌135 mm的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以滴灌45mm处理为最高。4种节水灌溉方式中,滴灌更有利于增产和节水,其次为微喷灌。  相似文献   

11.
以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灌区种植的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冬小麦在不同灌水条件下的生育进程、形态指标及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为确定冬小麦的节水高产灌溉制度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土壤墒情状况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水分亏缺会对冬小麦群体植株形态指标产生不良影响;低水分处理(T-50)叶面积指数、植株高度、干物质积累等性状低于适宜水分处理,土壤水分不足时,会造成叶面积指数、植株高度和干物质累积量等低于正常值;穗部性状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而减少,T-50的处理最低,无效小穗数受土壤水分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穗粒重和产量最高出现在适宜水分处理(T-60)中。  相似文献   

12.
土壤水分是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旱情监测、农作物估产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水云模型来消除研究区域植被对后向散射的影响。建立植被含水量和归一化水指数的关系提取模型中所需的植被含水量参数。利用AIEM模型结合粗糙度参数Zs建立研究区土壤墒情反演模型,将模型应用于河南省焦作广利灌区,反演结果和实测值相关性达0.7。将水云模型与AIEM模型联合反演土壤墒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以淮河流域槐店闸的实际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法对流量系数进行回归分析,并探讨了各公式的适用性,结合槐店闸的实际情况及分析结果对拟合所得对数函数进行改进,分析各公式在自由出流区间内的合理性后,决定采用分段函数形式表达流量系数公式。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分段函数模拟平均误差为10%,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不同环境下的河南省典型区域土壤田间持水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田间持水量是衡量土壤墒情和干旱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田间持水量的测定环境不同,如季节、环境等因素,可能导致相同区域的土壤其测定结果也不相同。通过颗粒分析实验,确定了全省122处人工墒情站的土壤类型,并从中选取了3个不同土壤类型的站点开展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的田间持水量试验。结果表明:①从全省范围来看,河南省的土壤以壤土类型为主,在防汛抗旱时要充分考虑该种土壤类型的蓄水特性;②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可以得到,其田间持水量与干容重呈现线性反比关系;③3种土壤在不同的季节及实验室温度环境下,田间持水量测定结果差别不大,因此可以得出田间持水量基本不受温度季节的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针对合同节水管理风险评价过程中各评价指标定性概念的随机性及模糊性,提出一种基于云模型的综合评价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正向云发生器对合同节水管理项目的风险评价标准进行云变换得到概念云模型。通过专家打分法获取云滴,采用浮动运算法和综合运算法实现合同节水管理项目由低级指标向高级指标的转换。将结果转换为云图,并与风险评价标准的概念云模型进行对比,得出评价结果。最终通过实例分析,证明云模型应用于合同节水管理风险评价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长江下游大通水文站长时间序列资料,运用累积曲线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揭示了长江入海水沙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年径流量呈微弱减少趋势,而年输沙量显著下降,通过95%置信度检验;②径流量在1955年发生突变,输沙量在1997年发生突变;③小波分析表明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存在23a和24a的周期性变化规律;④1971-1996年累积减沙量为22.13亿t,1997-2015年累积减沙量为44.44亿t;⑤年输沙量显著减少受降水影响不明显,主要是水库拦沙、河道采砂和水土保持等人为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红壤区容重对地下滴灌水分入渗能力的影响,采用室内试验模拟容重对红壤地下滴灌水分运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容重的增大,湿润锋、累计入渗量及入渗率均逐渐减小,但容重越大,减小的幅度越小,且累计入渗量和稳渗率与容重均呈幂函数负相关关系;在灌水结束及重分布期间,容重对含水率的分布均有显著影响,灌水结束时间越长,容重的影响越弱,在灌水结束及重分布1 d,20 cm深度土壤含水率最高,而重分布3 d时,30 cm深度含水率最高。通过Kostiakov入渗模型表明,容重对土壤初渗率及入渗率的衰减速度均有显著影响,土壤初渗率随容重增大而减小,而入渗率的衰减速度随着容重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输水调度是引水灌溉工程最为核心和关键业务,为确保工程安全平稳运行,对调度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总结分析影响引水工程调度安全众多因素,将调度风险归纳为调度制度风险、调度人员风险、调度技术风险、调度协调风险4方面,细化各类风险因子,建立了调度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云模型可能性测度风险评估方法,利用正态分布云模型量化风险因子的重要程度和效用值,通过模糊积分计算综合风险程度。实例表明,建立的引水灌溉工程调度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能够较全面、合理反映调度运行安全影响因素,综合考虑了风险评估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操作性强,为风险评估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微润灌溉对大田玉米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玉米微润灌溉与膜下滴灌田间对比试验,对微润灌溉和膜下滴灌不同处理条件下灌水量、耗水量、作物的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等进行试验研究及分析。结果表明:微润管进口压力为2.0、2.5和3.0 m的微润灌溉分别较滴灌少耗水29.8%、17.9%和11.7%。微润管进口压力为3.0 m的玉米籽粒产量为10 507 kg/hm^2,比膜下滴灌对照高11.5%,WUE达到4.33 kg/m^3。说明微润灌溉通过优化全生育期水分配置,进而达到节水、增产、增效的效果,在干旱区可适当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耕农抗旱宝”对柴达木地区马铃薯生长的影响,选出在其种植过程中的最佳施用量,本试验以马铃薯“青薯6号”为供试材料,以施用不同量(22.5、27、31.5kg/hm^2)“耕农抗旱宝”为试验组,以不施用“耕农抗旱宝”为对照组,在青海省香日德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对比研究了其对马铃薯土壤含水率、不同生育期形态特征、叶绿素、脯氨酸、产量、品质等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增大,在“耕农抗旱宝”施用层,同层土壤含水率降幅表现为对照组>试验组;施用“耕农抗旱宝”可有效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结构;施用量为31.5kg/hm^2时,有利于马铃薯地上部分的积累;施用量为22.5kg/hm^2时,植株的光合效率最高;施用量为27kg/hm^2时,叶片脯氨酸含量最低;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随“耕农抗旱宝”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施用量为27kg/hm^2时,产量和淀粉含量最高,分别较对照组高13.2%、52.26%。综合考虑,“耕农抗旱宝”施用量取27kg/hm^2时最有利于马铃薯产量的积累和节水效益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