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阐明黑龙江省水稻资源的株型演化规律及遗传基础,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亲本选配提供参考,连续2年对参试的104份水稻材料的21种株型性状进行调查及多重比较,并利用152对简单重复序列(SSR)引物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株型性状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年代育成的水稻品种的剑叶宽度、倒二叶宽度随时间推移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植株高度、穗抽出度、剑叶角度、倒二叶角度、倒三叶角度逐渐缩小。SSR标记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出749个等位基因变异,观测等位基因数量(Na)、基因多样性指数(He)、Shannon信息指数(I)和多态性信息量(PIC)的均值分别是3.425、0.490、1.158和0.597。不加权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参试的104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取值为0.676 3时,将供试的104份材料划分为4个亚群。供试材料间相似系数都在0.664 1以上,表明其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小,遗传背景狭窄,在育种工作中应加强资源引进,丰富黑龙江省水稻种质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水稻株型与产量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12个水稻品种的21个株型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株型性状总体上与产量、穗数间的相关性较强,而与千粒重、每穗粒数、穗长间的相关性较弱。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剑叶叶宽、倒三叶叶长、倒二叶叶厚对产量影响较大,倒三叶弦长、剑叶叶鞘长及倒二叶叶鞘长的影响次之,叶开角及叶基夹角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3.
北方杂交粳稻的研究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中,获得理想株型是北方杂交粳稻主要的攻克目标。文章主要选用北方杂交稻常用的10个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配组100个杂交组合,通过和亲本相比较,对株叶型性状及配合力进行分析,观察杂交粳稻亲本和后代株叶型性状遗传的表现力。结果表明,剑叶宽、倒二叶长、剑叶与茎秆夹角(剑叶角)、倒二叶宽、倒二叶与茎秆夹角(倒二叶基角)、倒三叶长、倒三叶宽、倒三叶与茎秆夹角(倒三叶基角)、株高与秆长指标之间在大多数亲本上表现出了配合力的同向性,而在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和株叶型性状方面没有太大联系。  相似文献   

4.
籼粳交F1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具有不同株型性状的6个籼稻和6个粳稻品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成36个籼粳杂交组合,研究结果表明:籼粳交F1的8个主要株型性状遗传,除剑角之外,都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并且相互之间有一定遗传相关,籼粳交F1的剑叶长、剑叶面积与穗长和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或显著遗传正相关,而株高、剑叶宽、倒二叶宽和倒二叶面积与单株有效穗数呈现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辽宁省不同年代直立穗型代表品种为材料,比较研究了直立穗型粳稻齐穗期株型相关性状的表现及差异。结果表明,直立穗型粳稻存在多种穗型类型;品种间水稻茎叶绿叶数、叶长配置不同,叶宽变异较大,造成绿叶叶面积差异;植株叶片挺立,剑叶、倒2叶叶基角小于14°,从倒3叶开始下部茎叶叶基角、披垂度变大;少分蘖品种下部茎叶披垂度相对较大,叶片叶绿素含量高,株间透光率高,因此具备较好的干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究24个双季矮秆早籼品种(系)的结果表明:a.剑叶各性状间的相关比较密切,而倒二叶与倒三叶的角度和长宽比与其它各性状的相关都不密切。上三叶中,叶片长度与长宽比、叶面积、干重,面积与干重,干重与比叶重都呈极显著正相关。b.剑叶角度与倒二叶角度,剑叶宽与倒二叶和倒三叶宽,剑叶长宽比与倒二叶长宽比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剑叶长与倒三叶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剑叶其它性状与倒二叶,倒三叶的相关都不显著。c.上部三片叶对亩产量的贡献以剑叶最大,中、迟品种,剑叶的宽、面积、干重、比叶重与亩产量的相关系数都达显著水平;叶片各性状与日产量的相关均不密切,由此笔者提出了矮秆早籼叶片合理配置模式,认为在水稻栽培和育种中,采用“叶片合理配置,的概念将有助于株型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小麦上三叶配置比例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不同株型、叶型的小麦品种 (系 ) 1 0个 ,研究了上三叶配置比例特点及与产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参数和选择效果。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品种 (系 )的上三叶配置比例各不相同 ,旗叶、倒二叶、倒三叶的长宽比值与产量呈正相关 ,旗叶与倒二叶、倒三叶的长度之比、宽度之比、面积之比与产量呈负相关 ,探讨了小麦上三叶配置比例在株型育种和高产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寒地特殊的生态环境,以180份不同基因型早粳稻为材料,探讨了叶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各叶位叶片的长、宽均表现为减小的趋势;在一定范围之内减小剑叶、倒2叶叶基角,适当增加倒3叶叶基角有利于光能利用,提高群体生物量,从而提高产量,在育种选择时,选择剑叶叶基角、倒2叶叶基角的角度更为有效;在一定范围之内增加倒1、倒2叶鞘的长度,减小倒3叶鞘长度有利于产量的提高;保持足够的上三叶面积是获得高产、超高产的主要途径,对剑叶和倒2叶叶面积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在进行叶部性状综合评价时,倒二叶面积、单株上三叶面积、倒三叶叶基角和剑叶叶基角4个因子就足以代表17个叶部性状的全部信息量.  相似文献   

