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槐角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采用槐角粗粉70%乙醇提取物,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分步萃取,利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并结合文献报道鉴定化学物的结构.结果可知,从槐角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鹰嘴豆芽素A(1)、红车轴草素(2)、樱黄素(3)、木豆素(4)、木樨草素(5)、香叶木素(6)、3′-甲基香豌豆酚(7)、2′-羟基鹰嘴豆芽素A(8)、杨梅素(9)、柚皮素(10)、芫花素(11)、芹菜素(12)、杨梅苷(13)、白杨素(14)、杨属苷(15)、异槲皮苷(16)、黄芩苷(17)、金丝桃苷(18).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槐角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8、9、11、15、18为首次从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崔莹 《湖北农业科学》2016,(20):5359-5361
对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根乙酸乙酯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中华猕猴桃根的醇提取物,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对乙酸乙酯部分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鉴定为2α,24-二羟基乌苏酸、Jacoumaric acid、2α,3α,23-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2α,3α,23-三羟基-12,20(30)-二烯-28-乌苏酸、3β,6α-二羟基豆甾烷、SitoindosideⅠ。其中化合物1、2、5、6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3.
采用D101大孔树脂、聚酰胺和硅胶柱层析等色谱技术分别对西藏有毒植物茎直黄芪石油醚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理化常数和波谱等数据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结果从茎直黄芪中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结构鉴定分别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氧化氮苦马豆素(3)、1-羟基吲哚里西啶(4)、斑荚素(5)、山奈酚-4'-甲基醚(6)、鼠李柠檬素-3-氧-β-D-半乳糖苷(7)、角鲨烯(8)和苦马豆素(9),除化合物9外,其他化合物均首次从茎直黄芪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华中五味子藤茎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中五味子藤茎为材料,采用硅胶柱层析、MCI树脂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等方法,分离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ABTS方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以全面了解华中五味子的化学成分,明确其藤茎中药效成分及活性作用。结果表明:1)从藤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胡萝卜苷(1)、pinobatol (2)、Matairesinol 4′-O-glucoside (3)、(-)-secoisolariciresinol-O-a-L-rhamnopyranoside (4)、(-)-secoisolariciresinol 9-O-α-L-arabinopyranoside (5)、(-)-儿茶素 (6) 和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7);2)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3)化合物2~7清除ABTS自由基IC50值分别为14.43、13.45、7.39、3.84、1.88、14.11 μg·mL-1;化合物4~6抗氧化活性与阳性对照品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博落回根的活性部位.[方法]采用浸渍法,研究了博落回根乙醇粗提取物及其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4种萃取物对2、6龄黄粉虫的触杀活性.[结果]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升高,黄粉虫的校正死亡率升高,当浓度为100 mg/ml时,乙酸乙酯萃取物对2龄黄粉虫的触杀活性最高,48 h校正死亡率达80.95%,LC50为65.532 9 mg/ml,杀虫活性整体表现为:乙酸乙酯层>石油醚层=正丁醇层>总提取物(乙醇)>水层;乙醇提取物和石油醚萃取物对6龄黄粉虫的触杀活性最高,48 h校正死亡率分别达71.42%和66.67%,LC50分别为83.899 8和86.687 7 mg/ml,杀虫活性整体表现为:总提取物(乙醇)>石油醚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水层.[结论]博落回根杀虫活性成分主要分布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所在极性范围内,可对该部位进一步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一枝黄花甲醇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作为测试菌株,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甲醇提取物的各萃取部位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抑菌活性最强,正丁醇萃取部位次之,石油醚萃取部位抑菌活性最差.推测与乙酸乙酯部位含有的酚类化合物有关,因此进一步对该部位分离得到的其中3个酚类化合物山萘酚(1)、槲皮素(2)及3,5-二羟基苯甲酸甲酯(4)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其中化合物山萘酚(1)、槲皮素(2)的抑菌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7.
