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化学麻醉剂丁香油、MS-222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71.2±8.9g)]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和麻醉试验,同时研究了丁香油、MS-222和直流电对施氏鲟幼鱼的麻醉效果,并在行为学基础上探讨了以上三种麻醉方法对鲟的有效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丁香油和MS-222对施氏鲟幼鱼的24、48、72、96h的Lc50分别为26.37mg/L、22.17mg/L、18.00mg/L、16.22mg/L和61.67mg/L、58.22mg/L、56.90mg/L、56.90mg/L。MS-222的毒性明显小于丁香油,MS-222的安全浓度为15.57mg/L,丁香油的安全浓度为4.70mg/L。麻醉试验结果显示:鱼体在3min内失去平衡,7min内完全麻醉,并可在3min内恢复的化学麻醉浓度最低为MS-222 100mg/L,丁香油50mg/L、直流电电压12V。麻醉时间与麻醉剂浓度和直流电电压均呈幂函数相关,相关系数序均大于0.9。在适宜的直流电压(24V)下,不同水温之间的麻醉效果无显著差异;在适宜的麻醉浓度(MS-222为100mg/L,丁香油为50mg/L)下,麻醉所需要的时间与水温呈直线负相关,而恢复时间与水温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序均大于0.9。以上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适用于麻醉鲟,应根据不同目的选用适当的麻醉方法。其中电麻醉具有麻醉时间和恢复时间极短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探讨其生理麻醉机制。  相似文献   

2.
通过化学麻醉剂丁香油、MS-222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71.2±8.9g)]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和麻醉试验,同时研究了丁香油、MS-222和直流电对施氏鲟幼鱼的麻醉效果,并在行为学基础上探讨了以上三种麻醉方法对鲟的有效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丁香油和MS-222对施氏鲟幼鱼的24、48、72、96h的Lc50分别为26.37mg/L、22.17mg/L、18.00mg/L、16.22mg/L和61.67mg/L、58.22mg/L、56.90mg/L、56.90mg/L。MS-222的毒性明显小于丁香油,MS-222的安全浓度为15.57mg/L,丁香油的安全浓度为4.70mg/L。麻醉试验结果显示:鱼体在3min内失去平衡,7min内完全麻醉,并可在3min内恢复的化学麻醉浓度最低为MS-222 100mg/L,丁香油50mg/L、直流电电压12V。麻醉时间与麻醉剂浓度和直流电电压均呈幂函数相关,相关系数序均大于0.9。在适宜的直流电压(24V)下,不同水温之间的麻醉效果无显著差异;在适宜的麻醉浓度(MS-222为100mg/L,丁香油为50mg/L)下,麻醉所需要的时间与水温呈直线负相关,而恢复时间与水温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序均大于0.9。以上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适用于麻醉鲟,应根据不同目的选用适当的麻醉方法。其中电麻醉具有麻醉时间和恢复时间极短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探讨其生理麻醉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测定不同浓度丁香油麻醉俄罗斯鲟幼鱼过程中和麻醉复苏后相关血液生化指标,研究丁香油对俄罗斯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香油麻醉中与对照组间GLU、ALT、AST、TP、ALP、BUN差异显著,而TG、TC、T-BIL差异不显著。麻醉中丁香油的使用对鱼体肝肾功能有一定影响,低浓度的丁香油麻醉对俄罗斯鲟幼鱼的免疫力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高浓度的丁香油引起的毒性超过俄罗斯鲟幼鱼的生理调节范围,导致免疫水平低于对照组,伤害鱼类的免疫力。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丁香油麻醉对俄罗斯鲟幼鱼可以达到刺激效应的峰值,提高免疫力。  相似文献   