9.
水稻抽穗前期剪去上部三片功能叶对产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剪去不同水稻品种(组合)上部3片功能叶(或上部3片功能叶组合)对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单株子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各性状的作用大小均为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大部分品种单独剪去上部3片功能叶的作用之和大于同时剪去上部3片功能叶效应值,少数品种与此相反;与前人试验结果比较发现,试验材料在稀植条件下剪去功能叶后,单株子粒重的减少比例比穗重的减少比例更能反映出功能叶对穗部光合产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农垦58衍生系研究浙江省晚粳产量和植株形态的改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晚粳稻产量与植株形态的关系。【方法】以农垦58及其衍生系为材料,通过在同一生态条件下的种植试验,比较不同时期水稻品种的产量、叶部、茎部和穗部性状,分析近几十年浙江省晚粳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及植株形态的演变,并进行产量和植株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浙江省晚粳产量增加最快的阶段是60年代,此阶段的水稻品种类型可分为穗粒兼顾型和穗数型;70年代后产量增幅较慢,品种多为穗粒兼顾型。在植株形态中,近代品种(育成年份1985~1995年)的剑叶长度、上3叶的叶基角小于早代品种(1985年以前育成),倒3叶长度、剑叶和倒3叶的宽度大于早代品种;近代品种较矮,各节间长度均小于早代品种,但茎秆密度和单位叶鞘重于早代品种,而着粒密度高于早代品种。植株性状和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剑叶和倒2叶的长度、上3叶的叶基角和叶片曲率、倒1和倒2节节间长度与产量存在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产量的提高和植株形态的改良有很大的关系,提高浙江省晚粳单产的可行途径是在保持高结实率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1.
小麦顶三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植株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对其高产优质栽培和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小麦顶三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旗叶长、旗叶宽、穗长、小穗数、千粒质量、夹角等性状的变异幅度大;旗叶面积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品种选育选择旗叶叶面积较大、长度适中、宽度较大,倒二叶和倒三叶长度、宽度及叶面积均较小的倒塔型株型品种较为理想,可为选育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DPS统计分析方法,对20个水稻品种(系)的产量、米质与农艺性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千粒重、株高、每穗粒数、剑叶长和剑叶夹角的偏相关值较大,并达到显著水平。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与株高、剑叶长和倒二叶长呈正相关,与千粒重和倒三叶夹角角度呈负相关;垩白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正相关,与分蘖和有效穗数呈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分蘖、有效穗数和倒二叶宽呈正相关,与每穗粒数呈负相关;食味与剑叶长和倒三叶长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矮化育种以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与株型性状的改良及其关系,为进一步提高品种产量潜力探索新的突破方向。【方法】以华南地区自矮化育种以来育成推广的65个主要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在相同生态和栽培条件下的栽培试验,研究不同年份育成品种产量和株型性状的演变,将植株形态性状与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并将几个主要产量性状与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从矮化育种开始,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水平不断提高,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最高水平,随后产量水平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00年又开始形成上升趋势。品种株高随育成年份缓慢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在叶形性状中,上三叶长和上三叶宽未有明显变化,但上三叶基角和上三叶曲率则有较显著的改良;穗粒性状中单株穗数和结实率逐渐降低,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每穗粒数则呈线性增加,千粒重呈阶梯式下降;单株库容量、单株生物产量和单株产量表现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显著上升,随后上升趋势停滞。【结论】自矮化育种以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水平显著提高,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未能取得进一步突破。在株型性状的遗传改良方面,叶片形态性状改良显著,品种由大粒穗数型向小粒大穗型演进。今后品种改良的重点是通过株型改良提高库容量。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挖掘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中的优异资源,进而为云南省的小麦育种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91对SSR标记对云南省20世纪50年代以来育成的159个小麦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①91对SSR引物扫描159个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共有360个等位变异被检测到,单个SSR标记检测到1~9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SSR标记检测到3.96个等位变异;各位点的多态性信息指数最低为0,最高为0.8408,所有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平均值为0.4677;云南省80年代小麦育成品种(系)的多态性信息指数最高(0.461)。②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可将云南省小麦品种(系)划分为14个类群,类群分类主要与选育年代、栽培类型及种植区域有关。③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的穗粒数和千粒重连锁标记的优异等位变异的频率随着其育成年代的推移而逐渐增长,但穗粒数性状相比千粒重性状改良效果更强。[结论]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遗传多样性较好,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育成品种(系),且不同年代小麦育成品种(系)的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遗传背景具有不同程度的改良。  相似文献   