刺山柑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 L.)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反相RP-18柱色谱对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然后通过现代波谱学鉴定方法 (1H-NMR,13CNMR,MS),结合文献数据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刺山柑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依次确定为(R)-2-甲基-2,4-二甲氧基-6H-吡喃-3-酮(1),1H-吲哚-3-乙腈-4-O-β-吡喃型葡萄糖苷(2),3-吲哚甲酸(3),尿嘧啶(4),5-(methoxymethyl)-1H-pyrrole-2-carbaldehyde(5),4-羟基-5-甲基呋喃-3-羧酸(6),苯甲酸(7),水杨酸(8),(2R,4a R,8a R)-3,4,4a,8a-tetrahydro-4a-hydroxy-2,6,7,8a-tetramethyl-2-(4,8,12-trimethyltridecyl)-2Hchromene-5,8-dione(9),α-生育酚(10),异槲皮苷(11),芸香苷(12)。【结论】化合物1,3,5,6,9,10均为首次从刺山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构树皮化学成分鉴定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桑科构树属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皮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干燥的构树皮用95%乙醇提取,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对乙酸乙酯部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乙酸乙酯部分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其中,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kazinol B(1),7,4′-dihydroxy-3′-prenylflavan(2),7,3′-dihydroxy-4′-methoxyflavan(3),kazinol A(4),3′-(3-methylbut-2-enyl)-3′,4′,7-trihydroxyflavane(5)和BroussochalconeA(6);2个三萜分别为:齐墩果酸(7)和augustic acid(8);胡萝卜苷(9)。抗菌试验显示,化合物1,2,5,7对口腔微变异链球菌(S.mATCC25175)、放线菌(A.n ATCC12104)、牙龈卟啉单胞菌(P.g ATCC33277)和厌氧具核梭菌(F.n ATCC10953)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3、7、8为首次从构树树皮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博落回根的活性部位。[方法]采用浸渍法,研究了博落回根乙醇粗提取物及其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4种萃取物对2、6龄黄粉虫的触杀活性。[结果]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升高,黄粉虫的校正死亡率升高,当浓度为100 mg/ml时,乙酸乙酯萃取物对2龄黄粉虫的触杀活性最高,48 h校正死亡率达80.95%,LC50为65.532 9 mg/ml,杀虫活性整体表现为:乙酸乙酯层>石油醚层=正丁醇层>总提取物(乙醇)>水层;乙醇提取物和石油醚萃取物对6龄黄粉虫的触杀活性最高,48 h校正死亡率分别达71.42%和66.67%,LC50分别为83.899 8和86.687 7 mg/ml,杀虫活性整体表现为:总提取物(乙醇)>石油醚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水层。[结论]博落回根杀虫活性成分主要分布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所在极性范围内,可对该部位进一步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10.
利用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对采自中国南海的鸟氨酸微菌属放线菌HN-E31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研究,通过1H NMR、13C NMR和质谱等波谱技术,并参照相关文献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脯-缬)二肽(1)、环(脯-亮)二肽(2)、环(脯-异亮)二肽(3)、环(脯-苯丙)二肽(4)、环(亮-丙)二肽(5)、环(异亮-丙)二肽(6)、苯丙氨酸(7)、3-hydroxyacetyl-indole(8)、3-吲哚甲醛(9)、水杨酸(10)、尿嘧啶(11)和对羟基苯甲醛(12)。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鸟氨酸微菌属放线菌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1.
南川升麻的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南川升麻化学成分的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回流提取法提取升麻根茎中的化合物,然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乙酸乙酯部位经硅粗胶拌样后进行硅胶层析,然后用氯仿-无水甲醇(10∶0→0∶10,V/V)梯度洗脱,通过薄层层析检测合并相同的部分,并取3、4和5化合物进行抑菌试验。[结果]从南川升麻的干燥根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其中3个为环菠萝蜜烷型三萜,通过光谱和质谱分析将他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异阿魏酸(1)、阿魏酸(2)、25-O-乙酰升麻醇(3)、兴安升麻苷C(4)、12β-羟基升麻醇(5)和β-谷甾醇(6)。[结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1~6化合物,其中3、4和5化合物都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竹子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竹子内生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该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 4-二甲氧基苯基)-乙酮(1)、吲哚-3-乙酸乙酯(2)、吲哚-3-乙酸(3)、吲哚-3-乙酮(4)、吲哚-3-乙酸甲酯(5)、latifolicinin C(6)、白僵菌素(7)、1, 3-diamino-1, 3-dimethylurea(8)和2, 3-丁二醇(9)。[结论]除化合物3、7、9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竹子内生真菌Fusarium oxysporum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蝙蝠葛茎叶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蝙蝠葛(Menispermum.dahuricumDC.)茎叶的乙醇粗提物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其萃取物抗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石油醚萃取物对青霉菌(Penicilliumsp.)有强抑制作用;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假丝酵母菌(Candiasp)有强抑制作用,对金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有较强抑制作用,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oracapsic)有抑制作用;正丁醇萃取物无明显抗菌活性。