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分胁迫对夏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分胁迫及胁迫后复水对夏玉米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n、Tr、Gs等生理指标有着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不同水分处理峰值的大小受胁迫程度的影响;Gs、Tr、Pn的日变化呈单峰趋势,峰值出现在12∶00左右;胁迫后复水的玉米叶片机能恢复速度与胁迫程度有关,中度胁迫恢复速度最快,重度胁迫恢复速度最慢;苗期到抽雄期各种水分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叶绿素的含量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减小,灌浆期开始各种水分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均缓慢下降,灌浆期处理3(T3)叶绿素相对含量比同期其他水分处理高;对夏玉米各阶段及整个生育期的日耗水量与叶面积的日增长量进行分析,得出了各阶段及整个生理期的日耗水量与叶面积日变化量的二次相关的方程。  相似文献   

2.
调亏模式下灌水定额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合理的夏玉米调亏灌溉控制指标,通过防雨棚下测坑试验,对比分析不同灌水控制下限和灌水定额组合下夏玉米生长发育、耗水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夏玉米生育前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值随灌水定额增大呈上升变化,重旱条件下其LAI和株高均较低,受轻旱后及时复水仍可保证正常株高;夏玉米的总耗水量和籽粒产量随干旱程度加剧呈下降趋势,灌水定额变化对二者影响明显,但无趋势性变化;灌水定额为75,90,105 mm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普遍较高,同一灌水定额下中旱处理的WUE均高于轻旱处理.结合生产实际,以高产兼顾高水分生产率为目标,推荐拔节前60 mm、拔节后75 mm为节水高效的灌水定额,苗期45%田间持水量FC、拔节期50%~55%FC、抽雄期60%FC、灌浆期50%FC为合理灌溉控制下限标准.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干旱水平在各生育期对夏大豆在砂姜黑土与黄潮土中的影响及差异,基于2022年五道沟实验站桶栽受旱试验,在夏大豆分枝期、花荚期、鼓粒成熟期通过水分控制,设置轻旱、中旱、重旱3个干旱水平与全生育期无旱对照(CK),分析各生育期不同干旱水平胁迫对夏大豆在两种土壤中耗水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及差异。结果表明:(1)两种土壤中夏大豆各生育阶段随干旱加重耗水量呈减小趋势,重旱减小最显著;砂姜黑土中耗水量各受旱组小于对照组,黄潮土除分枝期轻旱外耗水量均低于对照组,且耗水量减少水平除鼓粒成熟期轻旱均小于砂姜黑土。(2)两种土壤重旱对产量影响最强烈,鼓粒成熟期重旱减产最严重;黄潮土花荚期不同受旱水平减产率均低于砂姜黑土,分枝期各受旱组砂姜黑土减产率低于黄潮土。(3)两种土壤花荚期、鼓粒成熟期WUE随干旱程度加剧呈明显递减趋势,重旱影响下WUE减小明显,鼓粒成熟期重旱对WUE影响最严重;受旱减产水平在不同生育阶段存在差异,使得花荚期黄潮土各处理组WUE均高于砂姜黑土,分枝期黄潮土WUE均低于砂姜黑土。  相似文献   