4.
丁香油和MS-222对大泷六线鱼幼鱼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丁香油和MS-222麻醉剂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麻醉效果,选择体质量为(83.3±7.8)g的大泷六线鱼幼鱼进行试验,根据大泷六线鱼被麻醉和复苏时的行为特征,将整个麻醉过程分为10期,其中麻醉6个时期,复苏4个时期。结果表明:丁香油浓度在50~100 mg/L、MS-222浓度在50~70 mg/L时鱼体均可在3 min内入麻并均可在5 min内复苏;当丁香油浓度≥100 mg/L、MS-222浓度≥70 mg/L时,鱼体在麻醉液中浸浴15 min后部分鱼体出现休克死亡;用丁香油麻醉鱼时,整个麻醉过程中鱼体的呼吸频率呈下降趋势,而用MS-222麻醉鱼时,鱼体在达到4期阶段后呼吸频率明显加快,但仅见鳃盖后缘小幅度张合;鱼体进入深度麻醉以后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越长,鱼体复苏所需时间就越长,用丁香油或MS-222麻醉的鱼体可在空气中分别暴露7、5 min。研究表明,丁香油和MS-222均对大泷六线鱼幼鱼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具有入麻时间短、复苏快的特点,两者均可作为大泷六线鱼理想的麻醉剂。  相似文献   

5.
MS-222、丁香油、苯唑卡因对养殖美洲鲥幼鱼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了MS-222、丁香油、苯唑卡因3种麻醉剂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幼鱼的麻醉效果,并运用该3种麻醉剂的适宜剂量对美洲鲥幼鱼进行了运输试验。麻醉试验结果表明:在较高麻醉浓度(MS-222为75 mg/L以上,丁香油为20 mg/L以上,苯唑卡因为40 mg/L以上)下,鱼很快(30 min内)停止鳃盖张合运动,且停止鳃盖运动的鱼在空气中暴露一定时间(10 min内)后也能够复苏;在适宜的麻醉浓度(MS-222为20-30 mg/L,丁香油为8-10 mg/L;苯唑卡因为20-30 mg/L)下,鱼能够进入麻醉状态,且能保持很长时间(12 h);麻醉效果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强;在20 mg/L MS-222麻醉剂下,小规格鱼较大规格鱼更容易进入麻醉状态,而在10 mg/L丁香油和20 mg/L苯唑卡因麻醉剂下,小规格鱼却难进入麻醉状态。运输试验结果表明:麻醉运输组和对照组(非麻醉运输组)鱼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基础组(运输前)(P<0.05);麻醉运输后鱼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虽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仅苯唑卡因麻醉运输组鱼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苯唑卡因更适合用于运输美洲鲥的麻醉。  相似文献   

6.
MS-222在加州鲈鱼模拟运输中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加州鲈鱼(Micropterus salmoides)在10、20、30、40、50、60和70 mg/L的MS-222麻醉液中的麻醉效果,并在20 mg/L的MS-222麻醉液中研究了10、15、20和25℃水温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最后在20℃和20 mg/L的MS-222麻醉液中进行了麻醉模拟运输试验。麻醉试验结果表明:随着MS-222浓度的增加,进入相同麻醉期的时间缩短,完全复苏的时间延长。10~20 mg/L的MS-222适于加州鲈鱼的麻醉运输。麻醉时间随着水温的降低而缩短,复苏时间随着水温的降低而增加。20~25℃水温适于加州鲈鱼的麻醉运输。麻醉模拟运输试验结果表明:运输17 h存活率100%,运输24 h存活率降到70%。麻醉的鱼复苏时间随运输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麻醉运输后,肌肉中糖元含量下降,乳酸含量上升。血清皮质醇变化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高于基础组(P0.0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UREA)、乳酸脱氢酶(LDH)在运输前10 h差异不显著之后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GLU)随运输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麻醉剂丁香酚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稚鱼耗氧率与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稚鱼经2-30 mg/L的丁香酚麻醉2 h后,耗氧率呈现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麻醉浓度为2、4 mg/L组稚鱼的耗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 mg/L浓度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8-30 mg/L的5个浓度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西伯利亚鲟幼鱼经60-180 mg/L的丁香酚麻醉10 min后,各试验组间幼鱼血液中磷离子、总蛋白、总胆固醇、血糖、尿素、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试验组幼鱼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总胆红素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90-180 mg/L浓度组幼鱼血液中的镁离子浓度高于对照组;120-180 mg/L浓度组幼鱼血液中的谷草转氨酶浓度高于对照组;各试验组间白蛋白与乳酸脱氢酶浓度波动较大。以上结果初步表明,8-30 mg/L丁香酚可应用于西伯利亚鲟稚鱼的短途运输中,60-90 mg/L丁香酚对西伯利亚鲟幼鱼血液生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MS-222长时间麻醉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机体的影响,采用不同质量浓度(10、20、30、40、50、60、70 mg/L)的MS-222,对体质量为(97.97±9.56)g的大黄鱼幼鱼进行24 h麻醉试验,通过对肝脏、鳃丝和脑的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进行显微和电镜观察,评估长时间麻醉对幼鱼机体的影响;通过对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和血清皮质醇浓度的检测,分析麻醉对机体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1)℃条件下,用质量浓度为40 mg/L的MS-222麻醉时,幼鱼可进入深度镇静期,用60~70 mg/L的MS-222麻醉时,幼鱼可进入深度麻醉期,但用70 mg/L的MS-222麻醉24 h后,幼鱼的复苏率仅为50%;组织切片观察显示,用40 mg/L的MS-222麻醉24 h时,对机体可能存在轻微损伤;生理生化试验显示,用20 mg/L的MS-222麻醉时,幼鱼血清皮质醇浓度在1.5 h时显著上升(P<0.05),用20、40 mg/L的MS-222麻醉时,总体上能增强幼鱼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  相似文献   

