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寒泊羊是以杜泊羊为父本和以小尾寒羊为母本培育的新种群,该种群有较好的繁殖性能和肉用性能。以寒泊羊为父本与本地绵羊杂交,比较杂交F_1代和本地绵羊初生质量和平均产羔率,并对初生质量影响因素和不同胎产羔数的母羊比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_1代初生质量(3.92±1.10 kg)比本地绵羊(3.52±1.03 kg)提高了11.36%,62.67%的杂交F_1代初生质量集中在3.00~5.00 kg,64.72%的本地绵羊集中在2.00~4.00 kg,其中初生质量4.00 kg以上的杂交F_1代比本地绵羊高17.06%;公羊对后代初生质量影响较大;公羔初生质量大于母羔;随着胎产羔数增加,羔羊初生质量降低。杂交F_1代产羔率(196.71%)比本地绵羊(184.26%)提高了12.45百分点,其中三羔以上的母羊比例比本地绵羊提高了7.91百分点。由结果可知,杂交、公羊、性别、胎产羔数对羔羊初生质量影响显著,寒泊公羊与本地绵羊杂交可显著提高后代初生质量和产羔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缺乏自主高产、优质新品种导致肉羊单产能力低、羊肉品质差、利润空间小是中国肉羊产业的一个关键问题。利用国外肉用绵羊品种与地方品种杂交可以提高单位产肉量,但由于杂交技术体系相对复杂,配套杂交利用体系不易掌握等原因导致乱交滥配现象严重,一些地方品种优异特性部分丢失。此外,从长远角度,结合中国国情和农区特点培育自主肉用绵羊新品种是解决地方品种产肉性能差、填补专门化肉用绵羊品种空白的关键手段。寒泊肉羊是以小尾寒羊为母本,杜泊绵羊为父本进行杂交,以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B(BMPR1B)(A746G)基因分子标记作为提高种群产羔数的辅助手段,经过多年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而成的农区肉用绵羊新种群。本研究是对寒泊肉羊繁殖性能进行分析,为下一步选育提供数据参考。【方法】统计了同等条件下饲养的寒泊肉羊和小尾寒羊繁殖相关指标,包括胎产羔数、产羔间隔(从上次产羔到下次产羔时间)、妊娠期(自配种到妊娠产羔时间)、初产日龄(从出生到第一次产羔时间间隔)。分析了两个品种不同胎次对产羔数的影响,不同月份产羔母羊比例分布情况,以及寒泊肉羊产羔月份对下次产羔间隔的影响。【结果】寒泊肉羊和小尾寒羊初产日龄((440.46±92.40)d vs(490.48±42.71)d)、妊娠期((145.93±4.80)d vs(47.95±4.41)d)、产羔间隔((300.42±72.85)d vs(275.94±48.42)d)、胎产羔数(1.86±0.71 vs 1.82±0.50)均无显著差别(P>0.05)。胎次对产羔数有显著影响,随着胎次增加胎产羔数呈现缓慢增加趋势,在第5胎次达到高峰(2.15只),随后产羔数下降。每年的第一季度为寒泊肉羊产羔高峰,即配种时间在上一年秋季,2月份产羔母羊比例最高为15.82%,即9月份配种妊娠数量较多,4-9月份产羔母羊比例低于理论平均值,6-8月份产羔母羊比例最小,以6月份最低。小尾寒羊4-7月份产羔母羊比例低于平均值,6月份产羔母羊比例最小为4.77%, 8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产羔母羊均在平均值8.33%以上。寒泊肉羊和小尾寒羊产羔均呈现一定季节性,二者差异不大。产羔月份对下次产羔时间间隔有一定影响,2月份产羔之后到下次产羔时间间隔最长为323 d,7-10月份产羔后到下次产羔间隔较短,为8个月左右。【结论】 寒泊肉羊繁殖性能遗传了母本常年发情配种产羔的特性,初产日龄、妊娠期、产羔间隔、胎产羔数均无显著差别。胎次对产羔数有显著影响,产羔月份对下次产羔时间间隔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湖羊、小尾寒羊与肉用杜泊羊杂交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引进优质杜泊绵羊为父本与湖羊和小尾寒羊进行杂交,湖羊和小尾寒羊母羊群采用激素诱导同期发情后,以杜泊绵羊鲜精进行人工授精。分析不同羊群受胎率、产羔率以及F1代杂交羔羊生长速度与体尺变化。结果表明 湖羊和小尾寒羊群体受胎率和产羔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 杜湖杂交羊与湖羊初生重、1月龄、2月龄体重差异不显著,3月龄、6月龄、日增重差异极显著(P﹤0.01) 杜寒杂交羊与小尾寒羊初生重差异不显著,1月龄、2月龄、3月龄、6月龄、日增重差异极显著(P﹤0.01) 杜湖杂交羊与杜寒杂交羊初生重差异极显著(P﹤0.01)、1月龄、6月龄体重和日增重差异显著(P﹤0.05),2月龄和3月龄体重差异不显著 湖羊与小尾寒羊初生重差异不显著,1月龄、6月龄体重和日增重差异显著(P﹤0.05),2月龄、3月龄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初步杂交试验认为杜泊羊与湖羊或小尾寒羊杂交均可分别作为理想的父、母本组合,用于进一步培育优质肉用杂交绵羊新品系(种)研究。  相似文献   

4.