4.
以夏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012—2014年宽垄种植方式下夏玉米耗水规律。结果表明,2012—2014年夏玉米全生育期内阶段耗水量变化较大;当水分控制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80%时,与常规种植相比,宽垄种植方式下夏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减少15.95~23.12mm;2012—2014年夏玉米产量随耗水量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迅速增长-缓慢增长-负增长"趋势;当耗水量为365.37mm时,宽垄种植时夏玉米产量较常规种植提高393.75kg/hm2,说明宽垄种植有利于实现节水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野生沙棘根系内生真菌宛氏拟青霉菌株的提取物(ZNC)对夏玉米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产量的影响,设置单施复合肥(U)、复合肥配施ZNC喷雾(UZ)2个处理,研究了复合肥配施ZNC喷雾对玉米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UZ处理较U处理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显著提升,产量显著提高8.53%。宛氏拟青霉提取物喷雾可提高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叶片光合速率,显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阶段水分胁迫对水稻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以及水分胁迫条件下水稻叶片光合速率变化对气孔限制值的响应规律,明确不同生育阶段水分胁迫对水稻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的综合影响,探寻水稻不同生育阶段适宜的水分管理模式。【方法】采用盆栽实验,以常规淹水灌溉模式土壤水分条件作为对照,在水稻分蘖、拔节、抽穗和乳熟期分别设置轻旱、中旱、重旱3种水平的水分胁迫,共12种处理,每个生育阶段设置正常供水作为对照,并对水稻叶片光合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正常供水的水稻由于光合"午睡"现象的影响,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为"M"型。处于低谷时间段的轻度、中度水分胁迫会减轻"午睡",使该时间段的光合速率高于CK,其余时间段随着水分胁迫程度增加,水稻叶片的光合速率逐渐降低;重度水分胁迫使光合速率在各个生育阶段处于较低水平。分蘖期、抽穗期、乳熟期进行轻度水分胁迫显著增加了气孔限制值和水分利用效率;而重度水分胁迫使抽穗、乳熟期的气孔限制值显著降低,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结论】水稻单生育阶段轻度的水分胁迫可以有效减轻"午睡"现象,从而使"午睡"时的叶片光合速率高于正常供水,并保证了水分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云南省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干旱变化规律,为该区夏玉米合理布局和防御生育期内阶段性干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云南省1960—2014年32个典型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计算夏玉米生育期逐旬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rop water deficit index,CWDI),采用线性趋势和M-K检验分析了云南省不同地区夏玉米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了CWDI与夏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①云南省夏玉米初始生长期、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全生育期平均干旱站次比分别为50.30%、12.36%、5.88%、6.00%和10.35%。②1960—2014年夏玉米初始生长期干旱站次比和CWDI均呈减小趋势,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全生育期则均呈上升趋势,且快速生长期和生长中期干旱面积和强度上升幅度相对较大,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滇西南。③云南省夏玉米各生育阶段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整体上表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其中滇中干旱频率最高,滇西南最低;云南省夏玉米各生长阶段干旱强度上升幅度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滇西南和滇东北,上升幅度较小区域主要集中在滇中中西部和滇西北。④云南省夏玉米生长中期水分供需状况对夏玉米产量影响较大。【结论】一定幅度的干旱强度上升,有利于云南省西部夏玉米增产,尤其是滇西南地区;但会导致中东部夏玉米减产,尤其是滇东北。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形态指标、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郑单958夏玉米为试材,设种植密度52 500株/hm2、60 000株/hm2、675 000株/hm2和75 000株/hm2共4个处理,通过防雨棚下测坑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形态指标、耗水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密度群体LAI动态变化呈单峰曲线趋势,随密度增加峰值增大,处理间株高差异不明显;夏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棵间土壤蒸发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处理阶段耗水量和日耗水强度总体变化趋势一致,相差幅度不大;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产量构成因素则随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减少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夏玉米节水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乔斐  周自云  杜妮妮 《农业工程》2021,11(11):112-120