9.
周至品  王勤  李爱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844-1845,1859
[目的]比较三叶香茶菜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保肝降酶作用,研究其可能的保肝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Cl4)小鼠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卡介苗(BCG)和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观察三叶香茶菜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水提物对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力、谷草转氨酶(AST)活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和脂质过氧化物(MDA)、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结果]三叶香茶菜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可明显降低CCl4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活力和MDA含量,提高T-SOD活力(P〈0.01,P〈0.05),能显著降低BCG+LPS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活力和MDA含量,明显提高小鼠血清T-SOD活力(P〈0.01,P〈0.05);三叶香茶菜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对ALT、AST活力和MDA含量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叶香茶菜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两者的作用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0.
MS-222对杂交鲟幼鱼的麻醉效果及模拟运输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MS-222对杂交鲟的麻醉和运输效果,采用药浴麻醉的方法研究了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水温下的麻醉效果,同时还模拟进行密封运输试验。结果表明:在17℃、20℃、23℃和26℃水温下,MS-222对杂交鲟幼鱼的有效麻醉浓度分别为30.89 mg/L~42.13 mg/L、31.15 mg/L~45.12 mg/L、38.45 mg/L~54.52 mg/L和49.02 mg/L~60.53 mg/L。随着MS-222溶液浓度升高,杂交鲟幼鱼进入麻醉状态所需时间缩短,其复苏所需时间增加。杂交鲟幼鱼麻醉时间有随水温降低而缩短的趋势,复苏时间有随水温降低而延长的趋势。在22℃±0.5℃水温和40 mg/L浓度下,麻醉运输12 h以1∶8的鱼水比的运输效果最好;麻醉运输24h以1∶15的鱼水比的运输效果最好;麻醉运输48 h以1∶25的鱼水比运输比较合适。试验表明:MS-222对杂交鲟幼鱼有较好的麻醉复苏效果,其适宜浓度为40 mg/L~50 mg/L,在保证较高运输存活率情况下,可降低密封袋的用水量,从而减少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MS-222在不同浓度下对鹦鹉鱼的麻醉效果,观测了其不同麻醉和复苏阶段的表现,探讨了急性麻醉和模拟长途运输中适宜的麻醉浓度。结果表明MS-222对于鹦鹉鱼有很好的麻醉效果,起到了有效的降低应激的作用。急性麻醉中,MS-222的理想麻醉浓度为135 mg/L,长途运输中MS-222的适宜浓度为40 mg/L。  相似文献   