利用绵羊多胎基因FecB分子检测技术,检测分析杜×寒杂交肉羊基因型及对产羔数和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杜×寒杂交F1、F2和F3代类群中,存在BB、B+和++三种基因型,并以B+基因型为主。杜×寒F1代母羊B+基因型频率极显著高于杜×寒F2、F3代母羊(P〈0.01),F2代母羊B+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F3代母羊(P〈0.05)。杜×寒F1、F2、F3代B+基因型繁殖母羊产羔数比同代++基因型母羊分别增加0.54、0.65和0.66只(P〈0.01)。杜×寒F1代繁殖母羊平均产羔数(1.67只)显著高于杜×寒F3代(P〈0.05),比F2代平均产羔数增加0.28只(P〉0.05)。B+基因型母羔初生体重、体尺和3月龄断奶体重极显著小于++基因型母羔(P〈0.01),B+基因型公羔初生及3月龄断奶体重、体尺都小于++基因型公羔(P〉0.05),表明FecB基因不仅是影响杜×寒杂交肉羊产羔数的主效基因,而且在一定时期内也影响羔羊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3个绵羊群体BMPR-IB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解决多胎肉用绵羊杂交育种技术的关键问题提供依据。[方法]以BMPR-IB基因作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其在萨福克羊、小尾寒羊及萨寒F1代杂交羊中的多态性分布,分析其与产羔数的相关性。[结果]在萨福克绵羊中只有1种基因型野生型(++);在小尾寒羊中检测到3种基因型纯合突变型(BB)、杂合突变型(B+)和野生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4、0.80和0.06。在萨寒杂交绵羊中,检测到2种基因型(B+和++),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9和0.01。3种绵羊的产羔数差异极显著,萨寒杂交羊的多羔率和平均产羔率均明显高于纯种萨福克羊。[结论]BMPR-IB基因的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利用小尾寒羊对萨福克羊的繁殖性能进行杂交改良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崇明白山羊母羊繁殖性能,对某崇明白山羊扩繁羊场母羊的产羔间隔、产羔月份、胎产羔数、羔羊初生重和断奶重等指标进行统计,还分析了高产和低产母羊比例,以及不同产羔间隔的母羊比例。研究表明:崇明白山羊母羊发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有68. 6%的母羊在春秋两季发情,分别有38. 9%和29. 7%的母羊在1—4月和7—9月产羔;约65%的母羊产羔间隔在185—250 d,多数母羊2年可以繁殖3胎,更有一些优秀母羊可年产2胎;母羊胎均产羔数2. 01只以上,活羔率在93. 9%以上;各年度羔羊的初生重分别是1 891. 2 g、1 906. 4 g和2 007. 3 g,断奶重分别是9 799. 8 g、9 981. 6 g和10 007. 2 g。结果表明崇明白山羊母羊繁殖性能等种质特性保存良好,该扩繁羊场的保种选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选择引进的杜泊公羊做父本,小尾寒羊做母本,用杜泊肉羊改良小尾寒羊,测定杜寒杂交F1代、F2代和F3代多胎性能,初生重,以及单胎、双胎和三胎等体重来确定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杜寒杂交后代多胎性能较小尾寒羊有所降低,杜寒F1代与小尾寒羊未达显著水平,杜寒F2代和F3代与小尾寒羊相比较达极显著水平。杜寒杂交F1代、F2代、F3代初产羊单胎初生重极显著高于双胎和三胎(P0.01)。单胎一月龄、二月龄和三月龄体重较对应双胎和三胎的体重显著高(P0.05)。虽然单胎体重大,但是经济效益较双胎、三胎显著低。杜寒杂种优势明显,效果显著,是肉羊生产较为理想的杂交组合,适宜推广应用示范。  相似文献   

8.