经对乙酸乙酯萃取物分离纯化得到2个化合物和,抗菌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具有抑制金色葡萄球菌和辣椒疫霉菌的活性,化合物具有抑制假丝酵母菌和辣椒疫霉菌的活性;经光谱和化学分析鉴定化合物为异槲皮素甙,该化合物为首次从蝙蝠葛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瓦山安息香Styrax perkinsiae Rhed树皮提取物的氯仿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色谱方法对瓦山安息香树皮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及文献报道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共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Oleanolic aldehyde acetate(1)、乙酰齐敦果酸(2)、(7R,8R,8R')-3,3'-dimethoxy-7,9'-epoxylignane-4,4',9-triol(3) 、9-hydroxyl pipemnol(4)、7'R-hydroxylariciresinol(5)、7'-methoxy-laricireslnol(6)、Uridine(7).[结论]化合物3~7为首次从安息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香料烟云香巴斯玛1号下部叶的化学成分。【方法】云香巴斯玛1号下部叶的甲醇提取物经过乙酸乙酯萃取后,再利用硅胶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分离的化学成分。【结果】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sclareolide (3)、14,15-dinor-8-labdene-7,13-dione (4)、α-levantenolide (5)、β-levantenolide (6)、8-hydroxy-14,15-dinor-11-labden-13-one (7)。【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藏药材印度獐牙菜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印度獐牙菜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方法]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印度獐芽菜乙醇浸膏,所得产物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柱洗脱后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印度獐芽菜全草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β-谷甾醇(Ⅰ)和1,8-二羟基.3,5-二甲氧基山酮(Ⅱ)。[结论]2种化合物β-谷甾醇与1,8-二羟基-3,5二甲氧基山酮均为首次从印度獐芽莱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大虎杖花蒽醌类化学成分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虎杖Reynoutria sachalinensis的花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甲醇加热回流提取,正己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分别萃取,利用常规硅胶柱层析方法从正己烷萃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了甾醇和蒽醌类化合物,通过化学和质谱,紫外、红外和核磁等光谱分析分别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Ⅰ)、大黄素(emodin,Ⅱ)、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emodin-8-O-β-D-glucopyrancoside,Ⅲ)和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physcion-8-O-β-D-glucopyrancoside,Ⅳ)。其中化合物Ⅱ,Ⅲ,Ⅳ属于蒽醌类物质。参20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瑞香科沉香属植物柯拉斯那(Aquilaria crassna)沉香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从其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运用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2-(2-苯乙基)色酮(1),6-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2),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3),6-甲氧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4),6,7-二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5),5-羟基-6-甲氧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6),6-甲氧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色酮(7),6-甲氧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8),6-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9)和6-羟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10)。化合物2~10为首次从柯拉斯那沉香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4,5,7和8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石榴(Punica granatum L.)皮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补体活性。【方法】通过硅胶柱、Sephadex LH-20、RP-C18反相硅胶等色谱柱分离纯化,运用NMR和MS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抗补体经典途径溶血方法,测定石榴皮化学成分的抗补体活性。【结果】从石榴皮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5个黄酮苷类,即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1)、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2)、山柰酚-3-O-β-d-吡喃木糖苷(3)、柚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和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5),以及9个其他类型化合物,即5-羟甲基糠醛(6)、正丁基-O-β-d-吡喃果糖苷(7)、3, 3′-二甲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8)、roseoside (9)、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甲氧基-4-羟基苯基)-1-丙酮(10)、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 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1-丙酮(11)、5-羟甲基呋喃-3-羧酸(12)、(1′R, 3′S, 5′R, 8′S, 2Z,4E)-dihydrophaseic acid 3′-O-β-d-glucopyranoside (13)和没食子酸(14)。石榴皮乙酸乙酯部分有抗补体活性(100μg/mL时,抑制率为51.73%)。【结论】化合物3、4、7和9~13均为首次从石榴中分离得到,乙酸乙酯部分有抗补体活性,活性成分有待进一步阐明。本研究丰富了石榴的化学成分基础,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石榴皮的药用价值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薄层色谱法及波谱方法分别鉴定药用植物美丽蛇根草Ophiorrhiza rosea Hook全草甲醇提取物正丁醇萃取部分化合物结构,研究美丽蛇根草的生物碱成分。结果表明:从美丽蛇根草中共得到4个吲哚生物碱化合物,分别鉴定为Harman(1)、Strictosidinic acid(2)、5-Carbomethoxylyaloside(3)、Lyalosidic acid(4);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