研究不同干旱胁迫与复水处理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为优化玉米蹲苗提供技术措施。以郑单958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水培法,测定不同干旱胁迫与复水周期下玉米幼苗光合色素、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光合生理指标。随着干旱胁迫周期的增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呈现先减小后增加和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干旱胁迫下,玉米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下降,胞间CO2浓度(Ci)显著升高(P<0-05);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表观量子效率(AQE)和暗呼吸速率(Rd)显著降低,光补偿点(LCP)显著增加(P<0-05)。复水后,叶绿素含量、Pnmax、AQE、LCP、光饱和点(LSP)总体表现为增加的趋势,Rd总体表现为降低的趋势;Pn、Gs、Tr、Ci、WUE、Fv/Fm、ΦPSⅡ、qP和qN总体上随着复水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表现为一定的补偿效应,但3次干旱胁迫下的Pn和WUE复水后仍然很低,甚至在复水后3 d降低到负值。玉米幼苗经2次干旱复水后补偿性吸水显著,3次干旱对玉米幼苗可能造成一定伤害,复水后补救作用有限。因此,玉米在蹲苗时应严格控制干旱锻炼的次数,避免因干旱太过对植株造成损伤,影响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0.
以新玉9号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膜下滴灌试验,设置不同的水分下限,研究不同水分下限对复播玉米生长指标、干物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复播玉米的生长指标与水分胁迫的程度密切相关,轻度水分胁迫处理具有较高的株高和叶面积;随着水分胁迫的进一步加剧,生育后期干物质累积变慢;当土壤含水量低于田持的50%时,水分胁迫对复播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较大影响,后期复水后也不会出现补偿效应。通过对产量和耗水量分析,得出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持的60%左右,为复播玉米生育期适宜的土壤水分控制下限,在该条件下可以达到节水增产的效果。试验结果可为新疆地区复播玉米膜下滴灌节水增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盆栽方式种植,研究冬小麦关键生育期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使小麦光合性能下降,拔节初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在45%以下,拔节中期在55%以下时,光合速率随生育进程呈明显下降趋势,拔节期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在65%~75%之间可使蒸腾速率适当降低,减少水分损耗。游离氨基酸含量随拔节期胁迫程度的加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下降,花后7、14、21d时,处理间差异较大,28d时,处理间差异较小且氨基酸含量较低。灌浆期水分胁迫可使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但胁迫过甚,叶片中氨基酸含量在短暂上升后将快速下降。花后28d时,拔节期水分胁迫使花后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灌浆期水分胁迫使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冬小麦花前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干旱及复水的响应,选用"周麦22"为试验材料,通过移动防雨棚下桶栽控水的方式,在足墒播种、安全越冬基础上为拔节期和抽穗期间施加不同的水分控制条件,考察冬小麦的光合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探讨作物干旱复水机理,以期为冬小麦抗旱高产稳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取得主要结果如下:①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变化趋势保持高度一致,皆随着干旱程度的加重以及干旱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且干旱对不同生育期影响表现为:连续干旱抽穗期拔节期。在复水后,只有单阶段轻旱处理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其中抽穗期恢复程度最高。②短期干旱条件下产生非气孔限制因素的干旱程度是重旱,长期干旱条件下则是中旱和重旱。③相比之下短期轻旱减产不显著,且产量随着干旱程度加重和干旱时间增加而显著降低,抽穗期干旱要比拔节期产量高。在经历轻旱和中旱复水后,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综合研究认为,冬小麦花前短期轻旱能够在不显著降低产量的情况下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在抽穗期遭受干旱复水后补偿效应更高,同时应避免连续干旱。  相似文献   