采用PCR-SSCP和测序技术检测促黄体素β亚基基因5′调控区和3个外显子序列在小尾寒羊、多赛特羊、萨福克羊和乌珠穆沁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其多态性与小尾寒羊产羔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引物P2、P4和P5扩增片段均存在多态性。引物P2对应的突变[A(-424)G、T(-271)C]以及引物P4对应的突变[G(-6)A]均会引起调控区结合因子的显著变化。对于P2座位,AA型小尾寒羊产羔数显著高于其余基因型,其余基因型之间小尾寒羊产羔数差异均不显著;对于P4和P5座位,各基因型之间小尾寒羊产羔数差异均不显著。由此推断该基因5′调控区序列A(-424)G和T(-271)C的单碱基突变可能是提高小尾寒羊产羔数潜在的有效标记。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BMPR1B(A746G)基因在寒泊肉羊世代选育中的遗传变异及其与产羔数的关系,本试验分析了不同选育世代寒泊肉羊BMPR1B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基因型对不同世代母羊产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BMPR1B基因突变纯合型BB个体从第一世代就开始出现,BB基因型频率随选育世代增加呈现增加趋势,从G1到G2世代,BB基因型频率显著增加。G1世代B+基因型母羊产羔数高于++基因型,但差异不显著。G2世代BB基因型母羊产羔数达到3.0,显著大于B+(1.89)和++(1.24)基因型个体(P0.01)。G1和G2世代BMPR1B基因型母羊对初产日龄和产羔间隔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BMPR1B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可显著提高寒泊肉羊新种群母羊产羔数。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索在不改变贵州半细毛羊毛用性能的前提下提高其产肉性能,为贵州半细毛羊的杂交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项目组以无角陶赛特羊为父本,贵州半细毛羊为母本开展杂交效果研究。通过对杂交F_1代和纯繁F_1代的繁殖性能、生长性能、毛色特征、羊毛品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陶杂羊断奶重较纯种贵州半细毛羊显著提高(P0.05),初生重和双羔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纯种贵州半细毛羊羔羊存活率显著高于杂交羊,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陶杂羊10月龄体重和体斜长显著高于纯种贵州半细毛羊,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而体高和胸围差异不显著(P0.05)。陶杂羊的毛色与贵州半细毛羊毛色一致。羊毛品质的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半细毛羊公羊羊毛的平均直径和刺痛因子显著高于母羊和杂交羊(P0.05),羊毛最粗直径和最细直径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利用无角陶赛特羊作为父本对贵州半细毛羊进行杂交可以达到在不改变贵州半细毛羊毛用性能的基础上提高其产肉性能。  相似文献   

11.
以南非肉用美利奴绵羊为父本的不同组合杂种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南非肉用美利奴绵羊为父本,以考力代、夏洛莱、本地羊、小尾寒羊、夏考和夏土F1代杂种为母本,比较各组合杂种生长发育的差异。所研究的性状包括初生重、断奶重、6月龄重、周岁重、断奶前日增重(ADG1)、断奶至6月龄日增重(ADG2)。数据使用SPSS统计软件的GLM过程和Ducan氏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母亲年龄对初生重影响显著(P0.01)。出生类型、杂交组合、性别对初生重、断奶重、断奶前日增重以及断奶至6月龄日增重影响显著(P0.01)。出生月份对所有性状影响显著,1~2月出生的杂种初生重和6月龄重显著大于3~5月出生的杂种(P0.05)。南寒ADG1为335 g.d-1,显著高于其它五个组合,但其ADG2为-173 g.d-1,明显弱于其它组合(P0.05)。  相似文献   

12.