12.
MS-222、丁香酚对刀鲚幼鱼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MS-222、丁香酚2种麻醉剂对人工繁养刀鲚(Coilia nasus Schlegel)幼鱼的麻醉效果,探索了2种麻醉剂在安全浓度下麻醉后刀鲚幼鱼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并运用该2种麻醉剂的适宜剂量对刀鲚幼鱼进行了运输实验。麻醉实验表明:(1)理想MS-222浓度为150 mg/L,理想丁香酚麻醉剂浓度为30 mg/L;(2)经MS-222浓度为150 mg/L深度麻醉后,适宜的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应4 min;经丁香酚浓度为30 mg/L深度麻醉后,适宜的在空气中的时间应5 min;(3)养殖长江刀鲚幼鱼采用30 mg/L MS-222和8 mg/L丁香酚分别麻醉后,其复苏率和48 h内的成活率均达到100%,与各自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黄新凤  陈宏彬  周丽  杨细飞  吴德生  匡侠锋  刘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22-12923,13113
[目的]研究纳米二氧化硅(nm-SiO2)对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25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微米级二氧化硅对照组、纳米低剂量组、纳米中剂量组、纳米高剂量组5组,鼻腔滴注染毒8周;随后采集血液,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生化指标。[结果]nm-SiO2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余指标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SD雄性大鼠鼻腔滴注nm-SiO2对肝功能生化指标有一定的影响,但对肾功能生化指标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赵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1):6349-6350,6361
[目的]分析3个杏品种的光合生理差异,为杏属植物高光效生态类型筛选提供依据。[方法]以我国河北的串枝红、美国的Sun-gold(金太阳)和Katy(凯特)3个杏品种为试材,利用Handy PEA(Hansatech,UK)田间测定了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3个杏品种的荧光参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串枝红单位叶面积上有活性的反应中心数量多,用来还原QA的激发能高,以热的形式耗散的能量比例较少,进入电子传递链的能量较高。[结论]串枝红在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换效率上优于Sungold和Katy。  相似文献   

15.
石磊  高倩  王磊  黄成  唐建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05-4606,4731
[目的]为利用灌木柳作为克氏原螯虾实验室培养以及环境友好型的清洁化水产养殖的育苗材料提供基础性研究参数。[方法]使用传统的曝气水培育克氏原螯虾"仔虾"以及较大规格的幼体,研究了灌木柳根系对螯虾存活率、体长增长量和体长变异系数的影响。研究了较大规格的螯虾幼虾在2种氨氮浓度的Ⅴ类污水中的存活情况,并分析了氨氮浓度的变化。[结果]曝气水中灌木柳组"仔虾"存活率和体长增长量均显著高于空白组,体长变异系数无显著差异。在2 mg/L氨氮污水中,灌木柳组幼虾存活率和氨氮净化率均极显著高于空白组。在10 mg/L氨氮污水中,灌木柳组幼虾存活率显著高于空白组,而2组氨氮净化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灌木柳对提高螯虾幼虾存活率、生长速度具有显著效果,而灌木柳对水体氨氮净化范围为2~10 mg/L。  相似文献   

16.
王梦月  逯尚尉  刘玲  刘兆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544-19545
[目的]研究不同光周期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摄食及肝脏溶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试验设计持续光照组、对照组、持续黑暗组,每组3个平行,计算生长率,测定肝脏溶菌酶活性,并作比较。[结果]持续光照组与其他2组相比,相对增重率与溶菌酶活性均最高,相对增重率为对照组的107.3%,溶菌酶活性为对照组的103.4%;对照组与持续光照组差异不显著;持续黑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点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免疫及行为与光周期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光唇裂腹鱼稚鱼在MS-222麻醉下麻醉状态及苏醒过程的行为特征,将麻醉状态分为6期,苏醒过程分为4期。试验期间水温21.6~22.6℃,在20 min内,30~40 mg/L浓度麻醉状态只达Ⅰ期;50~70 mg/L可达Ⅳ期;75~80 mg/L下可达Ⅵ期,苏醒时间均小于300 s。MS-222麻醉光唇裂腹鱼稚鱼的理想麻醉浓度为60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