13.
高产条件下夏玉米需水量与需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2009-2010年田间试验资料,利用农田水量平衡方程计算高产条件下夏玉米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和全生育期需水量.结果表明,高产条件下,夏玉米全生育期土壤水分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80%左右;全生育期需水量为417.30~507.45 mm.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分别为:苗期16.80~33.75 mm,占全生育期需水量3.31%...  相似文献   

14.
为探寻夏玉米适宜的限额灌溉控制指标,通过灌水下限(适宜水分CK1;轻旱LD;中旱MD;重旱CK2)与灌水定额(30、45、60、75、90 mm)两因素组合,研究调亏模式下限额灌溉对夏玉米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与耗水量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同一灌水定额下,轻旱处理的总耗水量总体较大;LD60和LD75两处理获得了较好的穗部性状表现和较高的籽粒产量,且年际间变异不大;LD60和LD90两处理的WUE值较高,但存在一定的年际间差异,主要与其耗水量变化有关.总之,夏玉米低定额补灌定额不宜小于60 mm,拔节后遭受轻度水分胁迫时灌水60 mm可满足需求,遭受中度以上干旱时可适当增加灌水量,更有利于夏玉米抗旱稳产.  相似文献   

15.
水稻拔节期水氮互作的后效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互作条件下水稻各项生理指标短期和长期的后效变化.结果表明:适宜的水氮组合复水短期内对生理活性有一定的补偿效应,生育后期表现出延缓衰老的长期后效性;水、氮单因子复水短期内对叶片叶绿素含量、荧光参数、丙二醛含量等生理指标影响显著,水氮协同互作效应在复水15 d后达显著水平;不同的水分胁迫后复水,水氮互作效应不同,重旱处理产量随复水后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产量较其他处理明显降低.应避免水稻拔节期重旱,土壤含水率不能低于田间持水率的70%;充分灌溉和轻旱处理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有所降低,拔节期高水高肥不一定高产,轻旱后复水结合低氮追肥,节水保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以豫东地区安阳、西华、信阳、许昌、郑州、驻马店等地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Penman-Monteith法计算了ET0频率25%、50%和75%条件下夏玉米需水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阳、信阳、郑州、驻马店夏玉米全生育期需水量呈现出湿润年较低、干旱年较高的趋势,最大值介于450.3~477.7mm。各地夏玉米需水量最大的生育阶段均为拔节和灌浆期,信阳、许昌灌浆期需水量平均占全生育期29.2%、37.0%,信阳该生育阶段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百分比随ET0频率增大而上升,呈现为相对干旱年份需水更多。7月中旬至8月的日需水均值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平均5.52mm/d;9月往后日需水均值随ET0频率的增大而下降,平均3.69mm/d。  相似文献   

17.
研究恰当的灌水定额对于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首先研究不同灌水定额对夏玉米生长、耗水量与产量的影响;再次利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夏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指标进行评判,并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评价法进行对比;最终获得河南豫中地区最优灌水定额。结果表明随灌水定额的增加,株高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叶面积指数基本呈增加趋势;夏玉米的总耗水量和灌溉定额基本上呈协同增加(或降低)变化;夏玉米产量随灌水定额的增加,呈波动上升趋势;灌水定额75、90和105 mm处理的WUE普遍较高。利用改进综合模糊评判法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评价方法获得结果基本一致,对夏玉米灌水定额综合评判具有可行性。通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评价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3 a数据分析可知,T5处理最优。因此,在该地区苗期灌水定额60 mm,拔节后灌水定额105 mm时可实现夏玉米节水高产。  相似文献   

18.
选取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降水距平百分数为干旱指标,进行不同生育阶段旱情等级的划分;基于信息扩散理论分析贵州省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干旱灾害风险。结果表明,干旱灾害风险发生的概率以播种—出苗期最高,出苗—拔节期最低;播种—出苗期、抽穗—灌浆期发生特旱的概率较高,出苗—拔节期发生轻旱的概率较高;拔节—抽穗期、抽穗—灌浆期、灌浆—成熟期、全生育期发生中旱的概率较高。贵州省中部播种—出苗期旱灾风险较高,西北部出苗—拔节期、全生育期旱灾风险较高,西南部拔节—抽穗期旱灾风险较高,北部出苗—拔节期旱灾风险较高,东部抽穗—灌浆期、灌浆—成熟期、全生育期旱灾风险较高。应用信息扩散理论进行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西部玉米调亏灌溉的节水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测筒试验,对玉米单生育阶段、连续生育阶段和全生育期进行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处理,研究了调亏灌溉对玉米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单生育阶段调亏而言,产量和耗水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关系,苗期中度水分亏缺(水分控制上限为60%)为最佳的灌水处理模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23%和11.95%;连续生育阶段和全生育期调亏均对作物的产量有不利影响;全生育期充分灌溉时的产量最高,但水分利用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以玉米品种"吉祥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桶栽试验,在玉米苗期(M)和拔节期(B)进行不同程度[轻度干旱胁迫(W1)、中度干旱胁迫(W2)、重度干旱胁迫(W3)]以及不同时长[5 d(T1)、10 d(T2)、15 d(T3)]的干旱-复水处理,探究夏玉米干旱-复水过程中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和夏玉米保护酶系统的响应机制,进而探究夏玉米对干旱-复水的响应机理.对夏玉米生育期5个生化指标(MDA、SOD、POD、CAT与GSH)的变化响应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拔节期的各指标峰值(活性、含量)均高于对应的苗期峰值,胁迫时长为10 d的中度胁迫处理组各指标峰值(活性、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组.因此夏玉米苗期抗旱能力不强,不宜开展持续时间较久或干旱程度较重的亏水灌溉方案;拔节期适宜采用持续时间为10 d灌水量为55%~65%土壤田间持水量的胁迫处理方案进行灌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