影响鲁西黑头肉羊初生至六月龄体重生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多胎品系羔羊655只为供试羊,研究了出生性别、繁殖母羊年龄、遗传组合、出生类型和哺育类型等因素对鲁西黑头肉羊初生重、断奶重和六月龄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鲁西黑头肉羊公羔初生、断奶及6月龄体重显著大于同期母羔(P<0.05);1~3岁龄繁殖母羊所产羔羊初生重,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4岁龄繁殖母羊所产羔羊断奶及六月龄体重显著大于1岁龄繁殖母羊所产羔羊(P>0.05);不同遗传组合对鲁西黑头肉羊初生、断奶及6月龄体重无影响;出生类型(即窝产羔数)对鲁西黑头肉羊初生重的影响非常显著,窝产单羔、双羔、三羔及四羔,其初生体重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羔羊3月龄断奶体重与初生体重呈正相关关系,即初生体重大,断奶体重也大;羔羊断奶体重随母羊哺育羔羊只数增加而降低,单羔断奶体重显著大于3羔和4羔(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巴什拜羊和野生盘羊后代的杂种优势率,确定最佳杂交组合,为横交固定提供依据。【方法】以巴什拜羊与野生盘羊杂种后代回交一代、回交二代羊,初生、4.5月龄及周岁时体尺、体重的测定资料和巴什拜羊与一代杂种羊两个亲本平均表型值之间的杂种优势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回交二代羊初生、4.5月龄、周岁时体重的杂种优势率为9.25%、17.74%、13.7%,比回交一代羊杂种优势率(6.25%、7%、9.8%)高,差异不显著(P>0.05);回交二代羊初生至周岁生长发育节段中,4.5月龄时体重杂种优势率最高17.74%,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回交二代4~5月龄羔羊出栏盈利和杂种优势最好,瘦肉型明显,是横交固定的最佳世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滩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INHA基因的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对产羔数的影响,为绵羊繁殖力标记的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CR-SSCP方法检测和分析3个绵羊品种INHA基因的多态性,通过最小二乘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基因型对产羔数的影响。【结果】(1)滩羊和蒙古羊INHA基因在5′调控区282核苷酸处发生1处A→G突变(P1位点),在第2外显子的第470核苷酸处发生1处A→T突变(P2位点),3个绵羊品种在第2外显子第903核苷酸处发生G→A突变(P3位点)。(2)滩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P1位点C、D基因频率分别为0.840和0.160,0.852和0.148及0.162和0.838,均处于中度多态;P2位点E、F基因频率分别为0.784和0.216,0.787和0.213及1.000和0.000,滩羊和蒙古羊在该位点均处于中度多态;引物P3扩增片段中,滩羊和蒙古羊表现为A、B和C 3种单倍体基因型,而小尾寒羊仅表现出A和B 2种基因型。滩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的A、B、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36,0.037和0.147;0.800,0.926和0.853及0.064,0.037和0.000,B基因在3品种中均为优势基因型。(3)P1位点DD型小尾寒羊产羔数较CD型提高0.636只,CD型滩羊产羔数较CC型提高0.332只,差异均显著(P0.05),CD型蒙古羊产羔数较CC型有提高的趋势;P2位点EF型滩羊产羔数较EE型降低0.387只,差异显著(P0.05),EF型蒙古羊产羔数较EE型提高0.053只,差异不显著(P0.05);P3位点,滩羊B基因型平均产羔数较A、C基因型分别多0.215只和0.200只,蒙古羊B基因型平均产羔数较C基因型多0.250只,小尾寒羊B基因型平均产羔数较A基因型多0.620只,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3个绵羊群体在INHA基因P1、P2位点均表现一定的多态性;滩羊和蒙古羊P2位点可能为控制产羔数的"不利"突变位点,3个绵羊群体INHA基因P1、P3位点可能为控制产羔数的"有利"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5.