15.
粳稻上部三叶形态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粳稻上部三叶形态性状的遗传效应,评价亲本的利用途径。【方法】利用3个粳稻BT型不育系和6个粳型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测量其上部三叶的叶长、叶宽、叶厚并计算叶面积,采用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计算分析上述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剑叶面积、倒二叶厚、倒三叶长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剑叶长、剑叶宽、剑叶厚、倒二叶宽、倒三叶厚主要受基因显性效应的影响,倒二叶长、倒二叶面积、倒三叶宽、倒三叶面积主要受基因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的影响,基因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仅在部分组合中存在显著效应。【结论】94FR30是改良剑叶宽、剑叶面积、倒三叶面积、倒三叶长性状的优良亲本。  相似文献   

16.
粳稻新老品种株型性状比较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选用日本、韩国、中国的粳稻品种30个,将1990年及以前育成的品种称为老品种,1991年及以后的品种称为新品种。比较新老品种株型性状的变化及其对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1)新品种比老品种株高低,穗角小,单株有效穗数少,每穗总粒数多,着粒密度大;新品种比老品种倒2叶基角大,倒3叶基角和张角小,倒3叶叶长短。(2)新老品种的10穴产量,穗总粒数,穗角及着粒密度差异极显,新老品种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叶宽差异极显。(3)根据通径系数,老品种中穗总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新品种中经济系数、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新老品种中着粒密度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都为最大。新老品种的倒2叶宽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老品种的剑叶宽和剑叶基角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较大;新品种的倒3叶宽和倒3叶基角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较大。  相似文献   

17.
选用日本、韩国、中国的粳稻品种30个,将1990年及以前育成的品种称为老品种,1991年及以后的品种称为新品种.比较新老品种株型性状的变化及其对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1)新品种比老品种株高低,穗角小,单株有效穗数少,每穗总粒数多,着粒密度大;新品种比老品种倒2叶基角大,倒3叶基角和张角小,倒3叶叶长短.(2)新老品种的10穴产量,穗总粒数,穗角及着粒密度差异极显著,新老品种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叶宽差异极显著.(3)根据通径系数,老品种中穗总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新品种中经济系数、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新老品种中着粒密度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都为最大.新老品种的倒2叶宽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老品种的剑叶宽和剑叶基角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较大;新品种的倒3叶宽和倒3叶基角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总和较大.  相似文献   

18.
Ⅱ优86是重庆三峡农科所育成并通过审定的中灿迟熟杂交水稻品种,全生育期152d,株高105cm,分蘖力强,苗期长势旺,叶色浓绿,剑叶直立,长宽适中,株叶性状良好,秆粗抗倒,穗大粒多.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株穗形水稻超高产品种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和盆栽试验条件下,对不同株穗形超高产水稻品种的形态特征、上三叶对子粒贡献率及子粒灌浆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超高产水稻品种的冠层形成动态在不同肥力和栽培密度条件下反应不同,但所有类型参试品种的叶面积生长均呈二次曲线,符合Y=b1X+b2X2方程;在高肥水栽培条件下,半直立穗形品种冠层形成动态为最合理的“快起慢落”型,同时群体消光系数小、直射光透过系数大、全叶平均开张角度小,株形收敛,在较高的LAI条件下保持较好的田间通透性,使中下部叶片得到较多的阳光,有利于发挥中下部叶片对子粒的贡献作用,增加有效光合面积,发挥更大的增产潜力。②群体生长量与叶面积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前期大部时间的生长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③不同株穗形水稻超高产品种抽穗后上三叶对子粒贡献率不同,半直立穗形品种倒三叶贡献率最大,且倒二叶与剑叶对子粒贡献率相似,弯曲穗品种剑叶对子粒贡献最大,倒二、倒三叶的贡献极小;直立穗形品种虽倒三叶贡献率最大,但与半直立穗形品种相比,倒三、倒二叶贡献率不如半直立穗形品种。④穗颈大维管束数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穗下第1茎节的大维管束数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⑤以穗颈弯曲程度为指标,可将水稻划分为直立穗、半直立穗、弯曲穗3种类型,并且穗颈弯曲程度与剑叶长、剑叶长宽比、剑叶角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颈大维管束数与穗颈弯曲程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黑龙江省28个水稻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出株 高与穗长、倒三茎长、倒三叶长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与理论产量呈极显著 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35(r0.05=0.374 r0.01=0.478 n=28);穗粒数与剑叶宽、倒二叶长、倒二宽、倒三 叶长、倒三叶宽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叶片的宽度与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理论产 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