对麻城黑山羊与波麻一代(F_1)山羊从初生至18月龄的体重变化、12月龄屠宰性能以及羊肉品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波麻F_1代公、母羊在初生、3月龄、6月龄体重均高于麻城黑山羊(P<0.05),12月龄和18月龄波麻F_1代公羊体重分别比麻城黑山羊公羊净增7.18 kg和12.89 kg,母羊净增6.51 kg和11.37 kg,差异极显著(P<0.01);各阶段平均日增重除初生至3月龄波麻F_1代比麻城黑山羊公、母羊高10.22 g和10.44 g(P<0.05)外,其余各阶段均高出19.00 g以上,差异极显著(P<0.01);屠宰率和胴体净肉率分别比麻城黑山羊公羊高3.35%和6.61%,比母羊高3.31%和5.22%,差异显著(P<0.05);肌肉物理性状差异不大,基本保持了麻城黑山羊原有的风味.波尔山羊与麻城黑山羊杂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猪新品系-HN的繁殖性能及年生产力.【方法】研究以60头‘大白母猪’2~4胎繁殖性能为对照,对45头新品系-HN母猪2~4胎窝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存活仔数、仔猪育成率、初生个体质量、初生窝质量、21日龄个体质量、21日龄窝质量、断奶个体质量、断奶窝质量和乳头数等指标进行测定,比较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繁殖性能、年生产力及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带来的经济效益.【结果】新品系-HN猪总产仔数(14.81头)、产活仔数(14.14头)、断奶存活仔数(13.28头)、初生窝质量(16.88 kg)、断奶窝质量(81.03 kg)和乳头数(7.98对)都极显著高于‘大白猪’(P0.01);初生个体质量(1.19 kg)、21日龄个体质量(4.00 kg)和断奶个体质量(6.10 kg)都极显著低于‘大白猪’(P0.01);21日龄窝质量(53.36 kg)显著高于‘大白猪’(P0.05);仔猪育成率为93.92%,高出‘大白猪’11.78%;每头新品系-HN猪和‘大白猪’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分别为27.90头和17.31头,根据当前市场价格纯盈利分别达6 524.95元和3 940.43元.【结论】新品系-HN猪产仔性能、泌乳性能、成活率、年生产力和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带来的经济效益都优于‘大白猪’.  相似文献   

17.
不同绵羊品种BMPR-IB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BMPR-IB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测定了小尾寒羊和无角道赛特及其杂一代的基因型,并对该位点不同基因型与产羔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尾寒羊BB、B+、++基因型频率分别是30.0%、66.0%、4.0%;无角道赛特只有++型为1.0;道寒F_1代没有BB型,B+和++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2.0%和28.0%.经x~2检验,小尾寒羊的基因型和产羔数的关系密切,样本在该位点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基因型++、B+、BB的品种平均窝产羔数分别为1.00±0.00、1.67±0.11、2.40±0.13,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8.
萨福克与小尾寒羊杂交改良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萨福克公羊与甘肃省武威地区当地小尾寒羊杂交,观察杂交改良后的效果。结果表明:萨寒F1代羔羊初生重、2月龄、4月龄和6月龄体重分别为3.93kg、12.68kg、23.15kg和34.56kg,较当地小尾寒羊提高1.13kg、3.11kg、4.07kg和6.37kg。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体高、体长、胸围等均高于当地同龄小尾寒羊,其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快于当地小尾寒羊。以萨福克羊为父本与当地小尾寒羊进行杂交改良,改良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以饲养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的澳洲白绵羊为父本,湖羊为母本进行杂交,测定试验母羊繁殖产羔性能及其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日增量、饲料消耗及饲料利用经济效益等,对澳洲白绵羊与湖羊的杂交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结果表明,澳洲白公羊与湖羊配种受胎率与湖羊纯繁(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参试杂交母羊的产羔率低于对照组,但羔羊成活率高于对照组。相同饲养条件下,澳湖杂交一代试验组(F_1)6月龄以及12月龄公羊和母羊总体平均体质量比湖羊对照组分别提高27.62%和23.02%,差异极显著,体高、体斜长和胸围也比对照组极显著提高。试验组F_1公羊初生~3月龄、3~6月龄和6~12月龄的日增量分别为325.36 g、332.51 g和356.24 g,显著高于对照组。F_1公羊周岁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3.34%和45.30%,显著高于对照组。F_1公羊初生~3月龄、3~6月龄、6~12月龄每100 g体增量饲料消耗费用分别为0.46元、0.99元和1.04元,所对应的对照组湖羊公羊每100 g体增量饲料消耗费用分别为0.58元、1.42元和1.70元,试验组F_1每100 g体增量饲料消耗低于对照组,饲料消耗成本下降,饲养效益提高。研究表明,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选择以澳洲白作为父本,湖羊为母本,是该地区理想的肉羊杂交组合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白绒山羊母羊产羔效应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蒙古白绒山羊产羔数的遗传规律。[方法]对2000-2007年出生的22 721只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羔羊的初生重及3 044只母本羊产羔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小二乘方差分析表明,性别、胎次和出生类型对羔羊初生重有显著影响;约束性最大似然法分析表明,胎次、群体和母体效应对产羔数有显著影响。羔羊初生重遗传力单羔为0.16,双羔为0.40,全部为0.17。[结论]该研究为下一步建立内蒙古白绒山羊高繁殖性能品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